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印象管理視角下的財務欺詐識別研究

本文是一篇財務管理論文研究,本文在大量閱讀前人文獻的基礎上,對 2014-2017 年間存在欺詐行為的中國上市公司建立了基于機器學習方法的研究模型。文本數據的選取上,我們考慮了上市公司發布的不同類型的數據源。一是財務報表的文本內容,二是公司在社交媒體平臺發布信息的行為數據。在財務報表文本內容方面,本文首先建立了基于印象管理理論的文本分析框架。利用該框架,本文對 124 個樣本公司的預測平均準確度為 64.29%,說明該文本分析框架可以對現有的會計舞弊檢測方法進行補充。接著,在廣泛閱讀文獻的基礎上,本研究選取了傳統財務指標和分類器來構建模型,并使用混淆矩陣模型評價標準來驗證模型的有效性。實驗證明,組織印象管理特征使分類器的準確度、精確度提高了,尤其是對于本研究較為重要的 tpr 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也就是說,組織印象管理特征的確能夠在財務欺詐識別中起到重要作用。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及意義
一、研究背景
美國注冊舞弊審查協會(association of certified fraud examiners,簡稱 acfe)發布的《2018 全球舞弊研究報告》顯示,2016 年 1 月至 2017 年 10 月,全球共有來自 125 個國家 23 個行業共 2690 起職業舞弊案例,總損失超過 70 億美元。其中,資產挪用案例最為常見且代價較低,財務報表舞弊案例占比雖少卻造成損失最大。在亞太地區,財務報表舞弊每個案件的平均損失高達 70 萬美元。
據報告,2017 年中國境內的職業舞弊案件數量占整個亞太地區的 22.3%,作為職業舞弊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層出不窮的財務報表欺詐案件使投資者們蒙受了巨大損失,不容忽視。2017 年末,江蘇雅百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被 爆出造假丑聞——偽造巴基斯坦政要信函以虛構公司經營項目。后經證監會調查,雅百特在 2015至 2016 年 9 月累計虛增營業收入約 5.8 億元,虛增利潤近 2.6 億元。在昆明機床造假案中,公司時任董事長親自參與策劃,公司高管齊上陣,連續三年通過跨期確認收入、虛計收入和虛增合同價格三種方式虛增共計 4.83 億元收入。佳電股份通過少結轉佳電公司的主營業務成本、少計銷售費用的方式,在 2013 年和 2014 年分別虛增利潤 1.58 億元和 0.4 億元,分別占當期凈利潤的 93.48%和 706.86%。還有更早的銀廣夏造假案,累計虛構銷售收入 10 億多、虛增利潤 7 億多,其數額之大、手段之惡劣令人震驚。這些財務欺詐行為破壞了市場規則,擾亂了市場秩序,更嚴重的是破壞了投資者的信任,弱化了證券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優化作用,有些行為甚至影響了中國公司的國際形象。
.............................
第二節 國內外研究現狀
一、 財務欺詐概述、分類及數據來源
財務欺詐的定義在發展中不斷完善。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american institute of 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s,簡稱 aicpa)于 1997 年財務欺詐定義為“在財務報表中蓄意錯報、漏報以欺騙財務報表使用者的行為”。國內對會計舞弊權威的定義來源于 2001 年發布的《獨立審計具體準則第 8 號》,即導致會計報表產生不實反映的故意行為。2010 年 11 月,中國注冊會計師審計準則第 1141 號《財務報表審計中與舞弊相關的責任》將舞弊定義為“被審計單位的管理層、治理層、員工或第三方使用欺騙手段獲取不當或非法利益的故意行為”,并區分了錯誤和舞弊的概念。該準則指出舞弊是故意欺騙導致財務錯報的行為,而錯誤是非故意行為導致財務報表發生錯報?;谝陨喜牧?,本文中的財務欺詐定義為:企業管理層在編制其財務報告的過程中,故意采用不正當的手段調節、操控、篡改、虛構財務報表數據,隱瞞企業真實情況的行為。文中的“財務舞弊”、“財務報表欺詐”、“會計舞弊”等都與財務欺詐同義,判斷標準以中國證監會發布的信息披露違規公告為準。
acfe 將舞弊行為分為三類,即腐敗、資產挪用和財務報表舞弊。《財務報表審計中與舞弊相關的責任》也將會計相關的舞弊行為分為兩類,即編制虛假財務報告和侵占資產。其中,侵占資產是指被審計單位的管理層或員工非法占用被審計單位的資產,侵占者為了隱瞞侵占資產的事實,往往會偽造虛假或誤導性的文件記錄。侵占資產的內容主要包括貪污收入款項;盜取公司的有形資產或無形資產;虛構商品或勞務,使公司對虛構交易付款;私自挪用公司資產。而編制虛假財務報表通常有以下幾種情況:通過關聯交易調節利潤;調整收入確認方式,操控利潤;濫用會計估計;利用其他應收款和其他應付款調節利潤。
...........................
