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ueauc"><s id="ueauc"></s></strike>

  • <ul id="ueauc"></ul>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管理論文 > 財務管理

    會計論文開題報告范文樣本(2023年精選5篇)

    論文堡 日期:2023-10-25 16:43:23 點擊:307
    要知道,不管什么單位企業或者行業都需要會計人才,學習會計專業對于就業來說是非常占有優勢的。因為社會對于會計人才是急需的,所以會計專業也成為了一門火熱的專業,是很多大學生會選擇的一門專業。作為會計人員,需要對公司企業單位的經濟相關的業務進行跟進,要想上級匯報財務方面的信息,甚至有的會計人員需要直接參與到公司的運營管理等。
    想要成為一名優秀的會計人員,那應該先要從學校畢業,想要順利畢業,肯定是需要完成會計論文,對于會計論文,很多同學們不知道如何開始撰寫,被一開始的開題報告難住了,下面小編就為大家分享會計論文開題報告范文樣本(2023年精選5篇)
     
    會計論文開題報告一
     
    題目:分析程序在財務報表審計中的運用
     
    一、本課題國內外狀況,說明選題依據和意義
     
      (一)國外研究狀況
     不可否認,美國在分析程序運用的研究是比較有經驗的,這一點,是需要成熱的。在美國,分析程序時在財務舞弊非常盛行的情況下發展運用起來的。分析程序zui早出現在1978年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審計準則公告)(sas)第23號準則說明書里,該說明書將分析程序描述為:“通過調查對財務信息進行實質性測試以及對數據和資料之間的相互關系進行比較。”該公告被1988年為sas第56號取代,將分析性復核正式命名為分析性程序,并將其定義為:“對財務及非財務數據之間合理關系的比較和分析做出對財務信息的評價。”sasno.56認為在審計計劃階段,運用分析程序的目的是:(1)幫助審計人員理解被審計單位的經營情況;(2)評價被審計單位的持續經營能力;(3)指明財務報表中存在的重大錯報的可能性;(4)減少細節審計測試。在審計測試階段,運用該技術的目的是指明可能的誤報及減少細節測試。在審計完成階段,是評估被審計單位持續經營能力及指明誤報的可能性。
      (二)國內研究狀況
      最近幾年,在我國上市公司發生的財務報表舞弊案件及審計失敗案例經常都有,讓企業投資者損失嚴重,分析程序在財務報表審計中的運用也越來越引起了注冊會計師的重視。我國于1996年頒布的《獨立性審計準則第ii號——分析性復核》指出:分析性復核是指注冊會計師分析被審計單位重要的比率或趨勢,包括調查這些比率或趨勢的異常變動及其與預期數額和相關信息的差異。與此同時,規定分析性復核的目的:在審計計劃階段,幫助確定其他審計程序的性質、時間和范圍;在審計實施階段,直接作為實質性測試程序,以提高審計效率和效果;在審計報告階段,對財務報表進行整體復核。還規定了可使用的方法是:簡單比較、比率分析、結構百分比分析和趨勢分析。
      在現代審計中,為與時俱進,我國財政部與2006年頒布了《中國注冊會計師審計準則第1313號——分析程序》。新準則為分析程序做了新的定義:分析程序是指注冊會計師通過研究不同財務數據之間以及財務數據與非財務數據之間的內在關系,對財務信息做出評價。分析程序還包括調查識別出的、與其它相關信息不一致或與預期數據嚴重偏離的波動和關系。目的也發生了變化,分析程序的目的為:第一用作風險評估程序,以了解被審計單位及其環境,注冊會計師實施風險評估程序的目的在于了解被審計單位及其環境并評估財務報表層次和認定層次的重大錯報風險;第二當使用分析程序比細節測試能更有效地將認定層次的檢查風險降至可接受的水平時,分析程序可以用作實質性程序:在針對評估的重大錯報風險實施進一步審計程序時,注冊會計師可以將分析程序作為實質性程序的一種,單獨或結合其他細節測試,收集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第三在審計結束或臨近結束時對財務報表進行總體復核:在審計結束或臨近結束時,注冊會計師應當運用分析程序,在已收集的審計證據的基礎上,對財務報表整體的合理性作zui終把握,評價報表仍然存在重大錯報風險而未被發現的可能性,考慮是否需要追加審計程序,以便為發表審計意見提供合理基礎。新準則規定了可使用方法:趨勢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合理性測試、回歸分析法。
      審計分析程序的運用有利有弊,注冊會計師在財務報表中運用審計分析程序,可以有效地識別重大錯報風險,獲取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降低審計成本,確保審計質量,降低審計風險,使審計工作更有效率和效果,但是沒考慮到分析程序本身的存在的缺陷,很有可能會形成錯誤的審計結論。在閱讀了許多學者的建議之后,我總結出了以下幾點:首先,在財務報表審計中運用分析程序時,明確分析程序適用的范圍;其次,在審計的各個階段根據企業的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方法;再者,增加注冊會計師關于分析程序實務運用及分析程序軟件使用等相關的后續教育,并鼓勵其多利用除企業之外的有用信息;zui后,通過建立行業統計數據資料庫及開發相關分析程序的設計軟件工具,更好地為注冊會計師服務。
     
