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薩市城關區義務教育教學信息化評價指標體系構建探討

本文是一篇行政管理論文,本研究首先采用文獻研究法整理國內外義務教育教學信息化的相關文獻,以公共產品理論、系統科學理論、綜合評價理論為理論根基,并基于教育信息化六要素模型。
第一章緒論
1.1研究背景、意義及目的
1.1.1研究背景
行政管理論文怎么寫?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首次提出要將教育信息化納入到國家信息化建設的議程中。“十三五”期間,國務院應發的《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中提出教育信息化資源均衡化發展、增強優質教學資源共享共建力度、優化擴大智能化信息設備覆蓋面,全面提高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搭建信息化教育云平臺,從服務教育管理轉變為全面提升教育治理能力。2017年的全國教育信息化工作會議中指出要堅決支持把開放合作視為促進教育信息化的重要舉措,堅持將現代化教育與信息技術深度結合,堅持將信息化應用作為促進教育信息化發展的基本方針。國家教育部于2018年4月正式頒布了《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其明確提出了教育信息化從1.0轉型到2.0的需求,創建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個性化、終身化的現代化教育體系在黨的十九大召開后的第一個五年計劃當中全面貫徹落實了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和《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其中教育新征程的總規劃要求截止到2020年,全面實現“十三五”規劃的總體目標,國家的教育水平、綜合實力以及國際影響力得到明顯提升,為實現教育現代化貢獻了一份力。到2022年與全國同步實現“三全兩高一大”的教育信息化目標,實現“互聯網+教育”全覆蓋,提高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促進義務教育朝優質均衡高質量高效率方向發展。國家為實現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再經過十五年的時間到2035年,需要全面推動我國成為人才大國、學習強國,其發展的總體目標也需要從原有的基本均衡的義務教育向優質均衡的義務教育方向發展。為全面推進新世紀教育現代化,創建全民智能化教育體系。以上內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國家層面對義務教育教學信息化的重視。
........................
1.2國內外研究綜述
1.2.1國內文獻研究綜述
(1)義務教育教學信息化研究現狀
基于義務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均衡配置視角,王海麗(2016)在對義務教育信息化階段的資源有效應用的過程中指出擴大教育事業發展的基礎條件就是教育信息化資源的供給,教育資源供給的方式主要分為三種,即教育資源的硬件設施、教育資源的軟件設施以及人力資源儲備。王家陽(2021)提出重視“互聯網+教育”式的資源公共服務是推進現代化教育教學模式的必然要求,是實現學生實現自主學習,個性化學習的又一種可能性,是形成新型教與學的模式的基礎條件,是更好解決義務教育發展不均衡不充分的又一利器。閆寒冰(2019)提出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對于促進義務教育均衡化發展的視角還只局限于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教育及資源供給方面,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到了中期階段,提出加快義務教育教學的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從擴大寬帶聯網區域,配置基礎的教育網絡資源。當前,教育信息化的關注角度更加全面,從探索人工智能、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方面著手,科學的分析監測當前學校的師資能力、辦學條件、信息化教育的開展工作。
基于城鄉義務教育信息化實現公平視角,邵亞萍(2021)對教育信息化實現途徑進行分析時,提出“公平正義、平等對待”中的公平公正很難以客觀來回應人的不同需求,其主要還是從不同個體的主觀意見來感受,因此,在義務教育均衡化的過程中對于公平的問題還是存在較大爭議。不管主觀感受是否公正,還是可以通過客觀的衡量標準來定義不同個體的差異性需求。周春良(2015)當前我國教育正處在轉型期,從注重結果成效轉型到更加注重社會的公平,教育公平并非為結果傷的公平,而是教育起點上的公平。在進行教育信息化的同時,不能脫離為教育服務這個根本目的,才能使教學方式、教育水平、學習方式、學習效率有質的飛躍。楊志超(2016)提到教育信息化可以增加多元化的教育渠道,推進不同地區不學校的教育資源共享,加強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搭建教育資源網絡共享平臺,使教育的方針政策轉變為“效率與公平并行”,在實現社會公平的基礎上確保了教育公平的實現。
............................
第二章概念界定與理論基礎
2.1概念界定
2.1.1義務教育
義務教育是指國家有義務運用公共資源保障每個適齡兒童及青少年能夠在其少年階段完成學習任務的國民教育。義務教育具有無償性、普遍性、強制性的特點,其中無償性主要是國家對接受義務教育的學生免除全部或大部分的費用,即學費、書本費等,普及性是實現在全國范圍全面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強制性主要是指國家按照現行的法律法規強制所有適齡兒童在一定的法律年限內履行受基礎教育的義務。
2.1.2教學信息化
(1)教育信息化
“信息化”一詞最早是1960年代末從日本的產業信息化的學術文獻中被人們熟知,隨后在1970年代中期的歐洲和國際教科文組織將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納入到以信息科技手段推動國家發展的規劃中。1990年代末美國總統提出“信息高速公路計劃”將網絡作為推動信息技術發展的核心內容,美國的這一舉動帶動了其他國家相繼出臺教育信息化規劃綱要,因此掀起了教育信息化的浪潮。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和教學領域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培養數字型創新型科技人才,以提高教育的教學質量,提升教師及學生的信息化素養,促進教育現代化的系統性工程。教育部印發的關于《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中明確指出我國的教育信息化是指在國家政府的統一領導、教育主管部門的統一組織下,對教育系統的各個領域范圍全面投入現代化的教育信息資源,加快實現現代化、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的教育過程。
(2)教學信息化
教學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及重要組成部分,教學信息化具有開放性、一致性、共享性、多樣性的基本特征。其開放性體現在打破了原有的傳統封閉的教學模式,使教育擺脫學校教學單一化,轉變為開放式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并節約了信息傳導所花費的成本;一致性體現在數字教學實現了高速度高質量的信息傳遞功能,形成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題的雙主教學方式;共享性體現在受教育者能共享大量的教學信息資源,并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多樣性體現在可實現教師與信息化設備、學生與信息化設備、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多種互動形式,極大地豐富了教學信息化模式。教學信息化的基本目是為了加快發展“互聯網+教育”的改革,并培養信息社會要求的創新型人才而推出教學信息化2.0行動計劃。
............................
