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T商業銀行CD分行開展普惠金融業務的動因及效果探

本文是一篇mba論文,本文以mt商業銀行cd分行為例進行案例研究,先對普惠金融的發展背景及理論進行了闡述,并利用相關理論,通過研究可以得出mt商業銀行cd分行主要從個人業務及小微金融2個方面入手,并通過開發的平臺積極發展普惠金融。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研究的背景和意義
一、研究背景
mba論文怎么寫
2005年聯合國第一次提出普惠金融的概念,以可負擔成本為重要核心,向社會各個階層,尤其是經濟困難的、收入不高的人群供應高效能的金融方面的服務。這意味著普惠金融開始融入到千家萬戶之中,不再是特定人群的專利。我國自從正式實行改革開放,人民的生活質量穩步提高,但也進一步拉大了國內窮富差距,我國社會主要矛盾也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因此,如何讓人民群眾過上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成為目前最急需解決的問題。普惠金融的應運而生有效地解決了上述問題,因為普惠金融這個服務之所以誕生,為的就是在機會要求保持平等,令商業活動得以為繼的原則上,再通過可負擔的成本為有需求的各社會階層和群體提供保質保量的金融服務。
在時間踏入2016年的時候,普惠金融的發展得到了中央國務院的大力支持,國務院發布《推進普惠金融發展規劃(2016—2020年)》這份文件,標志著關乎普惠金融的發展上升到戰略性規劃,而且還是在國家的主導下進行的。這樣普惠金融的發展壯大就如魚得水了,并且這份文件還涉及了普惠金融發展所需要的思想指引和目標規劃。到了2020年的時候,普惠金融的業務和保障范圍要符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要求,讓我國普惠金融的發展可以排到世界的中上水平,這樣就能使更多的小微企業、務農人員、以及一些經濟上處于弱勢的群體,比如殘疾人和老人可以享受到收費低廉,安全快捷的金融服務。在此基礎上,銀監會和人民銀行在推動普惠金融的發展上應該起到帶頭作用,讓相關機制可以惠及工作中,并由各級政府領導實施。商業銀行是金融體系很重要的一部分,所以作為商業銀行應該更好地履行自己的本職工作,讓普惠金融的好處遍及相關人群和機構組織。2021年,作為做好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第一年,我國普惠金融的發展也將迎來新的挑戰。
...........................
第二節文獻綜述
一、國外研究現狀
普惠金融這一理念的前身是小額信貸和微型金融。1983年的時候鄉村銀行在孟加拉國出現,其成功的運作吸引了很多國家的注意,不少國家參照孟加拉鄉村銀行模式發展小額貸款業務,而且不少學者也開始從理論角度對孟加拉鄉村銀行進行研究。
(一)小額信貸方面
小額貸款最早在孟加拉國的鄉村出現,當即成為當地的寵兒,但是小額貸款風險不小。小額信貸這個概念也由經濟學家muhammad yunnan提出。jonathanmorduch(2002)研究了小額貸款的特別之處,他認為小額貸款在普通人之間有普適性,因為不需要擔保,而且可以獲得較多的利益,而能夠在這些群體之間推行。但jesmin akhter&kun cheng(2021)通過對孟加拉國婦女小額信貸可持續發展的研究,認為小額信貸是婦女彌補貧窮落后的農村與富有地區的重要工具。vikas batra(2020)通過對印度農村婦女家庭開支中小額信貸的影響做實證分析,得出了小額信貸有效幫助該類家庭,因為通過小額信貸能使該類家庭在食品、保健與教育等方面提高支出。
(二)微型金融方面
關于微型金融的研究最早從外國開始,經過比較漫長的時間,國內學者才接觸到相關研究。(美)阿芒達利茲和默多克(2013)在系統性地總結微型金融的整個發展內容的時候得出自己的觀點。他在銀行的微型金融創新和風控問題上有自己獨特的見解,他認為銀行應該讓自己得到更加廣泛的融資渠道,這樣就能夠促進銀行的發展。lam swee sum(2020)通過對全球96個國家的微型金融機構在財務績效與社會績效方面的互惠性進行研究,發現在營利性微型金融機構中,財務績效與社會績效具有更強烈的正相關性。除此之外,非營利微型金融機構的社會績效和財務績效之間也存在一定的關聯性,但其主要目的不是為了盈利。
.............................