      (三)選題依據和意義
      審計質量的提高是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之后提高審計質量,才能減少各類案例的發生。隨著我國上市公司欺詐案件及審計人員法律訴訟案的頻頻曝光,審計質量顯得尤為重要。為提高審計質量,盡可能的地進行大范圍的審計測試,收集審計證據,減少風險,但是注冊會計師面臨著審計任務重、時間緊、人員少等殘酷的現實。于是,解決這一矛盾的方法就是提高審計效率。而分析程序可以有效地識別重大錯報風險,獲取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降低審計成本,確保審計質量,降低審計風險,使審計工作更有效率和效果。因此,許多注冊會計師在財務報表審計中運用了分析程序,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幫助他們既準確又快捷的完成審計任務。
      雖然分析程序已經被很多注冊會計師運用了起來,但是分析程序在財務報表審計中的運用尚不成熟,比如分析程序軟件開發少、注冊會計師對復雜分析程序方法運用能力有限及缺乏實務操作性。在此情況下,希望能夠在靈活運用分析程序同時,能夠通過閱讀大量的參考文獻以及個人概括整理來為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進措施,從而更好的發揮分析程序降低審計成本及提高審計效率和效果的作用。
     
      二、研究的基本內容、基本思路(方案)及解決的主要問題
     
      (一)研究的基本內容
      1分析程序的概述
      1.1分析程序的涵義及特征
      1.2分析程序在財務報表審計中運用的必要性
      1.2運用分析程序應考慮的因素及方法
      2分析程序在財務報表審計中運用
      2.1分析程序在風險評估程序中的運用
      2.1.1分析程序在風險評估程序中的運用目的
      2.1.2分析程序在風險評估程序中的具體運用
      2.2分析程序在實質性程序中的運用
      2.2.1分析程序在實質性程序中運用應考慮的因素及目的
      2.2.2各業務循環運用分析程序的具體實施方法
      2.3分析程序在總體復核階段的運用
      2.3.1分析程序在總體復核階段運用應考慮的因素及目的
      2.3.2分析程序在總體復核階段具體實施方法
      3分析程序在a公司的運用
      4分析程序在財務報表審計中運用的局限性及改進措施
      5總結
     
     三、課題研究方法和進度安排
     
      (一)課題研究方法
      1、文獻法。在已有的理論研究成果、經驗總結材料的基礎上,結合新準則下我國分析程序在財務報審計中運用具體情況做出分析。
      2、數據分析法。通過搜集整理相關的數據資料,進行定量分析。
      3、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法。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是經濟學研究中一種非常重要的分析方法,對本文而言,在探討新準則分析程序在財務報審計中運用,必須適當地使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研究方法,使問題顯得明確和清晰。
     
      (二)進度安排
      序號 任務計劃 具體工作安排 時間安排
      1 論文選題 ①老師分專業出選題 9月17日——22日
      ②分專業對老師出的選題進行審核 10月7日——8日
      ③10月9日后網上公布選題、學生確定選題并按班級上交匯總選題意向統計表 10月9日——15日(周五必須提交統計匯總表)
      ④畢業論文動員大會(分專業進行)、畢業論文選題寫作等相關講座 10月15日——25日
      ⑤公布zui終的論文選題及指導老師 10月26日
      2 下達任務書收集并閱讀資料 老師下達論文寫作的任務書、學生收集并閱讀相關論文寫作資料、2篇與論文相關的外文 10月27日——11月初
      3 文獻綜述和開題報告的寫作 文獻綜述、開題報告的寫作 11月1日——12月9日
      4 開題答辯 開題答辯 12月10日——13日
      5 論文寫作及指導 有論文初稿 12月14日——1月15日
      6 論文答辯 分批次進行論文答辯 2011年3月——5月
     
      四、主要參考文獻
     
      [1] susan b.hughes,james f.sander,scott d.higgs,chares p.cullinan. the impact of cultural environment on entry-level auditors’ ablities to perform analytical procedures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auditing and taxation,2009,(18):29~43
      [2] kenny z.lin,ian a.m.fraser. the use of analytical procedures by external auditors in canada[j].jourenal of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auditing and taxation,2009,(18):153~168
      [3] 趙紅英.分析性程序在現代風險導向審計中的運用[j].財會研究,2010,(07):69~71
      [4] 李巖.分析程序在識別財務舞弊風險中運用[j].財會研究,2010,(36):275~276
      [5] 沈麗麗.風險導向審計模式實施障礙及對策研究[j].財會通訊,2009,(11):97~99
      [6] 廖義剛,陳春香.淺析影響分析程序績效的環境因素[j].會計之友(中旬刊),2009,(02):38
      [7] 楊新華,陳海燕.審計分析性程序質量控制對策探[j].商業會計,2010,(04):66~67
      [8] 張麗華.舞弊審計的方法與技巧[j].商業會計,2010,(04):45~46
      [9] 余濤.淺析分析程序的應用效率[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0,(03):134~135
      [10] 季光偉.淺談財務分析程序與方法在財務管理中的重要性[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09,(02):80~81
      [11] 衛偉峰.分析程序在審計中的運用研究[j].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09,(s1)
      [12] 唐建華.風險導向審計思想的歷史進程[j].審計研究,2009,(02):59~60
      [13] 陳華良.淺析現代風險審計[j].財會月刊,2009,(16):20~21
      [14] 謝盛紋.風險導向審計模式的整合與改進[j].當代財經,2009,(11):51~52
      [15] 陳艷秋.談風險導向審計中分析程序的實施[j].商業時代,2009,(20):104~105
      [16] 王麗卿.財務分析法在審計分析程序中的應用[j].經濟師,2010,(03):183~184
      [17] 陸迎霞.審計中分析程序的應用[j].會計之友(上旬刊),2008,(02):72~73
      [18] 李靖.分析程序在審計中的運用[j].魅力中國,2008,(08):38~39
      [19] 胡亞敏.分析性復核在審計實務中運用[j].財會通訊(綜合版),2008,(04):62~63
      [20] 廖義剛.審計是主體因素與分析性程序績效[j].財會月刊,2008,(22):20
      [21] 胡運會.新審計準則下審計分析程序的運用[j].財會月刊(綜合版),2006,(14):80~81
      [22] 李忠安.我國新舊準則審計分析程序中的應用[j].財稅科技,2007,(22):271~272
      [23] 章惠娣.分析性復核程序在審計中的具體運用[j].冶金財會,2007,(01):66~68
      [24] 李寧.分析程序在識別審計風險的運用[j].會計之友(中旬刊),2007,(08):42
      [25] 任富強,王紅蕊.分析程序的應用誤區及改進建議[j].中國注冊會計師,2007,(12):43~44
      [26] 李鐵群.分析程序審計準則的特點及提高實際應用能力的思考[j].審計刊,2007,(03):10~11
      [27] 鎖琳.淺談分析性復核程序在固定資產和累計折舊中的運用[j].邵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5):52~53
     
