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A開題報告范文分享
論文堡
日期:2023-10-27 22:13:01
點擊:345

防止國內產權式商鋪運作失敗導致群體性事件發生的預防機制
1. 課題的研究背景意義和國內外研究現狀
1.1 研究背景
近年來,我國房地產市場持續火熱,住宅開發、商業開發成為各個城市帶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然而,由于規劃設計、建筑施工、商業運營、售后管理等各個環節存在一定的問題,房地產行業也出現了一些矛盾隱患,有的甚至引發了激烈的糾紛和沖突。特別是在產權式商鋪運作過程中,由于商鋪價格高、購買者花費高、群眾關注度高,以及產權關系相對復雜,后期運行狀況不確定,面臨的運作風險更大,更容易引發群體性事件,導致社會的不穩定不和諧。例如,北京碧璽家居廣場將17萬平方米的廣場項目,劃分為13多平米的標準虛擬攤位出售,交由騰飛物業統一經營,當時承諾每年每個攤位有1.9萬元的投資收益,但后來承諾根本無法兌現,有的投資者還因投資失敗自殺,多年來一直上訪不斷。南京時代廣場項目也是將一二三層約6000平方米的區域分割出售,但因為統一運營的購物中心經營不善,最終也使得眾多投資者面臨著巨大損失,出現了許多業主的上訪,多次調解無效,最終法院判決商鋪買賣合同解除,補償了投資者的損失。沈陽萬達廣場項目也采取了產權式商鋪的運營模式,但是經營效果不理想,萬達拿出8億元進行商鋪回購,后來萬達經營效果也不理想,王健林表示不再散售商鋪。由此可以看出,產權式商鋪的投資中,確實存在著不少的問題和風險隱患,如果處理不好,就極有可能引發社會不穩定和突發事件。在這種背景下,本選題以濟南萬豪國際項目為例,主要研究產權式商鋪運作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并分析引發社會不穩定事件的原因機理,從而提出有效預防社會穩定風險的對策與建議,為政府及相關開發企業公共決策和危機管理提供借鑒和參考。
1.2 研究意義
本選題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從理論層面來講,國內研究社會穩定風險管控、危機事件處理等相關文獻的研究相對較多,理論也比較成熟,但是,專門以具體案例為突破口,針對產權式商鋪引發的社會穩定風險的研究較少,特別是系統分析建立一套風險預防機制的文獻更是少見。因此,本選
題的研究將有助于豐富這一領域的研究成果。從實踐層面來講,危機事件處理、信訪案例辦理,一直是困擾政府的重大難題,特別是在房地產這個焦點領域,由于與群眾的生活息息相關,且涉及到的資金量大,處理起來非常復雜。而建立了產權式商鋪運作導致的社會穩定風險的預防機制,將有效防范這一領域的重大風險事件,從而降低政府在這方面的人力物力投入。同時,對于商業地產開發企業來講,一旦開發的商業樓盤導致群體性事件,在政府和群眾中的形象就會大大損失,政府在供地方面會非常謹慎,甚至會設置一些限制,而群眾也會不相信企業品牌,因此,商業地產開發企業也應當研究群體性事件的社會穩定風險預防機制,從企業長遠發展角度出發,努力塑造良好的社會形象。從這角度來講,本選題的研究,對于政府、企業乃至群眾來講,都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1.3 國內外研究現狀
1.3.1 國外研究現狀
社會穩定風險與群體性事件息息相關,大部分社會穩定風險都是有群體性事件引發的。因此,研究中國社會穩定風險問題,必須深入研究群體性上事件的發生機理等相關理論。在國外理論研究中,沒有用到“群體性事件”這個概念,主要是用到“集體行動”或者“應急事件”等概念。從理論上講,今天對集體行動的宏觀理解大多可以追溯到19世紀社會學奠基人涂爾干、馬克思、韋伯等人的一些基本思想,而自20世紀在美國發展起來的集體行動理論卻是在法國思想家勒龐的社會心理學理論基礎上起步[1]。勒龐于1895年發表《鳥合之眾一一大眾心理研究》一書,其整個理論的核心就是所謂的心智歸一法則[2]。他認為,作為個體的人個個不同,但一般都是理性的、有教養的、有文化和負責任的。但一旦聚到一起,隨著聚眾規模的逐漸增大,他們之間就會相互影響、啟發和感染,身處其中的個體的思維和行為方式漸趨一致,變得越來越野蠻和非理性,其行為也越來越受到腦下垂體的控制。在勒龐的眼中,集體行動是非理性的產物。1921年,帕克在《社會科學概論》一書中,也對群體性事件和社會穩定作了簡答介紹[3]。1946年,布魯默研究了小群體行為,認為一個小的群體,如果在適合的機遇下,可以發展成為較大的群體,并產生巨大的影響力,這應當引起足夠的重視[4]。布魯默認為,社會變化導致個人生活方式發生變化,這種變化導致不安、孤獨甚