第二章基本概念及理論基礎
第一節普惠金融概述
一、普惠金融的定義
普惠金融(inclusive finance)是指高效全面地為社會的各個群體提供金融服務,這個理念最先由聯合國提倡。2016年國務院印發了《推進普惠金融發展規劃(2016—2020年)》其中特別強調,普惠金融堅持以使人民群眾平等享受普惠金融服務的好處,使商業活動得以持續發展為原則,同時讓各個階層和群體都可承擔的滿足需求。其中要把弱勢群體和老年人以及收入偏低的群體還有小微企業作為服務的重點。2018年,人民銀行和世界銀行一起發布了《全球視野下的中國普惠金融:實踐、經驗與挑戰》這一文章。文章認為普惠金融主要受益者是個體和小微型企業,為這部分群體提供合適的金融產品和相關服務,通過上述產品和服務要達到方便安全的標準,使客戶從中獲得好處。而對于業務的提供者而言,也能實現可持續的商業發展,達到普惠金融的多種實惠。當然,普惠金融的概念是從現實經濟活動里面實踐而來,它是小額信貸和微型金融的延伸與發展,與前者相比,其覆蓋客戶面積與業務范圍更加廣泛,金融服務的提供者也更加眾多。
二、普惠金融的特點
目前來看普惠金融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服務的全面性
主要是指為人民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務。不僅是開戶、儲蓄、支付等金融服務,貸款融資與投資、保險、匯兌等其他金融服務也不可或缺。同時還需提供專業的技術支持,準確、透明的信息服務,準確、安全的支付和清算服務。
(二)服務的公平性
旨在讓所有人都可以通過一定可承擔的成本,獲得公平、合理的金融服務從而參與到社會經濟活動中去。普惠金融并非是慈善和救助,而是通過金融服務,去調動小微企業、低收入人群等受益群體的“造血能力”,確保發展的可持續性。
(三)參與的廣泛性
普惠金融并不是“專屬”個別扶貧機構或小額信貸機構的工作,而是需要所有金融機構,包括銀行、保險公司、消費金融機構等共同參與的事業。所有機構都應在發揮各自優勢的基礎上,積極參與到各項工作中。
............................
第二節理論基礎
一、農村金融理論
普惠金融的主要使用者一般集中在三農上,商業銀行需要參考農村的金融理論來制定適合三農需要的金融策略。通常可以通過研究農業信貸補貼論、農村金融市場論,不完全競爭市場理論這些理論去把握農村金融理論。
(一)農業信貸補貼論
在1980年以前,我國的農業信貸補貼論在農村金融理論中處于主導地位,這個理論允許將信用貸款提供給當時的正在使用的農村金融戰略的服務人群。該理論的提出建構在認知當時農村(收入不能保證、收益長期性。收益低)等特性上,理論認為居住在農村的人口比較貧困,缺乏相應的資金,連儲蓄都會成為問題,所以農村的人們不可能成為追逐經濟利益為主的商業銀行融資的對象。所以得出了需要從外部為農村發展投入政策性資金,并由非營利性金融機構分配資源的結論。但農業信貸補貼論存在固有的缺陷,那就是農民很容易預期取得可支持自身發展的廉價資金來源,容易使農民缺乏資金的儲蓄,進而導致信貸機構嚴重的財政壓力。因此,在實踐的過程中,這個理論根本沒有發揮出預期的作用。
(二)農村金融市場論
到了上世紀80年代,農村金融市場論或農村金融系統論(rural financialsystems paradigm)逐漸取代了農業信貸補貼論。農村金融市場論看重市場機制的調節作用,這個理論跟農村信貸補貼論的理論基礎背道而馳。該理論強調市場機制的重要性,并且建構在市場機制運行之上,認為政策性金融破壞市場的正常運行,要恢市場正常運行,必須讓利率市場化。該理論還提及,利息補貼對補貼信貸活動的一系列缺陷負有責任。通過提倡利率自由化,可以補償農村金融中介機構的運作成本。這樣做的結果是,可以令中介機構像金融實體那樣運行,承擔一定的利潤方面的限額;激勵金融中介機構號召農業人口進行儲蓄業務,使得他們對外部的資金來源不再有那么大的依賴性,而且讓管理自己的資金成為一種責任,但是這個理論在實際的應用中沒有起到很明顯的效果,因為完全依賴市場機制,容易使得處于弱勢地位的小農戶融資成本高且缺少抵押物,因此,依然需要政府的介入。
.................................