    會計論文開題報告二
     
    研究背景
     
      虛假會計信息存在的時候比較久,而且不單單在一個國家,是一個國際性的問題。在我國一個以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為主要特征的現代企業制度下,會計信息是所有者與經營者需要與供給的載體,所有者以此作為決策的依據,經營者用來反映其受托責任的情況。然而,由于所有者與經營者的價值取向不同,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就會產生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從而導致會計造假,它不僅會造成國有資產流失,國家稅收減少,影響國家宏觀調控,擾亂社會經濟秩序,還會削弱會計的經濟管理作用,阻礙經濟發展。而在一個有效的資本市場上,股票價格應該充分反映其代表的上市公司的資本價值。但是當虛假的會計信息向投資者傳遞關于上市公司資本價值的錯誤信息時,投資者會過分高估或低估上市公司的資本價值,導致股票價格與上市公司資本價值的嚴重背離,市場泡沫就會過度膨脹,最終導致巨大的市場風險,進而影響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甚至導致全球的經濟衰退。而民營企業造假也不想博眾,從2005年8月公布的會計信息顯示:大部分私營企業存在會計基礎工作薄弱、白條抵庫、財務管理混亂等問題,尤其是提前確認收入、粉飾報表、亂用發票、假票平賬問題十分嚴重,這一現象大多發生在營業額為500萬元以下的小企業。
      會計信息質量在會計工作中有很重要的分量,可以說會計信息質量是會計工作的生命。會計造假就等于會計工作喪失生命。虛假的會計信息會誤導投資者,使股民啜飲會計造假帶來的太多苦澀。“銀廣廈”之流在會計報表上一再造假,制造了一個又一個“中國股市的騙局”,讓廣大的投資者憤怒悲傖,欲笑無淚,從而導致股民對股市喪失了信心,以致股市跌落由史以來的zui低點;作為造假企業的債權人,則可能因此而壞帳,血本無歸。而企業會計秩序紊亂、造假嚴重已是不爭的事實。在對規模較大、實力較強的私營企業年度會計報表審計和調查過程中,我們深感這一問題較之國有企業會計問題更為嚴重。帳目混亂零散、帳實不符;內控制度虛設、交接不清;亂攤亂支等問題較為普遍,由此造成國家稅收大量流失,同時也影響了私營企業的健康發展,加大了業主的經營風險。
      私營企業會計控制很薄弱,這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具體原因是什么呢?私營企業會計控制薄弱之原因除具有同國有企業的共性之外,還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目前銀行有多少貸款非但收不回本金,甚至連利息也無著落;作為企業的經營者,若造假可以為其升官發財提供機會,就可能毫無顧忌而主動造假。新民諺“數字出干部,干部出數字”說的正是這種現象。再看國家審計署2003年組織力量對1290家國有控股企業的資產負債損益情況進行審計發現,雖然企業總體經濟效益明顯好轉,但會計報表嚴重不真實的企業占68%,有的虛虧實贏,可想而知,造假已成了企業的常用手段,它們通過這些虛假會計信息“對財政報窮帳,對稅務報虧帳,對銀行報富帳,對主管部門報贏帳,其實只有領導手里的才是真帳”,以達到自身的目的。對這個社會熱點問題進行探討,我們將進一步深入認識它所產生的原因以及所帶來的危害;也告誡廣大的會計信息造假者提高認識,規范會計行為,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從而進一步規范市場經濟行為,讓更多的會計信息使用者獲得真實的信息。
     
