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優化營商環境政策探討

山西省優化營商環境政策探討——基于180份政策文本內容分析
本文是一篇行政管理論文,本文構建三維分析框架,對山西省優化營商環境的相關政策進行深入分析,系統地剖析了山西省現階段優化營商環境政策的特點,得到山西省優化營商環境政策存在的問題,并提出針對性的建議。
第1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和意義
1.1.1 研究背景
行政管理論文怎么寫
在如今全球治理的社會背景下,營商環境對于新時代社會經濟的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會制約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同時,它還是實現高質量發展和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基石。自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為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政策,提升國內營商環境水平,提高綜合競爭力。2019年10月8日國務院第66次常務會議通過、2020年1月1日起施行的《優化營商環境條例》,是我國第一部法律意義上的營商環境建設法規,這表明了營商環境建設這項任務在我國的重要地位,也明確了未來的發展方向。世界銀行發布的《2020營商環境報告》顯示,中國位列第三十一,兩年內提升了47位,成為營商環境改善最為顯著的主要經濟體。2021年3月,“十四五”規劃中進一步提出,深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全面實行政府權責清單制度,持續優化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2022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就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提出重要論述。
世界銀行營商環境報告中所分析的數據是對北京、上海這兩個城市的相關指標進行采集,并未涉及到其他城市的選取,這基本代表了我國的最高水平。從整體性角度分析,若想全面提升國內營商環境水平,必須要加大對“短板”省份的關注和建設,尤其是山西省等資源型地區。資源型地區的特征是以資源稟賦為中心,過度依賴不可再生資源,其政府的職能設定在此特征下也受到消極影響,政治生態惡化,營商環境受到重創。長期以來,山西省作為資源型地區,對資源的過分依賴導致政府形成管理型職能定位,進而造成制度、服務等有關優化營商環境要素缺失,引發塌方式腐敗問題,難以實現政府調控與市場調節有效結合,發揮兩者積極性。同時,作為中國煤炭資源型大省,煤礦市場下跌、煤礦利益收縮等問題突出,使得山西省無法克服可持續發展的困境。在2022年發布的《中國城市政商關系評價報告2021》中,山西省在全國各省市政商關系健康指數排名墊底。因此,改善山西省營商環境刻不容緩,提升資源型地區營商環境水平至關重要。
..............................
1.2 國內外文獻綜述
1.2.1 國外研究現狀
本文通過對國外文獻進行系統的搜索與梳理,從營商環境和營商環境政策兩個方面進行介紹。
(1)關于營商環境的研究
國外學界對于“營商環境”的相關研究起步較早,研究內容較為豐富和完善,“營商環境”一詞最早是由世界銀行在開展營商環境全球調查中提出來的,自2003年起,其每年發行《營商環境報告》對主要城市進行評估,同時為營商環境的深入研究提供了討論的平臺。營商環境無論是從微觀層面還是宏觀層面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nicholas stern(2002)從宏觀角度提出營商環境不僅與當前的經濟發展息息相關,而且關乎未來預期的政策環境,無論是政治環境還是經濟環境都對企業的生產經營影響較大。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營商環境對于企業發展涉及到政治、經濟、社會、法律等多方面的因素,對于各個國家和地區招商引資提供了可量化參考,也產生了比較大的影響。