碩士學位論文開題報告范文
論文堡
日期:2023-10-27 22:30:21
點擊:498

碩士學位論文開題報告范文:淺析謝冰瑩作品中的理想情懷
一、課題意義及國內外研究現狀綜述
課題意義:
在中國20世紀浩如煙海的文學作品當中,女性文學作為一種隨著五四運動而興起的文學流派而獨樹一幟。在國內文學界廣為人知的女性作家有冰心、丁玲、蕭紅、張愛玲等人。而馳名海外的女作家謝冰瑩卻因為歷史原因并沒有在國內文學界獲得廣泛關注。研究這位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著軍旅經歷的女作家謝冰瑩的經歷和作品,對其經歷及其作品做深入的分析和探討,并提煉出作家本身及其作品獨有的特點,這不僅對于文學研究者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而且對于我們從特定角度分析20世紀的中國社會,分析生活在20世紀的中國女性特別是知識女性,以及對于在更深更廣層面上勾勒出20世紀中國女性文學的面貌,都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研究綜述:
謝冰瑩,1921年開始就讀于湖南省第一女子師范,15歲發表處女作《剎那的印象》。1926年考入“中央軍事學校”,次年隨軍北伐,途中寫作了蜚聲中外的《從軍日記》。此后筆耕不輟,謝冰瑩一生出版的小說、散文、游記、書信等著作多達400部,1000多萬字。除《從軍日記》之外,還有《前路》、《麓山集》、《女兵自傳》、《女兵十年》、《秦良玉》、《梅子姑娘》、《一個女性的奮斗》、《綠窗寄語》、《我的回憶》、《舊金山的霧》、《生命的光輝》等幾十部散文小說集。
林語堂曾為結集的《從軍日記》撰寫序言:“自然,這些《從軍日記》里頭找不出“起承轉合”的文章體例,也沒有吮筆濡墨,慘淡經營的痕跡;我們讀這些文章時,只看見一位年青女子,身穿軍裝,足著草鞋,在晨光熹微的沙場上,拿一根自來水筆靠著膝上振筆直書,不暇改竄,戎馬倥傯,束裝待發的情景。或是聽見在洞庭湖上,笑聲與河流相和應,在遠地軍歌及近旁鼾睡的聲中,一位蓬頭垢面的女子軍,手不停筆,鋒發韻流的寫敘她的感觸。這種少不更事,氣概軒昂,抱著一手改造宇宙決心的女子所寫的,自然也值得一讀。”這成為后人研究《從軍日記》甚至是謝冰瑩其它戰地作品的重要參照。不久,廈門大學教授汪德耀又將其翻譯成法文,在法國出版后,大文豪羅曼.羅蘭親自致信謝冰瑩表示鼓勵和贊賞。1930年8月,著名的《小巴黎人報》頭版頭條刊登了題為《參加中國革命軍的一個女孩子》的評論文章,其后,法國多家報紙都對此書做了報道。1936年上海良友圖書公司出版了《一個女兵的自傳》,此書一經問世就成為暢銷書,并被翻譯為英、法、德、日、意、西、葡等多種文字,先后再版二十多次。抗戰期間,《新從軍日記》出版,黃震在該書后記中稱這一部作品,是深入槍林彈雨中得來的最真實的材料,充分肯定了《新從軍日記》的價值。
在1927-1948年間,由于作家奇特的經歷和極富女兵個性的寫作,對謝冰瑩的評論文章不斷,蜚聲海內外;但是,自從作家1948年離開大陸赴臺任教后,由于政治歷史原因和各種人為因素,導致謝冰瑩這位當年富有盛名并極有特色的女作家在相當長的時間里被大陸文壇和評論界所遺忘,直到80年代以后才重獲關注。
