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A畢業論文:黨建引領基層老舊社區治理實踐探討

黨建引領基層老舊社區治理實踐探討——以山西省高平市x社區為例
第1章緒論
1.1研究背景和意義
1.1.1研究背景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強烈,而基層社會治理也面臨新的任務和挑戰。社區是社會的基本單元,社區治理是國家基層治理的基礎,社區作為人類社會生活共同體的微細胞,其治理能力是提高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直接影響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是影響黨對基層治理引領力、組織力、服務力的重要因素。城市老舊社區作為城市化進程的產物,在住宅小區中占了很大比重,部分老舊社區處于失管、漏管、脫管狀態,嚴重影響了基層社會治理效能。如何有效解決老舊社區無人管、不會管的治理難題,切實提升老舊社區居民的幸福感,成為廣大基層治理者、學者們不得不考慮的問題。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加強城市社區黨建工作,推進以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持續整頓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把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有效實現黨的領導的堅強戰斗堡壘。”由此可見,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基層黨建與基層治理的融合問題,試圖通過加強黨的建設,充分發揮“黨領導一切”的政治優勢,將黨組織有效嵌入到社會治理體系中。而社區是社會的基本構成單位,基層黨建與基層治理的深度融合與新時代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內在要求需要筑牢基層社區這個根基,因此黨建引領社區治理,成為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以及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雙重背景下的重要命題,也是“黨領導一切”的政治原則在社區治理中貫徹落實的具體體現。老舊社區作為社區中的特殊類型,其在進行改造的過程中的重難點問題逐漸凸顯,治理模式也面臨著一系列艱巨的挑戰。在這樣的大背景之下,如何發揮好基層黨建在老舊社區治理中的引領作用,對于夯實黨的執政基礎,促進老舊社區轉變,創新社區治理模式,順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
1.2國內外文獻綜述
1.2.1國外文獻綜述
由于西方大多數國家與我國的政黨制度不同,大多為非社會主義國家,因此其對于社區治理的研究往往與黨建工作結合較少,但是西方學者對于社區治理以及城市更新的相關理論研究開始較早,已形成了具有一定影響力的研究成果,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鑒價值。
(1)關于社區治理的研究
國外對社區的研究,始于德國社會學家斐迪南·特尼斯,在其著作《共同體與社會》一書中,他認為社區是一種基于一定的血緣、地緣和共同價值構成的社會聯合的“共同體”,是自然形成、整體本位的,并且有別于社會,這是學界最早普遍認同的一種觀點。對于社區的治理,大多數學者認為其是多元主體行動的過程。mckieran(2000)認為社區治理屬于一種協作行為,是由于個體或者單個部門無法解決問題而產生的,其治理主體不僅包括政府,還包括社區居民、商業、信用等部門的專門化服務者等多元參與者。而帕特南(2001)著眼于社區關系的研究,認為政府除了應充分參與社區治理之外,還應該充分利用參與主體之間的相互關系,促進主體間的合作,從而促使社區實現良好的治理。james derleth和daniel r.koldyk(2004)則認為就社區建設而言,社區組織重要性不言而喻,成為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重要渠道。美國學者理查德?c?博克斯在其著作中引入了社區公民治理中的三個重要角色,即“公民”、“政府代議者”、“行政管理職業者”,并進一步闡述三者間的互動,他指出這種新的模式中三者角色進行了轉變,有效整合了社區治理的各種力量,優化了社區治理結構。connelly(2011)認為社區治理是一種新治理形式,并對于社區治理的“合法性”概念發展了一種建構主義方法,提出社區參與的觀點。
(2)關于政黨參與社區治理的研究
通過黨的引領作用來推動社區治理完善是中國國情背景下特有的社區治理方式,從國外學者對于該領域的研究來看,與“黨建引領”直接相關的文獻很少,但是有學者對于政黨參與社區治理的有關內容進行了研究。一些學者認為政黨是社區治理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主體。r.a.w.rhodes(1996)認為社區治理主體具有多樣性,除了政府部門、非政府組織、社區自治組織和廣大居民之外,政黨也是其中的治理力量之一。pierre j(1999)指出在社區治理的進程當中,應包含多元治理主體,并且強調了政黨在其中也具有重要的地位與作用。
...............................
