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翻譯學視域下的徽州景點解說牌翻譯策略

一、引言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以及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增強,我國的涉外旅游業得到了迅猛發展,成為世界了解中國的一個窗口,也成為我國傳播民族傳統文化、提升國際影響力和國家“軟實力”的重要途徑之一。外國游客對我國景區內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的了解主要通過專業導游人員的解說和景區內的中英雙語標識的解說牌示上的英文解說。遺憾的是不少景區內的雙語解說牌上的英文解說錯誤頻出。不但沒能準確傳達景點信息和文化內涵,還給外國游客帶來困惑,甚至產生誤解,無法真正起到介紹景點、服務游客的作用。
徽州,古稱新安、歙州。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稱徽州,統轄一府六縣,至今已有近千年歷史。古老的徽州地區既擁有黃山這一世界著名的5a級自然景觀,又擁有大量的文物古跡和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徽州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景區內的雙語解說牌是外國游客了解這些景觀及其所蘊含的文化內涵的重要途徑。但就目前情況來看,徽州主要景區內的雙語解說牌的英文翻譯并不規范。主要有單詞拼寫錯誤、用詞不當、語法錯誤以及句子結構不合理等問題。這樣錯誤頻出的雙語解說牌顯然無法起到宣傳徽州、促進文化交流的作用。
二、生態翻譯學概述
清華大學的胡庚申教授從達爾文的“適應選擇學說”論證并構建了“翻譯適應選擇論”,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生態翻譯學(eco-translatology)這一全新的翻譯理論。生態翻譯學具有“生態學”和“翻譯學”跨學科交叉研究的性質,可以看成是一種生態學途徑的翻譯研究,或是生態學視角的翻譯研究。“生態翻譯學從生態學視角對翻譯實質、翻譯原則、翻譯方法、翻譯過程以及譯文評價標準做出了全新的解讀和闡釋”,創新性地提出了“翻譯生態環境”的概念和“三維轉換”的翻譯方法。
(一)翻譯生態環境
胡庚申教授在《翻譯適應選擇論初探》一書中提出了“翻譯生態環境”的概念。即“原文、源語和譯語所構成的整體,包括語言、交際、文化、社會,以及作者、讀者、委托者等相互作用的整體”。“翻譯生態環境”是一個包括譯者和譯文生存狀態在內的翻譯環境。翻譯生態環境既是制約譯者進行最佳適應選擇的多種因素集合,又是譯者翻譯過程中進行多維度適應與適應性選擇的前提和基礎。所以說,“翻譯生態環境”直接影響譯者最佳適應和優化選擇,對譯者做出合理的適應性選擇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三維轉換”翻譯法
“三維轉換”是生態翻譯學的方法論,即語言維、文化維和交際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語言維的適應性轉換”是指譯者在語言形式方面進行的適應性選擇轉換,是在不同方面、不同層次進行的轉換;“文化維的適應性轉換”是指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關注雙語間文化內涵的傳遞與闡釋。具體就是譯者應當從目的語的文化視角去理解原文,關注源語和譯語文化差異,避免從譯語文化角度出發曲解源語;“交際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是指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關注源語與目的語之間交際意圖的轉變,做到語言信息的轉變和文化內涵的傳遞之外還關注源語中的交際意圖是否在譯語中得以體現。
三、“三維轉換”翻譯方法指導下的景點解說牌翻譯策略
(一)語言維的適應性轉換
語言維的適應性轉換是指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對語言形式的適應性選擇轉換。 翻譯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交際。譯者首先要注重語言形式是否規范。中英兩種語言在詞匯選擇、語言表達和行文習慣上存在很大差異。翻譯時按照源語的字面意思和語序結構生搬硬套,必然會在語言生態層面引發源語和譯語翻譯失衡,導致源語語言信息傳達失誤。所以,翻譯景區解說牌時要考慮到譯語的整體生態環境,從易于讀者接受的角度進行語言維度的轉換,包括景點名稱和景點介紹中詞語的選擇、句子結構的調整和修辭風格的轉換等方面。
1.景點名稱的翻譯方法
景點名稱的英譯一般采取“地名音譯、景名意譯”的翻譯原則。由于景區名稱的復雜性,譯者在實際翻譯過程中會遇到許多問題,需要更加實際有效的翻譯原則指導。在同一個景區內,有時會出現不同地方解說牌對同一個景點的名稱譯法不一致。這會給外國游客帶來困擾。在黃山翡翠谷景區,一個地方的解說牌上標識的英文名稱為 “jade valley”,另一處為“feicuigu”。對于這種情況,可以在翻譯時采用音譯加意譯的方法,即“feicui valley”。這種翻譯首先采用了“專名音譯”的方法,把“翡翠”譯成 “feicui”,同時又采用了通名意譯的方法,把“谷”譯為“valley”。這樣即保留了漢語景點名稱的完整性,體現了“翡翠谷”的身份識別功能,同時意譯的“ valley”又能夠讓外國游客了解“谷”的具體意義,兼顧了景點名稱譯名的信息性。
2.詞語的選擇
