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當代文學中的情感教育

文學教育是一種通過文學文本的閱讀、教學、賞析等,使人在獲得審美愉悅的同時豐富知識、發展能力、提升道德、開闊視野、陶冶情操的過程。文學教育對大學生的成人成才有重要作用。高爾基說:“文學的目的就是幫助人了解他自己”。錢理群倡導“真正幫助學生用文學的方式來把握世界”。但文學教育具有復雜性。好的文學作品可以使人甘之如飴,壞的文學作品能使人墮落頹喪。本文試圖通過路遙《人生》的審美教學來剖析如何在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教學過程中貫徹大學生的情感教育。
一、《人生》與大學生的苦難教育
苦難是一筆財富,是人生成長過程中的磨刀石和冶煉爐。經歷過苦難洗禮的人生才是一場完整的人生。挺過苦難的磨煉,人生往往能雨后見彩虹;人生路途中的小溝小坎,一般就能順利跨過。未經歷過苦難的人生往往是溫室里的花朵,經不起風吹雨打,容易凋落和萎謝。當代大學生大都是獨生子女,受父輩、祖輩的關愛甚或是崇愛,人生之路一帆風順。導致的結果是,在他們的成長之路上,一遇到挫折或打擊,更傾向選擇退縮而不是面對。當然,不可否認,苦難經歷也具有兩面性。但總體來說,只要苦難不是負載太重,予人的成長是有益的。因此,一定程度上的苦難經歷是必要的。然當今優裕的生活條件和家庭環境,使很大一部分大學生的成長之路缺乏苦難經歷。直接人生體驗不足,可以靠間接的人生經驗加以彌補。因此,文學中的苦難書寫就成為了大學生接受苦難熏陶的一條有用途徑。
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教學,不只是文學的熏陶、知識的傳授,更重要的是人文素質的提升。而情感的養成教育是人文素質教育中的重要一環。苦難教育就是一種情感教育。現當代文學有諸多呈寫苦難的經典作品,如《人生》《活著》《平凡的世界》等,它們是對學生進行苦難教育的絕佳文本。以《人生》的教學為例。《人生》是路遙的成名作和代表作,曾轟動全中國,為之洛陽紙貴。主人公高加林更是感動億萬中國人。雖然已是80年代的作品,描寫的也是改革開放初期的生活,然仍具有穿越時空的感動力量。今天的年輕人去閱讀,仍無生活的隔閡、情感的阻滯、思想的阻隔。高加林是一個黃土高原的苦娃,人生四起四落。高考失利到成為人民教師是第一次起落,教師資格被人頂替到回家務農是第二次起落,從郊區農民到招工進城是第三次起落,被人檢舉到失意回鄉是第四次起落。不管人生如何起伏,可貴的是高加林始終未喪失對生活的信心、對理想的追求。高加林的人生經歷是一個勵志故事,頗能激動年輕人的心。現在的年輕人遭遇困難就情緒低落、意志消沉,甚至走極端、自殺。高金林面對苦難的態度就是苦難教育的人生劇本,比任何空白的說教更顯生動、有力。
二、《人生》與大學生的感恩教育
懂得感恩是人的一種基本素養。良知良能之人必須懂得感恩。當代大學生有優越的成長條件,集萬千寵愛于一身,不懂得感恩,不常懷感恩之心,視父母、親人、老師、朋友、社會的關心幫助為理所當然,如沒得到幫助還怨天尤人、牢騷滿腹。這是一種危險的社會信號,必須引起教育者的重視。感恩教育是成人成才的重要條件。大學教育是人生中的“最后一堂課”,必須將缺失的感恩教育補上。
大學生的感恩養成教育有多種途徑。影視作品是一種途徑。比如《暖春》是山西電影制片廠2002年拍攝的一部小成本電影,卻是一部進行感恩教育的好電影。筆者從事高等教育多年,一個成功的經驗是每次給大一新生的第一堂課,人人觀看《暖春》,并分享觀影心得,師生共同交流,以培養學生的一顆感恩之心。文學的閱讀、感染與熏陶是另一種途徑。《人生》也是一部施行感恩教育的好小說。高加林對父母的體貼和疼惜,對德順老漢的理解和同情,對縣廣播站老景的尊重和支持,對劉巧珍的愧疚和珍愛,對黃亞萍的感激和付出,都是感恩的一種體現。在學生的閱讀和課堂的講解之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去理解、領悟這種出自內心的感恩之情的正當性和必要性。常懷感恩之心,能使一個人成為一個豐富的人,完整的人,有內涵的人,必須讓學生從心底接受這一點,并在實際行動中去踐行這一點。
三、《人生》與大學生的愛情教育