至怨恨,因而奠定了集體行為發生的前提條件。聚眾的形成過程是一個人與人之間的符號互動過程。他把這一過程稱作循環反應[5]。循環反應過程有三個階段:集體磨合、集體興奮和社會感染。在第一階段,一個群體性中的個體開始不安并信謠、傳謠;在第二階段,隨著不安定感的增強,人與人之間相互感染并產生某種共同的憤怒情緒;最后,隨著人與人之間的感染力和憤怒感繼續增強,循環反應就進入第三階段—爆發集體行為。繼布魯默之后,美國社會學家特納提出了突生規范理論。特納認為,集體行動的產生需要某種共同的心理,包括共同的意識形態和思想,或共同的憤恨。這種共同心理形成的關鍵,是聚眾中某個共同規范的產生。特納還認為,聚眾中的共同規范產生于一個不確定的環境中。在規范產生過程中,一個符號性事件以及與之相伴的謠言往往會起到關鍵作用。不過并不是所有的符號性事件和謠言都會導致集體行為規范的產生。只有當一個符號性事件以及相伴的謠言能夠引起大眾的一致反感時,才會圍繞著這一符號產生某個共同看法或規范,并引發一場針對那個符號的反感或仇恨以及相應的聚眾行動。美國社會學家康豪瑟在對托克維爾理論進行改造的基礎上,于1959年發表《大眾社會政治》一書,提出了“大眾社會理論”??岛郎岢?,一個正常的社會結構應該是三層的:政治精英——中層組織——民眾。20世紀60年代,美國社會學家斯梅爾塞提出了加值理論(價值累加理論)。在他的理論中,社會結構因素占有很大比重。1970年,美國社會學家格爾在《人們為什么要造反》一書中提出了“相對剝奪感”的概念[6]。他認為,每個人都有某種價值期望,而社會則有某種價值能力。當社會變遷導致社會的價值能力小于個人的價值期望時,人們就會產生相對剝奪感。相對剝奪感越大,人們造反的可能性就越大,破壞性就越強。他把這個過程稱為“挫折一一反抗機制”。1973年,約翰等學者分析,在美國,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社會運動越來越成為一項專業化的活動,這就意味著,應對這種專業化的群體性事件,必須采取更科學有效的應對措施[7]。1982年,麥克亞當分析了1930年到1970年美國黑人的群體性事件,研究了美國的社會風險應對措施[8]。道格拉斯則將文化與社會穩定風險聯系起來,認為文化對于社會群體性事件有一定的影響[9]。1990年,萊特認為弱勢群體的訴求應當引起高度重視,如果解決不好他們的訴求,就極有可能引發群體性事件[10]。1998年,巴巴雷特認為在社會穩定事件中,情感因素非常關鍵,必須注意穩定好各個群體的感情狀況
[11]。hochschild 和mccarthy等人,也對社會穩定從不同角度作了分析[12],提出了一些基礎性理論思想觀點[13]。1995年,格林認為應對社會穩定的群體性事件,不應當只看表面的東西,還應當探尋內在的關聯要素,找出最為關鍵的問題[14],正如科林斯提出的要真正理解民眾的訴求[15]。2004年,維克托分析了中國一些城市的不平等現象,認為這些不平等有可能引發社會的不穩定[16]。2006年,borisporfiriev分析了歐洲的一些社會群體性事件的案例,為本文研究提供了借鑒和參考[17]。詹姆斯、蘇珊等人,則從另外的視角分析了社會風險問題[18],有的把生物學知識引入社會學管理之中[19]。1999年,保羅建立了一個量化的模型,用于分析評估社會風險狀況[20]。克萊爾同樣也是分析研究了風險評估模型[21],約翰斯則是從感知的角度分析了風險評估問題[22],這成為定量分析的一個有益補充,巴魯克[23]和麥格雷戈[24]在感知風險方面也進行了一些探索。綜合來看,國外的一些理論研究,提出了一些思想觀點,對于本課題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啟示作用。但是,國外的研究,更多側重于基礎性分析,況且國外的經濟體制與國內大不相同,投資環境也相對成熟,民眾對于投資風險的認知度也比較高,因此,在風險防范分析過程中,有些觀點和措施,與中國的國情也不完全相符,需要有篩選的借鑒與參考,而實際上,應當更多地關注國內的文獻資料。
1.3.2 國內研究現狀
國內專門針對產權式商鋪引發的群體性事件以及社會穩定風險相關文獻,很難查到,但關于群體性事件、社會穩定風險單獨的文獻資料非常多,一些觀點和分析對于本選題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啟示作用。
在群體性事件研究方面,2017年,肖振偉在《群體性事件與加強地方政府應對能力建設——基于政府信息公開的視角》,從信息公開的視角,分析了當前新媒體對于地方政府應對能力建設的影響,并提出了應對群體性事件的對策與建議[25]。2017年,胡聯合在《群體性事件的演化機理及其啟示》一文中,分析了價值累加理論、資源動員理論等六種理論,并綜合分析了群體性事件的演化機理,提出了預防群體性事件的應對策略[26]。2016年,羅筠在《群體性事件研究的空間視角:以d村群體性事件為個案》一文中,以一個村為案例,分析了這個村的群體性事件發生的原因以及后續發展的動因,對于集體行動的認同構建、信息傳遞、社會怨恨等方面,分析了如何從一個小的個案發展成為影響巨大的社會群
