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文旅產業融合發展的共生要素分析

一、引言
文化產業一直被稱為旅游產業的靈魂,并以旅游產業為載體,二者彼此滲透融合、共生發展成為基本趨勢。提高旅游產品品味、拓寬旅游產業業態、增強旅游產業吸引力以及擴大旅游產品市場離不開優秀的文化資源支撐;而推進旅游產業化、市場化,是創新文化產品、加速文化品牌建設、激發文化發展活力的不竭動力。為進一步推進文化與旅游產業的融合發展,2018年,國家旅游局與文化部合并,組建文化和旅游部,并積極推動地方行政管理機構職能整合,有效破除了各地文化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的行政壁壘,加速了產業融合進程。
享譽“世界瓷都”的景德鎮是中國乃至世界陶瓷文化的典型代表,中國首批24個歷史文化名城,景德鎮名列其中。一千年制瓷文化史、六百年御窯文化史等等為景德鎮這座千年古鎮扎下了深厚的文化根基。早在2017年,景德鎮御窯廠遺址便已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作為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實驗基地的景德鎮,不僅有豐富的陶瓷文化資源,而且富有以陶瓷為鮮明特色的旅游資源。目前,景德鎮古窯遺址是國內唯獨一家以陶瓷為特色的5a級景區,同樣以陶瓷為主題的還有7個國家4a級旅游景區。
為促進陶瓷文旅融合發展,本文基于共生理論,以景德鎮為實證研究對象,首先分析陶瓷文旅融合系統的共生理論框架,再結合景德鎮陶瓷文旅融合發展現狀與問題,提出共生策略,為陶瓷文旅融合發展實踐提供理論依據。
二、共生理論及其在陶瓷文旅融合領域的應用
1950年代以來,共生(symbiosis)概念由生物學領域逐漸滲透到經濟和社會諸多領域。共生是指各參與主體(共生單元)之間通過緊密合作,形成一種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優勢互補的持續性特殊物質關系以應對外界的變化,它由共生單元、共生環境和共生模式組成,其核心理念是雙贏和共存。共生單元是共生關系中能量生產和交換的基本物質單位。共生環境是共生關系得以存在的外在條件。在陶瓷文旅融合過程中,政策扶持、法律保障、經濟基礎、科技支撐、人才資源等是形成共生環境的基礎條件。共生模式是指共生單元相互作用的方式或相互結合的形式,根據共生單元之間利益和信息的交流與聯系方式的不同,可分為共生組織模式和共生行為模式。
另一方面,共生度、共生界面、共生模式構成了共生理論的基礎分析框架。其中,共生界面是指共生單元之間接觸方式和機制的總和,或者說是共生單元之間物質、信息和能量傳導的媒介、通道或載體,它是共生關系形成和發展的基礎。
陶瓷文旅之間是一種相互賦能、彼此促進的互動關系。陶瓷文化能有效提升旅游業的品位內涵,增強旅游業的吸引力;而陶瓷旅游則能有效促進陶瓷文化的傳承、創新,是發展陶瓷文化的重要載體。這種融合關系正好契合了共生理論的互利共贏的基本理念。陶瓷文旅產業在資源、產品、市場、業態、價值以及管理等方面通過共生界面不斷融合滲透,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
