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作品中的模糊語言及翻譯策略
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文學作品翻譯受到了人們的高度關注。文章從模糊語的定義入手,探討模糊語的翻譯策略,并將其運用在英譯漢的文學翻譯之中,以此引申出中西模糊語翻譯時誤譯現象產生的原因,以期為譯者翻譯西方文學作品提供借鑒。
關鍵詞:模糊語;文學作品;翻譯
模糊性是人類語言中一種不可避免的特性,其在文學中起到了極為重要的藝術功能。模糊語可創造出不同的美學含義,使語句生動形象,富于表現力,還可為讀者創造一個巨大的想象空間。因此,研究此項課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模糊語
所有語言均存在模糊性這一特性。就像人們很難說明面前的這座山,究竟有多高、多大、多陡峭,故而用“崇山峻嶺”來形容高山;人們無法確定季節之間的界限,究竟是什么時候這個季節結束下個季節開始,所以用“暑往寒來”“霜凋夏綠”形容季節、時光的流逝。諸如此類,不勝枚舉。這種不確定的語言表達方法就是模糊語。古今中外,模糊語得到無數文學家的青睞,并將其大量地運用在文學作品之中。故此,模糊語對文學作品的貢獻非同小可。文學作品中的藝術創作離不開模糊的語言。一方面,模糊語的應用可以使書面語言“栩栩如生”,增添畫意詩情的美感;另一方面,模糊語可以起到留白的藝術效果,給讀者創造無限的想象空間。“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正是這個道理。盡管模糊語已經出現在整個世界語中,但漢語與印歐語系語言的本質差別就在于模糊性。漢語的模糊語特征相比于英語而言更加突出,由于漢語為意合語,主要著眼于人的主體感知和理解體驗,因而漢語中產生了注重隱含語義和模糊關系的句子和語法結構,而往往忽視了分析能力和邏輯思維。而英語作為形合語,則注重分析性、邏輯性和結構關系。因此,在英漢互譯活動中,人們應該對這兩個差別予以注意,從而選擇正確的譯文方式。
二、翻譯策略
要了解模糊語在文學上具有的特殊意義。在西方文學譯著中,為充分體現模糊語言的內涵,必須講求翻譯策略,使譯文盡量反映出原文的一般風貌,并表現出模糊語的特殊韻味,這是譯文取得成功的關鍵條件。在西方文學中,意義一般借助于詞匯、短語和句型表現而來,但因為句型的語法構造錯綜復雜,所以對模糊語的翻譯是個困難的工作。翻譯員唯有講求翻譯策略,才可以更深入掌握原文內涵、風貌,了解原文含義,不斷提升自身的譯文水準,對模糊語句做出更加恰當的翻譯。翻譯工作是將源語通過歸化異化、直譯意譯等加工方式,翻譯成目的語言,使目的語受眾更易接受并認同源語地的風俗習慣與獨有文化,幫助不同語言的受眾實現跨文化的交流,達到高質量交流的目的。優秀的譯者,可以使目的語受眾對源語語言環境,即人文風俗感同身受,讓目的語受眾的閱讀質量得到保證;而拙劣的譯文會引起誤讀,給讀者造成品讀障礙,甚至產生心理困擾。針對不同的語種、文學類型,在兩種文明之間做出合理的信息傳遞,是翻譯者的責任與義務。可以說,成功的文學作品翻譯通常都能夠將表達原文精髓的模糊語進行恰當的轉換,就算沒有達到百分之百的精準表達,也能將原文的精神魅力、內在意境表達出來。目前比較流行的模糊語翻譯方法有模糊對模糊、精準對模糊、模糊對精準三種。譯者應當將其融會貫通于西方文學作品的翻譯之中,力圖為目的語受眾呈現優秀的翻譯作品。
(一)模糊對模糊
自然語言中都存在模糊語,并在一定情況下呈現對稱性。翻譯者只有了解兩種語言,才有機會發現這種對應關系,并采用模糊對模糊的方法進行翻譯,提升譯文品質,并增進文化交流。對于西方文學作品中的模糊詞語,通常采用模糊的翻譯策略,以便將詞匯翻譯得更為貼切,正確地轉化語義。這種譯文方法是最常見的、最省力的,被翻譯者廣泛接受。但在譯文處理過程中,也會有特殊情況出現。例如:a.ggardiner的afellowtraveler中,在翻譯“night”這個模糊單詞時,譯者將其處理成了“傍晚”。從詞義上看,“night”有夜晚、晚上等類似深夜的含義,翻譯成“傍晚”并不是很恰當,但若將其放在原文的表達意境來看,翻譯成“傍晚”就再合適不過了。客觀上來講,“傍晚”與“夜晚”“晚上”均屬于模糊詞語,所表達的時間段均模糊不清。用模糊對模糊的翻譯策略,雖然不是最優秀的文學翻譯,但可以符合原文表達的意境,降低讀者在閱讀時的文學障礙,促進讀者對原文的理解。
