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ueauc"><s id="ueauc"></s></strike>

  • <ul id="ueauc"></ul>
    您現(xiàn)在的位置是:首頁 > 文學論文 > 文學理論

    談夢占文化對《夢游天姥吟留別》創(chuàng)作的影響

    論文堡 日期:2023-05-25 14:47:11 點擊:380

      一、唐代夢占的興盛對《夢游天姥吟留別》創(chuàng)作的影響

      古人認為夢是靈魂的行走與出游,通過夢能達到溝通天人、獲得啟示、預言未來的目的。夢可以以預言的形式告知人們未來可能發(fā)生的種種災難,一旦這些災難在日后得到應驗,人們對夢的預示作用就更加深信不疑。為了抓住這條通往神秘世界的便捷之路,早在殷商,人們就已有了成系統(tǒng)的占夢活動,比如如何致夢、如何占夢、占夢結(jié)果的記載,等等。殷商之后,各朝統(tǒng)治者都重視占夢這項活動,上行下效,民間的占夢行為很多,并漸成習氣,代代流傳。

      有唐一代,關(guān)于占卜的記載,數(shù)量最多的是夢占,并且有“眾占非一,唯夢為大”的說法。據(jù)新舊唐志載,唐代占夢書共有三部,分別是不著撰者二卷本《占夢書》、周宣撰三卷本《占夢書》、盧重玄撰四卷本《夢書》。夢占之所以興盛,和其易于操作的特點是分不開的,夢“向智者解之,惡夢即吉,向愚人說之,好夢見變?yōu)閮础保还苷級羧怂礁叩停甲杂幸惶捉鈮粽f辭,并能夠自圓其說。據(jù)《因話錄》所載:“柳員外宗元,自永州司馬征至京,意望錄用。”一日,遇一卜者,向其問夢曰:“余柳姓也,昨夢柳樹仆地,其不吉乎?”卜者答曰:“無苦,但憂為遠官耳。”后柳宗元果赴柳州出任刺史,如占者所言。由此可知,占夢這一行為不僅廣泛存在于市井平民之中,而且為地位較尊、知識水平較高的士族階層所接受。由于受眾較多,占夢者的隊伍逐步龐大,依照黃正建先生的研究,唐代的占夢者可分為三類,即掛牌營業(yè)的專業(yè)占者、善占者和周邊的熟人。唐人積極進取,大多對官職十分向往,希望在為官之路上有所作為,他們占夢大多是用來卜測仕途狀況的。唐人堅信夢可以反映自己的仕途狀況,依夢兆行事就可以禳災除禍、仕途順利。如豆盧署少年旅于衢州,夢老者言其二十年后必牧此州,后果為衢州牧,豆氏便將當年休憩的亭子改為夢徵亭,此故事表明的正是唐人對夢預言仕途作用的深信不疑。

      李白于天寶元年(742)至長安,與太子賓客相遇,賀知章以“謫仙人”稱之,吳筠推薦于朝廷,得玄宗優(yōu)待,命為翰林院供奉。天寶二年(743),李白逐漸厭倦了御用文人的生活,縱酒以自昏穢,天子呼之不朝,舉足令力士脫靴,宮中之人多嫉恨之,毀謗李白于玄宗前,玄宗疏之。天寶三載(744),李白被賜金放還,離長安而去。第二年,他在魯東(今山東)準備南游吳越,寫下《夢游天姥吟留別》,把它送給在魯東的朋友。李白本來就有占夢的習慣,有一個廣為人知的小故事,記于《開元天寶遺事》。“李太白少時夢所用之筆頭上生花”,問于師,其師認為他的文章將聞名天下,后果“天才贍逸,聞名天下”。他的《夢游天姥吟留別》不僅僅應當作為一首游仙詩,更應當是一首記載夢徵的詩。詩中所選的意象,并不是隨意為之,而是李白精挑細選出的、具有固定象征意義的夢象。李白用這些夢象構(gòu)建了一個奇雄瑰麗、五彩繽紛、離奇變換的夢境,這夢境與其長安三年的經(jīng)歷,以及心中理想的、神仙似的生活狀態(tài)相符。李白選夢象入詩,不僅委婉地表明了長安三年的生活狀況并非自己所想所求,而且與自己理想的神仙差距甚遠,也表現(xiàn)出了唐人重視夢象解釋的習俗。

