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績效評估的價值取向思考

本文是一篇mpa論文,筆者認為價值取向作為政府績效評估的核心內容,對政府績效評估過程具有重要的價值引導作用,對于價值取向的選擇無疑是具有重要意義的。因此在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績效評估中,重視價值取向是其題中應有之意。
1引言
1.1研究目的與研究意義
1.1.1研究目的
政府績效管理作為一種政府的治理工具,在理論和實踐中得到了普遍的運用。績效評估在政府績效管理中占據主體地位,是績效管理中的關鍵環節。政府績效評估中的價值取向作為評估過程中的指導思想和價值追求,對政府績效評估發揮著價值引導作用,并對評價對象以及政府的行政行為產生直接影響。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建立全面規范透明、標準科學、約束有力的預算制度,全面實施績效管理的目標。這就使政府績效管理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從而對績效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我國政府績效評估過程中,仍然存在著很多問題,一方面沒有認知到價值取向在政府績效評估過程中的導向性和指導意義;另一方面就是現實壓力導致政府舍棄了一些固有的價值追求,屈就于短期效應,政府工作中難以結合現實與長遠、整體與部分、眼前與未來的因素,從而確立科學的價值取向。究其根源,在于未能認識到政府績效評估中價值取向的重要性。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績效管理由于起步較晚,對于價值取向在政府績效評估中的重要意義更是缺乏研究探索。有鑒于此,本文通過對政府績效的相關理論,具體包括民族區域自治理論以及以新公共管理理論為起點的績效管理理論;對政府績效評估價值取向的發展脈絡,包括國內外相關學者對價值取向進行的探索研究;對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績效評估影響因素的特殊性,即要兼顧一般與特殊的實際情況進行具體價值選擇;對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績效評估特殊的價值取向內容分析,從系統性、戰略性的角度出發,對政府績效評估的價值取向進行深入研究,對民族自治地方政府遵循現有的政府績效評估價值取向而產生的行政行為、行政結果進行分析,進而評定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績效評估的行為結果是否達到了最初的預期以及目標,從而重新定位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績效評估的價值取向的作用以及針對存在的問題進行調適。
...........................
1.2國內外研究現狀
1.2.1國內相關研究現狀
通過文獻的掌握與梳理,國內關于政府績效評估的研究起步時間相對較晚,但隨著學術界和政府對其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對績效評估的研究呈現出一種積極的發展勢頭,相關的學術論文和理論文獻也在不斷增加。1995年,我國學術刊物發表了首部關于介紹國外政府績效評估的實踐經驗文獻,自此,國內對政府績效評估的研究也隨之拉開了帷幕。
(1)介紹國外政府績效評估價值取向的研究
行政法學專家杜鋼建教授針對英國于20世紀末開始的新一輪地方自治改革政府績效評估創設的一系列民主化制度,對于我國的改革借鑒意義進行了簡要的闡述;屠瑾、王佳緯通過列舉美國衣阿華州政府成功發起政府績效評估之例,對公眾參與政府績效評估的作用進行了分析;陳國權、王柳認為,美國地方政府在績效評估過程中,不僅重視文化先導,并且還利用參與式的評估方式提高公眾積極性;而陳天祥則認為,美國政府績效評估強調以結果和顧客為導向,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受到諸多因素制約。張強指出,近百年來,美國政府績效評估價值取向的演變進程中主要形成三種核心價值取向:最早期的效率導向型、受到新公共管理運動影響的結果導向型和重視管理過程與能力的管理導向型。孫洪敏、刁兆峰分別對英、美、東北亞的不同種類的地方政府績效評估進行了評價,并認為在建設服務型政府的大環境中,國外對地方政府績效評估將會著重于以責任為主,提高公民滿意度和效益等。陳巍分別以英美日韓為例,對國外通過政府績效評估以及制度化建設來達到強化公共責任擔當的做法進行了闡述。在對美、英等西方國家進行了大量的實證分析后,豆文奇認為,西方發達國家地方政府績效評估始終處于不斷完善的過程中,在政府持續推進下,明確了以公眾滿意度為核心的價值取向,評估主體逐漸多元化,績效評估趨于法制化。尚虎平、雷于萱在借鑒國外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對我國政府績效評估體系提出了未來的發展趨勢。我國的學者在借鑒國外的實踐經驗和有關的研究后,認為公民參與和服務質量是政府績效評估價值中的核心內容。
.............................