第2章核心概念及理論基礎
2.1核心概念
2.1.1黨建引領
黨建的全稱是“黨的建設”,是指中國共產黨的建設。廣義上黨的建設,指的是政黨為完成自身的使命而領導國家、社會和提高自身生機和活力的理論和實踐活動,狹義的黨的建設指領導國家、社會和提高自身生機與活力的理論和實踐活動。而“引領”一詞的字面意思有引導、帶領之義。因此黨建引領包含著黨的建設和引領兩個方面,其內涵可以被理解為“黨建+引領”的結合,即在黨建中實現引領作用,在引領中凸顯黨的建設作用。現有的研究較少對黨建引領的概念進行直接界定,而是在具體的治理實踐中對其內涵進行豐富并間接呈現出。例如有學者認為黨建引領制度并不是自上而下制度設計的產物,而是基層在長期摸索和應對風險時形成的一系列做法。還有學者把黨建引領視作一種新穎的政策工具,其主要目的是鞏固基層黨組織在社會治理中的領導地位,促進黨的建設與社會治理效能的同步提升。
而社區黨建即城市社區黨的基層組織建設的簡稱,是黨的建設重要組成部分。改革開放以來,社區黨建作為一個全新的概念被提出,伴隨著社區的誕生而出現。社區黨建工作以街道黨工委為主要核心,社區黨組織為基礎,社區內全部黨員為主體,主要任務是加強自身組織建設的同時推動城市社區的發展。由此可見,社區黨建寓于社區建設當中,表現出其特有的個性,發揮出其特有的管理功能和服務。從專家學者的具體研究來看,有學者認為社區黨建的目標在于鞏固黨的基層組織,強化黨對社區事務與社區建設的主導作用,時刻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聯系,從而奠定黨執政的廣泛社會基礎。還有學者指出社區黨建是指黨組織通過特定方式對社區進行覆蓋,加強黨的基層組織之間的緊密聯系。
因此結合現有文獻研究,本文將黨建引領理解為黨的建設在基層社會的延續,在基層社區的工作總和,是城市基層黨組織在加強自身黨建工作的基礎上,社區治理中發揮核心引領作用,引導和帶動社區發展并以特定方式實現的具體執政方式。
...................................
2.2理論基礎
2.2.1協同治理理論
協同治理理論是協同學和治理理論二者的結合,是一門新興的交叉理論。協同學由德國物理學家哈肯創立,“協同”是指在整個大的系統中存有大量的子系統,這些子系統之間有著多種結合方式,在互相協作的過程中系統整體從無序變為有序,并衍生出部分所不具有的新功能。而“治理”是以個人或者一部分人所構成的組織為主體,通過協調其之間的利益關系而采取聯合行動的持續過程。基于兩者的研究,有西方學者將協同學與治理理論相結合,認為協同是為了實現共同的目標,行為主體基于這個目標通過正式途徑或非正式途徑,付諸一系列協商等行動以達成目標的過程,在此期間各主體會形成一定關系并確立共同規則。基于此協同治理理論逐漸開始形成。協同治理理論關注多元治理主體之間的協調、合作與資源整合,有助于各治理主體間形成合力,是個人、和各個公共或私人部門對共同事務進行管理的方式總和,是破解治理過程中碎片化的有效方法。
對于我國而言,黨的十九大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加強社會治理制度建設,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黨的二十大提出“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提升社會治理效能”。從中不難看出,由于社會治理是一項復雜的綜合性工程,需要多方協同配合來進行,所以黨和國家在推進社會治理的過程中強調多元主體協同共治,這其實就是協同治理理論的實際運用與深刻體現。而且相較于西方國家,我國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這一制度上的最大優勢。
...........................
第3章黨建引領高平市x老舊社區治理實踐分析
3.1高平市x社區治理概況
3.1.1高平市x社區的概況
.............................
3.1.2高平市x社區治理的發展階段
....................
第4章黨建引領x老舊社區治理的現實困境及成因分析
4.1黨建引領下x老舊社區的治理困境
4.1.1弱參與困境:社區治理的群眾根基不牢固
.............................