愛情是一個千古話題,是人世間最為美妙之事。大學生正當戀愛的黃金年齡。那種宣揚學習至上、莫問愛情甚至強行干涉、阻斷愛情的教育理念或方式已經為時代所拋棄,這是社會和教育的進步。國家有明文的法律規定,大學生享有自由戀愛及結婚的權利。但悖論之處在于,不少大學生尚未有成熟或正確的戀愛觀,人生經驗尚嫌不足,對待愛情的態度易受周圍環境影響。尤其是當今物質第一、金錢至上的觀念大行其道,學得好不如嫁娶得好、不想當師母的學生不是好學生等愛情婚姻俗念對當代大學生沖擊很大,以致傍大款、找富婆、師生戀等校園亂象在各高校層出不窮。高校高居不下的離婚率也成為一個社會話題,成為令高校管理者頭痛的問題。
如何教育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戀愛觀、婚姻觀,除了輔導員等高校學生工作管理者的思想引導,高校教師的課堂教育也應是其中重要一環。文學教育義不容辭要擔當重任。愛情母題是文學中的一個永恒母題,永遠不會過時。古今中外,書寫愛情的作品層出不窮、佳作迭出。如外國文學中的《巴黎圣母院》《簡?愛》《安娜?卡列尼娜》等,中國古代文學中的《上邪?我欲與君相知》《菩薩蠻.枕前發盡千般愿》《卜算子?我住長江頭》等,中國現當代文學中的《懷念蕭珊》《人生》《長恨歌》等。路遙的《人生》就是一部鮮活的愛情讀本。高加林與美麗村姑劉巧珍、城市姑娘黃亞萍的愛情令不少讀者羨嘆、扼腕。如何看待高加林放棄劉巧珍、擁抱黃亞萍的?矍檠≡瘢?就是一個很好的課堂討論話題。通過充分的課堂討論或是辯論,在人物關系梳理、性格分析、情節理解的基礎之上,再結合社會、文化原因的解析,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對作品的領悟,而且獲得對愛情的感悟、對真愛的珍惜。真愛中不能有雜念,須摒除物質的誘惑,并要能經受各種考驗;真愛需要溝通及共同語言。這些都是《人生》可以給予當代大學生的彌足珍貴的戀愛經。 四、《人生》與大學生的事業觀教育
《無名小路》是80年代電影《中國霸王花》中的插曲,因其歌詞優美、旋律動聽、寄寓深遠而傳唱大江南北,是60、70年代出生之人忘卻不了的人生記憶。歌詞大意是人生有好幾條小路,有很多岔路口,人沒法同時踏上兩條征途,只要選擇了這一條,就要一直走到天涯。小說《人生》中也有幾句畫外音:“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沒有一個人的生活道路是筆直的、沒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業上的岔道口,個人生活地的岔道口,你走錯一步,可以影響人生的一個時期,也可以影響一生。”
大學教育往往是很多大學生人生中最后一次接受正規、系統的學校教育,畢業后需要直接選擇崗位、走上社會。大學生的擇業觀、事業觀、職業觀是大學教育中不可忽視的一環。《人生》中的高加林不僅面臨愛情的十字路口,也有事業的十字路口。他對事業的選擇及選擇后的執著,能引起當代大學生的深思。人生之路確實有多種選擇,人生也有許多的十字路口,一旦選錯步步皆錯。事業之路是眾多人生之路中的一條。必須根據個人的特長、興趣及能力,輔以社會的需求,綜合考慮個人的事業選擇。一旦選定,就不要瞻前顧后,半途而廢甚或輕易改弦易轍,而是需去適應和奮斗。積極的事業觀應該是一個人一旦選擇了某種職業,不問成敗,就要義無反顧全身心的投入和付出。高加林雖然失敗了,但他不用后悔,因為他付出了,也得到了寶貴的經驗及教訓。
文學不是應用學科,不能給學生帶來立竿見影的求職幫助或能力提升。但文學卻能在學生的修養、素質及情感的培?b方面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文學是一種無用之用,或者說是它是無功用的功用。它如同莊子《逍遙游》烏有之鄉、荒茫之野中的大木,看似無用卻有大用。文學的奧妙和魅力就在此。它對人生潛移默化的施教力量,是其它課程無法比擬的。文學可謂堪大用矣。一個教師唯有掌握此種課堂藝術,才算將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教學做到真正的物盡其用。
參考文獻(略)
本文收集整理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客服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