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互動的醫療游戲干預對血液腫瘤患兒情緒行為的影響

本文是一篇護理論文,本研究依托醫療游戲的方式開展干預,符合孩子性格特點的干預模式。醫療游戲的設計屬于一種嚴肅游戲,將嚴肅的教育寓于有趣的游戲當中,讓患兒能夠無壓力地快樂地接受到該學習的知識,并且對學習產生興趣,從而讓患兒積極自信地應對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壓力。
一、前言
1研究背景
1.1血液腫瘤患兒值得關注
中國兒童患癌情況一直不容樂觀。數據顯示癌癥的死亡率處于較高水平,僅次于意外死亡率,位居青少年死因的第二名。通過2009年“腫瘤登記數據”可知15歲以下的癌癥發病率為11.35/10萬人,高于2004年10.4/10萬人,2000-2010年,兒童癌癥發病率呈現逐年上漲趨勢,且每年以2.8%遞增。2014年新發兒童癌癥約22033例,2015年22875例。
1970年至今,惡性腫瘤成為我國最常見的兒童死因之一,僅次于意外死亡,在諸多類型的惡性腫瘤中,白血病發病率位居榜首。血液腫瘤疾病是由于患者造血系統出現問題而引發的惡性腫瘤疾病,白血病、淋巴瘤、多發性骨髓瘤以及骨髓增殖性腫瘤等都是發病率較高的病種。兒童血液腫瘤疾病類屬于血液系統疾病,發病常見于兒童期,尤以白血病發病最為嚴重,發病率且呈現逐年遞增的趨勢;血液腫瘤疾病的死亡率在兒童及青少年中位居前列,對此類人群的生命健康起到嚴重威脅和影響。
1.2血液腫瘤患兒情緒行為問題突出
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獲得長期生存的患者越來越多。白血病患兒治療時間短則2-3年,在漫長且頻繁的化療環節中,患兒要面對的是間斷性的住院治療以及腰穿、骨穿等治療方式,同時由于病情難以長時間維持穩定,患兒需要長期忍受病痛,化療也會損害人的身體健康。患者大多數年齡偏小,尚未建立成熟的世界觀。當需要住院時,兒童可能會認為這種長期住院治療情境是創傷的、痛苦的干預和限制未知的過程。在住院期間,孩子可能會經歷負面的行為和情緒,如壓力、恐懼、焦慮、疼痛、不安全感和不確定性。在疾病的反復折磨下,情緒十分容易出現波動,從而導致一些性格上的變化,例如暴躁、易怒、抑郁、驚恐等等。在性情變化以及病癥帶來的痛苦影響下,腫瘤患兒更是遭受著身體以及精神方面的挑戰。
...........................
2血液腫瘤患兒情緒行為問題的影響因素
情緒行為問題是一個極為復雜的心理行為偏異問題,會受到疾病特征、人口學、心理因素等各種因素的影響。明確血液腫瘤患兒的情緒行為問題的主要影響因素對構建針對性干預方案具有指導性意義。通過文獻回顧,本研究主要從疾病相關特征、社會支持、應對方式、父母養育心理靈活性四個方面進行闡述說明。
2.1疾病相關特征
血液腫瘤疾病本身具有發病重、易復發,治療漫長的特點。這些特點更易加重患兒的負性情緒,而面對未知的疾病和陌生的住院環境也會使不良行為發生的風險隨之增加。患兒疾病狀態對情緒行為影響顯著,有研究指出,患有惡性腫瘤的患兒情緒行為異常率高于健康患兒,表現在易拔管、沖動、不配合治療、逃避疾病等異常行為。
2.2社會支持
社會支持包括家庭支持及外部親友等支持。潘小榮等指出,家庭正向支持有利于緩解惡性腫瘤患兒情緒行為問題。這一研究指出對惡性腫瘤患兒采取基于家庭系統理論的正向支持,為患兒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找出問題的發生原因,進行針對性的干預方案,最終可改變患兒不良行為,從而獲得社會支持的正向行為。親子關系作為社會支持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腫瘤患兒的情緒行為具有重大影響。singh指出,積極的親子關系有利于親社會行為的發展,減少不良行為問題的發生。徐耿等學者指出不良的親子關系會讓兒童產生消極情緒,進而影響社會交往,從而導致不良行為的發生。
.............................
二、研究內容與研究方法
1親子互動式醫療游戲干預方案的構建
通過閱讀國內外相關文獻資料以及研究成果并對其進行總結,在此基礎上分析惡性腫瘤患兒親子互動游戲干預研究的理論依據,構建本研究理論框架圖。同時分析前期對血液腫瘤患兒情緒行為問題影響因素的研究,輔助制定本研究干預內容。本研究選取5名患兒作為研究對象展開預試驗,確保干預方案科學合理以及可實施性,旨在得到操作性強、具備可行性的研究結果。
1.1干預方案的初步構建
(1)干預對象:確診為血液腫瘤疾病的3-6歲住院患兒。
(2)干預方法:面對面團體干預。
(3)干預頻率:每周一個主題,持續四周共16次干預,平均時長20-30分鐘。
(4)干預地點:病房愛心學校教室。
(5)干預者:作者本人,擁有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資質(2017年),團隊成員擁有三級心理咨詢師資質(2016年),具備豐富臨床經驗,游戲師擁有三級游戲師資質。
..........................