4.1.2協同困境:社區黨組織與其他主體間協調不暢
.........................
第5章黨建引領老舊社區治理的優化對策探析
5.1黨建引領思想共識
5.1.1依托黨建資源開展教育
第一,利用黨建資源加強居民自治理念培養。一是加強居民理論學習。社區黨組織可以用創新專題黨課等方式,組織社區居民、黨員對社區治理方面的專業知識進行學習,了解居民自組織有效治理社區的優秀案例,使居民通過案例學習以往的治理經驗,以此激發居民的自身優勢和主動參與社區治理的積極性。二是加強黨員干部的思想建設。可以通過黨建學習等為主要內容的組織生活,開展黨課活動,首先樹立黨員干部的自治意識,然后通過聯系群眾、與群眾講故事等方式增進溝通與交流,向居民宣揚自治理念。三是加大對自治的宣傳力度。社區黨組織還可以利用自身所具備的宣傳優勢設置相關的傳播議題,推動社區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主體意識,在社區公共空間內,借助社區的宣傳欄、展板,運用淺顯易懂的方式來向社區居民傳播,倡導居民主動參與自治。
第二,利用黨建資源培養居民自治行動。培育社區居民共同體意識的同時,更要注重社區居民自治能力的提升。除了理論的學習,更應該將理論與實踐探索相結合。社區黨組織應當在社區治理的實踐中引導社區居民積極參與到社區治理的事務中來,一方面社區黨組織要加大對于居民自治實踐的幫助與支持,切實引導社區居民行使好自治權利,同時適度放寬居民的自治范圍。另一方面,在號召居民參與自治的同時加強對居民的指導工作,在智慧黨建與智慧社區建設的背景下,利用好科技手段組織自治活動,吸引居民參與到自治實踐中來。在此過程中,社區黨組織應當充分履職履責,做好在聯系群眾、發動群眾、激發老舊社區居民參與自治熱情等方面統籌者和引領者角色,確保基層群眾充分行使民主權利。
.......................................
結論與展望
1、結論
城市社區是社會基本構成單位,也是我國基層治理的主要空間形態和重要載體,城市社區治理水平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和黨的群眾路線在基層的直接體現。在城市社區治理工作中,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是實現基層治理現代化的必由之路。而老舊小區改造作為當前群眾最有獲得感和幸福感的民生工程,已經成為了新的社會發展焦點。在此背景下,基層社區治理中的黨建引領作用對于老舊社區治理就顯得愈加重要,將黨建引領貫穿于老舊小區改造全過程,推進改造項目順利實施,從而推動老舊社區從環境到治理結構的全方位轉變。本文以協同治理理論和政黨功能理論為基礎,以山西省高平市x社區在老舊小區改造過程當中的治理實踐展開研究,現得出以下結論:
首先,通過對x社區以往實踐過程以及當前黨組織在引領社區治理的現狀分析發現,x社區通過強化社區黨組織引領作用、匯聚共建力量、發揮黨員示范帶動作用、利用技術來賦能社區黨建等措施,逐步在社區環境改造效果、治理結構以及居民認同感等方面取得了諸多成效,并實現從老舊到嶄新面貌的轉變。
其次,本文發現在黨建引領x社區治理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時,仍然存在著困境,這些困境表現為弱參與困境、協同困境、供需困境以及資源困境,現存的多重困境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黨建引領社區治理的進一步發展,其背后的原因是多種因素交織形成的,思想認識不到位、協同機制不健全、服務效能不夠高、資源統籌力較低都是造成困境的具體原因。
最后,本文基于困境產生的原因對黨建引領社區治理的優化路徑進行探析,一是要通過黨建來引領思想共識,其中包括通過黨建資源來開展教育活動、培育社區的共同體意識;二是要通過黨建引領平臺搭建,如健全協商議事平臺、搭建溝通交流平臺;三是要通過黨建來引領服務完善,其中包括合理利用紅色陣地、加強社區志愿組織的培育以及服務內容以需求為導向;四是通過黨建來引領資源鏈接,具體有挖掘社區內生資本、落實清化制度。通過優化策略的實施以期在社區黨組織的引領之下實現老舊社區治理的效能最大化。
參考文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