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成果轉化模式的經濟績效評價探討——以天津市為例

本文是一篇工商管理論文,本文旨在構建科技成果經濟績效指標體系,同時,探究不同科技成果轉化模式對企業科技成果轉化績效的影響。
第一章 緒論
1.1研究背景
工商管理論文怎么寫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強化戰略科技力量,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科技成果轉化是連通科學研究與經濟發展的重要橋梁,更是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推動力。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相繼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法規以促進科技成果轉化。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指出,“經濟建設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科學技術必須面向經濟建設”,強調了科技成果與經濟績效之間的重要關系。1985年,中央發布《關于科學技術體制改革的決定》,指出應該“建立科技成果管理體系”,提出了一系列的科技計劃項目,如星火計劃、火炬計劃、國家新產品試產計劃等。1996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法規中提出要大力發展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中介機構,例如科技孵化器、生產力中心等,并實施科技成果重點推廣計劃等相關專項計劃,以及提出了其他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措施。2006年,全國科學技術大會頒布了《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綱要指出科技發展的主導政策邏輯之一是推動產學研合作。十九大以來,科技體制改革力度進一步加大,特別是推出了科技成果轉化的“三部曲”1,為科技成果轉化創造良好的制度環境。
科技成果轉化指的是為了將科技研究和合作實施產生的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而進行的一系列后續開發實驗、實踐應用和推廣過程,直至形成生產經營過程中的新工藝,新材料和新產品的活動。近年來我國科技成果總量呈現上升趨勢,2019年總數達到68562項,較2018年增長了近4.32%。其中地方的科技成果總量有了較大的增加,成果數達到61534項,占全國總量的89.7%,較2018年有了非常大的增長。但是,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依然存在著障礙與問題。因此,構建更為科學有效的科技成果轉化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成為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的當務之急??萍汲晒D化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是促進社會層面大力發展科技創新,推進創新型國家戰略實施的重要基礎。
........................
1.2研究的目的與意義
當前是實施科技創新發展戰略,加快推進制造強國建設的關鍵時期,而科學技術是作為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重要標志。將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是發揮科學技術內在價值的應有之義,是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支撐。科技成果轉化模式對于科技成果轉化的進度和效果起到決定性作用,深刻影響了科學技術的流動走向,進而影響國家的技術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技術轉讓、技術許可、技術作價投資、合作實施等都是技術成果轉化的不同方式,不同的轉化模式影響了成果轉化的經濟績效。
本文在分析國內外技術轉讓、技術許可、作價投資等不同科技成果轉化運營模式的經驗基礎上,對我國目前科技成果轉化模式進行總結分析,構建科技成果轉化經濟績效評價指標體系,運用層次分析法和熵權法確定各指標權重,并利用實例數據對不同成果轉化模式的經濟績效進行評價和比較分析。通過量化分析不同技術成果轉化模式的經濟績效,使得不同利益主體對于科技成果轉化模式的選擇存在科學依據,能夠根據自身發展情況與業務模式,選擇與自身條件相匹配的科技成果運營模式,切實有效提升轉化效率,促進社會從總體上加速科技成果產業化轉化進程,推動產業升級,加速科技創新。
..............................
第二章 文獻綜述
2.1科技成果轉化效率的影響因素
2.1.1 地區科技成果轉化效率的影響因素研究
這一類文獻從基礎設施、政府支持、金融發展、區域合作等角度分析了地區科技成果轉化效率的影響因素。首先是基礎設施角度,das(2007)利用15個地區15個部門的可計算一般均衡模型,分析了技術基礎設施和社會制度對科技成果轉化效率的影響。
也有文獻從政府支持視角出發,如董潔和黃付杰(2012)采用因子分析法和sfa分析方法對中國2007年至2010年省市層面數據展開研究,發現政府支持是影響科技成果轉化的最關鍵變量。趙喜倉和安榮花(2013)則對2008—2010年江蘇省13個城市面板數據展開分析,發現政府、人力、財力支持和科技進步對科技成果轉化均有正向影響。
汪芹和葛銀瑩(2019)從金融發展的角度出發,基于中國“長江經濟帶”所屬省市的數據研究金融發展與科技成果轉化效率的關系,發現金融發展對于地區科技成果轉化效率有顯著的促進作用。林江等(2011)研究了區域合作對科技成果轉化效率的影響,發現“泛珠三角”合作框架顯著提升了科技成果轉化效率。
此外,還有文獻從其他角度分析了影響或制約科技成果轉化效率的因素。如,李杰和郭杰(2016)利用超效率dea計算出2004—2013年我國各省份的科技成果轉化率,實證發現產學研協同創新水平顯著提升科技成果轉化率。魏晨雨等(2017)從區域科技成果轉化的視角,對科技成果轉化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因子分析,包括提供方轉化意愿和中介服務能力等五個因素。孫濤等(2018)則分析了區域科技成果外逃的潛在因素,發現收益的分成比例以及環境改善程度可能影響區域科技成果外逃。王斌和譚清美(2021)采用2009—2019年中國30個省級層面數據進行研究,發現技術資源的碎片化會降低地區科技成果轉化。
..........................
