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基層干部職業倦怠及干預策略思考

本文是一篇mpa論文,本文針對農村基層干部訪談的案例并不多,個案訪談時間也有限,因而存在對農村基層干部的工作細節或者困擾了解不夠的缺陷,在此基礎上如果能夠豐富個案分析、訪談研究,相信可以獲得更為精確的調查結果。
第一章緒論
1.1研究背景及意義
1.1.1研究背景
2022年2月22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第19個以“三農”為主題的一號文件《關于做好二零二二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文件強調,要牢牢守住“保障好我國國家糧食的安全、避免規模性返貧發生”這兩條底線。此前,2022年的第十九屆五中全體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在宣讀《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強調“要努力確保我國脫貧攻堅政策及成果的整體穩定,多措并舉來鞏固攻堅成果”,脫貧不返貧才是真脫貧,防止規模性返貧成為接續減貧工作的重點。為此,習近平總書記再次指出,“要努力實現脫貧攻堅的政策成果與鄉村振興戰略成果的有效銜接”。在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初次提及鄉村振興,并對其作出頂層設計,特別強調要嚴格遵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這20字總方針來加速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近年來雖然農村各方面發展都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城鄉對比之下仍然有明顯的發展差距。鑒于此,我國正處在“十三五”與“十四五”的歷史性交匯點,盡早實現脫貧攻堅政策與鄉村振興戰略的成果銜接,這一舉措并不僅僅是政府基于“三農”工作重心的歷史性轉變而作出的重大決策,而且對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來說,更是開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征程的重要一環。
mpa論文怎么寫
在此背景下,農村發展面臨新的機遇與挑戰,農村基層干部肩負的工作任務也日益繁重。農村基層干部是鄉村振興戰略的第一責任人。他們不但需要對國家政策有更透徹的理解和精準的把握,而且還要敢于擔當、勇于負責,才能夠真正把中央政策同鄉村經濟發展實踐緊密結合起來,創造性地開展工作,最終實現鄉村振興全面發展總體目標,因此,農村基層干部是否有著良好的工作狀態,是否能夠全身心投入到鄉村振興工作的偉大實踐中去,對于改進三農工作、補齊農村發展短板、真正建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期的新型鄉村,有著重要意義。另一方面,他們長期扎根在鄉村基層一線、面對復雜繁重的工作任務,是否會給他們帶來一定的工作倦怠?如果出現了職業倦怠,倦怠的程度如何?主要是哪些因素導致的?如何克服?為了保證鄉村振興發展戰略的有效實施,這些都是必須關注的問題。本文計劃對此展開研究。
..................................
1.2研究綜述
1.2.1農村基層干部的文獻綜述
1.國內研究現狀
在cnki以“農村基層干部”為主題詞開展高級檢索后發現,以該社會群體為研究對象的核心期刊論文有546篇。經過整理,可將國內學界對農村基層干部的研究大致歸納為農村基層干部的行為研究、角色研究以及一般性研究三個方面。
(1)行為研究
行為研究主要是分析農村基層干部是如何將日常生活規則、社會資本等非正式規范引入到正式的行政權力運作過程當中的。孫立平對這種現象的原因進行了深度剖析,并提出了“正式權力的非正式運作”概念。歐陽靜通過對桔鎮的典型個案研究認為,處在壓力型行政體制末端的基層政府組織往往會采取一定的策略主義行為—“拼湊應對”—對“政治錦標賽”體制下的考核加以應對。彭云、馮猛、周飛舟在對某縣農村精準扶貧實踐的個案思考中,找到了我國農村基層干部在工作實際情況中所發展出來的三種行為導向,常常表現為“實績達標”、“名義達標”、“數字達標”,并探索出一整套差異化達標的“行為”邏輯。舒全峰、劉亞禪等認為,對我國鄉村區域的農村基層干部來說,往往會受到組織中領導力(leadership)、公共服務動機(psm)的影響而出現一定的職業倦怠,在心理動機與行為選擇這二種維度上表現得尤為明顯。周師認為,在當前的農村基層干部群體中存在一定的“微腐敗”問題,這種“微腐敗”行為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現象,主要是指少數農村基層干部運用制度所賦予的特殊職權影響力,來為自身或他人謀求金額相對較小的利潤。周師詳細分析了農村基層干部“微腐敗”的危害、仔細探究了農村基層干部“微腐敗”的形成機制,并針對性地制定了整治措施。
................................
