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a碩士論文開題報告范文
論文堡
日期:2023-11-14 20:07:40
點擊:670

本文是一篇開題報告,開題者把自己所選的課題的概況(即"開題報告內容"),向有關專家、學者、科技人員進行陳述。然后由他們對科研課題進行評議。(以上內容來自百度百科)今天為大家推薦一篇開題報告,供大家參考。
一、選題緣由
新公共管理改革興起于20世紀80年代,并風靡全球20余年,但它最終并沒有實現其當初的承諾--提高政府公共部門的效率效益,為顧客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務等等,反而使得公共部門出現了諸多問題,比如在價值取向上不利于民主的實現,在制度機構上趨于分裂,為顧客提供的服務呈碎片化趨勢,在權利配置上趨于分權,政府威信力下降等等。后新公共管理理論的出現與新公共管理改革出現問題有著很大的關系。
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后新公共管理理論在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國家興起。美國的網絡化政府,英國的合作政府,澳大利亞的整體政府,這些都是后新公共管理改革。作為一個理論體系,后新公共管理理論包括了新公共服務理論、整體政府理論、網絡化治理理論等,而這些理論在西方已日臻完善,可以被我們所借鑒。對于后新公共管理理論我們應當予以足夠的關注和深入的了解,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對西方國家有一個全面的認識,與他們進行交流時才能更有益于我國的發展。
把后新公共管理理論應用到政府教育部門對學校的管理中去,首先有利于豐富學校管理理論的發展,有利于豐富學校管理工作者的理論知識,使他們在能夠在后新公共管理理論中尋求靈感以解決學校管理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十八大報告中強調:“建設職能科學、結構優化、廉潔高效、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推動政府職能向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提供優質服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轉變”.說以把后新公共管理理論應用到學校管理中去對教育部門的發展也非常有利。它有利于教育部門的職能與機構的科學化和合理化,有利于建設一個服務型的且廉潔高效的教育部門,同時還有利于維護社會公平,為公民提供優質的教育條件。
二、文獻綜述
張伏力對登哈特夫婦的新公共服務觀念的具體內容進行了總結,并得出結論:“新公共服務理論構筑起了以公共利益和公民權為核心的公共行政價值體系”,②這種以公共利益和公民權為核心的公共價值體系對我國大學生教育管理有很大的啟示。新公共服務強調了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所以在大學生學生管理中應當樹立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新公共服務理論注重公共利益,強調民主參與,所以在大學生學生管理中應構建多元參與的過程機制。在這些啟示的基礎上,張伏力對大學生學生管理提出了具體策略。一是要健全系統的學生管理制度,發揮學生主體性,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各種學校管理事務中來,為學校公共利益作出一份自己的貢獻;二是培養學生的公共性價值理念--學生優先、公平正義、公共責任、服務至上、人的尊嚴與價值實現,并把學生教育管理止于公共性價值基礎之上。
李會會也認為在對高校的學生管理中,應當要實現學生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參與作用。具體措施主要是提高兩個應用和完善兩個機制。一個應用是利用學生宿舍,營造學生參與氛圍。學生宿舍作為大學生學習和生活的主要場所,對營造學生的參與氛圍有很大的影響,如果把它利用好了,那么做事情就會事半功倍。
第二個應用是對學生社團的應用,為學生參與構建平臺。作為高校學生自主活動的重要形式,社團的作用之大,是每一個學校管理者所不能忽視的,把社團作為提高學生參與到教育管理中去的一個載體,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是非常有必要的。兩個機制分別是激勵機制和監督機制。只有完善激勵和監督機制,通過有效地監督和激勵手段,才能不斷提高學生的參與熱情度。
