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愿性信息披露在上市公司會計舞弊識別中的推廣探討

本文是一篇會計論文,本文構建的指標體系難以完全涵蓋三角形理論涉及到的所有要素,尤其對“借口”因素的衡量,因其主觀意識過強,加之缺乏相關理論指導,難以找到合適的指標進行替代,導致該因素難以量化。
第1章 緒論
1.1選題背景與研究意義
1.1.1選題背景
會計論文怎么寫
一直以來會計舞弊案件層出不窮,沉重地打擊了投資者的信心,給投資者造成了巨大經濟損失,同時也破壞了證券市場的信用基礎,成為制約資本市場健康平穩運行的一大因素。為了找到會計舞弊的“病因”,治療資本市場這一“頑疾”,學者們進行了大量的研究。
現有研究主要包括對舞弊動因的分析和對舞弊識別方法的歸納等。會計舞弊動因的研究成果豐富,主要有冰山理論、三角形理論、gone理論等。三角形理論是舞弊動因分析中常用的理論之一,它從“壓力”、“機會”和“自我合理化(借口)”三個因素對會計舞弊動因展開了研究。國際審計準則240號中引入“舞弊風險因素”這一概念,強調了舞弊環境對會計舞弊行為的催生作用,而三角形理論中的三要素則是該準則認為的會計舞弊的普遍環境特征;中國注冊會計師審計準則第1141號也強調:壓力、機會、借口(合理化)是導致舞弊行為發生的三個因素,由此可見舞弊三角形理論在探究會計舞弊識別,乃至準則制定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充分證明了其科學性。識別方法上,舞弊識別的發展經歷了從理論研究到對單一風險信號的偵查再到多角度多指標的模型構建的過程,研究范圍逐步擴大,研究視角逐漸多元,研究手段不斷進步。在此過程中,數據挖掘技術的應用為基于統計或人工智能的模型構建提供了支撐,出現了基于logistic回歸、人工神經網絡、貝葉斯網絡、決策樹等多種算法的會計舞弊識別模型。其中logistic回歸由于其簡單易用、可解釋性強等特點深受學者們喜愛,成為了使用最多的建模方法。
筆者發現,現有的會計舞弊識別指標的選取大多以財務報表等強制披露信息為主,而對表外信息尤其是自愿披露信息的考察少之又少,加之會計準則固有的局限性使得公司的財務狀況無法通過財務報表完整、準確地體現,這導致現有研究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性。自愿性會計信息作為對財務報表的一個重要補充,對公司經營狀況、發展前景、盈利能力以及管理層的決策權等情況進行了更為準確的反映,且自愿性信息披露水平與財務報告質量和舞弊可能性密切相關,因此自愿性信息披露在會計舞弊識別中大有可為。
...........................
1.2研究內容與研究框架
1.2.1研究內容
本文從探究會計舞弊與自愿性信息披露二者的相關性出發,回顧整理了大量文獻,證實了兩者之間存在關聯關系,明確了自愿性信息披露水平作為一個舞弊識別特征應用在會計舞弊識別中的可行性。其次,以三角形理論為指導,結合自愿性信息披露質量,從壓力、機會、自我合理化(借口)和自愿性信息披露四個方面構建了會計舞弊識別指標體系。收集數據后,基于logistic回歸構方法建會計舞弊識別模型,并使用獨立的檢驗樣本對模型的識別準確率進行檢驗。此外,將本文構建的模型和傳統的會計舞弊識別模型進行對比,以明確自愿性信息披露在會計舞弊識別中的作用。最后,基于本文的研究結果,分別從企業、投資者、監管者三個角度提出會計舞弊的防治建議,并提出本文的不足和未來的研究展望。具體內容如下:
第一章,緒論。本章包括背景、研究會計舞弊識別的意義、采用的方法和研究內容等多個部分。舞弊識別能力提升的迫切性是本文的出發點,基于現實提出改進措施是本文的落腳點。
第二章,文獻綜述。本章包含兩個方面,一是會計舞弊相關的文獻梳理,包括會計舞弊的定義、舞弊動因、三角形理論的度量、指標體系、識別模型相關文獻的梳理;二是自愿性信息披露的相關文獻,包括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定義和內容、與財務狀況的關聯、評價方法及賦值方法。本章的目的在于強化自愿性信息披露應用于會計舞弊識別的可行性。
第三章,相關概念界定及理論基礎。通過對會計舞弊識別的定義,將本文的研究對象進行限定、研究范圍進行細化;通過對有效市場假說、信號傳遞理論、委托代理理論的闡述,明確自愿性信息披露的作用機理,為自愿性信息披露應用于會計舞弊識別提供理論支撐;通過對三角形理論等舞弊動因理論進行闡述,為本文的指標選取提供理論指導,最后對logistic回歸在現實中的應用和其優點進行簡單分析,明確其在舞弊識別應用中的優勢。
............................