為推進文化與旅游“宜融則融、能融盡融”,學術界主要從文旅產業互動關系、融合模式、融合動力機制、融合水平評價以及融合發展對策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共生理論的引入起初是在旅游領域,相關研究主要在區域旅游合作、旅游產業利益相關者關系、旅游產業與其他產業的異質共生方面。隨著文旅融合研究的深入,共生理論被引入該領域,譚曉靜將文旅共生模式分為互斥型、互補型、和諧型三種,其中和諧型共生是文旅系統的最佳共生模式。程質彬通過計算共生度指標揭示了安徽省文旅兩大產業的共生模式,研究表明,安徽省文旅產業處于連續共生向一體化共生過渡的共生組織模式和非對稱互惠共生的共生行為模式。丁世華、范盈格認為,政策保障、經濟發展水平、文化資源、科教實力、區位條件分別構成了文旅共生環境的五種推動力,即制度推動力、基礎推動力、核心推動力、創新推動力以及地緣推動力。王秀偉揭示了文旅共生系統的演化邏輯,即經歷產品、業態、要素、市場、價值五個維度且層層遞進的融合趨勢。邵明華、劉鵬基于共生三要素構建了紅色文旅產業共生系統,將其共生關系分為市場主體共生、產品共生與利益共生三個維度,并從壯大共生單元、軟化共生界面、優化共生環境提出了紅色文旅產業共生路徑。柴壽升等構建了紅色文旅共生融合發展生態系統,并通過典型案例分析,從提升共生能量、創新共生界面和優化共生環境三方面提出了我國紅色文化和旅游產業共生發展的路徑。
陶瓷文化與旅游業的融合在實踐中發展較快,雖有部分學者從陶瓷文旅融合動力、融合路徑、融合機制、融合模式等方面展開了初步探討,但相關理論仍十分滯后。綜上可知,圍繞旅游產業的共生研究比較豐富,但研究文化和旅游融合共生的文獻卻相對較少,尤其是陶瓷文旅之間的共生研究更少有文獻涉及。因此,本研究擬結合當前國內各級政府積極推進文旅融合發展的時代背景,以千年瓷都景德鎮為案例,解構陶瓷文化和旅游產業的共生要素,建立二者融合發展的共生理論框架,為陶瓷文旅產業共生共贏發展研究提供理論依據與方法借鑒。
三、陶瓷文旅融合的共生要素
(一)共生條件
共生關系的形成需要具備一定條件,按照共生理論,一是共生單元之間存在特定的內在聯系,并通過特定途徑和媒介(共生界面)進行物質、信息與能量的交換;二是按照一定的選擇機制來確立共生伙伴關系;三是各共生單元的規模由共生系統的共生密度決定,以維持共生關系的穩定;四是存在有利的共生環境,對共生關系產生推進作用。依據上述理論,陶瓷文旅融合發展應具備如下共生條件:
1.陶瓷文旅合作單位之間存在兼容的質參量質參量反映兩個共生單元之間最根本的內在聯系,是形成共生關系的基礎。兩個兼容的質參量之間存在如下關系:zi=f1(zj)或zj=f2(zi),即質參量之間可以相互表示,其中,zi與zj分別表示共生單元i與共生單元j的質參量。例如,陶瓷文化品牌知名度與陶瓷旅游收入之間存在雙向的推動關系,陶瓷旅游可以擴大陶瓷文化品牌知名度,陶瓷文化知名度的擴大能提升陶瓷旅游收入,因此,陶瓷文化品牌知名度與陶瓷旅游收入是一組互相兼容的質參量。共生單元與共生單元由于存在互相兼容的質參量,從而產生共同的利益目標,因此才有可能形成共生關系。
2.陶瓷文旅合作單位之間至少能夠生成一個共生界面
共生界面是共生單元之間物質、信息和能量傳導的媒介、通道和載體,是共生關系形成的重要條件。共生界面具有信息傳輸、物質交流、能量傳導以及中介等基本功能。暢通的共生界面能加速物質、信息與能量在共生單元之間的交換,產生更多共生新能量。對陶瓷文旅產業而言,交通基礎設施、數字技術平臺等是物流、人流、資金流、信息流等高效運轉的物質載體或媒介,因而是陶瓷文旅共生系統的基本共生界面。
共生系統的復雜程度不同具有不同數量的共生界面,但要形成共生關系則至少具備一個共生界面。陶瓷文旅產業共生系統存在多種不同的共生界面。
3.陶瓷文旅合作單位之間通過融合產生共生能量