      文獻綜述
     
      蔣義宏:《會計信息失真的現狀、成因與對策研究》,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2年。本書主要以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失真為研究對象。它首先以投資者和經營者的視角觀察和分析會計信息失真的問題;其次,研究了ipo公司盈利預測信息失真問題;接下來研究的是從虧損到扭虧會計信息失真的兩個極端;再次是研究配股管制下的會計信息失真;zui后分析了會計信息失真的制度因素與非制度因素。
      楊克泉、吉星華、王麗偉:《會計信息透明度一種理論分析模式》,財會文摘卡2005年第5期。作者認為透明的信息要滿足:首先,從質量方面來說,這種信息對于雙方來說是共同知識;其次,從數量方面看,披露方愿意提供信息供求的缺口。雖然完全的信息透明是不可能實現的,不過這并不妨礙我們以此為分析問題的參考點,就如同在解析數學中的坐標原點。
      呂堅:《全面規范企業會計信息的具體措施》,財政監督,2005年第11期。本文對在實踐中,對不對外披露而沒有受到制度的規范和約束的內部會計信息對外部會計信造成的一定影響,而導致會計信息失真的這個重要方面所形成的會計控制盲點進行分析,探討如何控制內部會計信息以達到規范全面會計信息的目的。
      蔣堯明:《會計信息真實性:基于“法律真實說”的理性思考》,財經理論與實踐,2005年第5期。本文闡述的是如何正確界定會計信息的真實性,這不僅是一個基本的會計理論問題,同時也是上市公司會計信息虛假陳述民事責任問題的核心。但是怎樣把握會計信息真實性的本質,判斷會計信息是否真實的標準是什么,在這些根本問題上法律界和會計界存在較為嚴重的分歧。本文就是對這種分歧進行理性思考zui后得出:會計信息真實性的本質是一種法律真實,它以客觀真實為基礎,但又有別于客觀真實;它側重于程序真實,是遵循程序理性的結果。因此,會計標準是衡量會計信息真實性的直接依據,而客觀真實一般不能直接作為判斷會計信息真實性的標準。法律真實是客觀真實和價值判斷的統一體,且具有不同的等級和層次。
      通過以上資料對于會計信息的分析,我們能夠得到不少啟發:造成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如有制度原因和非制度原因,也有法律原因等,都是影響信息透明度的原因。對其進行總結我們可以發現,會計造假主要是由于企業內部原因和外部原因這兩個因素所引起的,為了進一步規范會計信息,我們著重從這兩方面入手,分析虛假會計信息產生的原因,并探討其治理的對策。
     
      寫作思路及提綱
     
      引言
     
      虛假會計信息存在的時候比較久,而且不單單在一個國家,是一個國際性的問題。虛假會計信息是指造假行為人違反國家法律、法規、制度的規定,采用各種欺詐手段在會計財務中進行,弄虛作假,偽造、變造會計事項,從而為小團體或個人謀取私利的違法犯罪行為所形成的會計信息。
     
      一、虛假會計信息的表現
      (一)原始憑證造假。是指有意識的篡改、偽造、竊取、不如實填寫原始憑證,或利用廢舊原始憑證,將個人所支出的生活費用偽裝成單位的經營開支,伺機在企業單位報銷,化工為私。更有甚者干脆制造、購買發票、憑空貪污等。根據不真實的原始憑證,即使是按照正常的會計業務處理程序進行核算,所提供的會計信息也一定是虛假的。
      (二)會計過程造假。會計過程包括會計的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這是會計造假的主要表現。企業單位負責人為了達到某種目的,或是誘使他人投資而掩蓋企業的真實生產經營狀況,或是為了偷稅、騙稅,逃避國家有關部門監督,或是為了粉飾管理人員政績,授意、指使,強令會計人員編造、篡改會計數據或單位負責人與會計人員共同串通舞弊而故意造假。
      二、虛假會計信息的危害
      (一)虛假會計信息危害大,會對投資者產生誤導作用,對股民產生危害。“銀廣廈”之流在會計報表上一再造假,制造了一個又一個“中國股市的騙局”,讓廣大的投資者憤怒悲傖,欲笑無淚,從而導致股民對股市喪失了信心,以致股市跌落由史以來的最低點;作為造假企業的債權人,則可能固此而壞帳,血本無歸。目前銀行有多少貸款非但收不回本金,甚至連利息也無著落;作為企業的經營者,若造假可以為其升官發財提供機會,就可能毫無顧忌而主動造假。新民諺“數字出干部,干部出數字”說的正是這種現象。
      會計論文開題報告三
     
      題目:淺談謹慎性原則在會計實務中的應用
     
      一、 論文(設計)選題的依據(選題的目的和意義、該選題國內外的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等)
     