2親子互動游戲干預方案的應用
2.1研究對象
本次研究以2020年6月~2021年6月在武漢市某醫院小兒血液科治療的血液腫瘤患兒為研究對象。將2020年6~12月患兒40例作為對照組,2021年1~6月患兒40例作為觀察組,最終有效樣本共72例,對照組36例,觀察組36例。
2.1.1納入標準
①患有血液性疾病②患兒年齡在3-6歲③在每位患兒照顧者中選取1名(父親或母親)接受問卷調查④患兒父母無溝通障礙⑤研究對象家屬知情同意⑥父母為住院陪護人員
.1.2排除標準
(1)以前配合過相關醫療干預類研究(2)病情原因無法配合此次研究調查,無法清晰表達對于本次研究的看法,或病情兇急導致預期壽命少于2個月(3)患者自身患有精神方面疾病,無法配合此次調查研究
2.1.3中途退出標準
(1)發生病情惡化不宜繼續參與者(2)中途退出研究者(3)資料不全者
................................
三、結果
1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
2干預前后兩組患兒情緒行為得分比較
.............................
3兩組干預前后患兒父母養育心理靈活ppfq性比較
.................
四、討論
1血液腫瘤患兒情緒行為問題突出
被調查兒童的sdq的各方面評分均比鄧顏峰得出的研究結果要高,與潘小容對血液腫瘤患兒的探索結果大體相同,導致這項結果的原因可能與實驗對象不一樣有些許關聯。血液腫瘤患兒是一個比較特殊的人群,由于患病和長期住院,他們的生活范圍縮小、心靈受到傷害、校園生活與家庭生活均受到影響,他們的情緒行為出現的問題更加嚴重,需要得到家庭和社會的重視,盡可能在早期探查出情緒行為問題,并采取干預行動。
本研究親子互動游戲方式包括:角色扮演、行為促進、相互監督、行為強化、積極鼓勵等游戲,研究表明:①觀察組負性情緒得分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親子互動游戲能夠很好的提高情緒。擴展構建理論認為正向情緒有緩解負面情緒與拓寬思想方式的作用。本研究通過引導兒童閱讀圖畫書和創造隱喻,使疾病引起的消極情緒被釋放并導向積極情緒,提高兒童的心理健康水平;通過描繪恢復后的情況,引導孩子對疾病抱有希望和改善的信念,不僅能夠改善負面情緒,還能夠進一步引導正向情緒的累積與加快思維進步。②觀察組品行問題得分低于對照組(p<0.01),說明親子互動游戲可以提高血液腫瘤患兒的道德風尚。拓展構建理論認為正向情緒能夠起到發展思維,創建個體行為發展的作用。學齡前兒童是發展自我控制的開始年齡階段,通過游戲使患兒學習自我調節,學會改變個體與價值相沖突的行為并堅持與價值相一致的行為,進而產生積極行為。本研究開創了將醫療器械與游戲道具相融合的方式,使患兒拓展思維、積極創造,同時患兒容易理解住院過程,產生基礎的治療理念,接受醫生的治療方式,增強患兒的接受能力;有趣的游戲幫助患兒意識到身體情況,能夠盡早意識到身體的不適行為,促進自我表達,促進交流,提高對周圍環境和事物的了解,加強自愿接受治療的態度,改善性格問題;“細菌病毒請走開”主題游戲可以為孩子提供安全的攻擊性發泄環境,患兒在游戲中積極參與并控制游戲,加強個人掌控感,有利于幫助孩子將疾病或生活中的帶來的創傷發泄出來,及時調整創傷應對方式,與楊芹的報道相符。
2親子互動的游戲干預能夠緩解血液腫瘤患兒情緒行為問題
.........
3親子互動的游戲干預能夠提高血液腫瘤患兒父母養育心理靈活性
.........................................
五、結論
1研究主要結論
針對緩解血液腫瘤患兒情緒行為問題的親子互動游戲干預研究,在緩解患兒情緒行為問題方面效果顯著。本研究結合受試者的心理認知水平和父母與孩子之間可以積極互動的情形,把兒科腫瘤治療的護理知識和侵入性操作流程與游戲結合起來,配以情境角色扮演,繪本閱讀,沙盤游戲、家庭藝術創造的形式來降低血液腫瘤患兒情緒行為問題,同時提高父母養育心理靈活性。
2本研究創新和不足之處
.....................
參考文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