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CA護理管理在口腔拔牙患者的應用
論文堡
日期:2023-05-12 21:12:32
點擊:328
摘要目的:探討pdca護理管理在口腔拔牙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2017年4月-2020年3月接受口腔拔牙患者98例,隨機分為兩組,各49例;再選取護理人員20名,分兩組,各10名。對照組應用常規護理;研究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應用pdca護理管理。比較兩組患者口腔拔牙術后感染情況及兩組護理人員的口腔護理能力。結果:研究組患者口腔拔牙術后感染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護理人員理論與操作技能考核成績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pdca護理管理可以有效減少口腔拔牙患者的感染風險,適于臨床應用。
關鍵詞:pdca護理管理;口腔;拔牙
隨著眾多口腔疾病的不斷出現,例如齲齒、牙周炎等,導致拔牙率隨之攀升。拔牙是口腔科最常用的治療手段,拔牙可以導致局部組織損傷,誘發腫脹、出血、疼痛等反應,以及體溫、血壓、脈搏波動,所以臨床應給予足夠重視。同時,感染也是拔牙患者最為常見的并發癥,主要與拔牙時有牙結石、骨碎片、牙碎片、其他炎癥肉芽組織進入創面,以及手術時間長、創傷大、患者機體狀況差等原因有關,若未及時采取有效的干預措施,還可能引起其他合并癥,給患者的健康帶來巨大的威脅。因此,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提高口腔拔牙患者的護理質量已成為口腔科護理學者亟需解決的問題。pdca管理是一種新型的管理方法,其利用計劃設定、執行方案、檢查與處理問題等循環模式,不斷提高護理管理的質量與效率。收治口腔拔牙患者49例,應用pdca護理管理,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選取2017年4月-2020年3月接受口腔拔牙患者98例與護理人員20例,隨機分為兩組,各49例;每組護理人員,各10名。研究組男27例,女22例;年齡22~69歲,平均(49.5±4.8)歲;護理人員10例均為女性;年齡21~49歲,平均(35.3±4.3)歲;職稱為主管護師2名,護師4名,護士4名;文化水平為本科8名,大專2名。對照組男26例,女23例;年齡22~68歲,平均(49.4±4.5)歲;護理人員均為女性10例;年齡21~48歲,平均(35.2±4.8)歲;職稱為主管護師2名,護師4名,護士4名;文化水平為本科8名,大專2名。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已完善相關檢查,無拔牙禁忌證;②本研究經過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③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未控制的糖尿病與高血壓;血液系統疾病與凝血功能障礙;②嚴重心腦血管疾病;③腎臟、肝炎、甲亢;④月經期與妊娠期女性;⑤有精神疾病史。方法:⑴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完善患者的各項檢查;向患者講解拔牙手術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項;通過耐心安撫,消除患者緊張、恐懼等不良情緒,減少身心應激反應;準備好手術相關用品,術中配合醫生完成各項操作等。⑵研究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應用pdca護理管理,具體方法如下:①p(計劃)階段:a.現狀分析,探尋問題:組建pdca護理管理小組,護士長任組長,其他護理人員為組員。小組成員對于過往口腔拔牙患者的護理情況進行全面分析,探尋常規護理方法中影響拔牙后感染、護理質量的相關問題;b.通過分析常規護理方法,以及加強患者溝通后,總結出問題的形成原因、影響因素與可控因素。具體包括:新護士基礎能力不過關,專業能力差,業務基礎缺失;溝通能力差,護理態度差;護理記錄單書寫不規范;護理人員未對患者術后感染等風險因素給予足夠重視;c.制度改進方案:護士長制定護理文書書寫規范的評分細則,每天檢查書寫質量。加強護理人員的業務能力與溝通技巧培訓,提高整體護理水平。定期開展護理討論會,分析每名患者的術后感染風險因素,以及如何提高護理工作的質量,以便于實施針對性的預防與改進措施。②d(執行)階段:全面落實三級護理質控檢查制度,其中ⅰ級制度為口腔科護理人員的自我檢查;ⅱ級制度為護士長與質控護理人員監督與檢查;ⅲ級制度為護理部檢查,最大限度減少術后感染風險,并強化護理人員的工作態度監察。③c(檢查)階段:護理部與科室護士長聯合開展護理檢查工作,采用靈活的檢查方式,例如:隨機抽查、定期檢查、終末檢查等,確保臨床工作的質量。④a(處理)階段:每周召開1次小組討論會,對于本周發生的護理問題進行總結與分析,提出改進對策,并將具體對策落實到下一個pdca護理管理循環中。觀察指標:①對比兩組患者口腔拔牙術后的感染情況,包括皮膚紅腫、體溫升高、白細胞計數升高。②通過開展理論與操作技能考核對比兩組護理人員的口腔護理能力,理論知識采取筆試考核,操作技能采取實踐考核,評分范圍均為0~100分,分值越高說明成績越佳。統計學方法:數據采用spss20.0軟件分析;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兩組患者口腔拔牙術后感染情況比較:研究組口腔拔牙術后感染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護理人員理論與操作技能考核成績比較:研究組護理人員理論與操作技能考核成績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討論
感染是口腔拔牙術后的常見并發癥,不僅影響了患者的口腔健康與生活質量,嚴重時還可以誘發其他合并癥,導致其他組織損傷。因此,采取有效的手段預防口腔拔牙術后感染,保障整體護理服務的質量十分必要。pdca護理管理屬于動態循環式的管理模式,包括計劃、實施、檢查與處理四個階段,其中計劃階段明確了質量管理的主旨與目的,對現狀進行分析,探尋護理中存在的問題,擬定出相關護理步驟與實施方案,并做好準備措施;明確計劃后便是有效的實施階段,此階段通過執行擬訂方案,將設計效果與臨床效果進行評估;檢查階段是保障工作質量的關鍵,此階段以多方式的檢查與監督確保護理工作的實施效果;處理階段分為提出未解決問題與總結相關經驗兩個方向,此階段對檢查出的問題進行處理與總結,提出新的標準方案,以便實現護理管理工作的可持續改進。本文結果顯示,兩組口腔拔牙術后感染發生率對比中,研究組患者為2.04%,較對照組的16.33%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pdca護理管理模式利用科學的管理方法收集與分析拔牙患者的數據資料,之后合理地應用數據總結潛在問題,梳理因果關系,最后解決并不斷改進護理內容,進一步降低了感染風險。同時,研究組護理人員理論與操作技能考核成績較對照組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采用pdca護理管理模式可以有效提高護士長的管理理念與管理技能,強化護理團隊的合作意識,不斷鞏固與完善口腔護理能力。總之,pdca通過細節、全面、規范的護理管理措施,有效強化了拔牙患者的護理服務質量,進一步減少口腔拔牙患者的感染風險,適于臨床應用。
參考文獻(略)
本文收集整理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客服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