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租賃準則對實體零售企業財務影響及應對

新租賃準則對實體零售企業財務影響及應對——以永輝超市為例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選題背景及研究意義
一、選題背景
租賃作為一種現代交易手段,能夠有效地將融資、融物、技術服務、貿易融合于一體,是我國實現經濟發展模式快速轉變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近年來增長速度始終能夠保持著較快的提升。現代服務業中租賃業已成為不可或缺的一環,按照下表1.1所示,2019年我國的融資租賃企業數量約為1.21萬家,較2016年增長70.37%,融資租賃業務量約為66,540億元,較2016年增長24.84%。截止2019年末,中國租賃業務總量約占全球的23.20%,位于世界第二位。
財務管理論文怎么寫
租賃業高速發展的同時,表外融資問題也在不斷加劇。近年來,僅世界范圍內的上市公司開展的租賃業務量就超過了3萬億美元。但是根據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的統計數據表明,約超80%租賃業務都被簡單地按照經營租賃進行賬務處理,不在資產負債表中披露。
.......................
第二節 國內外相關文獻綜述
一、原租賃準則質量研究
(一)經營租賃表外融資問題嚴重
早在2005年就有專家學者對400多名財務相關人員發放調查問卷,發現大多數人員認為準則的劃分標準過于單一,財務報告的真實性不高,容易造成報表使用者的誤判(beattle等,2005)。通過對企業的報表情況進行研究,發現在實務操作中,企業常常通過策劃租賃合同,設計租賃合同,就將租賃業務列示為長期的經營租賃,形成了表外融資的情況,在報表中隱藏了企業的財務杠桿風險(王韻,2011)。由于原租賃準則沒有很好的體現實質重于形式的原則,不論是經營租賃還是融資租賃從本質上來說都是資產使用權轉移,但是兩種模式共存給予企業選擇會計處理的方式,降低了財務報告的可比性(孟鐘劍,2011)。我國租賃行業尚處于國內資產投資交易市場不成熟的階段,盡管租賃會計處理方式有利于租賃業務的創新,但同時也導致表外融資問題頻繁發生(胡娟,2011)。所以經營租賃資產進行表內處理能夠更完整地體現企業的資產狀況,更有利于外部使用者對企業有完整的認知(graham等,2013)。
(二) 融資租賃會計處理方式不合理
原租賃準則下企業融資租賃只要求承租人按照實際利率法對未確認融資費用進行分攤,但是對租賃資產以及租金的減值測試及重新估計方面并未做明確的規定,導致企業融資租賃資產計量的公允性較差(唐紅娟,2011)。同時通過對原租賃準則下租賃雙方會計處理的比較,融資融資租賃業務中存在準則與出租人租賃內含利率不符、尚未明確租賃期屆滿后的會計處理、出租人未擔保余值的減值處理可能不滿足成本效益原則等問題,需要對租賃準則進行修訂(連紅奇,2014)。針對融資租賃資產轉出問題,后續學者研究認為,按公允價值結轉融資租賃資產,有可能造成“融資租賃資產”科目金額不為零的情況,違反了實質重于形式的會計原則(白露珍,2012)。
..........................
第二章 概念界定與理論基礎
第一節 概念界定
一、租賃的定義
將我國最初的租賃會計準則與國際租賃準則進行對比可以發現:ias17會計準則中租賃的概念是指承租人取得貨物一定時間的使用權并支付一筆或多筆付款;而我國原租賃準則中租賃是指在約定的期間內,出租人將資產使用權讓與承租人,以獲取租金的協議。通過對兩者之間的差異進行研究,可以發現ias17中“換取付款”與我國原租賃準則中的“取得租金”的概念在描述上雖然不同,但是表達的最終內涵是相似的。通過對國內外租賃的定義差異研究后發現,租賃業務取得的對價除了租金以外,也可以是等價貨物或者服務,還可以是剩余價值。根據租賃業務的經濟實質來適用會計處理方法,對于承租人而言經營租賃業務僅支付租金即可,但是融資租賃不同,除了支付資金以外還得承擔維護和修理等費用。盡管如此,企業通過融資租賃能夠對自由資金進行靈活安排,能夠有效降低現金流風險。我國新租賃準則中關于租賃資產的控制權概念基本與國際會計租賃準則趨同,國際會計租賃準則認為是體現在企業將資產在一定時期內借給另一方并取得對價,而我國的租賃會計準則認為如果資產在一定時期內轉移控制權至另一方并取得對價,那么這個業務就應當歸屬于租賃的范疇,對應的合同也會歸到租賃合同的范圍。
二、使用權資產
使用權資產是新租賃準則的產物,原租賃準則中租賃資產的使用權和所有權歸屬于不同主體,就導致承租人的資產負債表中不反映租賃資產,僅僅披露部分租賃信息于報表附注中。使用權資產是指承租人租賃期間內擁有的能夠使用租賃資產的權利。即使使用權資產屬于無形權利,但是在租賃期內預期收益和風險都歸屬于企業,相當于承租方的資產。承租人在租賃期開始日對使用權資產和租賃負債進行初始計量,后續計量的會計處理參照固定資產,租賃資產就能夠在資產負債表中進行列示,有效解決表外融資問題。
.............................