世界銀行學者eifert benn等(2005)從微觀層面對營商環境做出定義,將其界定為在企業等經濟主體運作和發展過程中,影響其發揮效能的某種策略等各類相關要素總和。這一概念不僅包含了營商環境中所涉及到的人財物等經濟條件,還包括了政策生態環境等各種因素。kolasinski tomasz w(2015)提出營商環境是市場主體在進行生產和交易過程中,對其有規定和要求的政策法規和行為準則等。這一界定從企業的角度指出營商環境的本質,營商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到企業的成本問題。世界銀行還結合企業的生命周期,將其定義為企業從申請開設到生產經營,最后到關閉及執行合約等各個過程和模塊中遵守相關政策制度所需要的時間及各類成本的總和。
在影響因素方面,國外學者們研究的范圍較為廣泛,涉及到企業發展的方方面面,hambrick edward(1986)認為不同種類的要素相互作用,共同組成了企業的營商環境,并且每種要素或每個部分都能對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產生獨立的影響和作用。kindsfaterien? kristina(2015)經過定量分析后得出結論,從稅收的角度,發現稅收負擔水平對于商業環境來說非常重要,降低企業所得稅稅率能夠助力經濟發展,并吸引國外投資者,使其加大投資力度。隨著對營商環境研究的不斷深入,出現政府數據開放的趨勢和潮流,通過國際對比研究獲取相關經驗成為新的研究方向,由此發現了國家政治制度體系對優化營商環境的重要作用。carlin wendy和seabright paul(2009)通過對收集到的案例和數據進行詳盡分析和探究,認為政治制度是與營商環境聯系最為緊密的要素之一。li dan等(2011)認為監督、政治和金融制度可能是影響營商環境優化的因素,并對其進行測算。bah ehm和lei fang(2015)將營商環境分為五個模塊:監管環境、腐敗、犯罪、基礎設施改善、金融發展。進一步豐富了營商環境的影響因素。seth bhavna(2018)進而發現了外商直接投資狀況受到質量的管控和監督的影響,同時腐敗問題也影響著投資狀況。他提出政府應加強監管,避免滋生腐敗現象。
..............................
第2章 概念界定與理論基礎
2.1 概念界定
2.1.1 營商環境
營商環境是一個綜合性概念,涉及到多方面的要素環境。包含企業從進入市場后的全生命周期,概念蘊含了市場主體所處的政務環境、市場環境、法制環境、社會環境、人文環境等。文獻中最早對“營商環境”的記載要追溯到2001年世界銀行為推動各國對私營經濟的開展,成立“doing business”評估小組,首次正式提出“營商環境”,并將其界定為企業活動從開辦到結束歷程中各個環節所面臨的外部環境,以及制定一系列相關衡量指標,對各國的營商環境進行調查和評估。
而國內對于營商環境的提及稍晚,雖然自改革開放后,我國市場經濟發展迅速,對市場主體的研究層出不窮,但最初學界的研究多以“投資環境”這一概念為主,相比“營商環境”來說內涵較窄。2001年12月我國加入wto,加強了與世界各國之間的經濟貿易交流,為與國際市場進一步融合接軌,我國逐漸開始使用“營商環境”,其涵蓋了企業在運營過程中所涉及到的各種經濟、政治、社會、法律等各方面的要素和行為,即營商環境是在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中,影響其具體市場行為的各類要素所構成的總和。綜合來看,國內外對于“營商環境”的概念均包含兩個要素,分別是企業生命周期和各種外部環境。因此,文本將“營商環境”界定為企業從開辦企業到辦理破產全生命周期過程中,影響其發展的各類要素環境,包括政務服務、市場環境、法治環境、人文環境等方面。
近年來,我國對優化營商環境深入探索,尤其是十八大以來,我國全力推進“放管服”改革,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建設服務型政府,激發市場活力,為市場主體提供優質便利的服務,改善緩解政商關系,建立清單制度,借助信息技術手段,推廣數字政務服務,完善行政審批制度,提升政務效率,降低時間和資金成本,促使市場主體獲取服務更加便利。
..........................
