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西翥街道鄉村旅游環境承載力評價與提升策略探討

本文是一篇旅游管理論文,本文以旅游環境承載力理論為基礎,以西翥街道片區內11個涉農社區為研究對象,參考旅游環境承載力已有研究結果,結合西翥街道鄉村旅游資源,構建鄉村旅游環境承載力評價指標體系。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
一、鄉村旅游環境管理缺位,鄉村旅游環境遭破壞
鄉村旅游地因其優美的自然生態環境、獨具特色的風土人情滿足了城市化進程中人們逃離城市歸隱田園的需求,發展迅猛。魏超,戈大專等人(2018)指出鄉村的產業升級與轉型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方式,旅游業作為有較強綜合性和廣泛關聯性的產業,在理論與實踐中均被視為實現鄉村活化、鄉村就地城鎮化以及鄉村振興的重要催化劑。
鄉村振興戰略強調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其關鍵和重點是產業振興。然而鄉村的產業振興難以按照傳統工業化發展道路進行,缺乏新技術的進入和洗禮,其產業振興存在一定的困難。旅游具有綜合帶動作用,事實證明鄉村旅游產業的確能促進鄉村發展,故鄉村旅游作為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手段廣泛也受到各地管理人員的追捧,被廣泛視為解決鄉村發展問題的“靈丹妙藥”。在政策引導及市場需求的共同作用下,各地區鄉村先后上馬鄉村旅游項目,出現了鄉村旅游如火如荼的景象。
然而地區管理者過于重視其經濟效益而忽視鄉村旅游發展對鄉村旅游地的脆弱環境造成了建筑破壞、環境污染和自然生態侵蝕等不良影響,甚至部分鄉村旅游地區出現“未興先壞”的狀況,加劇了鄉村人地關系矛盾、文化沖突,進而導致鄉村發展的不可持續性。
...........................
第二節 相關研究綜述
一、鄉村旅游研究進展
(一)鄉村旅游的內涵、意義研究
鄉村旅游在國內外的定義存在一定差異,主要存在三種鄉村旅游定義方式,使用最多的是第一種:滿足(1)位于農村地區或功能上為農村;(2)以農村規模為背景,具有傳統特征,代表了農村環境、經濟、歷史的活動。第二種是直接使用官方政策的定義如葡萄牙的privetur(葡萄牙鄉村旅游協會)(jesus & franco,2016)。第三種則是通過鄉村旅游目的地主要的活動的名稱表示鄉村旅游,如農場旅游、自然旅游、農業旅游、生態旅游等。
rosalina,dupre等(2021)建議將鄉村旅游定義成位于目的地內具有鄉村功能的地區(如傳統的、基于當地的、真實的、偏遠的、人口稀少的和主要是農業地區)的一種旅游類型。也有學者從人口密度上指出小于100人/平方公里(simkova e, 2007)、或不超過1萬人的地區為鄉村(barke ,2004)。定義雖各有側重,但已達成的共識上包含兩個方面:一是鄉村旅游的目的地一定是發生在擁有鄉村特征的鄉村地區,這個鄉村可能在城市地區但是結合了農村功能,擁有鄉村屬性;二是鄉村旅游的核心是目的地的鄉村性。概括來說,鄉村旅游本質是發生在鄉村地區,以鄉村性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動。鄉村旅游的類型多樣,它可能涉及農業旅游、文化旅游、自然旅游、探險旅游和生態旅游(fang,2020)。
鄉村旅游所具備的特性包含以下:一是旅游資源的豐富性,擁有自然、人文等景觀,農業、文化等資源;二是明顯的地域性,既有南、北方鄉村之分,又有山地、平原類鄉村之分,還有漢族、少數民族及聚居村落之分;三是旅游活動的季節性;四是游客居民共同的參與性,鄉村旅游常是游客居民共同參與的勞作、采摘、加工等參與性活動而非單一觀光活動;五是旅游產品的文化性,鄉村旅游產品多圍繞著中國農業生產開發,具有濃郁的鄉風民俗等鄉土文化氣息;六是人與自然的和諧性,鄉村景觀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互相改造而形成的景觀;七是旅游經營的高投入產出比,在原有農業生產條件基礎上多功能化的開發,投入成本低收益高。
.............................