      二、《夢游天姥吟留別》中“夢”的解析

      范德機評太白詩云:“‘夢吳越’以下,夢之源也。以次諸節(jié),夢之波瀾也。其間顯而晦,晦而顯,至‘失向來之煙霞’,夢極而與人接矣。”其間之所以“顯而晦,晦而顯”,是因為作者由得知征召寫起,心中滿是喜悅;可是入宮后的生活卻并不十分如意,處處小心,時有驚懼,直至賜金放還;之后不禁使作者想到內(nèi)心所期盼的神仙生活,想到這里,作者又心生歡喜。由“顯”入“晦”,由“晦”入“顯”,作者的夢境徐徐為我們打開。綜上所述,我們將《夢游天姥吟留別》中的夢境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從“湖月照我影”到“空中聞天雞”。這一部分寫的是得知征召,內(nèi)心喜悅,渴望建立功業(yè)、獲得功名。第二部分是由“千巖萬轉(zhuǎn)路不定”至“丘巒崩摧”。這一部分寫的是居于長安的生活,詩人處處小心,時有驚懼的生活。第三部分自“洞天石扉”起,至“仙之人兮列如麻”終,描述的是作者心中理想的神仙生活,這種生活是不存在于現(xiàn)實世界的。下面我們對這幾部分分別進行分析,以厘清李白的寫作思路。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蕩漾清猿啼。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

      敦煌殘本《周公解夢書》:“夢見日月照人者,富貴。”《解夢書一卷》:“夢見日月照,富貴。”夢到明月照人是富貴吉利的象征,這一部分詩歌與李白在天寶元年(472)初次被征召時的情景對應。天寶元年四月,李白游歷泰山、會稽,后與道士吳筠一同隱居在剡中。時隔不久,吳筠應召入京,向玄宗舉薦了李白,玄宗三次下詔,征召李白,于是李白踏上了前往長安的旅途。詩中“剡溪”就是剡中附近的水名,“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句與李白在應召前隱居剡中的生活經(jīng)歷相符,“月照”暗示作者即將被召入宮。“淥水”象征李白此次被召的順利。“夢見清水,吉”,不管前面受了多少挫折,看了多少白眼,作者所期待的那一天終于還是到來了。他希望能夠得到朝廷的重用,實現(xiàn)遠大的政治抱負,“濟蒼生”、“安社稷”。這一天終于來臨了,這樣的來臨是那么的出乎意料,卻讓作者覺得順利,可敏銳的判斷力使他隱隱感覺到,此次長安之行可能會有波折,李白接著用夢表達這種不安,也為后面夢境的展開埋下了伏筆。“夢見猿猴”“事難成”,可盡管心中有這樣的疑問,還是沒有擋住喜悅的腳步,“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作者希望自己平步青云,獲得功名,實現(xiàn)心中的理想。“夢見青云,富”,李白覺得自己會“揚眉吐氣,激昂青云”,受到皇帝寵愛,成為長安名人。能夠長久地“見海日”,獲得富貴榮耀;也能夠時時“聞天雞”,被天子征召。敦煌殘本《占夢書》:“夢見雞,必有征召事。”這一部分,李白以上升、飛躍的自己的所見所聞為主導意象,結(jié)合敦煌夢書等相關(guān)民俗資料進行參讀,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他因征召而喜悅、希冀吉祥、禱祝順利的潛愿。這種喜悅之情也出現(xiàn)在他同時期的另一首詩中:   白酒新熟山中歸,黃雞啄黍秋正肥。呼童烹雞酌白酒,兒女嬉笑牽人衣。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爭光輝。游說萬乘苦不早,著鞭跨馬涉遠道。會稽愚婦輕買臣,余亦辭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南陵別兒童入京》

      內(nèi)心的激動和興奮難以抑制,只苦機會沒能夠早早來到,一旦機會來到便迫不及待地“著鞭跨馬涉遠道”。他希望此次入秦是一切順利的,以證明自己并非“蓬蒿人”。他在《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中曾表明自己的理想,即“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shù),奮其智能,愿為輔弼,使寰區(qū)大定,海縣清一,事君之道成,榮親之義畢,然后與陶朱、留侯,浮五湖,戲滄州,不足為難矣”。他一定要為國家、為蒼生建立一番轟轟烈烈的功業(yè)后,才泛舟五湖,隱居學道,安心地過自由自在的日子。詩歌的這一部分是李白征召后準備建立一番功業(yè),并為獲得機會而喜悅不已的真實寫照。

