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臨床治療效果觀察

消化道出血在臨床中是較為常見的一種疾病, 分為上消化道出血及下消化道出血兩種類型, 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出血點在屈氏韌帶以上的整個消化道, 主要有胃、十二指腸潰瘍和食管位置出血。臨床中上消化道出血癥狀較為常見, 大約占消化道出血的30%, 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則是由屈氏韌帶以上消化道非靜脈曲張而導致的出血癥狀, 導致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癥狀因素為潰瘍及私膜糜爛、靜脈曲張破裂、血管疾病等, 若患者發病則會出血不止, 引發急性周圍循環衰竭, 因此由于缺氧、代謝產物發生蓄積導致毛細血管遭受損傷, 對心、腦等器官血液供應造成極為不利的影響, 由此引發休克及死亡。有研究發現, 每10萬人中50~150例出現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癥狀, 死亡率達到10%。本文選取184例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 分析治療方法及效果,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 2015年3月~2018年2月收治的184例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 按照數字抽取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 每組92例, 患者均符合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診斷標準, 入院時無便血、嘔血現象, 最近2周均未接受h2受體拮抗劑和質子泵抑制劑治療。其中男98例, 女86例, 年齡20~75歲, 平均年齡(41.6±3.6)歲。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癥等一般資料方面,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兩組患者均應用常規治療措施, 主要有吸氧、補液、血壓平衡、消除氧耗自由基、預防感染、平衡水電解質、對癥治療等。研究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予以泮托拉唑, 40 mg泮托拉唑放置到100 ml 0.9%氯化鈉注射液內混合, 靜脈滴注, 1次/d, 持續4 d。對照組常規治療基礎上予以法莫替丁20 mg, 靜脈滴注, 2次/d, 持續4 d。
1. 3 療效判定標準 治愈:臨床嘔血、黑便癥狀均消除, 7 d內大便潛血試驗3次(-);顯效:臨床嘔血、黑便癥狀均消除, 7 d內大便潛血試驗3次(+~++);好轉:臨床嘔血、黑便癥狀均停止, 大便潛血試驗自強陽性轉為(+~+++);無效:經7 d治療臨床嘔血或黑便癥狀未完全消失或得到緩解。總有效率=治愈率+顯效率+好轉率。
1. 4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均采用 spss17.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經治療, 研究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平均止血時間(30.5±2.6)h, 對照組則為(53.6±8.4)h, 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均未產生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
3 討論
上消化道出血疾病具有極高發生率, 大約85%消化性潰瘍患者由于一些誘因有出血現象, 為了能夠使得病情及早發現、及早預防, 發生潰瘍或胃出血等情況時需及時就醫檢查, 傳統x線鋇餐檢查、內鏡檢查等在臨床中得到較為廣泛應用。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因為失血量過大, 若未及時予以止血處理往往會使得細胞出現缺氧癥狀, 甚至死亡, 患者往往從前期頭昏、惡心癥狀發展到疲乏無力、休克死亡情況, 尤其老年人往往伴有大量疾病出現, 若未予以緊急處理, 即使患者未大量出血也會導致器官功能發生衰竭現象, 從而出現死亡病例。所以及早發現與合理治療對于患者具有重要作用。
對照組患者應用法莫替丁, 經研究分析其為一種h2-受體拮抗劑, 其中5肽胃泌素會對胃酸分泌產生一定影響卻無法達到合理控制, 尤其是無法避免白天飲食后胃泌素對胃酸形成影響, 因此抑酸作用具有一定局限性, 效果并不理想。泮托拉唑屬于一種胃壁細胞質子泵抑制劑, 處于中性和弱酸性環境時具有一定穩定性, 強酸性環境中會快速活化, 其ph依賴的活化特性, 導致其對h+/k+-atp酶具有更明顯選擇性。此藥物可以特異性阻滯壁細胞頂端膜構成分泌性微管和胞漿內管狀泡上的h+/k+-atp 酶, 使得此酶具有不可逆抑制作用, 由此可以有效避免胃酸大量分泌。因為h+/k+-atp酶屬于壁細胞泌酸過程最后一個環節, 所以此藥物具有較為強效抑酸作用。其可以非競爭性抑制促胃泌素、組胺、膽堿所導致的胃酸分泌, 還可以抑制不受膽堿或h2受體阻斷劑影響的部分基礎胃酸分泌。在臨床中主要特點為:具有明顯抑酸效果, 呈現持久性、遞增性, 經3~5 d即可達到穩定狀態, 胃內ph保持較高平穩性, 持續用藥并無明顯耐受性。研究表明, 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臨床治療中予以泮托拉唑效果顯著, 臨床價值較高。
參考文獻(略)
本文收集整理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客服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