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計資本視角下K縣可持續(xù)脫貧的政府行為探討

本文是一篇行政管理論文,本研究以生計資本作為研究的視角,選取k縣進行走訪調查和實證研究,針對k縣在可持續(xù)脫貧進程中政府行為的現實狀況,從自然資本、物質資本、人力資本、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五個維度分析和探討政府行為的有效性和偏差性。
1前言
1.1研究背景及目的意義
1.1.1研究背景
伴隨著脫貧攻堅的全面勝利,我國貧困人口由2012年底的9899萬到2020年完成現行國扶系統(tǒng)中全部貧困戶脫貧的目標。但2020年后脫離貧困的主體并不意味著其脆弱性和邊緣性的特點短期改變、并不代表其生計資本的可持續(xù)保障和生計策略的選擇長期有效,尤其是他們存在長期的資本缺乏、教育有限、醫(yī)療保障不足、自身可行能力欠缺等問題,脫貧后極易受到外在環(huán)境以及生產生活中不確定性因素的影響而出現重新返貧的現象。所以現階段針對脫貧人口可持續(xù)脫貧問題的研究至關重要。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指出“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的方向:“鞏固拓展脫貧成果,政府作用更好發(fā)揮,改善政府行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在此背景下發(fā)揮政府效能,改善政府行為對于脫貧人口生計資本的改善以及可持續(xù)脫貧至關重要,通過實地調研發(fā)現,政府資金的投入、提供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機會、培育發(fā)展產業(yè)項目、發(fā)揮社會管理職能等政府行為能夠促進脫貧人口生計資本改善,進而促進可持續(xù)脫貧,但政府的政策落實不到位、制度建設不完善、資源配置效率低等行為偏差卻放緩了鞏固脫貧成效的步伐,甚至加重了脫貧人口自身的脆弱性,導致生計資本不穩(wěn)定,返貧致貧風險增加,所以明確政府行為定位、探索可持續(xù)脫貧中政府行為的優(yōu)化路徑至關重要。
k縣面對脫貧攻堅收官和新冠肺炎疫情的雙重壓力,堅決確保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2020年k縣45個貧困村全部出列,6044戶19407名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人口人均純收入同比2015年增長291.67%,脫貧攻堅成果卓著。但通過調研走訪發(fā)現,k縣政府推進可持續(xù)脫貧的過程中在責任落實、政策落實、工作落實、鞏固成果上仍有偏差。防返貧監(jiān)測和幫扶工作不精準、扶貧產業(yè)帶動弱化及收入增長率、可持續(xù)脫貧的政策引導和宣傳不到位等問題依然會導致脫貧人口生計資本的穩(wěn)定性減弱,出現返貧致貧風險,所以明確政府行為定位,優(yōu)化可持續(xù)脫貧中的政府行為成為了k縣現階段亟需解決的問題。
.............................
1.2研究的主要內容和方法
1.2.1研究的主要內容
第一部分主要介紹了論文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義,根據國內外研究學者針對政府行為和可持續(xù)脫貧問題的研究,準確把握研究趨勢,厘清論文寫作的思路。
第二部分主要介紹本研究涉及的相關概念和理論基礎,通過明確論文寫作的基本概念并結合可持續(xù)生計理論、政府責任理論、新公共服務理論為本研究提供理論支撐。
第三部分是k縣可持續(xù)脫貧的現狀調查。將k縣作為研究的主體分析調查區(qū)以往的貧困情況和致貧原因、政府的脫貧舉措、脫貧人口生計資本的狀況以及k縣脫貧人口存在的返貧致貧風險,從這四個層面深刻剖析k縣脫貧人口的可持續(xù)脫貧狀況,對k縣可持續(xù)脫貧現狀的研究不單單是界定地方政府貧困治理的好壞同時也是分析地方政府行為以及政策落實情況的依據。
第四部分是k縣可持續(xù)脫貧中的政府行為分析,首先明確可持續(xù)脫貧中的政府行為定位,闡述政府在可持續(xù)脫貧中角色、治理主題和治理任務的轉變。其此從生計資本的角度探究k縣可持續(xù)脫貧中的政府行為,分析k縣政府在責任落實、政策落實、工作落實和鞏固成果上的行為偏差,最后總結并闡述k縣可持續(xù)脫貧中政府行為偏差的原因。
第五部分通過借鑒z縣在可持續(xù)脫貧工作中政府行為所發(fā)揮的良好作用,以生計資本作為分析視角具體闡述和總結,為優(yōu)化可持續(xù)脫貧中的政府行為提供參考意見。
第六部分在基于k縣政府行為的偏差,結合z縣的經驗和啟示,以生計資本為視角,提出優(yōu)化政府行為的對策,進而推進脫貧人口的可持續(xù)脫貧。政府行為對于脫貧人口生計資本的促進和改善,能夠提升他們抵御返貧致貧風險的能力,降低重新返貧的概率。
.........................