2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績效評估價值取向的基本概念及理論基礎概述
2.1重要概念的界定與分析
2.1.1績效與政府績效
(1)績效
“績效”指的是“功績”,“成績”,“效益”或“效率”等概念的結合。在英語中,“績效”(performance)也有“表演”“行為”等很多不同的意思。“績”與“效”按照字面解釋分別可以表達“業績”,即預期要達到的成果;“效率”,即動態作為。因此,最初“績效”是表示組織所做出的投入產出比,也可以理解為組織的動態行為與預期效果相呼應,它是一個包括多重目的的綜合評價指標。在此基礎上也可以說是組織或個人在某一段時間的投入和產出,而在這當中的時間、物力、人力等物質性資源代表投入,產出則是工作任務在質量、數量和效率上的實現。
然而,關于績效的內涵,學術界眾說紛紜,有人把績效視為是一種行為,有人把它看做一種產出,也有人將其視為二者的綜合,由此形成了不同的學說。其中一種行為說認為績效與監督、管理、領導等息息相關,而產出說則認為績效與目的、責任、指標等相聯系。無論是從行為說,還是從產出說的角度,都可以看出,績效是指在特定情況下一定個體、團體和組織特定的組織、群體和個人所產生的代表貢獻和成績的行為結果。績效最開始在工商企業領域被作為整體評價因素來表現企業效率、文化等。績效也可以被看作是一個概念上的工具,用來描述在管理領域范圍內的成果和影響。績效的定義之所以復雜,主要原因在于如何掌握比較效率與效益之間的關系。
本文認為,績效是指在某一段時間里,組織或組織成員對有關工作的投入、產出以及產生的結果,其重點是活動的產出和結果,是活動與活動結果的統一體,體現出一個組織的效率、公平、質量等能力。
........................
2.2理論基礎
2.2.1民族區域自治理論
民族區域自治理論是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的本土化,是馬克思、列寧民族學說與我國具體的民族實踐有機結合的理論成果。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作為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集中體現了民族理論在我國的創新與發展。通過多年來不斷的實踐證明,民族區域自治使我們正確對待、深刻理解了我國國情與民族問題,對維護國家統一、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等方面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除此之外,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對國家處理民族問題、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推動民族和諧、增強民族凝聚力等方面也具有重要意義。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從整體上促進了各民族地區的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發展,改善了各民族人民的生產生活條件。根據《憲法》規定:“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離的部分”。《民族區域自治法》規定:“民族區域自治是在國家統一領導下,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
理論聯系實踐,民族區域自治理論指導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妥善處理“自治”與“共治”、一般與特殊、中央與地方的關系,對政府行政行為起到重要的價值指導作用。因此,要正確運用民族區域自治理論來定位我國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績效評估的價值取向,確保其治理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升,使我國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績效評估的價值取向內容兼顧差異性與共同性。
...........................
3政府績效評估價值取向的發展脈絡回顧與分析
3.1西方國家政府績效評估價值取向的發展脈絡
3.1.1效率至上
................................
3.1.2社會公平
.....................................
4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績效評估價值取向的特殊性與調適分析
4.1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績效評估影響因素的特殊性分析
4.1.1特定的行政生態環境因素
...................................
4.1.2民族區域自治因素
..........................................
5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績效評估價值取向的原則、功能與作用
5.1建構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績效評估價值取向遵循的原則
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作為國家行政體系中的一個關鍵環節,因此一方面,其價值導向的內涵必須要符合一般原則;另一方面,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也要處理好自治與共治、一般與特殊、差異性與共同性的關系;也就是說,在我國民族自治地方行政管理工作中,其政府績效評估的價值取向也必須堅持特殊性原則。二者的科學統一是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績效評估的總原則,在這個總原則下,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績效評估價值取向應遵循以下三個原則:
(1)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原則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僅是我國民族工作的主旋律,同時也是民族自治地方其他工作必須堅持的首要原則,是其他原則的基礎和前提,也是貫徹其他原則的重要保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原則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要立足于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戰略方針,以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起點,要全面規劃和推動新時期的黨的民族工作。二是要確保所有的、不同的民族都是平等的,要確保各族人民都能當家做主,參與到國家事務中,維護各族人民的正當權利。三是要把中華民族團結共進的大旗高揚起來,把各族人民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四是要繼續健全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保證中央的政策暢通,保障國家的法律和政策的執行,保障各族人民的經濟發展、改善民生,共同發展、共同富裕。五是要推動各族人民的廣泛交往、交流與交融,推動各族人民在理想、信念、情感和文化上的團結一致,互相幫扶。六是要堅持以法治方式管理國家民族事務,促進民族之地方治理體制和行政能力的現代化。七是要堅定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的利益,教育和引導各族人民繼承、弘揚愛國精神,維護國家統一,維護國家安全,維護社會穩定。八是要加強黨對民族工作的領導,不斷提升處理民族問題能力和水平,從而促進民族自治地方更好地進行民族工作。因此,在選擇績效評估價值取向內容時,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必須充分尊重實際情況,堅定統一和自治、民族因素和區域因素相結合的理念,要切實貫徹好憲法和民族區域自治法,協助民族自治地方發展經濟、改善民生。
5.2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績效評估價值取向的功能
.................................
5.3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績效評估價值取向的作用
...........................
6結語
價值取向作為政府績效評估的核心內容,對政府績效評估過程具有重要的價值引導作用,對于價值取向的選擇無疑是具有重要意義的。因此在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績效評估中,重視價值取向是其題中應有之意。中國共產黨是具有自覺使命性的政黨,而民族問題,又是作為其使命的重要內容之一,因而,民族區域自治就是其實現民族問題解決的政府形式。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績效評估價值取向的定位對于落實國家政策、民族自治地方快速發展、樹立正確政績觀、轉變政府職能、提高工作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此外,由于筆者現在的知識水平有限,本文在總結分析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績效評估價值取向的內容還不夠全面,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下的價值取向內容還不夠深入,在今后的學習研究中仍需要對這些問題進行進一步深入的分析研究。
參考文獻(略)
本文收集整理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客服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