體性事件[27]。2016年,楊曉虎在《群體性事件治理的廣東經驗及其啟示——以科賽社會沖突理論論為視角》一文中,結合科賽的社會沖突理論,分析了各類群體性事件發生的機理,并提出了相應的應對和解決對策[28]。2016年,陳德鴻在《群體性事件的媒體報道思考》一文中,認為在群體性事件當中,媒體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媒體應當公開化、透明化,這樣才能更有利于贏得民眾的理解和支持[29]。2016年,郝樹源在《群體性事件的特點與處置對策研究》一文中,分析了群體性事件的主要特點,如暴力性、非理性、復雜性等,并結合這些特點,提出了這些問題的處置對策[30]。2016年,鮑宜周在《群體性事件的應對措施研究》一文中,分析了當前群體性事件帶來的重大危害,并提出了解決這些問題的應對措施[31]。2016年,王玉寶在《群體性事件的發生機理及其治理對策》一文中,分析了群體性事件是如何發生的,并提出了相應的應對措施[32]。2016年,陳俊在《群體性事件網絡輿論預警指標構建研究》一文中,提出了應對網絡輿論的預警具體指標體系[33]。2016年,劉晉[34]和武小平[35]等人,分析了群體性事件的應對辦法和路徑措施,張錯[36]則分析了群體性事件的演變成因問題。2016年,程子豪分析了群體性事件的公民新聞的反思問題[37],焦雯靜則分析了公民政治參與問題[38]。2016年,陳燁在《群體性事件的階段性預防機制研究》一文中,分階段分析了群體性事件的演化與發展,并提出了相應的應對辦法[39]。
在社會穩定風險方面,2016年,趙園園則從法律的視角分析了群體性事件的治理對策[40]。2015年,唐鈞出版了《社會穩定風險評估與管理》一書,其中,對于社會穩定的風險情況進行了全面分析。他研究了社會穩定風險評估與管理的模型和流程,對于社會穩定風險評估的準備與籌劃、風險識別、風險定級、風險內部控制、外部合作等,都作了具體詳細的分析[41]。國內還有其他學者對社會風險問題進行了研究,如陳毅2013年出版的《風險、責任與機制》一書[42],張樂2012年出版的《風險的社會動力機制》一書[43]等,2012年,樊成瑋出版了《拆遷沖突化解機制》一書,專門從拆遷的視角分析了社會穩定問題[44],姜平則從突發事件應急管理角度作了分析[45],卓立筑結合新的形勢,分析了公共危機事件的預防與處理[46],劉尚華建立了一套社會穩定的科學評估體系[47],胡建一[48]、付翠蓮[49]也對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問題作了研究,王銀梅還專門研究了社會穩定及預警機制[50]。
在產權式商鋪研究方面,2016年,姚忠偉在《產權式商鋪糾紛及其防范化解對策思考》一文中,提出產權式商鋪的糾紛已經成為社會治理難題[51]。2015年,沈暉從法律角度上分析了虛擬產權式商鋪產權登記方面存在的法律困境[52],戴煒則分析了虛擬產權式商鋪的法理問題[53]。2013年,于美香專門研究了投資帶租約產權式上鋪的利弊與風險規避辦法[54],賈秀玲則分析了產權式商鋪的風險問題[55],孫多提出了產權式商鋪的風險規避策略[56]??梢哉f,國內的專家學者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面,對于社會穩定風險、群體性事件作了深入研究,對于本課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鑒和啟發意義。但深入來看,國內研究存在幾個方面的不足:一是分析社會應急事件、社會穩定、產權式商鋪風險問題較多,但將社會穩定、突發事件與產權式商鋪結合起來的研究成果非常少,許多文獻分析就事論事,沒有看到兩者之間的必然聯系。二是具體的案例分析較少,這與國內產權式商鋪實踐相對較少有關系,也與這方面的公開資料相對較少有關系。三是系統性全面分析的理論文獻較少。這也是本選題以萬豪國際為例,分析產權式商鋪運作帶來的社會穩定事件的重要原因之一。
2. 課題研究目標內容和擬解決的關鍵問題
2.1 研究的目標和主要內容
本選題研究的主要目標是分析產權式商鋪開發可能引發群體性事件的問題,以及由此帶來的社會穩定風險,并分析這些問題存在的深層次原因,同時,提出有效預防產權式商鋪帶來的社會穩定風險的預防措施和體制機制。主要研究內容包括以下6個章節:
第1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義
1.3 研究現狀
1.3.1 國外研究現狀
1.3.2 國內研究現狀
1.4 研究方法
1.4.1 對比分析法
1.4.2 案例分析法
1.4.3 檔案資料法
1.4.4 調查訪談法
第2章 基礎理論分析
2.1 產權式商鋪相關理論
深入分析產權式商鋪的特點,包括主體多樣性、糾紛突發性、法律關系復雜性以及預期收益不穩定性等。
2.2 風險管理理論
包括風險識別、風險評估以及風險控制等理論
2.3 社會穩定管理理論
主要分析如何防范和解決社會穩定事件
第3章 國內產權式商鋪運作的社會穩定風險防控存在的普遍問題
3.1 產權式商鋪運作風險方面的總體現狀
3.2 社會穩定風險存在的突出問題
3.2.1 風險要素識別不準確
主要是對于商鋪運作引起的群體性事件信息掌握不夠及時。
3.2.2 風險評價不科學
主要是對于事件分析判斷不科學
3.2.3 風險控制措施不力
風險化解、風險應對效果不明顯。
3.2.4 保障措施不完善
制度問題、人力物力配備、群眾工作方法等。
第4章 對萬豪國際項目引發社會穩定事件的剖析
4.1 項目簡介
之所以選擇這個項目,主要是因為具有典型代表性,一方面,萬豪國際項目設計之初,涵蓋了住宅公寓、普通商鋪與產權式商鋪三個方面的內容,一層是普通沿街商鋪;二層是產權式商鋪、樓內商業步行街;三層以上是公寓住宅。最后爆發投資者不滿的,恰恰是二層的產權式商鋪,其他領域的矛盾沖突較小,這說明產權式商鋪運營確實風險大。