      選題的目的和意義:
      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市場競爭的日漸激烈,會計所處的客觀經濟環境越來越具有不確定性。作為經濟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一種國際通用的商業語言,會計信息全面、系統、正確地反映企業的實際情況,無論是對國家的宏觀調控,還是對企業的經營管理以及對投資者的正確決策,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會計信息使用者應更加重視與不確定性相關的風險信息的揭示。因此,謹慎性原則在會計實務中的正確運用應引起我們的足夠重視。
      在會計實務中,一定要遵循謹慎性原則,一定要引起會計行業的足夠重視。謹慎性原則是指在有不確定因素的情況下做出判斷時,保持必要的謹慎,既不高估資產或收益,也不低估負債或費用,而是在會計核算中對企業可能發生的損失和費用做出合理預計。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風險,比如金融風波、債務人的死亡、企業破產、固定資產因技術進步而提前報廢、惡性競爭等情況,因此,采用謹慎性原則,對存在的風險加以合理估計,就能在風險實際發生之前化解風險,并防范風險。采用謹慎性原則,有利于企業做出正確的經營決策,有利于保護所有者和債權人的利益,真實考核經營者,有利于提高企業在市場上的競爭力。
      國內外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
      遵循謹慎性原則,對企業以及債權人都是有利的。謹慎性原則起源于中世紀財產托管人解脫其受托責任的策略,二十世紀初至三十年代前是一項占支配地位的會計原則,當時主要表現為對資產的低估;經濟危機之后,謹慎性原則所體現的內容擴大到對收益的確認和會計報表披露。隨著會計環境的變化,會計目標從報告經管責任向為信息使用者提供決策有用的會計信息轉化,謹慎性原則也逐漸成為對披露具有相關性和可靠性質量特征的會計信息的修訂性原則。我國《企業會計準則》中規定:會計核算應當遵循謹慎性原則的要求,合理核算可能發生的損失和費用;在《企業會計制度》中規定:企業在會計核算時,應當遵循謹慎性原則的要求,不得多計資產或收益,少計負債和費用,但不得計提秘密準備。由此我們看到,我國會計規范中關于謹慎性原則有以下幾個要求:
      (一)謹慎性原則存在的基礎是不確定性,所處理的是“可能發生”的事項。
      (二)對各種可能發生的事項,特別是費用和損失,在會計上確認和計量的標準是“合理核算”,對可能發生的費用、負債既不視而不見,又不計提秘密準備。而對“合理”的判斷則事實上取決于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
      (三)運用謹慎性原則的目的是在會計核算中充分估計風險的損失,避免虛增利潤、虛計資產,保證會計信息的決策有用性。
      謹慎性原則在我國的運用開始于1992年,在近十年的應用中,可以按其運用程度和范圍的不同,分為三個階段:
      (一)1992年至1997年。1992年發布,并于1993年7月1日起施行的《企業會計準則》中首次明確了謹慎性原則,要求企業會計核算應當遵循謹慎性原則的要求;合理核算可能發生的損失和費用。同時,在行業會計制度中主要體現為三個方面:即存貨計價方法采用后進先出法、應收賬款計提壞賬準備、固定資產折舊采用加速折舊法。
      (二)1998年至2000。1998年陸續頒布的《投資》等一系列具體會計準則及《股份有限公司會計制度》中,謹慎性原則得到進一步的運用,具體包括;
      1、在1992年會計準則和行業會計制度的基礎上,擴大了資產項目計提準備的范圍,即計提短期投資跌價準備、壞賬準備、存貨跌價準備和長期投資減值準備,同時,擴大了壞賬準備的提取范圍,在提取方法及比例上更加靈活。
      2、對固定資產折舊方法——加速折舊法的應用條件有所放松。
      3、對無形資產、開辦費的攤銷期限作了修訂,由原制度中無形資產的“不少于10年”、開辦費的“不少于5年”,分別調整為“不超過10年”、“不超過5年”。
      4、對結果具有不確定性的或有事項的會計核算及信息披露做出了規范,規定或有資產或有利得不予確認,一般也不予披露,或有負債不予確認,但應在會計報表附注中予以披露。
      5、對于債務重組中涉及的或有收益和或有支出,債務人確認為負債,債權人則不應確認為資產,只能在表外予以披露。
      6、對于收入的確認,在確認標準上更加謹慎。如無論是《收入》準則中關于收入確認的四個條件,還是《建造合同》準則中關于跨期合同引起的收入確認,均將相關經濟利益流入企業、結果能夠可靠計量等作為一個重要的內容。
      (三)2001。2001年1月財政部頒布了《無形資產》《借款費用》、《租賃》三個新的具體會計準則,并同時修訂了《投資》、《債務重組》等五項準則;2001年2月頒布了《企業會計制度》。在這些新的準則和制度中,謹慎性原則體現為:
      1、全面計提資產減值準備。中期期末和年末除了計提原有的“四項準備”外,新的企業統一會計制度和《無形資產》準則規定還應計提固定資產減值準備和無形資產減值準備。
      2、在《企業會計準則——借款費用》準則中,改變了借款費用資本化的標準,以“固定資產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作為借款費用停止資本化的標準,并明確了暫停資本化的條件,避免固定資產價值虛計。
      3、改變了融資租賃固定資產入賬價值的確定方法,規定“租賃開始日租賃資產原賬面價值與租賃付款額的現值兩者中較低者作為租入資產的入賬價值”,改變了以租賃協議確定的設備價款、發生的運輸費、途中保險費、安裝調試費等支出確定租入固定資產價值的方法。同時,租賃過程中發生的或有租金一律計入當期損益。
      4、在《無形資產》準則中,要求企業管理部門在判斷無形資產產生的經濟利益是否很可能流入企業時,應對無形資產在預計使用年限內存在的各種因素做出謹慎的估計。
     
      二、論文(設計)的主要研究內容及預期目標
     
      在如今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的情況下,正確運用謹慎性原則非常重要。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面臨的競爭和風險日益加劇,不確定的經濟業務越來越多,所以會計信息使用者也越來越關心與不確定事項相關信息的揭示,關心企業所提供會計資料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對此,謹慎性原則的正確應用就顯得非常重要。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的經營活動充滿著風險和不確定性,在會計核算工作中堅持謹慎性原則,要求企業的會計人員在面臨不確定因素的情況下作職業判斷時,應當保持必要的謹慎,充分估計到各種風險和損失,既不高估資產和收益,也不低估負債和費用,也不得設置秘密準備。
      本文會從會計結構的角度,從四個方面敘述采用謹慎性原則的必要。其次,從資產的定義、收益的確認以及財務分析的角度詳細論述了謹慎性原則在會計實務中的廣泛運用。謹慎性原則的運用,更能使會計信息全面、系統、正確地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情況。最后,在采用謹慎性原則的同時,還要提高會計人員的素質,加強其職業道德修養,加強企業在會計核算中的專業判斷,防止濫用謹慎性原則。
     