陶瓷文旅合作單位之間之所以選擇融合共生,是基于資源共享與優勢互補以獲取更大共生能量e(如利潤),而選擇融合發展也會產生相應的交易成本,從而形成共生損耗l。只有通過融合獲取的共生能量大于共生損耗,各合作單位才會選擇融合發展,形成共生系統。按照共生理論,共生能量與共生損耗之間逐漸趨于均衡狀態,這一均衡狀態的實現取決于共生維度與共生密度變化。共生維度表示共生系統中不同共生主體的類型,共生密度則表示各類共生主體的數量。隨著共生主體類型的不斷增加,邊際維度共生能量(ms=墜e1墜λ,λ表示共生界面效率,下同)不斷下降而邊際維度共生損耗(m1=墜l1墜λ)不斷增加直至兩者相等(ms=m1),此時共生維度實現均衡,在共生密度不變情況下共生系統也達到均衡狀態。這表明在一個陶瓷文旅共生系統中,共生主體種類開始時由于各主體能夠獲取更大共生能量而不斷增加,直至達到臨界狀態,如果超過該臨界狀態,能量損耗會大于能量增加,從而導致共生效益下降。
類似地,陶瓷文旅共生系統的主體數量也存在臨界值,主體數量無限制增加,將引起資源瓶頸與過度競爭,導致共生系統的整體效益下降。
在給定的共生維度條件下,隨著共生主體數量的增加,邊際密度共生能量(md=墜e2墜λ,λ含義同上)不斷下降而邊際密度共生損耗(m2=墜l2墜λ)不斷增加直至兩者相等(md=m2),此時δe2=e2-l2達到最大值,共生密度實現均衡,共生系統達到均衡狀態。
(二)共生單元
共生單元也即共生主體,是物質生成與能量交換的基本單位,通過兼容的質參量建立共生關系。陶瓷文旅融合構成的是一個多層次的共生系統,該系統以產業為核心,以資源為基礎,以技術為媒介,以項目為支撐,因而存在多種共生單元。這些共生單元按層級不同可分為核心共生單元與擴展共生單元。
陶瓷文旅融合的共生系統由于具有多層級共生單元,共生密度較高,因而產生更多共生能量,奠定了共生系統的堅實物質基礎。根據共生理論,陶瓷文旅共生單元之間的關系可通過質參量來描述,且存在共生關系的兩個共生單元至少存在一組相容的質參量。用zci(i=1,2,3,...)表示陶瓷文化企業的一組質參量,用ztj(j=1,2,3,...)表示陶瓷旅游企業的一組質參量,則至少存在一個zci=φztj。
質參量是陶瓷文旅共生單元的一系列基本活動要素,反映了陶瓷文旅共生單元的內部性質。投入產出關鍵指標可以揭示陶瓷文化企業的一系列活動基本要素,參考文獻,得到反映陶瓷文化企業內部性質的質參量。
陶瓷文化企業的投入為物質資本、人力資源、技術資本、文化、文物事業費等,產出為知識產權、文化產業增加值、企業利潤等。這些物質和能量就是陶瓷文化企業的質參量。這一投入產出過程反映了物質和能量在陶瓷文化企業中的流動和轉化,為陶瓷文化企業與其他共生單元的質參量兼容提供了可能性。
陶瓷旅游企業的質參量也可以用其經營活動的基本要素來表示。根據陶瓷旅游企業投入產出中的關鍵指標,可構建其質參量。
陶瓷旅游企業將資源稟賦、物質資本、人力資源、支持性設施等能量和物質轉化為旅游人數、旅游收入等產出。資源稟賦、物質資本、人力資源、支持性設施以及旅游人數、旅游收入等投入與產出關鍵指標反映陶瓷旅游企業經營過程中的內部能量傳遞和轉換,因此可作為陶瓷旅游企業的質參量。
隨著陶瓷文旅產業融合滲透的深入,其共生單元的質參量之間發生越來越緊密的物質能量交換關系,陶瓷文化產業的產出績效水平隨陶瓷旅游產業投入產出績效水平提高而提升,即zc5=φ(ztj),j=1,2,3,...或zc6=φ(ztj),j=1,2,3,...;與此同時,提升陶瓷文化產業投入產出績效水平也會提高陶瓷旅游產業的產出績效,即zt5=φ(zci),i=1,2,3,...或zt6=φ(zci),i=1,2,3,...。質參量之間物質能量的交換,促進了陶瓷文旅產業互利共生發展,參與交換的物質能量越多,陶瓷文旅產業共生關系越緊密,融合程度越深入。
(三)共生環境
共生環境是陶瓷文旅融合共生的外部環境,既包括宏觀環境,也包括共生單元的微觀環境。共生環境對陶瓷文旅共生界面打造、共生關系建立以及共生能量生成等會產生直接影響,良好的共生環境對共生關系產生正向推動作用,反之,則會阻礙共生關系發展。陶瓷文旅產業的共生環境涉及自然、政治、經濟、文化、技術等要素。
(四)共生模式