2相關概念及理論基礎
2.1相關概念
2.1.1生計資本
行政管理論文參考
在可持續(xù)生計的分析框架中,生計資本的內涵主要指的是一個家庭的資源稟賦水平,是能夠提升人民生產生活能力的資源組合,生計資本總體上分為分為自然資本、金融資本、物質資本、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五大方面。
(1)自然資本
自然資本的含義主要涵蓋土地、草原和林地等這些列為可直接生產和分配使用的資源,而這些資源多為自然區(qū)存在的先天性資本,其次很多不具形狀的公共資源也在自然資本的范疇之內。充裕的自然資本存量以及良好的自然資本利用率能夠為脫貧人口帶來基本的生產生活條件,他們可以從中獲取勞動資料,也決定并影響著大多數農業(yè)勞動者的生產和生活方式,所以自然資本是脫貧人口生存的基本依托,同時對提升其生計能力和水平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2)物質資本
物質資本的范疇相對較廣,主要指基本的家庭住房、農戶自有的牲畜、家庭的固定資產以及公共基礎設施等。物質資本的享有程度一方面保障著農戶基本的飲食起居,同時決定著農戶生產生活的狀態(tài),這也代表著農戶具有越充裕的物質資本,他們所能夠投入到生產生活的資源越多,效率越高。本文針對物質資本的研究主要從脫貧人口的住房保障、日常生活消費品擁有量以及基礎設施建設水平這三個方面著手。
(3)人力資本
人力資本的實質主要指的是馬克思闡述的勞動力價值,人作為一種能動資源是具有社會性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而其價值的體現是在素質和適應環(huán)境的能力上。當貧困發(fā)生時,主要原因是人的能力和水平所導致的發(fā)展型貧困,所造成的后果和解決起來將會更加困難,針對人力資本的投入和提升能夠更有效的促進經濟的增長水平,人力資本的水平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也是最大的[。本研究針對人力資本的分析主要從脫貧人口自身的健康狀況、所接受的就業(yè)培訓情況、文化教育狀況以及勞動力狀況等方面展開。
..........................