“水口”是徽州古村落中非常重要的公共設施,是村落的門戶,一般位于村落與外界的交界處。 對于水口,西遞景區內的解說牌上有這樣一段介紹:“徽州古村倚水而居,在小溪的下游,離村數百米的地方,稱作古村的水口。入了水口,即到了一村的地界。”在此解說牌上,“水口”被譯為“water outlet”。 柯林斯英漢雙解大詞典給出的“outlet”的解釋為“an outlet is a hole or pipe through which liquid or air can flow away”,即出水口、排氣口。所以“water outlet”即為“水的出口”之意。然而,根據解說牌上的中文介紹,可知水口對于徽州古村落而言是門戶,是進入古村的入口。所以,“water outlet”的翻譯方式不能完全體現“水口”所蘊含的意義。根據語言維適應性轉換的原則,可以把它翻譯為“water entry”。這種翻譯更能體現“水口”作為徽州古村落入口的含義。 3.語法問題的改進
旅游文本翻譯中常出現的語法錯誤是徽州主要景區內雙語解說牌翻譯上常見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單詞拼寫錯誤、大小寫使用混亂、標點符號不規范、句子成分殘缺不全和句意不明確等方面。例如,在歙縣牌坊群鮑家花園景區內,鮑文齡妻節孝坊與樂善好施坊、鮑燦孝行坊、慈孝里坊、鮑逢昌孝子坊、鮑象賢尚書坊、鮑文淵妻節孝坊等七座牌坊共同組成了以“忠、孝、節、義”為核心的牌坊群。景區對于鮑文齡妻節孝坊的中英文解說如下: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建。鮑文齡妻汪氏,年廿五守節,撫孤子成立,四十五歲歿。
jiexiao memorial archway for the wife of bao wenling
built in 1769.bao wenling died when his wife wang was 25 years old.wang supported heronly son until he was grown and she never remarried.she died when she was 45.
這一段英文翻譯中出現了諸多問題。首先,“節孝”、“牌坊”二詞具有文化內涵,譯者用漢語拼音“jiexiao”和“memorial archway”對這兩個詞進行翻譯,沒有能夠體現這兩個詞的文化內涵。這是文化維度轉換中出現的問題。其次,從語法上看,“built in 1769.”這句話是不完整的。“heronly”應該是筆誤,正確的寫法為“her only”。“孤子”為鮑文齡和汪氏的孩子,所以改為“their only”更好加合理。“grown”是形容詞,表示成年的、成熟的,與“up”連用可表示“成長,長大”。立此牌坊是為了贊頌汪氏獨自撫養獨子長大成人,所以這里用“brought up”更貼切一些。此外,譯文重點不明確,主語轉換頻繁,行文結構松散,不能傳達中文對汪氏節孝的贊頌之意。依據生態翻譯學“三維轉換”中語言維適應性轉換的翻譯方法,可改譯為:
chastity and filiality memorial archway for bao wenling’s wife
constructed in 1769,it was built in honor of ms. wang,bao wenling’s wife.she was only 25 years old when her husband died and brought up their only son all by herself.she never got remarried until she died at the age of 45.
(二)文化維的適應性轉換
文化維的適應性轉換是指譯者在翻譯過程中要關注源語和譯語之間文化內涵的傳遞和闡釋。各民族的傳統文化都會隨著時間的積累而演變成各自語言中隱含的信息。對于同一文化的人們而言,這些隱含的信息是不言而喻的,在交流的過程中經常被省略以提高交際效率。然而,翻譯過程中的文化生態環境會改變。當文本從源語文化生態被移植到譯語文化生態時,那些在同一語言交流中被省略的隱含信息就會成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交流的障礙,影響交際的效果。因此,譯者要對譯語生態中損失的文化生態進行積極的修復和重構,注重源語和譯語文化內涵的傳遞和闡釋。
1.意譯加注釋翻譯法
黃山怪石是黃山風景區的“四絕”之一,常以形似或神似某種人獸形象、物件形態、歷史典故和神話傳說而命名。如“猴子觀海”、“仙人背包”、“豬八戒吃西瓜”等。對于這些景觀的英文翻譯,如果僅僅是形似或神似某種人物或者動物形象,而不包含隱形的文化內涵,就可以如同景區解說牌所示,采用直接翻譯的方式,如“猴子觀海”翻譯為“monkey viewing the sea”,“仙人背包”翻譯為“fairies carrying the bags”。外國游客看到這個翻譯就能直觀地理解其所指的含義。但是,對于帶有中國神話色彩的“豬八戒吃西瓜”這個名稱,采用同樣的方式,直接翻譯為“zhu bajie eating the water melon”,就會令外國游客費解。因為“豬八戒”是中國人耳熟能詳的神話故事《西游記》當中的人物。“豬八戒吃西瓜”是其中最經典的片段之一,生動地刻畫了豬八戒的貪吃、可愛的形象,以至于說到豬八戒人們的第一反應就是他愛吃西瓜。但是對于不了解中國傳統文化,沒有讀過《西游記》的外國游客來說,“豬八戒”僅僅就是一個名稱。他們不會在腦中再現出《西游記》中“豬八戒”的形象,更不能理解這個神話故事所賦予這個景觀的文化內涵。因此,在翻譯此類帶有歷史典故或神話故事的景觀名稱時,可以采用意譯并加注釋的方法來體現它的文化內涵。“豬八戒吃西瓜”可以改譯為:“zhu bajie eating the water melon”(zhu bajie,also called pig king, is a classical image in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mythic fiction“journey to the west”.)