2.2理論基礎
2.2.1公共產品理論
19世紀80年代,美國經濟學家薩繆爾森真是提出公共產品理論,其在《公共支出的純理論》中定義:公共產品是區別于私人產品而言的,在個人消費過程中不影響其他人消費的增多或減少,具有非排他性、非競爭的公共產品。將公共產品分為純公共產品和準公共產品,由政府為主的公共服務機構提供服務。我國義務教育具有公益性、強制性、非營利性的特點屬于公共產品的范疇,教學信息化基礎建設、信息化資源建設、信息化應用投入都具備非競爭性非排他性的特點。在現有豐富的教育資源條件下,少一個學生的入學并不會影響教育機構的成本的減少。
2.2.2系統科學理論
系統科學理論是由錢學森院士倡立的系統科學,系統是由多個單元素相結合的有機整體,每個單因素之間存在著一定的關聯性,最終達到一種動態平衡的狀態,隨著時間的推移系統并非是永恒靜止不變的狀態,而是通過系統動態把握研究對象的“活系統”,其研究過程通過對要素與要素、要素與系統、系統與外界事務之間的動態聯系,進而獲得最有解決問題的方法。該理論被廣大學者運用到了計算機、應用數學、管理工程等學科領域。本文涉及的義務教育教學信息化是將義務教育一個有機整體,并對教學信息化的各個研究維度的測評結果發現問題從而提高教學信息化水平,優化教學信息化質量。本文將系統科學理論作為本研究的結構導向,以拉薩市城關區義務教育教學信息化水平作為研究對象,以學校領導、學科教師、信息技術教師和學生作為教育信息化建設和應用的切入點,以公共產品、綜合評價理論為理論基礎,以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信息化資源建設、信息化管理、信息化應用、信息化素養作為五個主要的元素關系,整合形成系統的評價指標體系并利用此評價體系對教學信息化整體建設和應用進行測評,得出實際發展水平。
.........................
第三章拉薩市城關區義務教育教學信息化現狀分析
3.1西藏教學信息化發展歷程
................................
3.2拉薩市城關區義務教育教學信息化現狀
.............................
第四章拉薩市城關區義務教育教學信息化指標體系的構建
4.1義務教育教學信息化指標體系構建依據、原則及方法
4.1.1指標體系構建依據
..............................
4.1.2指標體系構建原則
...........................
第五章教學信息化評價指標體系的驗證
5.1指標的具體化應用
5.1.1問卷的設計
(一)設計問卷
本文采用的調查問卷主要是依據國家信息化測評中心所發布的《國家信息化測評指標體系構成方案及說明》、《寧夏基礎教育課程信息化評價研究》(秦泗海,2014)、《民族地區縣域內義務教育信息化績效評價體系研究》(紀丹丹,2018)等文獻問卷內容的再結合拉薩市城關區義務教育信息化現狀設計了校長、教師及學生三個不同維度的問卷。為了驗證本文構建的指標體系的可行性,本人在有限的資源里選取了6所拉薩市城關區義務教育學校并發放了線上調查問卷,三套問卷的各個題項涵蓋了指標體系的所有三級指標。
5.1.2問卷的發放與回收
行政管理論文參考
........................
第六章研究結論
6.1研究總結
本研究首先采用文獻研究法整理國內外義務教育教學信息化的相關文獻,以公共產品理論、系統科學理論、綜合評價理論為理論根基,并基于教育信息化六要素模型,再結合拉薩市城關區義務教育教學信息化現狀,采用德爾菲法請專家學者再對指標體系進一步做篩選工作,最后通過專家咨詢法來收集和采納相關專家的建議,最終確定適用于拉薩市城關區義務教育教學信息化建設水平的評價指標。再通過實踐檢驗的過程,來驗證指標體系的可行性。本研究具體結論如下:
(1)構建了拉薩市城關區義務教育教學信息化指標體系
本研究在遵循國家教育信息化的政策規劃的指導思想及構建依據,依據《中國教育監測與評價統計指標體系(2020年版)》、《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等現有教學信息化評價指標體系,并閱讀和分析了大量的近年國內外對于教學信息化評價方面的相關文獻,結合拉薩市城關區義務教育教學信息化特點,構建了教學信息化評價指標體系。本研究所構建的指標體系為5個一級指標12個二級指標36個三級指標。指標內容分別為: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信息化教學設施建設、校園網建設);信息化資源建設(信息化教學資源建設、信息化人才建設);信息化管理建設(管理制度建設、組織機構建設、經費投入);信息化應用(信息技術課程、信息技術教學應用、信息化管理與服務);信息化素養(教師信息化素養、學生信息化素養)。
(2)驗證了拉薩市城關區義務教育教學信息化指標體系的較強適用性
由于義務教育教學信息化本就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會隨著社會的動態發展而受到不可測的外部性的影響,隨時處于不斷發展更新的狀態,因此需要一套基于拉薩市城關區義務教育教學信息化的現狀而建構的具有可行性的模型,本研究通過以拉薩市城關區義務教育學校為測評對象進行了數據的收集與驗證工作,通過一定的數據分析和數理統計的過程,基本驗證了本文構建的拉薩市城關區義務教育學校教學信息化的指標體系的可行性、實用性以及可操作性。
參考文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