4.2 事態的發展與控制
4.3 引發的深層次反思
在引發思考方面,結合國內其他案例一同分析,如北京的巨庫項目、天津的家世界項目、南京的時代廣場項目等,分析在現階段,產權式商鋪運營確實存在諸多的問題。
第5章 產權式商鋪社會穩定風險防控的對策建議
5.1 社會穩定風險識別系統
5.1.1 加強信息搜集
5.1.2 梳理匯總數據
5.2 社會穩定風險分析系統
5.2.1 了解群眾的訴求
5.2.2 作出預測分析
5.3 社會穩定風險評價系統
5.3.1 確定風險等級
5.3.2 作出預警提示
5.3.3 做好應急預案
5.4 社會穩定風險控制系統
5.4.1 及時做好疏導
5.4.2 解決群眾訴求
5.4.3 建立長效機制
5.5 社會穩定風險防控的全過程保障系統
5.5.1 加強產權式商鋪運作管理
5.5.2 及時進行政務信息公開
5.5.3 強化宣傳引導
5.5.4 建立問責機制
第6章 結論與展望
6.1 全文總結
6.2 未來展望
2.2 課題擬解決的關鍵問題
第一,對于群體性事件、社會穩定風險的相關文獻和基礎理論進行梳理,構建有助于研究產權商鋪帶來群體性事件的基礎理論框架。
第二,對于萬豪國際項目案例進行全面剖析。
第三,結合案例分析,全面分析當前我國產權式商鋪開發過程中存在的突出問題,特別是分析能夠給業主帶來重大影響的問題。
第四,結合產權式商鋪帶來的問題以及觸發群體性事件的安全隱患,研究提出該領域社會穩定風險的防控措施。
3. 擬采用的研究方法、技術路線和可行性分析
3.1 研究方法
本課題在研究過程中,擬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第一,對比分析法。主要是在研究現狀分析過程中,對比了國內和國外的相關文獻資料;在產權式商鋪存在的問題分析和對策分析過程中,也通過一些群體性事件的對比分析,找出了共性的問題和對策。第二,案例分析法。在本課題研究過程中,特別是對于一些產權式商鋪引發的群體性事件,會結合國內發生的一些案例進行深入的剖析。第三,文獻資料法。在研究過程中,會通過圖書館、互聯網等,查閱大量的文獻資料,并通過資料的分析,掌握理論研究情況,并剖析問題、提出對策。第四,調查訪談法。在課題研究過程中,會利用同學、親戚、朋友關系,與一些商業地產開發公司員工、產權商鋪購買者、政府工作人員等,進行面對面交流,了解他們的看法,掌握第一手的資料。
3.2 技術路線
本選題擬采用的技術路線如圖1所示,主要是查閱相關文獻資料的基礎上,分析相關的研究現狀,并界定概念、構建基礎理論框架。之后,結合產權式商鋪運作的具體情況,分析其存在的突出問題和具體原因。最后,研究提出產權式商鋪引發群體性事件的對策與建議。具體來講,主要是建立事前、事中和事后分析系統,并強化保障措施的完善。

圖3-1 本課題研究技術路線圖
3.3 可行性分析
本課題在研究過程中,主要的保障措施:第一,在老師的指導下,明確課題研究方向和主要框架;第二,按照確定的研究方向,搜集相應的文獻資料,掌握最基本的基礎理論;第三,尋求同學、朋友以及親屬的幫助,查找國內產權式商鋪引發的群體性事件案例,并對這些案例進行全面的分析,分析社會穩定風險的成因。第四,在課題研究過程中,及時向老師、同學請教,特別是經常與導師探討相關課題內容,確保按照進度保質保量完全課題研究。
4. 課題的創新性
本課題的主要創新點在于:第一,將群體性事件的觸發原因定位于產權式商
鋪運作,這使得研究范圍大大縮小,分析更具針對性,這種論文設計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創新性。第二,在分析產權式商鋪引發的群體性事件過程中,會結合一些具體的案例進行深入思考,提出了一些社會穩定風險分析的創新性觀點。第三,本課題最重要的創新在于提出產權式商鋪引發社會穩定風險的預防機制,特別是在風險識別、風險分析、風險評價、風險控制方面的一些措施和對策分析方面,會具有較強的創新性。
5. 計劃進度和預期進展效果
......................................
參考文獻
[1] 埃米爾?涂爾干.社會分工論[m].北京:新知三聯書店,2000
[2] 古斯諾夫?勒龐.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5
[3] park,robert ezra,and burgess,ernest w. 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sociology[j]. new library world, 1921
[4] blumer, herbert.elementary collective behavior[j]. new outline of the principles of sociology, 1946
[5] 路皮特?布魯默.群體過程[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7
[6] 泰德?格爾.人們為什么造反[m].北京:北京大學,2003
