生豬養殖企業資產運營模式對盈余持續性影響探討

本文是一篇財務管理論文,本文認為在豬周期背景下采用重資產運營模式的養殖企業得益于成本控制、產業鏈控制以及融資能力三方面的優勢,能夠保障企業現金流和銷售量穩定,盈余穩定性更好,當期盈余持續到下期的可能性比輕資產運營模式的企業大,所以生豬養殖企業應該積極探索養殖模式升級,加強企業自有資產投入。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研究背景及意義
一、研究背景
農業作為我國第一大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而自古以來就有“豬糧安天下”的說法,可見,生豬產業在我國農業經濟發展中的地位不容小覷,直接影響著人們的“菜籃子”,關乎民生。目前,國際貿易市場局勢不斷發生變化,無論是進口玉米、大豆等飼料原材料產品,還是直接進口肉類產品都受到一定的影響,而國內消費者對于肉類產品的需求并未減少,市場規模越來越大,豬肉更是消費需求排第一的產品。隨著生豬養殖行業市場集中度的不斷提高,我國生豬養殖行業不斷朝著規模化、智能化方向發展,眾多企業布局生豬養殖產業鏈,但近年來受非洲豬瘟及新冠疫情的長期影響,生豬產能大幅收縮,供需不平衡導致生豬價格呈現周期性波動,稱之為豬周期。豬肉價格周期性波動增加了企業經營風險的不確定性程度,是生豬養殖企業盈余最大的變數。結合最近一輪豬周期情況看,2020年處于上行周期,豬肉價格高位運行,眾多企業看到生豬養殖盈余較高紛紛投資生豬養殖產業,而2021年由于行業釋放產能加上宏觀政策調控的影響,生豬價格持續低位運行,豬肉價格跌破不少養殖企業的成本線,生豬養殖企業出現大面積虧損。
在豬周期的影響下,如何進行產能布局并且保證出欄量穩定增長是大多數生豬企業不得不思考的問題。大多數生豬養殖企業都在推動養殖模式的發展與完善,現階段行業內分化出兩類不同的模式,分別是“公司+農戶”的輕資產運營模式和自建自養的重資產運營模式,兩種模式最主要的區別主要在于對育肥環節的處理,由此產生兩種不同的資產運營模式。“公司+農戶”輕資產運營模式有著發展速度快、投入小的優點,能夠提高資源整合的效率;自建自養重資產運營模式不僅需要很長時間的積累,還需要大量投入,大多數企業不采用此模式。
.........................
第二節文獻綜述
一、資產運營模式相關研究
(一)重資產及重資產模式
國內外對輕、重資產的研究起步比較早,但對于兩種資產如何劃分并沒有權威的著作予以明確界定,輕重兩種資產通常被視作是一組對立的概念出現。barney(1991)指出替代性低可以為企業創造價值的核心競爭力的資產屬于輕資產,而重資產價值創造能力較差。maly&palter(2002)以資產能否在財報上顯現作為劃分輕重資產的依據,認為商譽、無形資產等輕資產雖然能為企業帶來經濟利益但在財報中不能體現出來,而重資產在財報中可以以固定資產表現出來。劉爽(2014)提到輕資產即企業擁有較少的固定資產,這類企業偏向于選擇外包形式獲取資源,以較少的資產投入實現較大的產出,其中一部分輕資產可以在財報中體現,但又不僅僅局限于財報中體現出來的內容。
袁媛(2013)指出重資產的企業往往比較重視在建工程和固定資產的投入,這類資產通常在財報中可以清晰地體現出來,比如設備、廠房、店面等。企業通過大量的資金投入形成固定資產,以便產生規模效應,獲得更大的市場份額。史永東等(2019)在對銀行商業模式研究中指出,重資產運營模式具有高資本消耗和高風險承擔的特點。就重資產運營模式在企業發展中的作用而言,各學者觀點不一,李端生、王東升(2016)認為,重資產運營的企業如機械制造企業由于經營過程中重資產占用大量的資金,獲利能力十分有限。郭永清(2017)認為重資產運營的企業通常更加關注成本領先,因而需要具備雄厚的資金實力以及強大的資產管理能力,才能實現重資產的積極作用。黃電(2019)表現出對重資產運營企業的擔憂,指出重資產運營的制造業企業由于固定資產占比較大,后期維護、折舊等費用開支隨之增大,這會加劇企業在嚴峻的市場中面臨的挑戰。
...........................
第二章理論分析
第一節相關概念界定
一、豬周期
自1985年我國實行豬肉市場改革,生豬供應量提高,豬肉市場逐步開始呈現周期性變動。這一客觀且長期存在的經濟學現象,被稱為“豬周期”。在生豬養殖環節中,從豬仔到育肥出欄存在至少6—7個月的生產周期,而從育種到出欄銷售至少需要一年時間,一旦投入生產中途無法退出,在這一時期內由于外部市場波動的沖擊及內部信息滯后性共同作用,導致生豬價格出現周期性波動,具體來說,就是因供需不平衡,出現“生豬價格上漲-農戶蜂擁養豬-生豬供給增加-生豬價格下跌-農戶退出養殖-生豬供給減少-生豬價格上漲”的現象。根據楊陽(2017)、朱增勇(2021)等學者對豬周期的劃分情況及農業農村部監測數據,自2003年以來我國豬肉價格變動共完整經歷4個周期,目前正處于第5個周期中。
一輪完整的豬周期大約需要3—4年時間,目前我國共完整的經歷4個豬周期,大致為是2003年5月-2006年6月第一輪周期,2006年7月-2010年4月第二輪周期、2010年5月-2014年4月第三輪周期、2014年5月-2018年5月第四輪周期,從2018年6月開始我國進入第5輪豬周期。
.....................