第2章 文獻綜述
2.1會計舞弊定義
會計舞弊定義的研究國外開始較早,且成果更加豐富結論更加完善。eliott和willingham(1980)最先提出會計舞弊的蓄意欺騙性質,他們的研究中提出會計舞弊是經營者通過發布失真的財務報告,誤導利益相關者做出錯誤投資決定,導致相關者的經濟利益受損的蓄意欺騙行為。這一定義明確了會計舞弊的主要實施人是經營者,載體是公司財務報告,后果是利益相關者的利益收到侵害,性質是主觀上的蓄意欺詐而非客觀上的大意。美國注冊舞弊審核師協會(acfe)認為會計舞弊是通過故意地發布錯誤的會計信息或故意地遺漏重要的事實,導致決策者的判斷受到影響的行為,此定義同樣強調了會計舞弊的主觀故意性。然而以上兩個定義都沒有明確的指出會計舞弊行為的違法性本質。1999年coso委員會有關會計舞弊的討論中綜合考量了會計舞弊行為的本質,認為會計舞弊是會計信息披露中存在的蓄意錯報或對信息披露的真實性產生重大影響的非法行為。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在其第99號《審計準則公告》中提出,會計舞弊是公司為了誤導信息使用者而對財務報告中展示的財務數據或其它文字信息進行有意識的修改或隱瞞的行為,其目的具體是干擾信息使用者的判斷以引導其做出錯誤的決策,并且,該行為導致公司披露的財務信息與公認會計準則的要求嚴重不符,屬于違規行為。此定義強調了會計舞弊的主觀故意性和違法違規性,該定義也成為國際上主流的會計舞弊定義。
國內對會計舞弊定義的研究主要強調會計舞弊的非法性。綦好東(2022)認為會計舞弊的本質是違法性的經營活動,其目的是不當得利,手段是發布欺騙性的財務信息。2006年頒布的《中國注冊會計師審計準則第1141號——財務報表審計對舞弊的考慮》中指出舞弊是指公司內部人為謀獲不當得利有意識地使用欺騙手段躲避審計的行為。該定義從法律角度對舞弊進行了界定。與上述準則相同,王學龍(2006)與鞏娜、孫佳菲(2015)關于會計舞弊的定義均強調了會計舞弊的非法特性。同時,鞏娜,孫佳菲(2015)關于會計舞弊的定義中還提及,會計舞弊行為的實施者并非單一主體,實施會計舞弊的方法手段難以察覺,此觀點認為會計舞弊實施主體均來自企業,舞弊手段涉及的范圍不僅只有企業的財務體系,還包含企業外部的關聯方,而會計舞弊的最終目的則是將失真的信息呈現在財務報表之中。
...........................
2.2會計擺閘動因
國外舞弊動因成果有冰山理論、舞弊三角理論、gone理論和風險因子論等。冰山理論認提出結構部分和行為部分共同構成了舞弊的動因,因此冰山理論又被稱作二因素理論。冰山理論將冰山的形象用于描述舞弊的動因,將結構部分比喻為展示在水平面之上的一角。結構部分比如組織目標、內部控制等一望而知;行為部分則被比喻為沉沒在水面以下的冰山主體。這部分非常隱蔽、難以察覺,主要表現在舞弊實施者的認知道德、個人價值觀等方面,需要經過深入的了解和感知才能一探究竟,這也是舞弊發生的主要原因。三角形理論認為企業的舞弊必須同時滿足壓力、機會、自我合理化三個要素,因此又被稱為三因素理論。三角形理論起源于上世紀中葉,勞倫斯.b.索耶從內部審計角度開展對舞弊原因的探索,并提出金錢的需要、實施行為的機會和合乎情理的緣由三個條件共同致使雇員侵吞雇主財產的行為。史蒂文.阿伯雷齊特在其多年的審計經驗和充分的理論認知基礎上,基于三條件創立舞弊三角形理論,提出產生動機的壓力、實施具體行為的機會、進行自我勸服的理由是舞弊的三要素,且舞弊行為的產生必須由三個要素同時作用,缺少其中任意一個條件,舞弊行為都無法實施。gone理論,又稱四因素論,是舞弊三角理論的拓展。隨著相關法律的完善,監管方對會計舞弊行為的懲罰逐漸加重,考慮到舞弊行為存在被發現的可能性以及被發現后面臨的嚴重處罰,1993年bologua等提出在三角理論的三要素之外還應考慮“暴露”因素。該理論認為舞弊動因由貪心、機會、需要以及暴露四個因素組成。當人或組織有貪婪之心且對錢財的需求非常高時,一旦存在合適的機會,且認為暴露后的懲罰不足帶給其嚴重后果時,舞弊行為就一定會發生。風險因子理論是bologua等人對gone理論的繼續完善,相對于gone理論而言,風險因子理論最大的完善在于其理清了組織整體與組織成員之間的界限,該理論將舞弊風險因子根據作用主體的不同劃分為一般和個別兩類風險因子,因此該理論相對其他理論更加全面。該理論認為舞弊發生的因素包含由組織控制的一般風險因子和由個人控制的個別風險因子這兩類。一般風險因子包括機會、被發現的可能性、暴露后受到懲罰的嚴重程度;個別風險因子是指由個人來控制的相關因素,比如個人道德品質和舞弊的動機。
...........................