1985年,四川文藝出版社出版了單行本《女兵自傳》,1993年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出版了范橋等選編的《謝冰瑩散文》(上下兩冊),1999年安徽文藝出版社出版了艾以、曹度選編的《謝冰瑩文集》(上、中、下三冊),此外還有一些出版社相繼出版了謝冰瑩的其它作品,這為新時期的謝冰瑩研究提供了較好的基礎。
在大陸研究界,較早關注謝冰瑩的除了謝的好友魏中天之外,還有北京語言大學教授閻純德和湖南人文科技學院教授李夫澤先生。
魏中天與謝冰瑩相交多年,是謝冰瑩曾在“中央軍事學校”、上海藝術大學、日本早稻田大學研究生院三度同學,從1980年開始恢復通信,保存下的共計五十六封, 2003年結集為《永恒的友誼》(欽鴻主編)一書出版。這批信函成為研究謝冰瑩,尤其是晚年謝冰瑩生活狀態思想意識的珍貴史料,書中同時還收錄了魏中天的十一篇研究文章和其他文壇朋友懷念謝冰瑩的二十三篇文章。
閻純德先生自1981年開始,同謝冰瑩十數年通信,并多次拜訪定居舊金山的謝冰瑩,閻教授以這些為依據,寫下了多篇研究論文,2002年與李瑞騰先生一起編輯出版文集《女兵謝冰瑩》,里面收錄的22篇文章多是文壇故人回憶謝冰瑩的,他們有的是作家,有的是記者,有的是謝冰瑩的得意門生,還有謝冰瑩的前夫符號,這些作者都同謝有過或多或少的直接交往。
上述文集中謝冰瑩和魏中天的共同好友梁兆斌的回憶文章《不能忘卻的謝冰瑩》記錄了他所知所見的謝冰瑩從集中于上世紀三四十和八九十年代的一些往事,有助于我們了解謝冰瑩人生軌跡的大致輪廓;而作為謝冰瑩的前夫,符號所寫《我和謝冰瑩的一段婚姻》則較為簡明客觀地講述了他和謝冰瑩的悲歡離合,成為了解謝冰瑩感情生活的重要(可稱)史料;而汪九烈,作為符號先生的忘年交(約年輕30歲)和短暫的同事,著有長篇追憶文章《月有陰晴陽缺》----謝冰瑩和符號戀史,較為詳實地講述了這個殘破家庭的歷史;而楊纖如(陳橋年連襟)和孫席珍(北方左聯發起人和書記)合寫的回憶錄《謝冰瑩與北方左聯》,其內容主要是當年左聯活動情況的記述,關于謝冰瑩的講述僅有寥寥幾筆,似于標題不甚相符,這倒也可以為謝冰瑩在晚年通信中不承認參加左聯提供一些緣由;中共早期黨員,三十年代八大名記者之一的嚴怪愈在《蹉跎歲月記冰瑩》中講述了1936年春到1947年秋的十多年中與謝冰瑩接觸時的一些片段生活場景。
上述文集還收錄了謝冰瑩的晚輩和學生的一些回憶文章,其中臺灣的柴扉女士在《女兵不死,精神常在》回憶道:“自1974年4月起,我們經常通信十八年來共收到她的親筆信函計一百三十封……”由于謝冰瑩自1974年8月定居美國,這些書信(假如可以結集出版)當為研究謝冰瑩晚年國外生活極其珍貴的材料。其他一些謝冰瑩學生的回憶文章則主要反映了她在臺灣的一些狀況。
李夫澤先生由于擔心這個曾經在現代史上赫赫有名的第一“女兵作家”會隨著時光的流逝而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從90年代末開始致力于謝冰瑩研究,先后發表多篇學術論文,并于2004年整理出版《從“女兵”到教授 —謝冰瑩傳》一書,這是目前唯一一本謝冰瑩研究專輯,系統地從生平經歷、創作思想、時代意義、歷史價值等方面對謝冰瑩展開了研究。但受限于其本身的傳記性質,很多問題只是點到而止,沒有深入展開分析討論。