第二章相關概念及理論基礎
2.1相關概念界定
2.1.1鄉村振興戰略
鄉村振興作為一項長期戰略,具有豐富的內涵。橫向來看,該戰略既包括經濟、社會和文化等領域的振興,同時也涵括了基層治理體系的創新和生態文明的進步,是較為全面的一個振興綜合概念。在縱向上看,該戰略既有對國家“三農”政策的歷史延續,也有我國在“新時代”背景下進行的一系列創新發展。2017年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及推動農業的全面升級、農村的全面進步、農民的全面發展“三個全面”的要求。2018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了鄉村振興之“三總一保障”。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實現是總目標,堅持的的總方針是農業農村要優先發展,總要求是實現農業和農村的“20字方針”。“一保障”是建立并健全城鄉融合快速發展的一種保障性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2022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做好二零二二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提出要持“穩中求進”的發展原則,落實“兩底線三重點一加強”。不僅要牢牢守住“保障我國國家糧食安全”和“不發生規模性返貧”雙底線,還要有序推進“鄉村的發展、建設和治理”的重點工作,并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指導。從“三個全面”到“三總一保障”到“兩底線三重點一加強”都體現出黨對鄉村振興戰略認識的不斷深化。
2.1.2農村基層干部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鄉村是黨政大樓的根基,而農村基層干部則是合成鋼筋的混凝土。”農村基層干部通常涵括了鄉鎮的黨委書記干部、鄉鎮級別的武裝干部、鄉鎮村團級別的組織干部、鄉鎮級別的婦聯干部、村里的黨組織干部、村委會干部等。但自從脫貧攻堅政策實施以來,各地紛紛下派干部到農村開展工作,于是,除了鄉鎮或街道工作人員、村鎮“兩委”干部,其他諸如第一書記、選調村官、派駐村級干部、駐地幫扶干部等也都并入了農村基層干部界定范圍。農村基層干部是黨在農業農村農民各方面、各種道路、方向、政策措施的具體實施者和執行方。
.............................
2.2理論基礎
2.2.1 maslach職業倦怠三維度理論
費登伯格(freuden berger)于1974年第一次提出了“職業倦怠”的學術概念。此后,maslash、leiter把個體在工作職位和崗位上表現出來的長時間緊張、負面情緒以及個體對人際交往中面對應激源表現出過度反應的相關心理綜合癥狀命名為職業倦怠。1981年,馬斯勒(maslach)基于心理學專業知識,從客觀工作環境、個人工作內容、所從事工作的性質等角度進行整合分析,構建出職業倦怠三維度理論模型。這在職業倦怠問題的相關研究中影響力最大、應用也最為廣泛,具有一定普適性。
職業倦怠三維度理論模型包括有身心方面的衰竭、人格方面的解體和成就感的低落。身心的衰竭是職業倦怠理論中的核心層面,它從工作壓力維度去感知個人感受,主要特征表現為個體會逐漸出現身體和精神雙方面的精力衰竭、熱情減退,在精神狀態和生理狀況都非常疲乏,工作吃力且效率降低;人格的解體是理論中較為特殊的層面,隸屬人際交往維度,是個人在工作中對周圍的人或事表現出冷淡、漠視的疏離感,把他的服務對象視作是一個沒有溫度及感情的客觀物體;成就感低落是職業倦怠三維度理論模型中的行動效果指標,涵蓋自我評估層次,是工作人員在自我感知的基礎上,出現一種自我不稱職的認知,認為自身的工作水平過低,從而導致成就感的缺失。在職業倦怠理論模型的基礎上,maslach和jackson運用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驗證性因子分析,制定并完善出意義非凡的職業倦怠測量工具(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mbi),為廣大學者所參考借鑒。此項研究成果的框架內容基本上是馬斯勒職業倦怠三維度理論,而且該理論對本文的基本框架內容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
.............................