      主要內容:
      1.引言
      2.謹慎性原則的含義及其必要性
      2.1 謹慎性原則的含義
      2.2 謹慎性原則研究的必要性及意義
      2.2.1我國的會計結構中包含謹慎性原則的必要性
      2.2.2 謹慎性原則的提出及研究意義
      3.謹慎性原則在會計實務中的具體應用
      3.1 謹慎性原則在資產減值中的應用
      3.2 謹慎性原則在借款費用資本化的金額確認中的運用
      3.3 謹慎性原則在企業投資中的應用
      3.4 謹慎性原則在會計計量中的應用
      3.5 謹慎性原則在財務分析中的應用
      4.謹慎性原則在會計實務運用中存在的問題
      4.1謹慎性原則的相關條款會計人員在核算方法的選擇上具有主觀隨意性
      4.2謹慎性原則與稅法政策不能協調一致
      4.3謹慎性原則與其它原則的沖突
      4.4公允價格難以取得對謹慎性原則運用的制約
      4.5謹慎性原則導致企業的會計信息橫向不可比
      5合理運用謹慎性原則的措施
      5.1 增強謹慎性原則的確定性和可操作性
      5.2 縮小稅收政策與會計政策的差異
      5.3 完善市場信息報價系統
      5.4 對謹慎性原則的應用進行必要的約束
      5.5 提高會計人員的專業水平和職業道德素質,增強其職業判斷能力
      5.6 加強審計監督,強化內在約束機制
      5.7 將謹慎性原則的應用與會計信息的充分披露有機地結合起來
      6結論
     
      參考文獻
      預期目標:
      畢業論文預期將于2011年3月2日前完成初稿,并上交導師,作進一步修改潤色;2011年4月12日前根據指導老師的修改意見,完成畢業論文第二稿,交指導老師審閱;2011年4月26日前根據指導老師的修改意見,完成畢業論文第三稿,交指導老師審閱。2011年5月10日前論文定稿并打印上交。預期字數達到學校所規定的字數。并按學校統一規格打印成文。
      三、論文(設計)的主要研究方案(擬采用的研究方法、準備工作情況及主要措施)
      研究方法:
      在導師的指導下選定論文題目。
      選題之后,利用課余時間尋找與論文題目相關的資料。擬采用的研究方法為:
      1.歸納法
      針對這一研究領域通過閱讀大量的相關書籍文獻著作,充分利用數據庫,專題搜集相關資料,進行歸納整理。
      2. 分析法
      對國內外就該論題的主要研究成果、現狀及zui新進展、研究動態等進行比較全面的、深入的、系統的綜合分析,對這一領域研究現狀做到充分了解。
      3.比較分類法
      對已有的學術成果做比較分類,并在此基礎上勇于探索前人工作的不足,積極挖掘新的研究內容,不斷創新,闡述新的觀點和見解,以此作進一步的研究,發現新的理論價值。
      準備工作:
      已大量閱讀了與本論文有關的國內外參考文獻。
      主要措施:
      廣泛查閱資料,理清思路,草擬開題報告和著手文獻綜述,作好論文寫作的前期準備工作。然后草擬論文提綱,著手撰寫論文。
     
      四、主要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1]sanders ,t.h., hatfield ,h.r., moore,v.,1938: a statement of accounting principles.
      [2]watts r. l…… conservatism in accounting part i : explanations and implications [j]. accounting horizons, 2003,17, (3)
      [3]陳今池.現代會計理論[j].立信會計出版社,1998,45-176
      [4] 陳瑋. 充分應用穩健原則提高會計信息質量---一份穩健原則問卷調查表的啟示[j].會計研究,1995, 3
      [5] 范宏浩.《謹慎性原則在應用中應注意的問題》.遼寧財稅,2001年9期,-35-35頁
      [6]費倫蘇.關于我國會計信息質量特征若干問題的思考[j].財會通訊,2006年03期
      [7]何光明.淺談謹慎性原則在會計實務中的應用[j].交通財會,2009,07.
      [8]李軍.略談<新企業會計制度>中的謹慎原則[j].武漢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9]李娜. 淺談謹慎性原則在會計實務中的應用[j].財經論壇.
      [10]馬文娟.會計實務中的謹慎性原則[j].甘肅科技,2010年12月,第23期.
      [11]馬義華.淺議謹慎性原則在會計實務中的幾點應用[j].商場現代化,2010年4月期刊.
      [12] 潘娜, 朱衛東. 《對謹慎性原則的思考》. 財會月刊(理論版) 2007年10期
      [13]湯云為.實證會計研究中的幾個問題[j].會計研究,2001,(5)
      五、論文(設計)研究工作進展安排
      20xx年9月28日 畢業論文動員會。
      20xx年10月10日前 確定論文題目和提綱。
      20xx年10月12日 上交論文選題。
      20xx年10月20日之前接受導師下達的《畢業論文(設計)任務書》。
      20xx年10月25日前 完成文獻綜述。
      20xx年10月29日前 完成開題報告填寫。
      20xx年11月2日 開題答辯。開題后正式著手撰寫論文。
      20xx年3月29日前 完成論文初稿。
      20xx年4月12日前 完成論文二稿。
      20xx年4月26日前 完成論文三稿。
      20xx年5月10日前 論文定稿并打印上交。
      20xx年5月29日 論文答辯。
     
    會計論文開題報告四
     
    題目名稱:公司治理和銀行貸款融資研究
     
      一、選題的依據和意義
     
      1.中小企業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可以帶動社會主義生產力的發展,促進經濟增長,增加財政收入。
      2.中小企業能夠增加就業崗位,可以有效的解決就業難的問題;同時可以緩和社會矛盾,符合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
      中小企業在不斷發展中,為社會做出了貢獻,但在實際情況中,中小企業的發展遇到了很多問題,尤為突出的是融資難問題,資金就是一個企業的血液,充裕的資金是企業又好又快發展的保障。中小企業在不同發展時期具有不同的融資模式,結合階段特點選擇合適的融資模式,繁榮時期的融資模式呈現多樣化,既可以利用現有的資金實力和企業信譽與銀行等金融機構建立長期關系,進行綜合授信貸款;也可以利用傳統的融資模式,即向銀行貸款等。
      因此,對中小企業的融資問題的研究就顯得十分必要。
     
