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民宿原真性、游客涉入與再宿意愿的關系探討

本文是一篇旅游管理論文,筆者認為從研究結果來看,鄉村民宿客觀主義原真性對游客再宿意愿沒有顯著影響,卻可以通過游客涉入對再宿意愿產生間接影響,因此,探討如何提升鄉村民宿客觀主義原真性對于鄉村民宿的發展顯得尤為重要。
第1章緒論
1.1研究背景
自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后,發展鄉村旅游成為落實這一戰略的重要路徑。民宿是鄉村旅游的重要表現形態之一。根據《中國民宿發展報告》(2020-2021)顯示,2020年有76.91%的民宿位于鄉村地區。因此,如何保持鄉村民宿業的健康和持續發展成為鄉村振興的焦點問題之一。2021年是“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也是鄉村振興元年,全國各地鄉村旅游發展提速。鄉村民宿作為鄉村旅游中的一種獨特住宿形式,備受關注。2021年中央1號文件強調要大力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重點規劃和建設有地方特色的鄉村民宿、休閑農莊等鄉村度假產品。同年,國家文化和旅游部啟動了120億元旅游基建基金,助力鄉村旅游產品和項目的發展。2022年中央1號文件明確提出,實施鄉村休閑旅游提升計劃,支持農戶直接經營或參與經營的鄉村民宿、農家樂特色村(點)發展,將符合要求的鄉村休閑旅游項目納入科普基地和中小學學農勞動實踐基地范圍等部署。
伴隨大眾旅游者的消費理念與消費結構不斷升級,傳統觀光式旅游難具吸引力。加之受近年一些以鄉村生活為載體、慢生活理念為主題的綜藝節目影響,旅游者越來越傾向于自主化、個性化與深度化的旅游產品與服務,并且渴望獲得更深入、更真切的旅游體驗。民宿作為一種有別于傳統酒店、賓館的旅游接待設施,不僅為旅游者提供一處居所,而且能讓旅游者體驗到有別以往的生活方式。因此諸如大理、烏鎮、婺源等一些鄉村旅游地的民宿,更是成為旅游者住宿、飲食、體驗當地特色風俗和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它們為快節奏現代化生活的群體提供了放松心情、體驗本土習俗的重要平臺,有效滿足了人們對地方性、本真性體驗的需求。
.............................
1.2研究意義
1.2.1理論意義
(1)本研究以鄉村民宿原真性為研究對象,運用多種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如文獻綜述、問卷調查、實證分析等,構建民宿原真性-游客涉入-再宿意愿的理論研究模型,探索三者間的作用機制,完善鄉村民宿原真性的維度劃分,豐富其實證研究。
(2)本研究將涉入理論作為中間變量引入到鄉村民宿消費行為研究,豐富了涉入理論的應用領域,也為解釋鄉村民宿原真性和游客再宿意愿的影響因素提供了新的視角。
1.2.2實踐意義
(1)本研究選擇鄉村旅游地婺源為案例地,梳理當地鄉村民宿發展、分析當地鄉村文化、自然景觀,并將其與鄉村民宿原真性結合,可以保護地方性文化、深化文旅融合。
(2)本研究通過建構鄉村民宿原真性各維度,并分析游客再宿意愿與各維度間的影響,可以為鄉村民宿經營者如何構建原真性提供針對性建議,指導現實實踐過程中鄉村地區民宿的開發和營銷推廣,也能夠為當地政府發展特色鄉村民宿提供參考建議,幫助鄉村民宿進一步轉型升級。
...................................
第2章文獻綜述與理論基礎
2.1文獻綜述
2.1.1鄉村民宿
2.1.1.1鄉村民宿的概念
民宿最早起源于歐洲,以英國的b&b(bed and breakfast)最具有代表,是普通家庭將多余空出來的房間出租給顧客,為他們提供住宿和早餐的一種服務產品。這種產品后來受到大眾旅游者的歡迎而逐漸流行起來,由于各國(地區)民宿所處發展階段不同、經營模式不同以及文化背景的差異,對民宿的表述也存在不同的形式,如“guesthouse”“family hotel”“home stay”“home inn”等。現在國內使用最普遍的“民宿”一詞就是由日語“minshuku”音譯而來的,并且日本也是亞洲民宿的起源地,后經臺灣地區傳入了中國大陸。
在旅游業的熱潮帶動下,臺灣熱門景區周邊住宿常常供不應求,于是熱門景區周邊的居民向游客出租自己家中空余房間,不僅解決了游客的住宿問題也增加了收入,規模逐漸變大由此產生了民宿。到20世紀80年代,中國大陸民宿有了發展雛形——農家樂。最早一批農家樂是成都縣友愛鎮的村民向出游者提供自家庭院的形式。隨著旅游消費的不斷升級,民宿的形式也越來越多元化,“農家樂”“客棧”“家庭旅館”等模式受到游客們的青睞。在“互聯網+旅游”的融合發展模式及共享經濟理念影響下,民宿逐漸發展成為新興產業,催生了攜程、榛果、飛豬、airbnb等網絡短租平臺。城市居民也陸續在互聯網平臺上出租自己的空閑房屋,由此形成城市民宿。
................................