第二章 概念界定與理論基礎
第一節 概念界定
一、旅游環境
旅游環境是指“旅游業發展過程中激發旅游者產生旅游活動,獲得美感享受、精神和物質滿足、知識趣味的自然、社會、經濟、政治等環境”,學者們從旅游目的地范圍與內容、空間結構、旅游者等多個角度對旅游環境的概念和系統構成進行了界定。shen等人(2022)認為旅游環境是指以旅游資源為中心的圍繞旅游資源的各種生態、社會要素的總和。楊秀平(2018)認為,旅游環境系統是特定地理空間內,以人地關系為紐帶,以旅游發展過程中“人”、“地”交互作用為基礎,由自然、旅游、社會等多個子系統組成的復雜系統。它是由游客、當地居民、旅游企業、旅游組織與旅游地政府等旅游利益相關者,旅游業以及相關旅游活動等旅游媒介通過旅游流和旅游網絡體系構成的有機整體。
雖尚未達成完全統一的認識,但是共同點是依托旅游目的地環境要素(自然資源、經濟系統、社會文化環境等系統)與環境中的人,共同組成的開放性的、綜合的系統,是旅游地旅游產業持續穩定發展的基礎條件。
二、鄉村旅游地
歐盟、世界經合組織將“鄉村旅游”定義為“發生在鄉村的旅游活動,鄉村性是鄉村旅游的核心賣點。”鄉村旅游目的地的核心具備兩大特點,鄉村地區和以鄉村性作為旅游吸引物(馬勇等,2014)。其中鄉村地區是鄉村旅游目的地從區位因素看,是距離城市、大型景區等客源市場遠近的旅游地。以區位為核心劃分的鄉村旅游地有城市依托型、自然生態景區依托型(郭煥成等,2010)、交通依托型、歷史文化依托型等(王鵬等,2018)。以鄉村性作為旅游吸引物是鄉村旅游目的地則是從資源屬性角度,是區別于城市、自然保護區、生態公園等區域的旅游地,其區別在于鄉村旅游目的地所提供的既包含非城市的自然景觀、文化氛圍又包含較為原始的民俗風情等有形或無形的要素的集合,是伴隨城市化發展進程中出現的旅游目的地。其旅游吸引物可以是鄉村有形的田園風光、人工開發的商品,也可以是無形的農耕、民俗文化、鄉村旅游形象等。
旅游管理論文怎么寫
..........................
第二節 理論基礎
一、旅游供需相關理論
供求關系(supply-demand relationship)是商品經濟條件下,商品供給與需求之間相互聯系或制約的關系,它是生產和消費之間的關系在市場上的反映。某中物品的需求受商品價格、消費者的收入水平、相關物品或替代品的價格、偏好、預期及購買者的數量、社會風尚、家庭結構等影響。供給則受商品價格、投入要素的價格、生產成本、生產者預期、行業規模、技術水平、自然及政策因素等影響。旅游經濟活動中,旅游需求與旅游供給是兩個必不可少的部分,也是旅游市場中的兩種重要利益關系。
旅游需求是消費者在某一特定時間下有一定的貨幣支付能力購買旅游產品。由于消費者的需求受假期時間長短、花費、支付能力等因素的影響,旅游需求相較于生存需求更容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 旅游供給則是旅游經營者有能力且愿意向旅游市場內的消費者提供旅游產品或服務。由于旅游產品與一般產品的直接供給形式的不同,影響旅游供給的因素也十分廣泛,包括自然、歷史、社會、經濟、政治、科技、價格等因素。
鄉村旅游地的開展鄉村旅游活動這一過程來說,其主要供方是鄉村旅游地包括居民、企業、政府組織等,需求方主要是鄉村所在區域附近的城市居民,此供求關系決定了目的地旅游環境承載能力上需要囊括供給和需求方雙方的訴求。旅游供需理論能有效解釋旅游目的地旅游環境承載力的承載力、旅游目的地及旅游活動之間的關系,能為旅游目的地管理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旅游需求與旅游供給之間是相互依存的關系,都以對方的存在為前提條件。在不同發展階段存在不同的均衡點。鄉村旅游環境通過自身資源的消耗,供給鄉村居民的生活需求和游客的游覽需要,旅游環境隨著供需的變化呈現不同階段的特征。旅游發展初步階段,人們生活條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升促使了旅游需求的增加,不斷增加的需求促進了供給端的產品服務、項目開發等在數量和質量上的增長或提高;當旅游市場發展進入成熟期后,旅游供給與需求相對平衡;當旅游市場進入衰退期后,供給市場則面臨著多樣化旅游供給再度發展或難以滿足當下階段的旅游需求而衰退。
.............................
第三章 鄉村旅游地旅游環境承載力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第一節 鄉村旅游發展與旅游環境承載力的相互關系
一、健康的旅游環境是旅游產業發展的基礎
................................
二、旅游產業發展推動旅游環境優化
...........................................