石楠先生寫的《中國第一女兵全傳》,是一本添加文學色彩后的傳記文學,在這本書中石楠先生用她的妙筆,真實而生動地記錄下了謝冰瑩的這一生,為讀者塑造出了一個人物形象豐滿個性突出的傳奇女兵,但長于可讀性而略輕研究性。
還有一些單篇學術論文,按照研究側重點對其進行了粗略的分類,大致集中在以下四方面:1. 關于《從軍日記》、《女兵自傳》等“女兵文學”系列的研究,這是目前為止謝冰瑩研究中成果最為豐富的部分。如:孫育群《〈女兵自傳〉的精神風采與藝術魅力》,吳寒《謝冰瑩“女兵文學”論析》,以鋼《論謝冰瑩及其“女兵文學”》,倄龍恩《“女兵”作家謝冰瑩及其散文創作》,鄒梅麗《淺析謝冰瑩不屈不撓的“女兵”精神》等;2. 關于謝冰瑩生平經歷和創作思想的研究。如:魏中天《記謝冰瑩》,倪鋒《遙念謝冰瑩》,楊纖如《我說謝冰瑩》等,多是一些回憶性文字,從這些文章中可以從更多側面了解理解謝冰瑩;3. 關于謝冰瑩女權思想的研究,論文不是很多,比較典型的有李夫澤先生的《從“女人”到“人”的覺醒—論謝冰瑩的女性解放意識》,文章從兩個方面進行了論述,一個方面是謝冰瑩通過投身革命去爭取自身解放,一方面是通過辦報、寫作等手段來喚醒婦女解放;4.關于謝冰瑩婚戀生活的研究,如:嚴農《著名女作家謝冰瑩的三次婚姻》,唐潮《女兵作家謝冰瑩婚戀傳奇》等,但多數都是僅僅停留在描述事實上,但李夫澤先生的《男權意識下的女性追求——謝冰瑩愛情悲劇探析》,深入探討了謝冰瑩婚戀悲劇的原因是傳統觀念的束縛和時代條件的限制,值得去閱讀和思考。
綜上所述,謝冰瑩研究目前比較零散,缺乏系統性;并且研究資料中以回憶錄和通信等史料文字居多,重復現象嚴重;通過梳理這些研究成果,發現謝冰瑩的研究在以下幾方面有待發展:一,針對謝冰瑩的作品,較為全面系統地分析歸納其作品特色的研究尚不多見;二, 是很多研究論文都籠統地談及謝冰瑩的現實主義風格,但都沒有深入研究,關鍵的是沒有具體考察謝冰瑩不同時期的作品。由于中國現代社會變化多端,作家各個時期的寫作風格也會隨之變化,經歷豐富的謝冰瑩在各個階段的文學作品的風格也是有很大差異的。
二、課題研究目標、研究內容和擬解決的關鍵性問題
研究目標:
論文的研究對象是謝冰瑩一生中公開發表的自傳及其他文學作品,通過對謝冰瑩的一些有代表性的文學作品詳細閱讀分析,提煉出作品中的理想情懷:如個性解放情懷、社會進步情懷等 。
研究內容:
以下是論文結構的初步設想:
引言
第一章 反抗封建禮教,追求個性解放
第一節 反抗傳統女性規范
第二節 追求真知
第三節 反抗包辦婚姻,追求戀愛自由
第二章 追求革命理想,勇于承擔社會責任
第一節 從軍
第二節 抨擊社會不公現象
第三節 愛國
第三章 不屈不饒 ,堅毅陽剛
第一節 百折不撓的理想情懷
第二節 陽剛為主的美學風格
結語
以下是論文的初步思路與內容概要
引言
謝冰瑩《我為什么要寫作》的開頭兩段是:
在《聯副》上讀過不計其數的<我為什么要寫作>,每次我都有一種想寫的沖動。回憶我未滿十五歲那年,和兩位同學在唐天關師長太太家里吃飯。她買了一個小丫頭,將來要收房做姨太太,要我們當評判委員,命令小女孩走路給我們看,評她夠不夠格?我一氣之下,就假托腹痛回到學校,餓著肚子,寫下了一千字不到的《剎那的印象》,在長沙大公報副刊發表。這是我的處女作,從此走上了這條辛苦、煩惱、也充滿了快樂的寫作之路。
為什么到了八十一,還舍不得"封筆"?是為了世間還有許多不平、凄慘、悲壯、苦悶、快樂、和未來充滿了光明、新希望的事,所以我要寫;為了我的無數的可愛的青年和小朋友讀者,我更要寫!