共生模式反映了陶瓷文旅共生單元的結合方式以及能量交換特征,決定了陶瓷文旅合作的深度、廣度和合作形式。共生模式分為共生行為模式和共生組織模式。共生模式隨共生單元或者共生環境的變化而出現動態演變特征,寄生、點共生的低級共生關系可演變為一體化互惠共生。陶瓷文旅融合共生模式越向高級階段演進,就越能獲取最佳共生能量,從而建立穩固的共生關系。
從行為模式看,陶瓷文旅產業應以互惠共生為目標,該種模式下,陶瓷文旅產業共生單元均能獲得新的共生能量,實現互惠互利,使共生關系得以持久穩定。在共生組織模式中,陶瓷文旅產業的點共生是指在某個時點發生的融合共生活動。陶瓷文旅企業之間的品牌使用權轉讓、專利技術轉讓屬于這種模式。品牌使用權或專利技術使用權轉讓方通過有償轉讓獲得一定報酬,受讓方利用品牌或專利技術使用權獲得市場收益。在點共生模式中,陶瓷文旅產業的共生關系簡單,質參量單一,往往只有一對質參量發生能量交換,這種合作具有隨機性與開放性,合作關系穩定性差。
陶瓷文旅產業的間歇共生模式是指在非連續時間內發生的融合活動,雙方通過這種融合活動均能獲取新的共生能量。景德鎮每年舉辦的國際陶瓷博覽會、暑期“全球學子樂游瓷都”等活動屬于這種共生模式。在間歇共生模式中,陶瓷文旅產業雙方通過定期開展活動,既能拓展陶瓷文化市場,又能帶動陶瓷旅游發展,雙方均獲得相應利益。在間歇共生模式中,陶瓷文旅產業的共生關系相比點共生模式有所深入,系統內企業逐漸增多,系統規模不斷擴大,共生密度增加。陶瓷文旅共生單元間的共生界面也逐漸增多,在主質參量之外可能有其他質參量一起發生能量的交換,這種合作仍具有較強的開放性,合作關系穩定性較差。
陶瓷文旅產業的連續共生模式是指在連續時間內發生的融合活動,雙方通過這種融合活動均能獲取新的共生能量。景德鎮開發的陶瓷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如陶溪川文創街區、三寶國際瓷谷屬于這種共生模式。在連續共生模式中,陶瓷文旅產業實現長期合作,將各自的優勢資源投入合作過程,多個質參量之間發生連續的能量互動。這一模式下,隨著陶瓷文旅企業以及相關機構不斷進入,系統的共生密度和共生維度均在不斷增加,共生單元間的聯系不斷加強,共生關系相比間歇共生模式下更為復雜,參與互動的質參量也更多。與此同時,共生單元間的共生界面不斷優化,降低了交易成本,共生主體間建立了較好的信任基礎,合作關系穩定性較強。
陶瓷文旅產業的一體化共生模式是指陶瓷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共生單元融合為共生體的組成部分,陶瓷文旅產業形成一個統一的經濟實體。景德鎮的古窯民俗博覽區、御窯廠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以及高嶺·中國村屬于這種共生模式。這種模式下,陶瓷文旅融合共生系統不斷成長和發展,直至系統的共生密度和共生維度達到均衡狀態,共生能量實現最大化。共生單元間形成了多層次的共生界面體系,質參量互動關系緊密,共生關系復雜且穩定,合作的開放性最弱。該階段要不斷完善共生界面體系、優化共生環境以維持系統穩定,避免系統均衡被打破而出現共生模式的退化。
四、結語
融合發展是陶瓷文旅產業發展的必然選擇,互利共生是則是其融合發展的基礎。共生理論能更好地揭示陶瓷文旅融合關系及其發展規律,為推動陶瓷文旅融合并把握其長期趨勢提供理論依據。論文從共生條件、共生單元、共生環境、共生模式四方面解構了陶瓷文旅融合的共生要素,形成了陶瓷文旅融合的共生理論框架。
參考文獻(略)
本文收集整理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客服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