第三章西安市所屬區縣農村基層干部職業倦怠現狀調查
3.1調查問卷的設計、發放及回收
3.1.1問卷設計
..................................
3.1.2問卷發放及回收情況
............................
第四章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基層干部職業倦怠的原因分析
4.1農村基層干部職業倦怠的個體因素分析
4.1.1不同性別比較下的職業倦怠狀況分析
.........................
4.1.2不同年齡比較下的職業倦怠的差異
...............................
第五章西安市所屬區縣農村基層干部職業倦怠的干預對策
5.1生存層面的對策——調整壓力環境
5.1.1為農村基層干部“減負”
為農村基層干部“減負”,不得不破除體制內的行政化思維模式,引領并打造一種干凈作事、正氣清風的綠色政治生態,不再讓“表面功夫”過度泛濫,才能真正做到為基層減壓松綁。
(1)設指標,減輕“達標焦慮”
在鄉村振興戰略落實階段,我國鄉村經濟發展更應當認識到過去片面追求經濟量的增長的不可行,轉而注重提質增效,追求經濟發展質量的提升。于農村基層干部而言,應帶領鄉村產業完成結構轉型、產業優化的工作任務,同時對鄉村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品質、生態環境的優化等予以高度關注,這些多維度的愿景都對基層組織及農村基層干部的工作提出更高更全面的要求。采取因地制宜方法,依照各地實際情況來設置科學、合理的任務指標。
(2)改方式,鏟除形式主義
基層組織要做到整頓清理、“壓縮痕跡”不能只停留于排查整改,只做一些合并事項、減少打分、考評等改變,更要對上墻制度及時清零,防止“文山會海”、“案牘勞形”要適當減少會議數量、開會頻次、打卡填表、臺賬制作的同時,也應該真正做到優化程序,創新落實方式,增加實干時間,提升各項工作的科學性和創新性,實打實地去解決問題,使農村基層干部在“耗時且無效”的非必要工作中得以解脫,啟發農村基層干部花費更多時間、精力在服務群眾及自我提升方面,鍛煉出扎實、穩健、有成效的工作能力,從而真正地為基層干部減負,為實干撐腰,以防止基層干部落入“形式主義”、“痕跡主義”及“官僚主義”窠臼。
5.1.2給農村基層干部“加錢”
...................................
結論
本文對農村基層干部和職業倦怠的相關文獻進行了內容梳理,進一步界定了農村基層干部涵義、職業倦怠定義及其劃分維度、在人口特征變量上的顯著性差異,驗證了各變量間存在的關系。
具體研究結論如下:
1.因子分析結果表明:
(1)在此次研究所采用的問卷工具中,確定了問題維度的劃分,職業倦怠問卷部分分三個維度身心衰竭、人格解體、成就動機弱化進行,符合maslach的三維度理論成果,同時也驗證了問卷的有效性。
(2)在調查問卷的量表設計中,erg影響因素劃分出生存、相互關系、成長發展三個維度,也符合奧爾德弗(alderfer)的erg理論成果。
2.方差分析結果表明:
職業倦怠在人口統計學變量上的結果表明:農村基層干部職業倦怠的差異性存在于性別(男女)、受教育文化水平、累計工時、月入薪資上,但在年齡及個人婚配狀況方面不具有顯著性。通過對國內外研究成果的整理可發現,在對職業倦怠的原因研究中,性別、學歷、工齡及收入等均可以作為個體原因、組織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職業倦怠。3.描述性分析結果表明,陜西省西安市所屬區縣農村基層干部職業倦怠處于中等程度。4.相關性分析結果表明,基于erg需要所提取的自變量與職業倦怠及各維度的相關系數均大于0.7,且基層工作壓力、道德輿論張力和關系運作阻力與職業倦怠均呈正相關。5.多元逐步線性回歸分析結果表明,自變量基層工作壓力、道德輿論張力和關系運作阻力對職業倦怠均有著顯著的影響,其中基層工作壓力的回歸系數為0.469,道德輿論張力對職業倦怠的影響回歸系數為0.243,關系運作阻力對職業倦怠的回歸影響系數為0.269。
參考文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