第三章mt商業銀行cd分行概況及開展普惠金融業務的特點
第一節mt商業銀行cd分行概況
一、mt商業銀行cd分行簡介
..................................
二、組織結構情況
...........................................
第四章mt商業銀行cd分行開展普惠金融業務的動因
第一節外部動因
一、政府政策推動
...........................................
二、金融脫媒趨勢倒逼
.......................................
第五章mt商業銀行cd分行開展普惠金融業務的效果分析
第一節效果分析的指標與數據選取說明
............................
第二節經濟效果分析
...........................................
第六章mt商業銀行cd分行完善普惠金融業務的優化建議
一、產品科學定價,提升競爭力
mba論文參考
銀行需要對金融普惠性發展過程中適應能力予以綜合分析。收入能力相對不足的消費者往往更為關注產品成本,不僅如此,隨著金融普惠性的提升也會給消費者產品評價造成一定影響。想要更好地滿足消費者的實際需求,mt商業銀行cd分行需要根據不同消費者消費需求提供同的金融產品服務,不僅如此還應當把定價體系加以優化和完善,把融資成本、人力資源等多個方面融入到定價體系之中。
mt商業銀行cd分行降低自身普惠客戶定價風險過程中,一方面需要對普惠金融客戶當前財務消費現狀予以綜合分析,另一方面需要結合大數據對客戶經濟狀況予以動態分析,將兩種分析結果相互結合才能夠不斷提升mt商業銀行cd分行的信用風險定價能力。從價格設定角度而言,需要以產品差異化和附加服務角度出發,不僅要保障中間業務服務穩步發展,同時需要利用非價格競爭方式獲取更多市場份額。商業銀行在發展過程中還應當建立相對完善的風險管理體系,將多樣化靈活度較高的風險防范技術融入到風險管理體系之中。綜合當前發展實踐形成與之對應的定價方法,通過多種方式切實加快商業銀行發展速度。比如格萊珉銀行到商業銀行結合不同客戶需求對利率予以調整,當前此銀行的貸款利率維持在20%到30%左右,利用不同的還款利率使金融普惠性真正落到實處,商業銀行也隨之獲得一定的經濟效益。
.........................
第七章結論與展望
第一節研究結論
本文的研究,得到四個結論:
第一,mt商業銀行cd分行具備開展普惠金融的內部動因和外部動因。內部動因從企業自身發展角度出發,分別是分散經營風險、培養新客戶群和優化銀行結構。外部動因從外部環境角度出發,分別是政府政策推動、金融脫媒趨勢倒逼和普惠金融業務的發展前景。
第二,mt商業銀行cd分行當前的惠普金融業務主要有兩種不同形式且各具特色。第一是針對個人客戶,通過自主研發的綜合財富管理平臺提供普惠金融服務,上面不但業務種類多樣,還避免許多業務要到柜臺處理,節約了客戶的時間。第二是針對小微企業客戶,通過銀行客戶經理主動上門幫扶,為企業的生存提供了有力支撐。
第三,mt商業銀行cd分行開展普惠金融業務的效果是明顯的,其中經濟效果表現為企業自身發展迅速,不但改良了業務結構,還分散了經營風險,提升了市場份額。社會效果表現為實現了扶貧,且通過改良業務結構實現了金融資源的有效配置。
第四,mt商業銀行cd分行發展普惠金融業務雖然有效,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例如其產品競爭力不足、風險管理水平不高、產品和服務同質化嚴重、營銷和推廣力度不足、缺乏專業的人才隊伍等。
參考文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