許珍認為新公共服務理論強調為公民利益服務,充分重視民主、公民權,這些都與以強調以師生為本的高校人本管理理論有著高度的相似性。當前高校管理中存在著一系列的問題,傳統的管理模式要向人本管理模式轉變,那么就需要借鑒新公共服務理論。在對教職工和學生的管理中,高校管理人員需要轉變傳統思想,把自己領導者的角色轉化為服務者的角色,樹立以人為本的服務意識,為廣大師生提供良好的教學環境和學習環境;高校管理者還應加強與師生的交流溝通,特別是在制定一些政策時要多聽取師生的意見,并對其意見作出積極反應,從而使政策更具合法性和民主性;充分利用物質及非物質激勵手段來加強服務,弱化對師生的管制,從而提高教師的工作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建立多元參與機制,鼓勵師生參與學校管理,實現學校民主管理。
依據上述文獻不難發現新公共服務理論對于學校師生管理的主要措施還是以人為本--重視人、尊重人。注重對師生的服務,不斷滿足師生合理要求,為師生提供一個舒適的教學和學習環境;提高師生參與到學校管理中的積極性,多多聽取師生意見,讓他們最大限度的參與到學校管理中來,使學校管理能夠實現真正的民主管理。但由此也可以看出,領導層觀念的轉變是極為重要的,只有先轉變了他們的傳統管理觀念,才能真正為師生服務,真正實現學校的民主管理。
張秦認為泛行政化是當前高校所面臨的一個嚴重的問題,對一致性和制度的過分強調嚴重阻礙了師生發揮其主觀能動性,我們需要借助新公共服務觀念來更新已經不適應時代發展的傳統管理模式,對管制進行削弱處理,加強意識轉變,創造更多機會讓師生參與到學校管理中去,創造各種師生溝通渠道,加強對民主、公民權的重視,積極為公共利益服務。在教學管理中,他認為具有彈性規定的教學過程管理是值得提倡的,如課程、學制、畢業論文評價、教師教學質量的評價等。
具體措施有:對課程結構進行優化,讓課程形式多樣化結合,比如將外圍課程、個別化課程相、實踐性課程、核心課程等相結合,增加選修課的數量,提升選修課的質量,給予學生更多更好的選擇,讓學生能夠全面發展,并讓學生的知識結構趨于合理,以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和才能發揮;對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進行改革,改革原則是整體優化原則,同時還需要有配套的優秀課程的建設目標、鑒定驗收的指標體系和評優的評價標準;高校可以對具體專業方向進行弱化,課程體系也可以按專業大類進行設置,人才培養模式要更加綜合化,讓學生進行個人潛能的自我發掘,以利于個性充分發展和個性優勢的充分發揮;對學生畢業論文和畢業設計的評價應該更看重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的實踐能力,對這一方面進行較高比例的考查,并且要對畢業設計和畢業論文各個環節的檢查評價指標進行制定;對教師的評價應該由單維評價轉向多維評價,單維評價是指僅從教育者的角度去評價教師,多維評價是指從學習者、創造者的角度去評價教師。
三、核心概念界定
對于公共管理的理解,不同的學者有著不同的看法。有學者認為人類社會很早就有公共生活及其管理,因此公共管理在早期人類社會就已經出現;有學者認為在十九世紀末出現的行政管理學以及公共行政學便是公共管理的一種表現形式,公共管理即是公共行政;還有人認為嚴格意義上的公共管理,即其作為一門理論和科學研究領域,興起于20世紀70年代,這個時期也是“新公共管理”理論發展之時,所以有的學者也會把公共管理當成是“新公共管理”.因此,對于公共管理的定義,理論界也是眾說紛紜,各不相同。黎民在《公共管理學》中認為公共管理就是公共部門為增進和保障社會公共利益而依法對社會事務進行管理的職能活動,這里的公共部門是以政府為代表的公共部門。
而且他還為公共管理的定義賦予了五條涵義:在主體方面,公共管理的主體把私人及私營組織排除在外,只能夠是政府和其他公共部門;在對象上,公共管理的對象是公共事務,公共事務具有受益對象是社會公眾以及和公共利益直接相關兩個顯著特征;因為與全體社會成員的利益息息相關,所以社會事務及其管理是永恒存在的,但其內容不是永恒的,而是會隨社會的不斷發展進行調整;公共管理需要依法進行,這是由公共管理的民眾授權性的特征以及需要負有直接的社會責任的特性決定的,因此簡單地以利潤或效率作標準來衡量公共管理的工作績效也是不可取的;公共管理部門受到社會公眾的監督和制約,這是由公共管理的公共性所決定的。張成福和黨秀云在對各家觀點進行綜述分析的基礎上,認為公共管理的主體是以政府為代表的公共部門,這些主體運用多種手段--政治、法律、管理、經濟來整合各種社會上的力量,以此來提升政府的治理能力、政府公共服務品質以及政府績效,以便達到促進公共利益并為公眾謀福祉的目的,①并且他們還把公共管理歸入到公共行政的范圍內,公共行政中包含了公共管理,公共行政是一門職業,公共管理則是公共行政這一職業的實踐者。