      二、國內外研究綜述
     
      一以美國為代表的歐美經濟發達國家 ,其經濟政策的根本目標就是創造一個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環境。在融資方面 ,美國政府對中小企業的扶持主要通過中小企業管理局制定宏觀經濟政策 ,引導民間資本流向中小企業。由于資本市場比較完善 ,美國的中小企業可以借助其發達的資本市場。
      在我國,中小企業想要融資,渠道很少,中小企業融資渠道單一,主要依靠銀行等金融機構;資本市場尚不成熟,相關法律法規的支持力度較低。因此,要為中小企業寬松的融資環境,加強對中小企業融資方面的支持。
     
      三、設計(或研究)的內容
     
      一、企業的概述
      1.1 企業的定義
      1.2 企業的發展現狀
      1.3企業發展的意義
      1.3.1 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1.3.2 提供就業崗位,維護社會穩定
      1.3.3 增加財政收入,提高綜合國力
      二、企業的生命周期及其融資問題
      2.1 企業的生命周期
      2.2 企業繁榮期遇到的融資問題
      三、業繁榮期融資問題的分析
      3.1 企業自身的原因
      3.1.1 傳統的融資觀念限制了企業更好的發展
      3.1.2 融資方面知識的缺乏阻礙了企業的發展
      3.2 企業發展的社會環境
      3.2.1 銀行等金融機構對中小企業融資的限制
      3.2.2 缺乏為中小企業貸款提供擔保的信用體系
      3.2.3 缺乏社會各相關部門的支持
      四、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的對策
      4.1提高中小企業的員工綜合素質
      4.2 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
      4.3 建立寬松的融資環境
      結束語
      參考文獻
      致謝
     
      四、畢業論文(論文)所用的方法
     
      1.在財經、銀監會、中小企業局等網站上進行收索;
      2.對圖書館的相關期刊和報紙進行查閱,收集資料;
      3.詳細做好筆記,整理思路;按照論文要求進行寫作。
     
      五、主要參考文獻與資料獲得情況
     
      俞建國.中國中小企業化京:中國計劃出版社2002.
      周茂潔.我國中小企業融資難的狀況成因與對策[j].學海‘2003,(6).
      孫同徽.中小企業融資困難及對策分析[j].當代經濟研究‘2002,(4).
      杜玉紅.對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的探討[j].東財經職業
      賈麗虹.《我國中小企業的融資問題探析》.經濟體制改革.2003(1)
      吳雨桐.我國中小企融資難的新探討[j].經濟師,2010,(117):52~53
      劉湘琴.吳勇.基于企業生命周期的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業風險研究[j].現代管理科學,2009,(06):93~94
     
    會計論文開題報告五
     
    題目:上市公司財務信息補充更正報告問題研究
     
      一、研究的現狀及其意義
     
      1、本選題研究現狀
      (1)國外研究現狀
      美國的財務重述制度也是在不斷摸索中,走向成熟的。美國財務報告重述制度是伴隨著公司治理的發展而不斷完善起來的。1971年7月原美國計生原則委員會(apb)第20號意見書中規定:“上市公司在發現并糾正前期財務報告差錯時,應重新表述以前公布的財務報告”。由于安然、世通重大財務舞弊事件的頻繁爆發,2002年美國通過了薩班斯—奧克斯利法案(sox法案),其要求“公司首席執行官和首席財務官要在公司的定期財務報告上簽署書面聲明,聲明指出公司管理層和主任會計師要對財務報告的差異負直接責任”。隨后,2005年5月,fasb發布第154號公告,首次正式定義財務重述的概念。由此,美國財務重述制度走向成熟。
      (2)國內研究現狀
      我國1999年制定的《企業會計準則—會計政策、會計估計變更和會計差錯更正》將會計差錯定義為:“在會計核算過程中,由于確認、計量和記錄等方面出現的錯誤”。2003年12月1日中國證監會發布的《公開發行證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編報規則第19號—財務信息的更正及相關披露》中,上市公司應以臨時報告的方式,及時披露企業存在的重大會計差錯更正后的信息。隨后,我國財政部2006年發布的《企業會計準則第28號—會計政策、會計估計變更和差錯更正》規定,企業對前期重要差錯的更正要采取追溯重述法。這項準則的制定標志著我國財務重述制度的正式確立,同時也標志著我國“年報補丁”
      制度的成熟。
     
      2、本選題研究意義
      上市公司特別是st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對年度報告進行補充更正的現象很普遍,此現象形象地被稱為年報的“補丁”。年報打“補丁”的現象這類信息披露中存在的問題多屬于隱性披露缺陷,容易被忽視,但如果依據補充或修改前的年度報告(若前后報告差異部分達到重要性水平)作決策,將會給年度報告使用者帶來無法估計的損失或誤導其決策甚至做出錯誤的決策。
      本文試圖對中國上市公司年報財務信息補充更正現象進行較為系統性的分析,使外部投資者對年報信息補充更正的動因、經濟影響和發布年報補丁的公司特點有所了解,從而謹慎作出投資決策。
     