自《剎那的印象》開始,謝冰瑩的寫作一發不可收拾,甚至一直“寫到呼吸停止的前夕”。她一生留給了我們大量的文學作品。那么,在仔細品讀這么多作品之后,我們再次把目光投向并重讀上一段文字:“是為了世間還有許多不平、凄慘、悲壯、苦悶、快樂、和未來充滿了光明、新希望的事,所以我要寫”。讀罷,感受到了一種心靈的震撼。似乎恍然大悟,謝冰瑩的書堆似乎微縮成了一個紙條,上面寫道:世間還有許多不平、凄慘、悲壯、苦悶、快樂,但未來充滿了光明和希望。是的,從謝冰瑩的作品中,我們可以讀到太多的“未來充滿了光明”和“新希望的事",書中的某些人物,也許遭遇不公,也許處境凄慘,也許心情苦悶,也許結局悲壯,但他們自始至終懷有一個或幾個基于現實而又高于現實的目標,這一目標來源于他們的積極進步的價值去向,他們對這一目標懷有的情感與希冀是強烈而持久的,我們暫且把他們心中的這一目標稱作“理想情懷”吧!
本文將圍繞作品中體現出的“理想情懷”,從“個性解放”和"社會進步"兩個維度,并從"陽剛向上"和"積極樂觀 "兩個側面加以分析和詮釋。
第一章 反抗封建禮教,追求個性解放
第一節 反抗傳統女性規范
五四運動作為一場反帝反封建的思想解放運動喚醒了當時中國知識女性的意識和追求,而反抗封建禮教作為婦女個性解放的一個重要部分在謝冰瑩的很多作品中成為揮之不去的旋律。在《一個女兵的自傳》中,這個主題甚至是貫穿始終的,在其中的<幼年時代>(第一章),從反抗“女孩不能出門”,到傾聽“采茶童養媳”的哭訴,再到忍受“纏足的痛苦”,都對于舊禮教下的女孩子給予了感同身受的同情。正是由于這種“凄慘”與“苦悶”,才會萌生出“新希望的事”和“未來的光明”,以至于在<小學時代>(第二章),在小主人公的請求下,母親同意她進私塾念書,初嘗"勝利成果”的小主人公又"得寸進尺",以絕食"相威脅",使得母親最終同意她進新式小學讀書。條件是"不裹腳,就不允許我讀書”,但入學后,逐漸地,到最后“我也向大足的同學一樣赤著腳在天井里玩水”。至此小主人公出門,上學,寬足的“解放事業”取得了最終勝利。個性解放的理想的得以初步實現。 有關婦女解放的主題,在其他作品中還有很多精彩而細致的描述。
第二節 追求真知
謝冰瑩的作品提倡用知識和真理武裝個體的頭腦,只有這樣解放了的個性才可以匯入社會進步的洪流之中。
謝冰瑩的文學作品中經常可見主人公追求真知的描述。《一個女兵的自傳》的<未成功的自殺>中"我"為了能夠繼續讀書,不惜以絕食“自殺”的方式向母親提出抗議。不讓上學時, “豆大的兩顆晶瑩的淚珠,從我的眼中掉下,嫩弱的心早已在顫抖了!”再比如“春之神來到人間,一切生物都在蓬勃地滋長,萬物都轉了生機的時候,我卻準備著踏上死之旅程。”追求知識到了不求知,吾寧死的程度。同樣這本書中的<開始與小說發生關系>中,"書收到的當天晚上,我就開始看短篇小說,這是胡適翻譯的,文字還流利,我一口氣就看完了半本";再比如“我仔細地打開,里面包著兩本嶄新的書”;從這些文字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我”對于知識的向往與渴求。
第三節 反抗包辦婚姻,追求戀愛自由
如果說走出家門讀書工作是新世紀女性解放自我參與社會的必然要求,那么在家門里邊的女性具備獨立自我的前提則是婚姻自由,兩人之間的真切愛情才是婚姻的基礎。謝冰瑩作品中對這一主題傾注了大量筆墨予以褒揚,這種觀念也始終貫穿在她有關婚戀題材的作品中。
《一個女兵的自傳》中“我”幼年接觸到的“童養媳的苦難”,由于“我”相對富裕的家境并沒有發生到“我”身上,但當長大后,“娃娃親”的婚約依然牢牢地束縛著“我”,但作為小女子的“我”,總是積極進取,以一般女孩子難以做到的方式,經歷了“婚前”的三次逃奔,在"婚后"的第四次(機智)逃奔后終究獲得自由,基本擺脫了封建家庭與禮教的束縛。這一過程,讀起來給人力量,催人奮進,作者有關婦女解放的理想情懷呼之欲出。