第3章 相關概念界定及理論基礎
3.1 概念界定
3.1.1 自愿性信息披露
...................
3.1.2 會計舞弊
.....................................
第4章 會計舞弊識別模型構建
4.1 模型介紹
4.1.1 logistic回歸原理
....................................
4.1.2 logistic回歸方法介紹
.................................
第5章 會計舞弊防治建議
5.1 企業應端正經營態度
公司舞弊的目的多種多樣,無論是想粉飾財務報表以獲得融資,還是假借發票以偷逃稅款,或是為了獲取不法的個人利益,會計舞弊的根本原因是“壓力”。如果公司管理者可以擺正心態,將注意力集中于企業的發展而不是想方設法投機取巧,那么企業面臨的“壓力”也就能夠從根本上減少。因此,會計舞弊問題的減少應該先從企業自身做起,將著力點真正放在發展生產、提高盈利上。本文實證結果表明,會計舞弊的主要壓力來源是達成財務目標的壓力,其包含的每股收益、總資產凈利潤率和凈資產收益率三項指標共同構成會計舞弊識別模型的一個變量,而這三項指標的共同要素是凈利潤。因此,增強盈利能力,提高凈利潤是緩解財務目標壓力,降低會計舞弊可能性的關鍵。在經濟競爭如此激烈的社會中,企業想要提升盈利能力,必須從其自身與環境的特點出發,建立屬于自己的核心競爭能力。以核心競爭力為動力助推發展,這樣的企業在經風險應對、產品創新、成本控制等環節具有其它公司無法比擬的主動性和優勢,這對于企業而言意味著更大的市場份額、更高的行業地位和更豐厚的利潤。因此,企業管理者應當端正思想,摒棄投機取巧的觀念,鉆研如何充分利用有限資源提升核心競爭力,以競爭優勢獲取回報,再將所得報酬投入研發創造提升核心競爭力,形成良性經營循環,從根源上減小舞弊壓力的產生。
5.1.1 減小舞弊壓力
.......................................
5.1.2 消除舞弊機會
.............................
會計論文參考
..........................
第6章 研究結論與展望
6.1 研究結論
本文以2007-2021年間發生會計舞弊的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以年度報告為數據來源,構建了會計舞弊識別模型,并得出以下結論:
(1)從顯著性來看,現金流動負債比率,流動比率,資本負債比率,每股收益,總資產凈利潤率,凈資產收益率,股權制衡度,兩職合一,董監高是否具有金融背景,應收賬款周轉天數,當年審計意見,往年審計意見,內部控制是否存在缺陷,自愿性信息披露,迪博內部控制指數共15項指標在0.05的顯著性水平上呈現出顯著性差異,這意味著會計舞弊行為可以從這些指標中找到痕跡,因此值得外部投資者和審計機構更多的關注。
(2)從變量對舞弊結果的作用方向來看,進入最終模型的7個變量中,凈資產收益率、總資產凈利潤率、每股收益、董監高是否具有金融背景、自愿性信息披露、迪博內部控制指數這6個變量與上市公司會計舞弊程負相關關系,股權制衡度這1個指標與上市公司會計舞弊程負相關關系。凈資產收益率、總資產凈利潤率、每股收益這三項可以看做上市公司的財務目標壓力,并與財務目標壓力呈現負相關系,由此可知,財務目標壓力為上市公司會計舞弊的主要壓力來源,且與會計舞弊可能性呈現正相關,即上市公司財務目標壓力越大,會計舞弊可能性越大。迪博內部控制指數可以反映上市公司內部控制情況,實證結果表明內部控制越健全的公司會計舞弊發生概率越低。董監高是否具有金融背景是反映董監高的受教育程度的一個指標,董監高受教育水平越高,上市公司會計舞弊的可能性越小。股權制衡度也與會計舞弊正相關。
(3)從識別率結果來看,結合自愿性信息披露的會計舞弊識別模型對建模樣本的識別率達到97.69%,對測試集的識別率達到94.4%,相對于傳統的會計舞弊模型有大幅度的提高,這說明將自愿性信息披露質量作為變量加入模型,以此構建的新模型相較于傳統模型有更高的識別準確率。
參考文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