2.2 理論基礎及其適用性分析
2.2.1 歷史制度主義
(1)歷史制度主義
歷史制度主義起源于西方國家,最早興起于20世紀80年代。其作為新制度主義政治學的重要流派,主要是基于制度政策的形成和變遷過程,研究外部環境中各種因素對政策變遷的影響和作用。具體來講,主要分為三種基本分析范式,即結構性分析范式、歷史性分析范式和行為性范式。結構性分析范式是指分析國家或地方是如何在具體的外界環境下,基于各種因素的影響來制定、更新政策的。歷史性分析范式是基于政策變遷的過程,具體可以分為政策存續的正常時期和政策變遷的關鍵節點,分析政策發展的路徑依賴和政策更新的關鍵節點。行為性結構范式是指行為主體的利益和觀念與政策制度發展的相互影響作用,即國家政策會直接影響個人或集體的利益,而社會中的個人和集體具有主觀能動性,又會反過來制約或推動政策變遷。
歷史制度主義的主要觀點包含:第一,對制度和政策的研究必須結合所處的外部環境,不能忽略現實因素而單獨分析;第二,制度和政策的本質都是歷史的產物,隨歷史時期的推移能夠發現制度和政策在發展歷程中具有連續性和間斷性,連續性是指在一段時期內制度和政策的發展保持相對穩定,間斷性是指重大歷史事件的發生使制度和政策改變較大,影響深遠,使得政策發生變遷;第三,從宏觀層面來看,行為者的決策和行動受到整體框架的制約,但從微觀層面,行為者擁有一定程度的自主能動性,能夠對制度設計和政策安排產生一定影響。因此,歷史制度主義是指在時間序列中分析制度和政策的變遷規律和特點,關注行動者為實現政策目標產生的復雜互動而產生的后果,進一步觀察觀念和立場如何隨時間變化而發展,以及偏好是如何產生和改變的。
................................
第3章 研究設計
3.1 政策文本收集與選取
......................................
3.2 政策分析框架構建
...........................
第4章 山西省優化營商環境政策文本分析
4.1 政策文本總體分析
4.1.1 政策文本的數量趨勢
..............................
4.1.2 政策文本的載體形式
......................................
第5章 山西省優化營商環境政策存在問題分析 .
5.1 政策動態調整能力不足
5.1.1 關鍵節點把控滯后,政策時效性欠缺
....................................
5.1.2 政策缺乏統籌規劃,發展存在路徑依賴
............................
第6章 山西省優化營商環境政策的現實路徑
6.1 強化政策導向識別
6.1.1 把握關鍵節點
關鍵節點的出現會對政策的發展歷程產生重要影響,會造成政策斷裂,甚至改變政策變遷的發展方向。因此及時把握關鍵節點有利于在發展中搶占先機,更全面和客觀的規劃全局,優化頂層設計,進而實現各個指標的順利完成。《山西省優化營商環境條例》的實施成為當前山西省優化營商環境政策發展歷程中新的關鍵節點,將更新營商環境政策的導向和趨勢,要圍繞條例規定,切實將具體內容落實到位,立足山西省區位、資源優勢,積極實施高質量項目,并按照市場化、法治化、便利化、國際化的要求將山西省營商環境建設為具有一流水平的營商環境,縮小與一線城市之間的差距。
具體來講,在市場化建設中,政府要減少對市場主體的干預,優化審批制度,精簡審批程序,全面激發市場活力。在法治化建設中,政府需要健全法律體系,明確企業經營范圍、權利保障和責任義務等,做到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在便利化建設中,政府要善于利用信息技術,搭建數字平臺,為企業提供優質的政務服務,提高辦事效率;在國際化建設中,政府應為企業對外交流搭建橋梁,放寬市場準入要求,大力開展招商引資工作,圍繞產業強化項目招引,融入國際市場,加強合作交流。
行政管理論文參考
............................
結論與展望
1、結論
營商環境作為新時代經濟發展中的重點建設任務,其政策發展日益完善。本文構建三維分析框架,對山西省優化營商環境的相關政策進行深入分析,系統地剖析了山西省現階段優化營商環境政策的特點,得到山西省優化營商環境政策存在的問題,并提出針對性的建議。從政策歷史時期維度出發,得到山西省優化營商環境政策存在對關鍵節點把握不足,發展存在路徑依賴的問題;從政策工具維度出發,得到政策工具結構失衡,有效工具未被充分挖掘;從政策發文主體維度出發,得到政策主體間協同性不強,合作缺乏規范性。從而針對性地提出切實可行的改進建議,從三個維度分別提出把握關鍵節點,打破路徑依賴;實現政策工具的結構均衡,確保多種政策工具有效組合;加強政策主體間的聯系合作,明確政策主體的職責等優化建議。
參考文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