      第二部分由“千巖萬轉(zhuǎn)路不定”到“丘巒崩摧”。這一部分寫的是李白長安三年做翰林院供奉時的生活,這個階段的李白并不快樂,他不得不小心謹慎,即便如此,也不能保證龍顏愉悅。

      千巖萬轉(zhuǎn)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龍吟殷巖泉,栗深林兮驚層巔。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列缺霹靂,丘巒崩摧。

      “千巖萬轉(zhuǎn)路不定”表明身在長安的作者已經(jīng)迷路,尋找不到合適的道路,無法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敦煌殘本《占夢書》:“夢見迷路,所求不成。”李白到達長安之后,由于有吳筠的推薦在先,又有賀知章、玄宗妹妹玉真公主的稱譽在后,玄宗很看重喜愛李白,玄宗到哪里,總有李白的陪侍。因為帝王的看重,李白很快成了長安的名人,許多王公貴族爭相與之結(jié)交。李白對玄宗的禮遇十分感激,也對當時眼前的生活比較滿意。可李白畢竟與那些只會粉飾太平、對國家毫無建樹的御用文人不同,他并沒有沉溺于安逸的生活而無法自拔,為國家人民建立功業(yè)的理想并未拋諸腦后。慢慢地,他對“但假其名而無所職”的翰林院供奉身份有所不滿,他覺得自己是在長安虛擲光陰,內(nèi)心無比苦悶。正如詩中所說的那樣,“千巖萬轉(zhuǎn)路不定”,他找不到方向,不知道未來的生活會怎樣,不知道這樣荒度年華的日子還有多久,更不知道用什么樣的途徑能夠?qū)崿F(xiàn)心中的理想。“迷花倚石忽已暝”,長安的生活五彩繽紛、繁花似錦,不知不覺時間已逝,歲月已晚,不由使作者發(fā)出“忽已暝”的感嘆。李白不愿意再等下去,于是他利用一切機會接近玄宗,向玄宗反復說明自己關(guān)于國家大政的主張。可是此時的玄宗早已不是年輕時那個勵精圖治的帝王了,他任用李白、給李白尊榮,只不過是想讓李白為宮廷增添一點樂趣,為當時太平盛世的景象點綴一下。很快,他便對李白失去了興趣,就像孩子玩膩了一個玩具,當然這也與李白狂放不羈、熱愛自由的性格有關(guān)。李白讓高力士為他脫靴,蔑視居于長安的一切權(quán)貴;他追求自由、傲岸放曠,在生活上表現(xiàn)得十分放縱。這些遭到了宮中許多人的嫉恨,于是有人開始在玄宗面前毀謗李白,時間久了,玄宗也不耐煩了,不想再見到李白。“熊咆龍吟殷巖泉,栗深林兮驚層巔”,“熊咆龍吟”暗指玄宗對李白的態(tài)度,他逐漸開始厭倦和疏遠李白。“栗深林”、“驚層巔”表現(xiàn)的是作者發(fā)覺玄宗對自己不滿后內(nèi)心驚恐的狀態(tài),天子的厭倦和疏遠讓詩人時時感到驚懼,龍顏不悅讓詩人無所適從。“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句寫的是身處長安的詩人有隨時有可能遭遇禍患的情形。敦煌本殘卷《別解夢書》載:“夢見天陰雨,身有患。”,詩人夢到了即將下雨的情形,預示著自己即將遭遇禍患。“澹澹”意為“水波蕩漾的樣子”,水波蕩漾、波浪不斷的夢象象征著不祥。敦煌殘本《占夢書》:“夢見大水波浪起伏者,不安。”夢到波浪起伏、水波的蕩漾的景象很可能遇到不祥的事情,詩人此處用這兩句表明自己即將遇到不如人意之事。那么究竟是什么事情呢?作者用后兩句為我們揭曉了答案。敦煌本《解夢書》:“夢見震雷,憂遷徙。”敦煌殘卷《周公解夢書》:“夢見地動,憂移徙。”夢中“列缺霹靂”、“丘巒崩摧”的夢象暗示的就是李白被迫離開長安、回歸山林的結(jié)局,是他現(xiàn)實生活的真實寫照。天寶三年(744),李白被迫上疏請求出京,出京前,他的心情極為沉痛,“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饈直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行路難·其一》)他的長安之行失敗了,他的政治理想落空了,他長安三年的生活告一段落,這一部分的夢也結(jié)束了。