第二章 追求革命理想,勇于承擔社會責任
第一節 從軍
對于不可救藥之腐朽,毀之重建是唯一出路。軍隊自然是推翻舊制度建立新社會的出路和希望之所在。而為國家為正義為民眾舍小家為大家流血犧牲的戰士們,自然成為謝冰瑩文學作品中極力頌揚和關懷的對象。謝冰瑩的《從軍日記》描述了大量斗志昂揚的軍旅場景。
在《一個女兵的自傳》中,“我”的視野和天地絕對不拘泥于當前的小圈子,“我”為了革命理想,毅然報考軍校。在乘火車報道途中,發生了<鄉飽姥追火車>的故事: “我”和好朋友樹蓉與同學們走失,無奈一起追火車,又在漆黑的夜空下尋找住處。正因“我”有著強烈的參軍報國情懷,才敢于冒著迷失在黑夜中的危險去追隨軍隊。在另一篇<出發>中,“我”渴望去參加北伐,勇于樂于承擔歷史使命。
第二節 抨擊社會不公現象
抨擊社會不公是謝冰瑩寫作的出發點,也是她前期作品的主要內容之一。
在另一篇<“剎那的印象”>中,“我”看到一位師長的太太對于可能即將成為自己家中丫鬟的女孩隨意品頭論足,極度不尊重。她因此感到十分生氣,因而寫作了一篇小短文< “剎那的印象”>,揭露了“世間的不平”和“凄慘", 對下層民眾的悲憫和同情之心躍然紙上。而為了“新希望的事”,為了千萬個“丫鬟”擺脫困苦的命運,需要有人去奮斗,去犧牲。謝冰瑩在《姊姊》這一文學作品中通過描寫“我"姐姐在婆家的遭遇表露了對于歧視女性的不滿。在這些作品的字里行間,我們可以感受到謝冰瑩極強的正義感以及對弱勢群體的同情和憐憫。
這種以天下為己任的豪邁情懷在謝冰瑩的其他許多作品中也是信手拈來的。
第三節 愛國
謝冰瑩一生有著強烈的民族榮譽感,在青年時代曾經因為發動愛國學生罷課,而被學校開除。之后又懷著極強的報國信念參與北伐,晚年客居美國后依然心系中華。而這在謝冰瑩文學作品的字里行間也是有表露的。
在《一個女兵的自傳》中的<在樓上示威>一節,”“我”以一個胸懷國家,叛經逆道的女性形象出現。“我”不信上帝,不背圣經,我對國恥日念念不忘,為了紀念國恥日,我發動學生罷課。雖然“在這樣舒服而不花錢的學校讀書,沒有一個不是歡天喜地的",但為了堅持做自己認為正確的,有利于民族和國家的大事, “我”寧可被學校開除。"我是為愛國而得到被開除的報酬了”。在《新從軍日記.序》中,謝冰瑩寫下了這樣一段話:“雖然我親眼看到民眾那種顛沛流離,士兵如潮涌般退下,而敵人正在拼命向我們一步緊一步進攻的時候,我總相信不久我們的失地就要收回的;所感到不大滿意的,只是當時政治的力量光輝不夠,軍隊的紀律還欠嚴明,尤其是民眾太沒有組織,不了解抗戰的重要性,不能幫助抗戰。”這字里行間表露出謝冰瑩對祖國的熱愛,對抗戰必勝的決心。
第三章 不屈不饒 堅毅陽剛
第一節 百折不撓的理想情懷
與謝冰瑩個性解放和社會進步理想情懷始終相伴的,則是她作品中經常出現的一種百折不饒的精神。前者即催生了后者,也需要后者的不斷推動。
在謝冰瑩的很多作品中,盡管過程曲折而反復,但主人公從不放棄自己的追求,總是在新的情景甚至困境下,不屈不撓,矢志不渝,向著自己的目標一步一步地靠近。最典型的是《一個女兵的自傳》中,“我”為了能夠和男孩子一樣讀書上學,不惜以絕食的方式來向母親反抗。此外還有革命受挫后女兵隊伍解散,“我”被迫回到家里,等待他的是“被結婚”,雖然經歷了三次失敗的逃奔,但"我"并沒有屈服,仍然抱著勝利的希望“伺機而動”,終于在 “婚后”的第四次成功。
第二節 陽剛為主的美學風格
許多女性作家的文章讀起來都讓人覺得十分地美好而動人,謝冰瑩也不例外。然而與許多女性作家纖柔而又感傷文風不同的是,謝冰瑩的文筆時常呈現出很強的陽剛之氣,亦或說一種為追求理想而不屈不撓不怕犧牲的英武的男子漢氣概。