(二)精確對模糊
當模糊語與模糊語間所表達的含義均模棱兩可時,就會對目的語受眾造成閱讀障礙。針對這種情況,就要根據源語的含義采用精準對模糊的翻譯策略。這就需要翻譯者擁有較強的文學素養及原文理解能力,根據模糊語所在語境的意蘊選取最符合目的語表達習慣的詞語翻譯。這樣的翻譯方式在中西文學互譯中也十分普遍。例如,在翻譯“itwasanoldandraggedmoon,butitthrewhardlightandhardshadowintothemountaincleft”時,譯者將“hard”根據不同的語言環境與表達意蘊分別翻譯為“凄冷”和“慘淡”兩個詞語。
(三)模糊對精確
除上述翻譯方法外,源語中的精確詞語用目的語中的模糊語代替也不失為很好的翻譯方法,也能夠達到還原源語文風與人文習俗的效果,使譯文更接近原著的內涵表達。比如,在翻譯“that’stomakehimeattwentyofhiswords”時,朱生豪先生將原文中的“twenty”能夠明確表達“二十”的詞語處理成了“幾個”。在漢語的表達習慣中,自古至今均有模糊語義的用法,例如“白發三千丈”“八千里路云和月”中的“三千”“八千”均非表達“白發有三千丈長”“路有八千里遠”的含義。朱生豪先生正是憑借自身對原文意蘊的掌握以及高超的翻譯技巧,將其處理為“幾個”這種符合中文表達習慣的文學翻譯。這不僅是尊重原文的體現,也是模糊對精確翻譯手法的成功應用。在翻譯西方作品時,雖然可以將翻譯策略粗略地劃分為模糊對模糊、精確對模糊和模糊對精確,但在實際進行文學翻譯時,譯者要根據模糊語所在的具體語境與真實含義,合理選擇正確的翻譯策略。翻譯策略的選擇也離不開對模糊語所處語言環境的考慮,因源語與目的語類別、表達習慣、形成因素等方面的差異,綜合兩種文化進行表達,才是翻譯真正需要解決的難題。這也充分體現了模糊語的魅力以及其在文學作品中的重要價值。
三、英漢互譯
西方文學作品翻譯中,模糊語也是比較常見的。對于西方文學作品的翻譯工作,不但要強調利用漢語有效表達文意,還要強調利用漢語實現文學交換。這就需要翻譯者對西方文學有進一步認識,從文學的視角對西方文學作品加以翻譯,考慮文化背景。在翻譯過程中,直譯可以直接進行文意的表達,但對于無法直接翻譯之處,必須通過隱喻和啟發的方法,使翻譯語言表達更加清晰,并保持原著的文化內涵。為此,譯者在翻譯模糊語時,可以適當增補,保留文學作品的意境。翻譯的主要意義就在于推動各文化間的溝通,可以增進人與人之間的了解。由于文化背景差異,以及語言環境差異,文學作品中語言所表現的內涵也可能不同。在翻譯西方文學作品時,必須注意對模糊語的翻譯與使用,才可以把西方文學作品的原意較好地保存下來。例如,在《還鄉》中,托馬斯·哈代為了使作品更富有美學意義,就大量地運用了模糊語。故事的社會背景是在英國的一個村莊里,原著中大量的故事情節、旁白以及景物、對話的描寫均是為主人公的性格特征服務的。以景達意、寓情于景,作者通過對主人公周遭環境的描寫體現主人公內心感受的變化,使二者之間相得呼應,以突出故事的悲劇效果,并奠定了故事最后的結局。為此,譯者在翻譯《還鄉》時,要準確把握隱藏在文字中的作者的文學思維及內涵表達,精準把握原著里模糊語的用法以及翻譯策略,并合理運用功能對等理論、目的論、生態翻譯等翻譯理論翻譯原著中的模糊語,使譯文更能接近源語的表達風格。這有助于讀者理解《還鄉》中主人公荒蕪的內心,保留《還鄉》更深一層的批判意味。
四、文學作品翻譯中模糊語誤譯的成因
語言的發達和社會文明的進步分不開。在截然不同的民俗習性、經濟社會發展背景下,各國的文化審美常常有所不同,從而導致了模糊表達的差異。
(一)中西國家性格的差異