      最后一部分由“洞天石扉”到“仙之人兮列如麻”。這一部分描寫的是神仙洞府生活,是李白真正向往的生活,也是在現(xiàn)實世界中永遠找尋不到的生活。詩中是這樣描述的:

      洞天石扉,訇然中開。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霓為衣兮風為馬,云之君兮紛紛而來下。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

      李白生于長安元年(701),在他十三歲那年,玄宗當朝。玄宗當朝后,道教很快在其倡導下獲得了“國教”的地位。他親赴泰山祭拜,經(jīng)常召見道士并賜予他們官爵,將老子追封為“大圣祖玄元皇帝”,把《道德經(jīng)》列為諸經(jīng)之首并要求百姓每家必備一本。這些舉措對少年時期的李白影響很大,在這個舉國尊崇道教的國家,李白不受道教的影響是不可能的。稍長,李白離家出游,在四川岷山和一位俠客兼道士的人一同隱居,論道學劍。“家本紫云山,道風未淪落。”(《題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感興》八首之五)這些表明,李白年輕時就已經(jīng)和神仙道教結(jié)緣,其游仙思想也萌芽于他的青年時代。李白一生清高自許,睥睨萬物,笑傲江湖,“雖不滿七尺,而心雄萬夫”。(《致韓荊州書》)因為這一性格,他在長安三年屢屢碰壁、仕途蹭蹬,這使他萬分痛苦,內(nèi)心的痛苦使他轉(zhuǎn)向山水,希求在山水神游中尋找到安慰。李白之前就和司馬承禎、吳筠有過不同尋常的交往和友誼,他們都對李白游仙思想的形成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司馬承禎曾稱贊李白:“有仙風道骨,可與神游于八極之表。”(《大鵬賦》)當在長安政治失意之后,李白孤高自許、傲岸自負的性格受到了沖擊,因此,這個階段的詩歌主要表達的是作者飄然退隱、隱逸修道的思想。他看不慣世間的庸俗生活,就要以仙境為寄托,表達對現(xiàn)實社會的批判,《夢游天姥吟留別》中的這一部分詩歌描述的正是作者心中理想的神仙生活,是現(xiàn)實世界不存在的生活。   “洞天”指的是仙人所居住的洞府,道教中人畢生所求的理想之地就是福地洞天,此處的一切盡善盡美、毫無瑕疵。杜光庭《洞天福地岳瀆名山記》將“洞天福地”描述為:“靈宮盟府,玉宇金臺,或結(jié)氣所成,凝云虛構(gòu),或瑤池翠沼,流注于四隅,或珠樹瓊林,扶疏于其上,神鳳飛虬之所產(chǎn),天鱗澤馬之所棲。”當現(xiàn)實之門向他關(guān)閉時,仙府之門卻向他打開了。青冥深邃,日月照耀,李白竟來到了傳說中神仙的居處,即金銀臺。郭璞《游仙詩》:“神仙排云出,但見金銀臺。”李長之先生曾說:“道教非常現(xiàn)世,非常功利,有濃厚的人間味,有濃厚的原始味。”在唐代,整個道教都趨向于世俗化,與此同時,神仙觀念也逐步脫離了超然物外、崇高神圣而走向了世俗。