2.2 科技成果轉化的經濟效應
科技成果轉化是促進經濟長期增長的重要變量。由科技成果轉化后形成的資本品中所內嵌的“非排他性”新知識,通過“知識溢出效應”,促進經濟體生產效率的提升(arrow,1971;romer,1990)。coe和helpman(1995)進行了實證分析發現,西方七國集團的技術資本每增加1%,全要素生產率隨之增加0.23%。中國學者對科技成果轉化的經濟效應研究大多從科技成果轉化對地區經濟的影響著手,重點研究科技成果轉化對經濟增長、收入差距和創新發展的影響。如,柳勁松(2009)利用中國民族地區樣本,研究了科技成果轉化及科技成果的不同變量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發現科技成果轉化對樣本地區經濟增長的影響較小。段婕和劉勇(2011)基于中國省級面板數據,考察了科技成果轉化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發現科技成果轉化對中國區域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并不高,并且區域和省域間的差異顯著。喬彬等(2016)發現科技成果轉化效率與區域人均收入差距之間的關系為倒“u”型,這意味著短期內,隨著科研成果轉化率的提升,區域人均收入差距隨之擴大;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企業技術創新效率的提高將促使區域間收入差距變小。王虹燕等(2020)采用2016—2018年省級面板數據,考察了科技成果轉化對區域科技創新發展的影響,發現高??萍假Y源投入對科技成果產出指數的提升作用較小,同時呈現下降趨勢;對科技成果轉化指數的促進作用較強,同時呈上漲態勢。劉大勇等(2021)利用2006—2014年中國230個城市數據,研究了科技成果轉化對城市經濟發展動能的影響,發現科技成果轉化能夠明顯提升技術效率和全要素生產率。
..............................
第三章 典型案例研究
3.1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現狀
.........................
3.2 科技成果轉化模式概述
..........................
第四章 研究基礎與設計
4.1 科技成果轉化經濟績效評價方法分析
4.1.1 財務角度考慮的經濟績效計算方法
................................
4.1.2 綜合分析方法
.............................
第五章 實證分析
5.1科技成果轉化經濟績效評價方法的計算步驟
本文將采用層次分析法(主觀賦權)與熵權法(客觀賦權)相結合的方法進行研究。
5.1.1 運用層次分析法計算權重 依照本文的評價指標體系,首先構造了3級層次結構模型,最上層為經濟績效指標,中層為包含2個二級指標的準則層,最底層為包括8個三級指標的方案層。針對三個不同層次,采用九級標度法設計判斷矩陣,交由專家進行對比選擇。其次,基于得到的判斷矩陣,求解矩陣的最大特征值和特征向量,最終得出方案層到準則層,準則層到目標層的權重。
工商管理論文參考
盡管客觀事物的復雜性和人們主觀認識的多樣性使得人類較難在同一準則下判斷不同元素的相對重要程度,但是,我們可以要求判斷矩陣具有大體上的一致性。因此,需要對構造的判斷矩陣進行一致性檢驗。
5.1.2 運用熵權法計算權重
..............................
第六章 結論、啟示與展望
6.1 結論
本文旨在構建科技成果經濟績效指標體系,同時,探究不同科技成果轉化模式對企業科技成果轉化績效的影響。研究發現:
(1)本文結合了層次分析法和熵權法的各自優勢,采用綜合方法構建科技成果轉化經濟績效指標體系。
(2)本文針對不同轉化模式下科技成果轉化經濟績效進行了實證分析,從整體來說,合作實施的經濟績效略優于技術轉讓。
(3)分行業來看,對于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和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采用技術轉讓進行科技成果轉化的經濟績效要優于采用合作實施進行科技成果轉化的經濟績效。
(4)對于高技術行業的科技成果的轉化,采用技術轉讓的方式企業可以獲得更高的經濟績效,短期來看技術轉讓模式可以帶來更高的收益,但是合作實施企業可以更好的掌握技術,因此對于相對更側重于長期的綜合效益,兩者沒有表現出顯著區別。
參考文獻(略)
本文收集整理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客服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