第二節 理論基礎
一、租賃會計理論
租賃會計就是企業對租賃業務的會計處理,以時間來排序的話,租賃會計理論主要分成了法定所有權、風險報酬轉移、使用權三個模型,其中:
法定所有權模型認為所有權的實質是所有權人為了取得所有物預期能夠實現的經濟利益,在法律規定的基礎上能夠采取的各類方法的權力。租賃物的法定所有權在財產的獨占性角度可以認為應屬于出租人而非承租人,出租人在享有收取租賃資產的租金的權利的同時也應該利潤表中應反映租賃資產的折舊攤銷費用,出租資產對應按折現率計算應分攤的利息費用也需要在當期損益中體現。法定所有權模型對承租人而言,租賃資產通常只包含了部分使用權,租賃業務的本質無法體現,更會導致承租人的財務報表失真。伴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承租人為了粉飾財務報表,通常會人為調整租賃合同,運用法定所有權模型中表外融資漏洞達到目的,隱藏真實經營情況。
風險報酬轉移模型在早期國際會計準則制定機構討論中就提到了控制的含義,簡單粗暴地按照租賃資產預期經濟利益流入的75%、90%兩個數值來分類租賃業務。實務操作過程中,合同主體常常通過修改、限制等方式來對合同條款進行調整來達到合同中租賃業務成為形式上的經營租賃,降低資產負債率的目的。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租賃準則的核心向風險報酬模型轉移,劃分租賃類型的標準也演變成了租賃資產的風險報酬是否向承租人轉移。承租人取得了租賃資產的所有權的同時也承擔著租賃資產帶來的各類風險,也因此融資租賃業務由此不斷催生,融資租賃業務中承租人需要披露租賃資產和負債,資產的后續計量按照月度對折舊和利息費用進行計提。盡管租賃模型的會計處理有了長足的進步,但承租人表外融資的問題依舊存在。
............................
第三章 新租賃準則對實體零售業財務影響
第一節 新租賃準則修訂背景
一、修訂歷程
........................
二、修訂原因
......................
第四章 新租賃準則對永輝超市財務影響
第一節 零售業概況
一、零售業簡介
...............................
二、新租賃準則在零售業的實施現狀
.....................................
第五章 實體零售企業應對措施
第一節 加強融資管控
一、拓寬融資渠道
新租賃準則的修訂給實體零售企業帶來了消極影響,導致企業融資渠道受限,融資結構被破壞,融資成本變高。實體零售業有必要調整企業的融資方式以更好的適應新租賃準則帶來的改變。新租賃準則實施后,面臨資產負債率等財務指標惡化的情況,實體零售企業向銀行再借款的難度大大增加,所以需要拓寬多方面的融資渠道,開展多元化融資,優化融資結構,在保障資金充足的情況下降低財務風險。
財務管理論文參考
現階段,實體零售企業的發展速度較快,需要創新發展理念,通過構建完善的融資體系,開辟多元化融資渠道以促進內在動力的發展,實現融資效率的提高。對于實體零售企業而言,可以參照其他行業的模式,運用資產證券化的方式取得融資,將未來的商超及物業收入作為未來期間的現金流出售給投資者,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商超及物業收入的流動性,有效優化資本結構同時降低融資成本。
二、完善信息溝通機制
..........................
第六章 研究結論與展望
本文從租賃準則的修訂背景出發,介紹了原租賃準則存在的缺陷并介紹了新租賃準則的主要變化內容及財務影響,然后對我國實體零售業的租賃現狀進行了整體描述,選取實體零售龍頭企業永輝超市作為案例進行分析,結合永輝超市2020年財務報告中披露的租賃信息,按照新租賃準則對其2020年度的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進行重述,并與原租賃準則下會計處理的財務數據進行對比,從而得出新租賃準則對永輝超市財務報表、財務指標、財務管理的影響。
第一,對財務報表的影響。本文以永輝超市2020年的數據為基礎,按照新租賃準則重述了永輝超市2020年度三大主表。適用新租賃準則后,實體零售業的資產和負債會同步增加,又由于使用權資產財務費用逐年遞減的特性,永輝超市凈利潤較原租賃準則減少4.75億元,減少28.74%,利潤降幅較大。新租賃準則要求將企業的租賃業務現金流出填列于籌資活動支付的現金流量中,能夠更準確地反映企業的現金流轉。
第二,對財務指標的影響。施行新租賃準則后,實體零售業的資產和負債大幅上升,資產負債率、利息報賬倍數等財務指標將劣化;又因為使用權資產大幅增加,導致總資產周轉率、固定資產周轉率等財務指標降低,可能導致外界對企業營運能力產生質疑;租賃資產利息費用在整個租賃期間呈現從高到低的態勢,會使得實體零售業前期資產凈利率、銷售凈利率等財務指標呈現不同程度的降低。
第三,對財務管理的影響。融資方面:實體零售業確認租賃資產以后,原先資本結構被打破,運營能力指標惡化,可能導致金融機構降低對實體零售業的信用評級,進而壓降放貸規模,間接導致融資難度增加;投資方面:租賃資產需要確認租賃負債、分攤折舊費用和利息費用,導致租賃業務的處理成本升高,因此實體零售業在發生租賃業務時選擇購買門店的方式更有利于財務狀況,但企業綜合考慮到現金流、發展戰略因素,投資行為需要更加審慎考慮;營運管理方面:在新租賃準則下,企業的經營壓力相較之前會有所增加,需要推動營運管理戰略升級,加強財務培訓,識別營運風險,促進營運管理提升。
參考文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