2.2理論基礎
2.2.1符號學理論
符號源于人類的早期活動。它涵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形狀、文字、手勢、音律等都是一種符號類型。符號可以作為一切事物的信息載體,并且能夠被人所感知和理解。雖然符號本身不具有任何意義,但它表達了人類賦予其的特定含義,當人們對此達成共識,該符號便成為此特定意義的具體符號。符號的使用與傳播方便人們溝通交流,也有利于人類文化精神的傳承。
符號學是社會學研究內容的一種,它與人類活動、社會現象密切相關。隨著文明社會的發展與研究的進步,西方學者在符號學理論方面的研究逐漸體系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符號學理論體系是瑞士學者索緒爾的二元模式(圖2.3)和美國學者皮爾斯的三分模式(圖2.4)。在二元模式中,索緒爾所構建的符號理論體系是將符號看作“能指”和“所指”兩個范疇組成的系統,兩者彼此獨立、呈現對立統一的關系,其中能指表示事物所展示出來的外在表現形式,如圖案、表情、手勢等;所指則表示形式背后蘊含的特定含義。而根據皮爾斯對符號學的研究,他認為符號是由其本身、所指代的對象、解釋項三者構成的一個整體,彼此相互關聯。這兩種符號學理論體系為本文后續所開展的研究奠定了重要和扎實的理論基礎。
旅游管理論文怎么寫
......................
第3章模型構建與研究設計
3.1研究假設
3.1.1鄉村民宿原真性與游客涉入
..................
3.1.2游客涉入與再宿意愿
...............................
第4章數據分析與假設檢驗
4.1樣本描述性統計分析
本研究的樣本人口學描述統計分析主要包括游客個人特征及其相關住宿行為特征。分別從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職業、收入等指標了解游客個人特征,從了解渠道、住宿目的、住宿時間和次數等方面來分析游客的住宿消費行為,并就頻次、百分比等進行描述。
旅游管理論文參考
根據樣本的統計結果分析:
(1)在性別構成方面,男性占49.6%,女性占50.4%,占比接近1:1,可以看出來在婺源入住鄉村民宿的游客男女比例較均衡。
(2)在年齡構成方面,18-25歲的人數最多,占41.7%,表明90后群體是當前鄉村民宿的主力軍,他們主要是學生和剛加入工作的年輕人,體驗新事物的想法較為強烈;其次是占33.0%的26-35歲之間的游客,他們主要是已經工作多年或在升學階段的人,有較高的消費能力,同時面對學習和生活的壓力也更大,更愿意選擇鄉村民宿這種無拘無束的住宿氛圍;36-45歲的游客占15.1%,他們大多已經成家,出游多是親子游,會更傾向于選擇民宿能夠更好地度過親子時間。
(3)在受教育程度構成方面,72.2%的游客學歷在大專及以上,表明當前鄉村民宿住宿的目標群體受教育程度普遍較高,具有一定的知識水平和文化素養。
4.2信度和效度分析
..............................................................
第5章研究結論與展望
5.1結論分析與總結
5.1.1鄉村民宿原真性對游客涉入的影響
(1)鄉村民宿客觀主義原真性與游客涉入
根據結構方程模型的檢驗結果,鄉村民宿客觀主義原真性對愉悅性、重要性、象征性都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因此假設h1a、h1b、h1c均成立。從圖5.2和表5.8的標準化路徑系數分析可知,鄉村民宿客觀主義原真性對愉悅性、重要性、象征性的標準化路徑系數分別為0.547、0.232、0.319,即鄉村民宿客觀主義原真性對愉悅性的影響最大。說明游客入住鄉村民宿主要是為了放松心情、享受慢時光獲得愉悅感,對民宿體驗所帶來的象征意義及其重要性的感受不深刻。徐偉偉(2011)在研究古村落旅游時,也指出客觀實在的原真性能夠提高游客對旅游目的地的感知價值和滿意度。在鄉村民宿體驗過程中,原真性更能讓游客為此追求和向往。鄉村古宅建筑、文物、環境等的絕對真實性若能較好保存,可以吸引游客,讓他們真實近距離體驗到鄉村人民日常生活和社會文化的真實寫照。
(2)鄉村民宿建構主義原真性與游客涉入
根據結構方程模型的檢驗結果,鄉村民宿建構主義原真性對重要性、象征性有顯著的正向影響,而對愉悅性的正向影響作用不明顯,因此假設h2b、h2c成立,假設h2a不成立。從圖5.2和表5.8的標準化路徑系數分析可知,鄉村民宿客觀主義原真性對象征性、重要性的標準化路徑系數分別為0.401、0.156,即鄉村民宿建構主義原真性對象征性的影響最大。這與學者田靜茹(2016)的研究結論有所不同,其在研究歷史風貌建筑的原真性中認為外在建構的原真性對愉悅性有一定影響但作用較小。而兩者存在不同研究結果的原因可能:一是研究對象不同,歷史風貌建筑和鄉村民宿存在本質區別,前是古跡遺址,而后者屬于住宿設施產品,因此歷史風貌建筑的研究結果無法適用于鄉村民宿;二是選擇范圍多,鄉村民宿建構的原真性既可以是游客在民宿內看到的民間藝術品展示、與主人或工作者交談中感受到的鄉風民俗,也可以是在鄉村民宿附近欣賞到的節慶風俗演藝、體驗到的當地特色儀式、買到的鄉村特色產品等,此外,游客在鄉村旅游過程中也同樣可以感受到徽派文化和鄉村民俗。
5.1.2游客涉入對再宿意愿的影響
......................................
參考文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