[7] john mccarthy,and mayer n.zald. the trendof social movement in america[j].professionalization andresource mobilization, 1973
[8] mcadam,doug. political proces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black insurgency[j]. new library world, 1982
[9] douglas, mary, wild avsky, aron. risk and culture[j]. ***ion of technical and environmental dangers,1982
[10] wright,s. c.,taylor,d. m.,moghaddam,f. m. responding to membership in a disadvantaged group: from acceptance to collective protest[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1990
[11] j. barbalet. emotion, social theory, and social structure: a macrosociological approach. journal of women s health[j] . 1998
[12] hochschild ar.emotion work, feeling rules, and social structure[j].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79
[13] mccarthy john d,zald mayer n. resource mobilization and social movements: a partial theory[j].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77
[14] greenwald a g,banaji m r.implicit social cognition: attitude, self-esteem, and stereotypes[j]. psychological review, 1995
[15] d bobrow,a collins.representation and understanding: studies in cognitive science[j]. 1975
[16] victornee,yangcao. market transition and the firm: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income inequality in urban china[j].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 2004
[17] borisporfiriev. managing crises in the eu: some reflections of a non‐eu scholar[j] . journal of contingencies and crisis management, 2006
[18] jame s tansey. ’if all you have is a hammer ’: a response to sjoberg[j] . journal of risk research, 2004
[19] les levidow,susan carr,david wield. regulating biotechnological risk, straining britain’s consultative style[j]. journal of risk research, 1999
[20] paul slovic. trust, emotion, sex, politics, and science: surveying the risk-assessment battlefield[j] . risk analysis, 1999
[21] claire marris,ian h. langford,timothy o’riordan. a quantitative test of the cultural theory of risk perceptions: comparison with the psychometric paradigm[j] . risk analysis, 1998
[22] pidgeon n,,hood c,jones d, et al. risk: analysis, risk perception[j]. perception and management, 1992