2.音譯加注釋翻譯法
徽州地區除了擁有優美的自然景觀,還有豐富的人文景觀。很多人文景觀都體現了徽州人民傳統倫理道德觀、價值觀和家族觀念。在這眾多的人文景觀中,最具徽州文化特色的人文景觀就是徽州牌坊。徽州牌坊不僅是我國古典建筑杰出的代表,更是徽州宗族文化和徽州人民傳統的倫理道德觀、價值觀以及思維方式的具體體現,代表著中國傳統的“學優則仕”、“封妻蔭子”、“光宗耀祖”、“流芳百世”等封建禮制和傳統道德觀念。在徽州大多數景區內,“牌坊”被翻譯成“memorial archway”。如前面示例中“鮑文齡妻節孝坊”就被翻譯成“jiexiao memorial archway for the wife of bao wenling”。英文單詞“archway”是“拱門”的意思。西方建筑中的拱門頂端一般為彎曲狀,而徽州牌坊的頂部多為直線型。因此,英文單詞“archway”與“牌坊”在語義上是不對等的。而且“牌坊”是中國封建社會所獨有的一種建筑形式,很難找到完全對等的譯文。在這種情況下,可以采用音譯的方式“pai fang”再通過追加注釋(a huge stone gate-like architecture commending people’s chastity,fidelity,filialit,morality, etc.)的方法進行翻譯。其次,“鮑文齡妻節孝坊”中的“節孝”被譯為“jiexiao”也是不適宜的。“節孝”不是這個牌坊的名稱,而是指明了豎立此牌坊的目的:嘉獎鮑文齡妻子汪氏的“貞潔和孝義”,所以“節孝”應該譯為“chastity and filiality”。只有這樣,才能讓外國游客更好地理解這塊牌坊的文化內涵。
(三)交際維的適應性轉換
交際維適應性轉換是指譯者在翻譯過程中要關注源語和譯語在交際意圖上的適應性選擇轉換。翻譯是一種跨文化的交際活動。譯者除了要關注雙語在語言信息和文化內涵上的傳遞之外,更要關注譯文中交際意圖的傳遞,即譯文能否使譯語讀者產生與源語讀者相似的反應。徽州地區歷史悠久、人文景觀眾多。徽州景點中出現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地名和典故具有較強的文化色彩。在理解時需要具備較多的中國歷史、文化背景知識。因此,在對這些景點介紹翻譯時要進行適當的改寫補償,改掉原文本的內容或形式,換成譯語讀者容易接受或更愿意接受的表達方式以保證文化信息和交際意圖的有效傳遞。
許國牌坊坐落于歙縣街頭,與徽州府衙比鄰。對于許國牌坊,景區給出如下介紹:許國(1527-1596)為明嘉靖、隆慶、萬歷三朝內閣重臣。萬歷時,他因決策云南平叛有功,被恩準在家鄉建坊,因坊額有大書法家董其昌題“大學士”三字,故又名“大學士坊”。其譯文為:
xuguo (1527-1596) served as important official across the reigning period of three emperors, namely jiajing, longqing and wanli. in wanli period (1573-1620) of the ming dynasty (1368-1644), he was approved to establish a memorial archway for his right decision in putting down the yunnan insurgency. the archway was also known as“grand scholar archway”because three chinese characters “da xue shi”(a grand scholar) were dedicated to him by the outstanding calligrapher dong qichang. [9]
這段許國牌坊的介紹中出現了一系列明代皇帝的年號。如果全部按照原文翻譯過來,不但譯文繁瑣,而且外國游客也不能準確理解這些年號具體含義及所指時間,達不到交際的目的。所以在翻譯時可以對其進行適當的改寫,換成易于外國游客理解的具體時間。即:
xu guo (1527-1596),an important official in the ming dynasty (1368-1644), was approved to establish a memorial archway for his right decision in putting down the yunnan insurgency. the archway was also known as“grand scholar archway” because three chinese characters “da xue shi”(a grand scholar) were dedicated to him by the outstanding calligrapher dong qichang.
四、結語
生態翻譯學認為“翻譯即生態平衡”,譯者要通過“選擇性適應”和“適應性選擇”使譯文生存于譯語生態環境中。生態翻譯學的翻譯方法可以簡單概括為語言維、文化維和交際維的“三維轉換”翻譯法。其翻譯學理論及“三維轉換”翻譯方法能夠對旅游景區解說牌的翻譯起到切實有效的指導作用。生態翻譯學對翻譯的本質和過程進行了全新的描述和解釋,為旅游文本的翻譯提供了全新的翻譯原則、翻譯方法和評判標準。譯者在從事旅游文本翻譯時應當在翻譯生態環境的不同層次、不同方面力求多維度適應,得出最佳翻譯文本。
參考文獻(略)
本文收集整理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客服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