      二、研究目標、研究內容和擬解決的關鍵問題
     
      1、研究目標
     
      就目前來說,上市公司最重要的信息披露方式就是進行財務報告,它傳遞了上市公司在整個會計年度內的全景信息,是投資人、債權人和監管機構等進行正確決策的依據。縱觀國內外證券市場上財務信息的披露,存在不少的上市公司在定期財務報告發布后又頻繁地以補充或更正的形式修改已公布的定期報告。現實中我們發現在年報披露后,短則一兩天,長則幾個月之后,有很多的上市公司便開始發布補充更正公告,而公告前后公司業績卻相差甚遠。這種利用財務信息補充更正而進行的不規范信息披露在一定程度上誤導了投資者,使其因信息不對稱而遭受損失。本文對證券市場上市公司年報財務信息補充更正的現象進行分析,從而得出其產生的原因、責任歸屬及改進建議。
     
      2、研究內容
      全文共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引言。主要說明選題背景和有關文獻對本文所研究問題及類似問題的研究現狀。 第二部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存在的年報補丁問題。這一部分首先分析上市公司進行年報信息補充更正的具體動機及手段,接著闡述年報信息補充更正的上市公司的特征,之后做上市公司年報補丁分析,最后再描寫上市公司財務信息補充更正的市場反應。 第三部分:財務信息補充更正與審計責任。第四部分:政策建議。
      3、擬解決的關鍵問題
      通過對上述資料得分析,擬解決的關鍵問題是分析出年報信息補充更正的上市公司的特征,找出其責任歸屬。了解上市公司年報信息補充更正的特征和市場反應,找出應對問題的方法。
     
      三、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技術路線、實驗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1、基本思路和方法
      首先,查閱相關資料文獻和財經視頻,基本了解上市公司財務信息補充更正現狀,在這個基礎上,分析其產生的影響。
      其次,和相關專業人員探討,向他們學習提取其中的意見,融合自己的想法。
      第三,通過細心研究上市公司財務信息補充更正的案例,對此分析從而找出問題。
      最后,用自己所學知識和查閱的各種資料所得,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2、技術路線
      (1)分析上市公司財務信息補充更正現狀
      (2)分析存在的問題和原因
      (3)找出對策
     
      3、實驗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通過大量閱讀資料、聽取相關專業財務人士的專業意見、自己學習所感悟及前人的總結,上市公司財務信息補充更正現象的探析是可行的。
     
      四、研究計劃及進度安排
     
      1.20xx.12.10-20xx.1.15 完成論文選題,搜集整理相關文獻資料
      2.20xx.1.16-20xx.3.2 根據任務書要求,完成論文開題報告和大綱
      3.20xx.3.3-20xx.3.20 根據開題報告,完成論文初稿
      4.20xx.3.21-20xx.4.15 中期檢查,修改完善論文初稿
      5.20xx.4.16-20xx.5.10 論文定稿,上交論文,準備論文答辯
     
      五、參考文獻
     
      1、王婷;我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質量問題研究[d];東北財經大學;2010年
      2、王艷平;審計委員會制度與上市公司財務報表舞弊相關性研究[d];天津財經大學;2011年
      3、王清剛;尹文霞;;我國上市公司財務報表重述的市場反應研究[a];中國會計學會財務成本分會2011年年會暨第二十四次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4、曹陽;王京京;;1998年至2010年上市公司財務報表重述趨勢與特征——基于財務報表重述行為的分析[j];財會通訊;2012年18期
      5、萬紅波;陳婷;;中美財務重述制度比較——兼評兩國財務重述動因及經濟后果研究的相似性[j];財會月刊;2011年12期
      6、胡國強;彭家生;;股權激勵與財務重述——基于中國a股市場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財經科學;2009年11期
      7、李建魯;對上市公司利用“重大會計差錯更正”進行利潤操縱的分析[d];山東大學;2005年
      8、廖永強;基于公司治理特征的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失真識別研究[d];湖南大學;2009年
      9、graham,john r,si li,and jiaping qiu,corporate misreporting and bank loan contracting,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89-1,44-61.2008
           10、agrawal,anup and sahiba chadha,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accounting scandals,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48-2,371-406.2005
           11、martin fridson and fernando alvarez.financial statement analysis—a practitioner’s guide,3rded.john wiley & sons,inc.2002
     
    結論
    大家在寫會計論文開題報告的時候,一定要把自己選題的大致情況進行成熟,會計論文開題報告會成為審核答辯資格的重要依據。我們的會計論文開題報告不需要想論文目錄那樣詳細,只要讓導師們清楚論文的基本構想和基本框架就可以了。論文開題報告的格式要規范,對于字符標點都要按照規范來做。
    關閉
    15549057355 工作日:8:00-24:00
    周 日:9:00-24:00
       微信掃一掃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无码毛片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 AV无码小缝喷白浆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av无码免费网| 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桃| 国产高清无码视频| 亚洲Av无码国产一区二区| 中文精品无码中文字幕无码专区| 一本天堂ⅴ无码亚洲道久久| 亚洲综合无码AV一区二区| 国产莉萝无码AV在线播放| 日韩精品专区AV无码| 一夲道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 午夜爽喷水无码成人18禁三级| 亚洲色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无码激情做a爰片毛片AV片|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花野真一 | 无码天堂亚洲国产AV| 亚洲AV成人噜噜无码网站| 无码中文人妻视频2019| 国产成人无码一二三区视频 | 无码少妇一区二区| 久久久久无码精品| 成人免费无码H在线观看不卡|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亚洲人妻| 天堂一区人妻无码| 人妻丰满熟妇AV无码区免| 亚洲AV成人无码网站|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无码超碰| 亚洲乱亚洲乱妇无码麻豆| 亚洲AV无码一区东京热| 亚洲AV无码乱码国产麻豆| 亚洲AV无码久久精品色欲| 无码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 超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久久久| 亚洲av日韩av无码| 精品人妻无码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久久午夜福利无码1000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