在《一個女兵的自傳》中,我們可以看到謝冰瑩用硬朗的文筆描述了“我”從軍的過程。在其中第四章“從軍時代”<血的五月>一節:“呵!五月,鮮紅的,用革命先烈的留下的血染成的五月呵,你永遠被紀念在我們的心里,可是一九二七年那些熱烈地紀念你的人們,又不知有多少做了烈士?”也在這章的<當兵去>一節,寫到“至于我自己,那更不要說了,即便他們都反對,我也是要去的!”字里行間都體現出男子般的堅定與果敢;在同章的<出發>一節,主人公在作為北伐軍宣傳隊員出發前線之前因沒有時間和她三哥共餐而告別時的一句話是:“好的,打了勝仗回來再痛飲吧!”這話出自一個二十歲的小女子之口,是何等的從容與豪邁!再如第六章"漂流"中<小學教員>一節,當校長跟主人公談話暗示她學期末將不再續約而且要求她“不理睬任何一個男教員”時,主人公的回答是“哈哈!這當然辦得到!”,于是我放聲大笑。試想,對于一個初涉職場的弱小女孩,面臨失業的打擊甚至是人格的侮辱時,能夠回應以爽快的回答并“大聲地笑了”,需要怎樣的男子漢般寬廣的胸懷和宏大的氣魄。能夠以如此粗獷陽剛的筆調描述一個面臨困境甚至絕境的女孩,作家本身想必也是一個合格的“女漢子"吧!
謝冰瑩的作品也始終洋溢著樂觀豁達且積極向上的情調,這在她行文的字里行間也同樣有體現,不論是在自傳體作品或是散文中這樣的例子俯拾皆是。例如《一個女兵的自傳》里<夜間行軍>中的:“晚上行軍,再舒適也沒有了,雖然沒有月亮和星光,我們要像瞎子似的摸著走,帶著花香迎面吹來的清風,像冰淇淋似的沁入我們的心脾,令人感到一種說不出的愉快;尤其當它從樹梢輕輕地掠過,發出清脆的哨聲時,簡直是世間一曲最美,最悅耳的令人陶醉的音樂。”試想一個女孩子在伸手不見五指的漆黑山路上深一腳淺一腳地摸索著前行,能有如上的感受,該是一種何等樂觀積極的心態。而這種樂觀積極的心態,也是實現女主人公"革命理想"的重要保證。再例如在謝冰瑩《我的回憶》里的<雞蛋的故事>中,謝冰瑩提到了自己在窮困潦倒,不能給孩子們買來雞蛋的情況下,用洋芋冒充所謂的“外國蛋”來哄騙孩子,還在紙上畫了很多個雞蛋逗孩子開心。這個情節可以用苦中作樂來概括,換言之,這個故事恰恰表現出謝冰瑩文學作品中樂觀堅韌,笑對苦難的態度。
結語
被束縛(不論思想或肢體)的人做不成事,只有個體的解放才能有社會的前進。個性解放和社會進步不僅僅是謝冰瑩本人的人生理想,更是弘揚在她作品中的自始至終的理想情懷。而不屈不撓,勇往直前的陽剛之氣即是他作品中抱有理想情懷主人公的優秀特質,也是作家本人的人生態度。
擬解決的關鍵性問題:
1.個性思想解放與五四文化的關系;五四運動之后,西風東漸,那種強調個性解放,強調自由人格,強調追求個體價值與男女平權的思想涌入中國。而謝冰瑩作為一名近現代作家,其行為其思想也毫不例外地受到了五四運動的影響。在她少年和青年時期,謝冰瑩追求和男性同等的發展機會和受教育權利。她反對傳統的女性規范,追求真知與婚戀自由。而這和五四文化的影響是分不開的。
2.革命追求與三十年代文化的關系;謝冰瑩少年時期即關注社會種種不公,青年時代投筆從戎,參與革命。這和三十年代中國的境況是分不開的。三十年代的中國,內憂外患,滿目瘡痍。相當多的仁人志士面對這種狀況或妙手著文章,鐵肩擔道義,或投筆從戎,投身革命。總之,在當時中國的學界,有相當多的知識分子懷著很強的社會責任感來試圖以自己綿薄之力改變國家狀況。而謝冰瑩的革命追求以及與之相關的一系列行為都和三十年代的文化風氣息息相關。
三、擬采取的研究方法、試驗方案及其可行性分析
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文獻研究法,這些文獻主要指謝冰瑩的作品,通過初步閱讀對其作品有一個總體的認識和把握。 在此基礎上,可以分析出謝冰瑩及作品所體現出的對于個性解放和社會進步的理想情懷。
定性分析法就是對研究對象進行“質”的方面的分析。具體地說是運用歸納和演繹、分析與綜合以及抽象與概括等方法,對獲得的各種材料進行思維加工,達到認識本真。這里談到的研究對象主要是出自謝冰瑩的文字或作品,包括日記,散文,小說以及往來書信等等。
總之,將綜合運用文獻研究法,定性分析法,對謝冰瑩作品所體現出的理想情懷進行分析。