2.2理論基礎
2.2.1可持續(xù)生計理論
1987年,世界環(huán)境和發(fā)展委員大會首次對“可持續(xù)生計”理論進行定義,核心思想旨在不違背自然規(guī)律的條件下,當群體受到外在風險的威脅時能夠通過有效的生計策略恢復和提升生計能力。chambers和conway是最早對可持續(xù)生計理論的內涵進行明確界定的研究學者,他們認為可持續(xù)生計需要主體具備一定的素質和可行能力、具備一定的財富資源、更要有基本的社會關系網絡。辛格和吉爾曼作為西方的研究學者表示“生計體系是通過多種要素融合而形成的復雜集合體,生計體系的構成和演變同當下的經濟發(fā)展、政治制度、文化基礎和社會關系具有一定程度的關聯(lián)。人民通過多種多樣的行為方式參與到社會的發(fā)展中,從而獲得能夠提升生計質量的信息、資源和物質等。英國國際發(fā)展署(dfid)于20世紀末最終匯集并完善了多位學者的思想,并結合當下社會發(fā)展的方向提出可持續(xù)生計的理論分析模型。在可持續(xù)生計框架下,農戶自身擁有自然資本、物質資本、人力資本、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他們也同樣擁有自身的脆弱性條件,當外界風險發(fā)生時,農戶群體通過自己所擁有的生計資本來決定自己的生計策略,在這個過程中根據農戶的實際情況最終輸出不一樣的生計結果。所以通過以上的分析,可持續(xù)生計的理論涵蓋著脆弱性環(huán)境、生計資本、生計策略以及生計結果等。
2.2.2政府責任理論
2000年政府責任理論提出并應用于政府行為的研究過程中,以張成福在《中國人民大學學報》上提出的《責任政府論》作為起點,在他的研究體系中政府責任也就是政府回應機制、政府的義務。在改革開放和全球化的背景下,人民提升了對于管理社會和公共服務供給的需求,給政府帶來了巨大負擔。由于民眾的主體意識增強,所以政府對人民的滿足和回應需要承擔一定的責任,因此針對政府責任理論的研究變的至關重要。在政府責任理論的理論范式中,政府所扮演的角色是公共權力的實際享有者,針對政府責任的范疇界定不清,說法也是多種多樣,斯塔林將政府責任的內涵和價值界定為彈性、回應、責任、能力、誠實和正當程序。
................................
3 k縣可持續(xù)脫貧現狀調查
3.1 k縣基本情況及脫貧攻堅歷程
3.1.1 k縣基本情況
................................
3.1.2 k縣以往貧困發(fā)生情況及致貧原因
...................................
4 k縣可持續(xù)脫貧中的政府行為分析
4.1可持續(xù)脫貧中政府行為定位的轉換
4.1.1從救濟式扶貧到保障式扶貧、自持式扶貧的治理角色轉換
......................................
4.1.2從精準脫貧到鞏固脫貧成果、筑牢防返貧底線的治理主題轉換
..............................
5可持續(xù)脫貧中政府行為的成功經驗和啟示
5.1 z縣可持續(xù)脫貧中政府行為的成功經驗
5.1.1千方百計凝聚強大工作合力,強化責任落實
..........................
5.1.2積極推動各項政策有效銜接,強化政策落實
.........................
6生計資本框架下k縣可持續(xù)脫貧政府行為優(yōu)化對策
6.1強化可持續(xù)脫貧中政府行為定位
行政管理論文怎么寫
針對k縣政府在可持續(xù)脫貧的過程中存在的行為偏差,結合z縣可持續(xù)脫貧中政府責任落實、政策落實和工作落實的經驗啟示。所以預想對k縣政府行為進行改善和提升,首要前提在于強化k縣政府的行為定位,政府不單單要做政策的“設計者”和“執(zhí)行者”,同時要強化自身責任,做可持續(xù)脫貧理念的“宣傳者”和“踐行者”、做資源合理配置的“監(jiān)管者”、做多元扶貧主體的“聯(lián)結者”和“整合者”。
6.1.1做可持續(xù)脫貧理念“宣傳者”和“踐行者”
k縣政府要樹立良好的扶貧觀,重構可持續(xù)脫貧的價值理念,不單單要從政策的高度讓每一個扶貧干部和基層工作者重新拾起為人民服務的初心和使命,更要以公共利益和百姓利益為中心,想群眾所想,做群眾想做。