第四章 西翥街道鄉村旅游環境承載力評價與障礙分析
第一節 旅游環境承載力評價
一、研究區域概況與數據來源
..........................
二、熵值法確定客觀權重
.............................
第五章 西翥街道鄉村旅游環境承載力提升策略
第一節 統籌區域內旅游發展空間布局
充分運用空間的影響,通過統籌布局實現鄉村旅游增長級的擴散,從而促使鄉村旅游要素合理分布。通過點、線、面結合協調發展,逐步實現以旅游專線或城鎮空間聯系線為支撐,鄉村旅游中心點資源聯動共享,進而形成區域聯動的鄉村旅游經濟發展。
一、一條轎子雪山專線經濟輻射帶
據第四章旅游環境承載力評估結果顯示,處在轎子雪山旅游專線的廠口、東村社區旅游環境承載力最優,桃園、三多社區處于旅游環境承載力得分的第二梯隊,以上社區的經濟環境承載力也處于11個鄉村社區中的第一梯隊,表明主要交通干線對旅游環境承載力的帶動效應明顯,更遠離主城區的迤六社區處于第二梯隊靠后,其經濟環境承載力較為落后,需要繼續發揮轎子雪山旅游交通干線的優勢,串聯迤六、廠口、東村、桃園等鄉村旅游地節點間聯系,從而形成要素交換、優勢互補。西翥街道位于沿轎子山旅游專線“一線三區”的新旅游經濟走廊,即將形成的昆明主城“半小時生態旅游經濟帶”對于街道地發展帶動力十分明顯。
“十四五”期間是云南快速推進民族文化強省和旅游強省、滇中城市群的建設,將文化旅游產業作為全省五個萬億產業重點培育打造的重要時期。作為云南重要的文化、科技、教育中心,五華區文化旅游產業發展迎來新的戰略機會。鄉村振興已是當今社會發展的熱點之一,鄉村旅游發展在鄉村振興的推進中有著毋庸置疑的地位和作用。以“轎子雪山旅游專線”為經濟輻射帶,形成聯系連接桃園、落水洞、廠口、迤六生態旅游發展,將轎子雪山沿線的社區共同建設成為集旅游服務、商業貿易、文化創意、康體休閑于一體的商貿旅游小鎮。形成符合實際的低碳生態產業功能區、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增長點。同時結合區域生態休閑旅游、健康醫養產業,延伸產業鏈大力發展農業觀光、創意農業和農耕體驗等農業產業集群。
二、兩大旅游發展軸線
....................................
旅游管理論文參考
.............................
第六章 結論與展望
第一節 主要研究結論
本文以旅游環境承載力理論為基礎,以西翥街道片區內11個涉農社區為研究對象,參考旅游環境承載力已有研究結果,結合西翥街道鄉村旅游資源,構建鄉村旅游環境承載力評價指標體系。運用熵值法和層次分析相結合的方法獲取指標權重,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了鄉村旅游環境承載力各子系統耦合協調度分析以及障礙度評估,在分析基礎上提出相應對策。現對本文工作做出以下總結:
(1)參考國內外旅游環境承載力已有的評價成果結合西翥街道實際情況,建立了西翥鄉村旅游環境承載力評價指標體系。指標體系共分三層:3個一級指標(生態環境、經濟環境、社會環境)、7個二級指標、25個三級指標,指標選取過程中在數據可獲得前提下盡可能融合了利益相關者訴求。采取熵值法和層次分析法相結合的方式,獲得西翥街道旅游環境承載力評價指標體系的權重。一級指標層中權重最高的是經濟環境承載力,生態環境承載力次之,社會環境承載力較低。分量下二級指標權重較為平均,生態環境基礎權重最高,鄉村基礎設施狀況次之,符合一般定性研究中鄉村旅游地發展狀況。
(2)根據西翥街道2021年數據,整體評估結果從11個社區橫向比較上,鄉村旅游環境承載力有差異且主要分為三個梯隊,優勢社區有東村、廠口,中等社區有大村、新民等7個社區,劣勢社區有龍慶、陡普魯社區。在社區內部縱向比較上發現,第一梯隊中,廠口、東村社區在生態、經濟、社會環境子系統中,得分均大于街道內承載力均值;第二梯隊中的社區,各社區三個子系統中存在1-2個子系統達不到街道內的平均水平,其中桃園社區雖離昆明主城區空間距離上更為接近,經濟環境承載力大于街道內經濟環境均值,但是在旅游資源環境、社會環境等方面均低于街道均值,導致其整體在旅游環境承載力的總體評分并不領先;第三梯隊的社區,在三個子系統的表現上均低于街道整體的平均水平。
參考文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