可行性分析:
目前對謝冰瑩及其作品研究還不夠深入和全面,還有很大的空間。根據大量的謝冰瑩作品,綜合運用以上研究方法,可以進一步挖掘并提煉出作品中的理想情懷的方方面面。
四、課題的創新性
自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成為中國文學研究的主流后,對于女性文學的研究便絡繹不絕,論著也堪稱汗牛充棟。然而在海外獲得較多關注的女兵作家謝冰瑩因為種種原因不僅其作品出版不多,當代文學評論界對其關注更是很少,相關評析和研究也似乎僅僅停留在作品和生平的介紹方面。
本文將對謝冰瑩的作品進行詳細細致的文本分析,對其中所體現或蘊含的理想情懷的相關方面予以剖析或闡釋,從而在更高層次上理解謝冰瑩作品的意義和價值。
五、計劃進度、預期進展和預期成果
............
六、與本課題有關的工作積累、已有的研究工作成績
與本課題有關的工作積累:
筆者自從考入北京語言大學進入碩士研究生階段的學習以來,一直對女性文學頗為感興趣,也閱讀了較多數量的女性文學作品。發現20世紀的女性文學呈現出一種與男作家所寫作品截然不同的特點:或凄婉哀怨或靈動明秀,總之給人以一種柔和而又清冷的感覺。與大多數女性作家不同的是,謝冰瑩的文學作品給人以一種煥然一新的感覺。她的文筆大氣雍容而又有著幾分男子氣,可以說,謝冰瑩文學作品讓人覺得耳目一新。因此,在老師的建議下,本人便決定以研究謝冰瑩的文學作品作為自己的碩士論文課題。
本人在完成該開題報告之前已經閱讀了謝冰瑩的一些著作,還通過中國知網等網絡平臺下載了一系列對謝冰瑩作品進行論述的文章,并對這些文章進行分析,同時吸納他人的觀點并且結合自己的看法總結出自己特有的觀點。目前本人已經針對謝冰瑩的作品寫了一些讀書筆記,有了相對比較成熟的觀點。對此本人也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和觀點做了筆記,文字雖不嚴謹,但至少對于本人的論文寫作還是有一定參考意義和價值的。
已有的研究工作成績:
在對本課題進行了長時間的準備工作后,基本了解了謝冰瑩的作品和思想理念,為論文的進一步寫作積累了內容。
參考文獻:
謝冰瑩著作:
散文集:
【1】 謝冰瑩,《從軍日記》[m],上海:春潮書局,1929年;
【2】 謝冰瑩,《麓山集》[m],上海:光明書局,1932年;
【3】 謝冰瑩,《新從軍日記》[m],香港:天馬出版社,1938年;
【4】 謝冰瑩,《在日本獄中》[m],上海:遠東圖書館,1940年;
【5】 謝冰瑩,《故鄉》[m],臺灣:臺北力行書局,1957年;
【6】 謝冰瑩,《夢里的微笑》[m],臺灣:光啟出版社,1967年;
【7】 謝冰瑩,《生命的光輝》[m],臺灣:三民書局,1978年;
【8】 謝冰瑩,《冰瑩憶往》[m],臺灣:三民書局,1991年;
【9】 謝冰瑩,《謝冰瑩散文選集》[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2年;
小說選:
【10】 謝冰瑩,《女叛徒》[m],臺灣:國際書局,1937年;
【11】 謝冰瑩,《戰爭的手》[m],重慶:獨立出版社,1942年;
【12】 謝冰瑩,《姊姊》[m],北京:建國書店,1942年;
【13】 謝冰瑩,《圣潔的靈魂》[m],香港:亞洲出版社,1954年;
【14】 謝冰瑩,《紅豆》[m],臺灣:臺北眾文圖書公司,1954年;
【15】 謝冰瑩,《空谷幽蘭》[m],臺灣:臺北廣文書局,1961年;
【16】 謝冰瑩,《梅子姑娘》[m],西安:新中國文化出版社,1967年;
【17】 謝冰瑩,《一個女兵的自傳》[m],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85年;
專著:
【1】范橋,王才路,夏小飛,《謝冰瑩散文》[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1993
年;
【2】艾以、曹度,《謝冰瑩文集》[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年;
【3】欽鴻,《永恒的友誼—謝冰瑩致魏中天書信集》[c],北京:中國三峽出版
社,2000年;
【4】閻純德, 李瑞騰,《女兵謝冰瑩》[c],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
【5】李玲,《中國現代文學的性別意識》[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2年;
【6】李夫澤,《從“女兵”到教授——謝冰瑩傳》[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4年;
【7】石楠,《中國第一女兵:謝冰瑩全傳》[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08
年;
【8】崔家瑜,《謝冰瑩及其作品研究》[m],臺灣:文史哲出版社,2008年;
論文類:
【1】 劉加谷,《心靈的軌跡—謝冰瑩前期創作簡論》[j],中國文學研究,1986,(1)
【2】 孫日融,《謝冰瑩和她自傳體作品中的女兵形象》[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1986,(4)
【3】 孫育群,《<女兵自傳>》的精神風采與藝術魅力[j],蘇州大學學報,1995,(3)
【4】 徐小玉,《“女兵”阿姨—女作家謝冰瑩印象》[j],新文學史料,1995,(4)
【5】 唐潮,《女兵作家謝冰瑩婚戀傳奇》[j],海內與海外,1995,(5)
【6】 倄龍恩,《“女兵”作家謝冰瑩及其散文創作》[j],齊魯學刊,1996,(2)
【7】 倪鋒,《遙念謝冰瑩》[j],炎黃春秋,1996,(12)
【8】 以剛,《論謝冰瑩及其“女兵文學”》[j],河南教育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1)
【9】 朱堯耿,《俏也不爭春,只有香如故—謝冰瑩創作漫評》[j],世界華文文學論壇,1999,(2)
【10】 梁兆斌,《不能忘卻的謝冰瑩》[j],文教資料,1999,(4)
【11】 甘和媛,邵榮霞,《憶女作家謝冰瑩與戰地服務隊》[j],武漢文史資料,2000,(11)
【12】 南鵬,《我所知道的謝冰瑩》[j],文史博覽,2001,(2)
【13】 繆啟昆,《被歷史塵封了的時代“女兵”——謝冰瑩的戰地創作及其他》[j],職大學報,2002,(1)
【14】 李夫澤,《月有陰晴圓缺——謝冰瑩的坎坷愛情》[j],船山學刊,2002,(3)
【15】 古遠清,《永遠的女兵謝冰瑩》[j],武漢文史資料,2002,(8)
【16】 嚴農,《著名女作家謝冰瑩的三次婚姻》[j],文史春秋,2003,(11)
【17】 符號,謝冰瑩和《一個女兵的自傳》[j],許昌學院學報,2004,(3)
【18】 楊敏敏,《“女兵作家”謝冰瑩的小說創作》[j],廣西社會科學,2004,(5)
【19】 蔣永國,《對謝冰瑩女性意識的發思》[j],世界華文文學論壇,2007,(3)
【20】 欽鴻,《謝冰瑩一九三八年抗戰日記片段》[j],新文學史料,2010(4)
【21】 唐廉誠,《“巾幗英雄武士風——著名女作家謝冰瑩的特別抗戰》[j],檔案時空,2016(3)
【22】 鄒梅麗,《淺析謝冰瑩不屈不撓的“女兵”精神》[j],湘潮(下半年),2016(4)
相關文章
醫學新增
醫學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