和個人性情類似,各個國家也有它自己的個性,但大致上可分成內向型和外向型兩種,因此筆者將重點從國家個性方面研究文學作品翻譯中,模糊語誤譯的原因。從古至今,我國地大物博,百姓過著自給自足的日子。在中國歷史文化和價值觀的熏陶下,國人形成了謙虛保守的個性。而由于西方社會追求獨立、開放,也強調自由個性,所以,西方人形成了更外放、夸張的個性。西方人民與中國人民在日常行為風格、生活環境等方面的不同致使西方人民與中國人民的思想也有所差異。中國人更加注重總體感覺,正如賈玉新博士在《跨文化交際學》中所闡述,中國人民歷來受到了儒家、道家、法家思想的影響,在思考方法與外向表現等方面,通常更強調直覺,而傾向模糊性。人們在用漢語交談時,通常很少去關心其表述是否符合邏輯相關原則,在語言表達上并不苛刻。對講漢語的中國人民而言,他們憑借先天的領悟力就能夠抓住事件間的邏輯聯系。相比較而言,西方人民則更擅長分析邏輯關聯,并具有更強的抽象思維。
(二)中西審美觀的差異
中國人民在文字語言上講究優美,在文學作品上講求韻律。成語、疊字、排比句等在文學作品中比較常用,而這些審美觀和書寫風格都導致了漢語表達的模糊性更強。而西方人民的文字表達則講究形合、邏輯,甚至以是否合乎邏輯為文字表達的一個審美要求。漢語多是含蓄、優美、富有創造性的,傳達了一種朦朧美感;英語則是按照邏輯思維與形合的方法來構造句子,給人一種直觀的感覺。就像《醉翁亭記》中,歐陽修為表達太守寓樂于民的中心思想和點明文章的主旨而寫下“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楊憲益、戴乃迭將其英譯為“butalthoughthebirdsenjoythehillsandforests,theycannotunderstandmen’spleasureinthem;andalthoughmenenjoyaccompanyingthegovernorthere,theycannotunderstandhispleasureeither”。將原文中體現中國古代文言文模糊美的相同形式、不同寓意的五個“樂”字,處理為“enjoy”和“pleasure”,雖然讀起來朗朗上口,但卻失去了中文特有的美感。并非說二位翻譯者的翻譯不好,而是僅想以此表明中西語言的差異性。西方人民更注重邏輯的理性,將字、詞、句的寓意具體到特定的事物之上;而中文的習慣表達則是適當留白與模糊,為讀者提供無限的想象空間,以體現文學特有的魅力。譯者只有了解各種文字的模糊變化,才能夠更好地認識譯文中結構變化的意義,進而確保原文內容全面、準確地被翻譯出來。同樣,譯者只有在精確地掌握原文表達內涵后再進行翻譯,才能將文學作品獨有的魅力完整地體現出來。
五、結語
模糊性是所有語言的共同特性。不管是什么語言,模糊語在文學作品中始終占有重要地位,也具有獨特的美學功能。本文探討中西方文學作品模糊語的翻譯問題,意在提醒譯者重視原作,以更貼切地表現原作為目標,提高文學作品翻譯水準。
【注釋】
[1]龍鸞.法律英語模糊語言的翻譯策略[j].英語廣場,2021(27):57-59.
[2]張文麗.語義模糊視角下漢韓翻譯研究[d].北京:北京外國語大學,2021.
[3]潘志偉.目的論視角下漢英模擬交傳中模糊語言的翻譯策略[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21.
[4]徐榕澤.醫學類科普文本中模糊修辭的翻譯[d].大連:大連外國語大學,2021.
[5]紀釅釅.模糊信息的交替傳譯策略[d].大連:大連外國語大學,2021.
[6]杜曉卿.英語語言文學翻譯中的模糊語義問題及解決對策[j].校園英語,2022(16):187-189.
[7]孟嫻.模糊語言學視角下的高校英語翻譯教學研究[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上旬刊),2021(12):211-213.
[8]馬賽.英語語言文學中的模糊語義的翻譯研究[j].海外英語,2020(20):72-73.
[9]趙華.英美文學作品中的模糊語言研究[j].北方文學,2020(18):108-109.
[10]索麗媛.關聯理論框架下模糊語言的翻譯策略研究[d].唐山:華北理工大學,2020.
作者 薛尚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