第二節相關理論
一、規模經濟理論
規模經濟理論,最初由亞當·斯密提出,他提出在一定業務量范圍內,隨著生產數量的增加產品平均水平呈現下降趨勢。換言之,通過擴大生產經營規模,提高生產數量,可以降低產品平均成本從而提高產品收益。規模經濟在出現在各種行業中,畜牧養殖行業也不例外,養殖企業通過擴大養殖規模,一方面可以提高生豬出欄量擴大銷售規模,另一方通過大批量采購飼料原材料,增強采購議價能力,從而降低養殖成本。但是規模經濟并不是規模越大越好,如果生產效率低下或市場需求降低,則會出現規模不經濟的情況,因此企業應當根據自身資源和能力,確定適當的養殖規模,最大程度發揮規模經濟優勢。
二、產業鏈理論
產業鏈概念萌芽于亞當·斯密社會分工理論,他認為產業鏈就是產品鏈,是指產品的上下游“鏈條”關系,即供產銷關系,從原材料投產、產品設計與開發,到最終流通與銷售等環節,局限于企業內部操作,是一個狹義的概念。在我國最早提出“產業鏈”概念的學者是傅國華,在研究海南熱帶農業發展課題中受到海南熱帶農業發展成功經驗的啟迪,提出中國化的“產業鏈”概念,即農業全產業鏈,他認為產業鏈是圍繞“拳頭產品”進行“生產、加共、運輸、銷售”的鏈狀結構,是一個協同發展的有機整體。因此,廣義的產業鏈是企業層面的延伸,即向上游延伸增強企業對關鍵原材料的成本、質量、供應穩定的控制,向下游延伸可以加強對市場的控制,降低銷售成本,提高顧客需求的敏感性,本文對產業鏈理論的理解和運用側重于廣義概念。現代企業的競爭是基于長遠的戰略眼光對整個產業鏈的全局考量,企業對產業鏈的控制程度影響企業的綜合競爭力。產業鏈的實質就是通過不同產業企業之間的關聯,滿足企業供需關系。因此,以產業鏈理論為指導對相關資源進行有效組合,沿產業鏈延伸擴寬企業的盈余渠道,有利于促進企業的資源利用與長期發展,全產業鏈擴張是大規模生豬養殖企業必由之路,他們的最終目的是向銷售終端發展,縮短“料到肉”的時間,在豬周期下為企業提供緩沖墊的作用,降低豬肉價格變動對企業整體盈余的影響程度。
.............................
第三章案例企業資產運營模式及盈余持續性現狀
第一節案例企業選取及可比性分析
一、代表企業選取的依據
.............................
二、對比研究可行性分析
...............................
第四章生豬養殖企業資產運營模式對盈余持續性影響路徑分析
第一節成本控制能力差異影響生豬養殖企業盈余持續性
一、養殖成本差異
由于生豬養殖行業集中度較低,企業在銷售端沒有定價權且易受國家產能調控的政策影響,養殖端又容易受大宗原材料價格變動影響,各生豬養殖企業盈余水平對養殖成本較為敏感,因此成本管控長期以來是生豬養殖企業建立核心競爭力的關鍵。生豬養殖行業以“頭均完全成本”衡量企業養殖成本管控能力,該指標是指每頭生豬出欄之前耗費的所有成本之和,包括飼料成本、藥物及疫苗、人工成本等營業成本以及銷售費用、管理費用、銷售費用等期間費用。表4.1和表4.2將對兩家企業頭均完全成本明細項目進行拆分,對比兩家企業生豬養殖成本控制能力。
二、成本優勢對生豬養殖企業盈余持續性的影響
.................................................
第五章研究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研究結論
本文結合輕、重資產運營模式等相關理論,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立足于生豬養殖業發展現狀,選取生豬養殖行業內各自模式的開創者——溫氏股份和牧原股份進行對比分析,論證溫氏股份和牧原股份在不同模式下的盈余持續性,從第四章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不同的資產運營模式下企業的盈余穩定性差異顯著,這是因為“豬周期”的背景下豬肉產品價格變動會影響企業的銷售量、營業收入和營業成本,進而影響企業盈余空間大幅波動,而采用重資產運營的企業生豬養殖規模較大不會輕易增減生豬存欄量和出欄量,同時擁有較為完善的產業鏈讓企業有能力提前存儲飼料和豬肉,降低銷售價格變動對企業盈余穩定性的影響。因此,本文認為在豬周期背景下采用重資產運營模式的養殖企業得益于成本控制、產業鏈控制以及融資能力三方面的優勢,能夠保障企業現金流和銷售量穩定,盈余穩定性更好,當期盈余持續到下期的可能性比輕資產運營模式的企業大,所以生豬養殖企業應該積極探索養殖模式升級,加強企業自有資產投入。
第二節研究建議
.............................
參考文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