第二章 相關理論與方法
第一節 財務欺詐成因理論
早期的對財務欺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財務欺詐的動因理論上。上世紀 70 年代起,關于財務欺詐動因的研究開始趨于系統化?;仡欉@些研究理論,我們發現可以把它們歸為二因素理論(冰山理論)、三因素理論(欺詐三角理論)和四因素理論(gone 理論、舞弊風險因子理論)。這四種理論符合人們認知的發展過程,層層遞進,到舞弊風險因子理論已較為完善。
一、冰山理論
冰山理論最初由心理學家弗洛伊德在《歇斯底里研究》中提出,后逐漸發展到管理學領域、文學領域和藝術領域等。舞弊冰山理論認為欺詐行為就像海平面上的一座冰山,海平面之上被人們所看見的只是欺詐行為的一角,海平面以下隱藏著更龐大更危險的部分。冰山理論實際上是二因素論,它從結構和行為兩個方面考察舞弊——海平面上的是結構部分,一般指組織的內部管理,這是客觀存在且易鑒別的;海平面下的是行為部分,欺詐行為的內容更主觀、個性化,因此更容易被掩飾。 冰山理論強調了影響財務欺詐的潛在因素,認為個性化的行為因素更為危險。這提醒我們在考慮欺詐行為的成因時,不僅要關注公司的內部控制制度,更要看該公司是否面臨財務困境、是否存在潛在舞弊的可能性。
二、欺詐三角理論
欺詐三角理論由 acfe 的創始人 albrecht 于 1995 年提出。他認為企業舞弊產生的原因來源于三個方面,即壓力、機會和借口,三者缺一不可。壓力是第一要素,是舞弊者的行為動機,是直接的利益驅動。壓力進一步可以劃分為兩種類型:工作壓力和經濟壓力。其中,工作壓力是指失去工作的威脅、對領導不滿、提升受阻等,它會促使受到壓力的員工通過舞弊的手段來獲得業績提升或者獲取補償;經濟壓力是指企業管理者或者個人面臨經濟上的困難時,比如遭受意外財產損失、高額負債,或者由于貪婪和虛榮引起的對經濟的需求時,產生的舞弊動機。企業舞弊的第二要素是機會,是指舞弊者掩蓋其不正當行為不被發現,即舞弊行為可以避免懲罰。機會要素使得舞弊動機的實現成為可能。缺乏內部控制、缺乏懲罰措施、信息不對稱、會計和審計制度不健全等都是機會因素形成的原因。企業舞弊的第三要素是借口,也就是自我合理化的過程。當舞弊者面臨壓力、獲得機會后,往往會找到某個理由,使得舞弊行為與其行為準則、道德觀念相吻合,從而獲得心理上的合理暗示,
不管這個借口是否真正合理。
...............................
第二節 組織印象管理
一、印象管理理論
印象管理的概念由心理學家 goffman 在 1958 年提出(goffman,1958),并在20 世紀 80 年代得到了進一步發展。tetlock 和 manstead(1985)認為“印象管理是指人們用來創造理想的社會形象或身份的行為策略”。在心理學領域,印象管理是指管理和控制他人對自己形成的印象的過程。用心理學的術語來說,印象的形成就是自我表現和“自我投射”的過程。在會計研究領域,印象管理則被引之為公司管理層通過操縱和控制財務報告語言信息的描述所反映出來的管理者的心理和行為,并借此影響人們對公司財務狀況、經營成果等看法的過程(王維虎和李娟,2012)。
印象管理按照主體的不同可以分為個體印象管理和組織印象管理,兩者在實際生活和工作中是相互影響的關系。個體印象管理首先在管理學、心理學和組織學等領域受到關注,目前學者們對個體印象管理的研究在模型(kowalski 和 leary,1990;leary 和 kowalski,1990)、測量工具(conroy 和 motl,2003)和策略(rosenfeld,1997;von,2005;peeters 和 lievens,2006)等方面都已經取得了系統全面的研究成果,為組織印象管理的研究奠定了基礎。
.............................
第三章 基于文本挖掘的組織印象管理特征研究
第一節 文本分析框架
..........................................
第二節 社交行為特征
..........................................
第三節 情緒特征
..............................................
第四章 基于組織印象管理特征的財務欺詐識別模型研究
第一節 研究設計
基于第三章構建的非財務特征,本章結合傳統財務特征和研究方法,進一步提出了本文基于組織印象管理理論的財務欺詐識別模型。
.............................
第二節 模型評價標準
..........................................
第三節 模型構建與對比分析
....................................
第五章 總結
財務欺詐的問題近年來愈發嚴峻。欺詐對投資者、監管者、國家經濟造成的損失都是不可估量的,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欺詐檢測模型是專家和學者們一直關心的問題。本文在大量閱讀前人文獻的基礎上,對 2014-2017 年間存在欺詐行為的中國上市公司建立了基于機器學習方法的研究模型。
文本數據的選取上,我們考慮了上市公司發布的不同類型的數據源。一是財務報表的文本內容,二是公司在社交媒體平臺發布信息的行為數據。在財務報表文本內容方面,本文首先建立了基于印象管理理論的文本分析框架。利用該框架,本文對 124 個樣本公司的預測平均準確度為 64.29%,說明該文本分析框架可以對現有的會計舞弊檢測方法進行補充。
接著,在廣泛閱讀文獻的基礎上,本研究選取了傳統財務指標和分類器來構建模型,并使用混淆矩陣模型評價標準來驗證模型的有效性。實驗證明,組織印象管理特征使分類器的準確度、精確度提高了,尤其是對于本研究較為重要的 tpr 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也就是說,組織印象管理特征的確能夠在財務欺詐識別中起到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略)
本文收集整理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客服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