k縣政府要以創(chuàng)新的宣傳形式作為載體,政府基層工作者組建宣傳團隊,合理劃分宣傳區(qū)塊,運用農村廣播、宣傳欄、文化場館和文化陣地等載體,采用公益廣告、剪紙、傳單、墻繪等多種文化樣式和表現形式將可持續(xù)脫貧政策讓每一個農戶知曉和熟悉。在廣泛宣傳的基礎之上k縣政府針對宣傳內容針對性舉辦和開展實踐活動,結合政府工作實際,應從物質層面到精神層面對農戶進行全方位宣傳講解,并讓他們切身感受各項幫扶政策的積極效果。
k縣政府不單單要扮演可持續(xù)理念的“宣傳者”,同時也要實事求是,腳踏實地的為群眾做事,做各項政策的“踐行者”和“實干家”。不要把中央和國家的戰(zhàn)略部署當作一紙文書,地方政府要結合k縣實際情況和基本特征,將可持續(xù)脫貧的理念落在實處,促進創(chuàng)新幫扶模式的形成;促進幫扶體制改革;保持扶貧綠色可持續(xù)。通過政府幫扶行為下農戶生計資本前后的對比,讓脫貧人口真切感受到可持續(xù)脫貧理念和政府作為下帶來的實惠和變化,提高他們對政府工作的滿意度。除此之外政府通過新理念新思想的引導,堅決摒棄脫貧人口傳統(tǒng)落后的觀念,培養(yǎng)和形成他們想要可持續(xù)脫貧的內生動力,理念變?yōu)閷嵺`,樹立脫貧人口可持續(xù)脫貧的信心,提高他們自身的可行能力,以此來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保障所有的脫貧人口在可持續(xù)脫貧的進程中收獲更多的滿足感和幸福感。
..................................
7結論
八年之久的脫貧攻堅艱辛歷程,直至2020年我國已實現全面脫貧的戰(zhàn)略目標,但是全面脫貧并不意味著我國貧困治理時代的結束,后扶貧時代仍要面對繼續(xù)鞏固現有的脫貧成果、實現可持續(xù)脫貧、解決相對貧困問題等系列挑戰(zhàn)。而這過去一系列的榮譽和成果,未來即將面臨的困難和挑戰(zhàn),都依托著黨中央的堅強領導和政府的種種舉措。不論是脫貧攻堅還是可持續(xù)脫貧,乃至鄉(xiāng)村振興和治理,都是政府主導下的政策落實和延續(xù),更是政府行為針對政策客體整體性與持續(xù)性的多維度深層次作用。
本研究以生計資本作為研究的視角,選取k縣進行走訪調查和實證研究,針對k縣在可持續(xù)脫貧進程中政府行為的現實狀況,從自然資本、物質資本、人力資本、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五個維度分析和探討政府行為的有效性和偏差性。從k縣的實地調研情況來看,k縣政府提供脫貧人口外出務工及穩(wěn)崗就業(yè)機會、基礎設施建設及公共服務供給、培育和發(fā)展產業(yè)項目等行為對脫貧人口生計資本具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作用。但k縣政策實際落實的過程中,由于可持續(xù)脫貧理念淡化、政府資源配置低效率以及社會力量參與性不足等原因,導致了政府在責任落實、政策落實、工作落實和鞏固成果上存在行為偏差,而這些問題導致了脫貧人口生計資本的脆弱性依然存在,具有一定的返貧致貧風險。所以針對k縣存在的政府行為問題,通過借鑒z縣在可持續(xù)脫貧進程中的先進經驗,從改善自然資本條件和利用率、保證脫貧人口物質資本存量、提升人力資本價值、激發(fā)金融資本活力和促進協(xié)作共治的社會資本氛圍五個維度出發(fā),總結并給出k縣可持續(xù)脫貧過程中政府行為的優(yōu)化對策。
由于對k縣和z縣政府在可持續(xù)脫貧中的政策和行為等相關資料和調研數據獲取的不夠全面,對k縣脫貧后存在的返貧風險分析程度不夠深入,對政府行為的分析探討以及提出具有操作性的對策建議時仍有不全面、滯后等缺點。所以本研究僅是為政府在促進可持續(xù)脫貧的進程中提供一些思路和見解,一些可行性的舉措和方向,更希望通過本文的研究,能夠為同類研究可持續(xù)脫貧中政府行為的相關問題提供有益思考和借鑒。
參考文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