自抱樸子發(fā)展了“地仙”的觀念之后,“仙”已下降到人間,與人相同,“仙”不過是“人”的另一種存在方式和生存境界,所以,像金銀臺這種人間富貴的象征就自然而然地成為道教眾仙的居住地。李白的其他詩中也出現(xiàn)過“金銀臺”的意象,如“登高望蓬瀛,想象金銀臺”(《登泰山六首·其一》)。李白以“謫仙”自居,也可以像其他眾仙人一樣,居于金銀臺。“霓衣”指的是神仙的衣裳,相傳神仙以云、霓為裳,道教的神仙術(shù)士大多著此,極言神仙裝束的神秘。六朝劉孝標《東陽金華山棲志》:“志餌星髓,吸流霞,將乃云衣霓裳,乘龍馭鶴。”黑格爾在論及藝術(shù)美時曾說:“形象要這樣經(jīng)過純潔化,才能表現(xiàn)適合于它的內(nèi)容;另一方面如果意蘊與形象的符合應該是完滿的,作為內(nèi)容的心靈性的意蘊也就必須能把自己完全表現(xiàn)于人的自然形狀,不越出這種用感性的人體形狀來表現(xiàn)的范圍。”服飾是人類自然形象純凈化的方式,它蘊含著個體對美的理解,即黑格爾所說的“心靈性的意蘊”。這種意蘊以服飾作為物質(zhì)外殼,它對美的表達應符合個體外在形象,而且要把外在形象更好地凸顯。李白的詩歌特別喜歡使用云、霓做衣,如“霓衣不濕雨,特異陽臺云”(《江上送女道士褚三清游南岳》),又如“云想衣裳花想容”(《清平調(diào)·其一》)。以云、霓為衣,能夠更好地表現(xiàn)詩歌主人公飄飄如仙、自由自在的形象。日本學者小川環(huán)樹認為,風與云是中國傷感文學的起源,如漢高祖的《大風歌》。漢高祖因“仰視漂浮不定的云彩,對自己或子孫的命運感到困惑,于是引發(fā)出積郁依舊的憂慮”,在高祖筆下,浮云是飽含悲情的。云彩的漂浮不定、變幻莫測會給人帶來悲情,同時也激發(fā)了人的想象,如果有人能如同浮云一樣想來便來、想去便去,那么這些人一定與眾不同,可以謂之“仙”。仙人不同于凡人,可以把浮云做成衣裳,可以像浮云一樣來去自由,他們可以像浮云一樣變幻莫測,他們的生命無限,永遠沒有“白云蒼狗”的感嘆。云一方面是短暫的、變幻莫測的,從另一個角度看,它也是永恒的,因為它不像人一樣有著有限的生命,它盡管變化多端,卻可以看盡滄海桑田。人生而有涯,不會看盡世上的每一片云彩,可仙人就不是這樣的,他們可以盡觀云起云落。霓也是如此。所以,李白的詩歌喜愛用云、霓做給仙人們做衣裳,這是李白對追求永恒、向往自由的表現(xiàn)。“風為馬”,把風作為馬。形象地反映了神仙來去迅速、御風而行的輕盈。“云之君”可能即《楚辭》中的“云中君”。學界對“云中君”的解釋不一,姜亮夫先生、蘇雪林先生認為是月神,丁山先生認為是雷神,從藥汀先生認為是“虹神”,王從仁先生認為是落霞之神。若以《夢游天姥吟留別》佐之,所謂“云中君”,實際上就是“申”,也就是“雷電之神”。雷電來臨時,首先天空出現(xiàn)閃電,隨后才有雷傳來。古人將這兩種現(xiàn)象合二為一,認為是一位神祇,又曰“豐隆”、“屏翳”。洪興祖《楚辭補注》:《九歌·云中君》注云:

      云神豐隆。五臣曰:云神屏翳。按豐隆或曰云師,或曰雷師。屏翳或曰云師,或曰雨師,或曰風師。《歸藏》云:豐隆,筮云氣而告之,則云師也。《穆天子傳》云:天子升昆侖,封豐隆之葬。郭璞云:豐隆筮師,御云得大壯卦,遂為雷師。《淮南子》曰:季春三月,豐隆乃出,以將其雨。張衡《思玄賦》云:軯豐隆其震霆,云師霮以交集。則豐隆,雷也。云師,屏翳也。《天問》曰:萍號起雨。則屏翳,雨師也。《洛神賦》云:屏翳收風。則風師也。又《周官》有飌師、雨師。《淮南子》云:雨師灑道,風伯掃塵。說者以為箕、畢二星。《列仙傳》云:赤松子,神農(nóng)時為雨師。《風俗通》云:玄冥為雨師。其說不同。據(jù)《楚辭》,則以豐隆為云師,飛廉為風伯,屏翳為雨師耳。

      雷電為雨之先聲,可引出降雨,順便掌管風與云。由詩歌前部的“洞天石扉,訇然中開”,也可以推知“云之君”所指應為雷電之神,因為只有雷電之神才能劈開云霧見青冥,才可以御風而行、以風為馬。在“云之君”的帶領(lǐng)下,眾仙紛紛降臨,來到作者的夢境之中,“仙之人兮列如麻”,開始了歡樂的聚會。“虎鼓瑟”,敦煌本《新集周公解夢書一卷》:“夢見琴瑟者,主大喜。”夢到“虎”象征著好事將近,吉祥順利。研究表明,在漢畫中,升仙這個活動主要憑借的是龍、鳳凰、虎、鹿等動物的拉載,正如《焦氏易林》所云:“駕龍騎虎,周遍天下。為神人使,西見王母,不憂不殆。”“虎鼓瑟兮鸞回車”實際上就是眾神升仙飛天時的畫面,可是作者并沒有與之同行,只剩作者一人在夢中,此時,夢也應該醒了,“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惟覺時之枕席,失向來之煙霞”。

      三、《夢游天姥吟留別》的嵌套式結(jié)構(gòu)

      嵌套式(embedding structure)結(jié)構(gòu)又可稱為遞歸式結(jié)構(gòu)、框架式結(jié)構(gòu)或套盒式結(jié)構(gòu),該種敘述結(jié)構(gòu)大多會把一個敘述框架作為引子,并借用該引子引出故事的講述者,并最終通過故事講述者所講述的故事把讀者帶入另一時空維度的世界中。故事的敘述者和該敘述者所處的時空及故事內(nèi)部人物活動發(fā)生的時空共同存在,互相產(chǎn)生影響。《夢游天姥吟留別》以作者告別東魯諸公、即將南游吳越為敘述框架,即引子。在外部敘述框架中,作者首先給我們講述了他即將南游吳越這個事件,并對他所知的關(guān)于天姥山的情況進行了介紹。故事的內(nèi)部敘述框架將敘述的權(quán)利交給夢中的詩人。夢中的詩人首先以回憶性的、隱喻性的敘述追溯了他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故事,這個故事可以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初聞征召,第二部分是長安三年。然后詩人又給我們講述了一個夢中游仙的故事。之后詩歌回到現(xiàn)實,把敘述的接力棒交還給現(xiàn)實中的詩人,作者繼續(xù)給我們講述他即將南游吳越的事件,并進行了下一項活動——告別東魯諸公。在整個敘述中,現(xiàn)實世界時間的流動性被慢慢消解,為我們提供了一種了解、認知事件的全新方式。   《夢游天姥吟留別》嵌套式的故事講述法使得現(xiàn)實時空和故事時空的并存成為可能,它讓敘述人擺脫了時間的困擾,從容不迫地游走于現(xiàn)實世界與虛幻世界之間。與此同時,讀者也能暢快地來往于現(xiàn)實與虛構(gòu)之中,并不斷深入了解故事,體會作者所表達的非線性的、支離破碎的生存體驗。

    參考文獻(略)
    本文收集整理于網(wǎng)絡,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客服刪除!
    關(guān)閉
    15549057355 工作日:8:00-24:00
    周 日:9:00-24:00
       微信掃一掃
    主站蜘蛛池模板: 曰产无码久久久久久精品 | 惠民福利中文字幕人妻无码乱精品 | 久久久无码精品午夜| 男男AV纯肉无码免费播放无码| 国产成人无码免费网站| 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午夜| 中文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不卡| 中文字幕无码不卡免费视频| 人妻无码人妻有码中文字幕| av色欲无码人妻中文字幕| 久久午夜夜伦鲁鲁片免费无码影视| 特级无码a级毛片特黄| 中日韩亚洲人成无码网站| 超清无码熟妇人妻AV在线电影| 人妻少妇精品无码专区漫画| 人妻少妇偷人精品无码 | 免费A级毛片无码无遮挡内射| 在线精品自拍无码| 一本色道无码道在线|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无码VA| 无码精品国产VA在线观看| 波多野42部无码喷潮在线| 性色av无码不卡中文字幕 | 无码专区HEYZO色欲AV| 97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精品无码无人网站免费视频| 国产乱人无码伦av在线a| 变态SM天堂无码专区| 办公室丝袜激情无码播放| 日韩av片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亚洲av中文无码字幕色不卡| 99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吞精| 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 无码成人精品区在线观看| 久久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午夜| 无码av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aⅴ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浪潮| 亚洲av无码成h人动漫无遮挡| 无码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漫画| 日韩人妻无码精品久久久不卡| 人妻丰满熟妇av无码区不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