[23] slovic,paul,fischhoff,baruch,lichtenstein,sarah,kates,robert w.,hohenemser,christoph,kasperson,jeanne x.characterizing perceived risk[j]. perilous progress: managing the hazards of technology, 1985
[24] macgregor, d.g.,fleming, r. risk perception and symptom reporting[j]. risk analysis, 1996
[25] 肖振偉.群體性事件與加強地方政府應對能力建設——基于政府信息公開的視角[j].中國行政管理,2017(1):53-54
[26] 胡聯合.群體性事件的演化機理及其啟示[j].探索,2017(2):76-77
[27] 羅筠.群體性事件研究的空間視角:以d村群體性事件為個案[j].中國行政管理,2016(6):98-99
[28] 楊曉虎.群體性事件治理的廣東經驗及啟示——以科賽社會沖突理論為視角[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2016(6):43
[29] 陳德鴻.群體性事件的媒體報道思考[j].電視研究,2016(7):58-59
[30] 郝樹源.群體性事件的特點與處置對策研究[j].科教導刊,2016(10):44
[31] 鮑宜周.群體性事件的應對措施研究[j].管理觀察,2016(11):59-60
[32] 王玉寶.群體性事件的發生機理及其治理對策[j].行政與法,2016(5):66
[33] 陳俊.群體性事件網絡輿情預警指標構建研究[j].中國刑警學院學報,2016(4):82-83
[34] 劉晉.群體性事件應急管理路徑優化研究——基于“脆弱性”分析[j].企業導報,2016(3):74-75
[35] 武小平.群體性事件的科學預防和有效處置[j].發展,2016(4):93-94
[36] 張錯.群體性事件的成因及對策研究[j].商,2016(4):78
[37] 程子豪.群體性事件中公民新聞的功能與反思[j].新聞研究導刊,2016(6):73-74
[38] 焦雯靜.群體性事件頻發背景下的公民政治參與問題[j].經營管理者,2016(8):112
[39] 陳燁.群體性事件的階段性預防機制研究[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6(10):66
[40] 趙園園.群體性事件治理的法制思維[j].山西師大學報,2016(11):57-58
[41] 唐鈞.社會穩定風險評估與管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
[42] 陳毅.風險、責任與機制[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2013
[43] 張樂.風險的社會動力機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2
[44] 樊成瑋.拆遷沖突化解機制[m].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 2012
[45] 姜平.突發事件應急管理[m].北京: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 2011
[46] 卓立筑.新形勢下公共危機預防與處理對策[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2011
[47] 劉尚華.社會穩定的科學評估體系研究[m]. 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 , 2011
[48] 胡建一.公共項目社會穩定風險分析與評估概論[m]. 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11
[49] 付翠蓮.重大事項社會穩定風險評估研究[m].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2011
[50] 王銀梅.社會穩定及預警機制研究[m]. 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9
[51] 姚忠偉.產權式商鋪糾紛及其防范化解對策思考[j].法制與社會,2016(4):28-29
[52] 沈暉.虛擬產權式商鋪產權登記的法律困境與對策[j].中國房地產,2015(10):38-41
[53] 戴煒.虛擬產權式商鋪的法理分析[j].西北大學學報,2015(7):32-35
[54] 于美香.投資帶租約產權式商鋪的利弊與風險規避辦法探析[j].經濟師,2013(3):17-18
[55] 賈秀玲.我國虛擬產權式商鋪的風險分析[j].生產力研究,2011(12):9-11
[56] 孫多.產權式商鋪投資的風險與規避[j].產業與科技論壇,2008(8):35-37
相關文章
財務管理新增
財務管理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