綜上,可以得出,雖然公共管理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但人們對公共管理理論的定義缺乏共識。之所以對定義缺乏共識,主要原因還是人們對公共管理與公共行政的關系缺乏一個共同的認知。在公共管理與公共行政的關系上,大多數學者的態度是公共管理與公共行政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但公共管理確是在公共行政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就兩者的管理主體而言,公共行政的管理主體是政府這點毫無疑問,公共管理方面,有些人認為是政府(這一類人大都認為公共行政即是公共管理),大多數人認為是政府以及其他非政府公共組織,更有人認為公共管理的主體只是非政府公共組織--它不以盈利為目的,因此不同于企業,它沒有行政權力,因此也不同于政府部門。在管理對象上,公共行政與公共管理的管理對象都是社會公共事務,但就范圍而言,公共行政的管理對象只是政府管理范圍內的社會公共事務,公共管理則不僅包括政府管理范圍內的社會公共事務,還包括不屬于政府管理范圍內的社會公共事務,如公共環境,公共倫理,績效評估等。
四、提綱
引言
(一)選題緣由
1.后新公共管理理論在發達國家已日臻完善
2.后新公共管理理論對學校管理具有重要的借鑒價值
3.后新公共管理理論在我國學校管理中的應用研究不完善
(二)國內外相關文獻綜述
1.關于后新公共管理理論的研究綜述
2.后新公共管理理論視野下的學校管理研究綜述
(三)核心概念界定
1.公共管理理論
2.新公共管理理論
3.后新公共管理理論
(四)研究方法
1.文獻法
2.比較法
(五)研究的難點、重點和創新點
一、后新公共管理理論興起的緣由
(一)新公共管理理論陷入困境
1.理論本身的缺陷
2.實踐方面的不成功
(二)后新公共管理理論對新公共管理理論的超越
1.價值觀方面的超越
2.對公務員角色的重新定位
3.超越科層和市場的網絡伙伴關系
4.組織關系的重新協同整合
二、后新公共管理理論的內涵
(一)新公共服務觀念
(二)整體政府觀念
(三)網絡化治理觀念
三、后新公共管理理論視野下的學校管理問題
(一)學校管理人員缺乏服務意識
(二)學校管理主體參與學校民主管理的程度不高
(三)學校組織碎片化問題嚴重
四、后新公共管理理論視野下學校管理問題的成因分析
(一)學校管理人員“官本位”思想嚴重
1.學校管理人員缺乏全面責任觀念
2.學校管理人員民主意識淡薄
(二)學校管理主體民主價值觀念的缺失
(三)學校傳統組織結構僵化
1.功能性的組織模式導致組織之間的裂化
2.傳統的科層官僚組織模式影響學校的整體溝通
五、后新公共管理理論視野下改進學校管理的策略探討
(一)實現從管理者到服務者的轉變
1.具有做出貢獻的意愿
2.樹立提供服務的意識
3.承擔促進民主參與的責任
(二)把民主價值觀念融入到學校管理中去
1.擴大學校管理過程中的民主參與
2.加強對學校管理主體的公民教育
3.做一個“有道德”的學校管理主體
(三)加強學校組織的跨界協作
1.營造組織跨界協作的文化氛圍
2.實現組織之間的求同化異
(四)加強學校的整體治理
1.實現學校官僚層級的整合
2.實現學校組織功能的協調
3.實現學校部門間目標和信息的整合
參考文獻
致謝
五、研究方法
1.文獻法
通過網絡知網查找關于新公共管理、后新公共管理的相關期刊、碩博論文,并對其進行篩選,以對相關理論有一個大概的了解。在圖書館查閱相關著作書籍,然后對相關理論有一個系統而全面的認識。
2.比較法
對相關文獻進行搜集和整理,然后把新公共管理與后新公共管理進行對比,整理出后新公共管理與新公共管理的不同之處。同時搜集一些關于國外的關于新公共理論、后新公共管理理論在學校管理中的應用的文獻,把其與我國的情況進行對比,并借鑒其經驗。
六、重難點、創新點
本文的研究目標主要有兩個。一方面,通過整理分析文獻資料,掌握有關公共管理、新公共管理、后新公共管理的相關理論知識,弄清楚公共管理、新公共管理以及后新公共管理相互之間的關系,并對后新公共管理理論有一個比較深刻的認識。另一方面,在對后新公共管理理論進行深刻認識的基礎上,把它應用到學校管理中去,并對其在學校管理中的應用提出一些建議。
本文研究的難點主要集中在文獻方面。首先,作為在西方國家起源并發展起來的后新公共管理理論,其第一手資料基本上都是外文資料,雖然有些文章被翻譯為了中文,但在資料的查找和理解方面,還是有一定的難度。還有就是我國情況與西方國家有著很大的不同,且后新公共管理理論有一定的政治傾向,對于后新公共管理理論的應用不能直接套用,需要在了解我國國情的基礎上,對新公共管理理論進行有選擇的吸收和采用。而且,把后新公共管理理論應用到學校管理的文獻較少,沒有可以直接進行參考的經驗。
目前我國學者對后新公共管理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比較有代表性的新公共服務理論和整體政府理論之上,對后新公共管理理論的整體把握還是有些欠缺,所以本文會把研究重點放在對后新公共管理理論的全面闡述之上,對它的發展緣由、理論基礎以及創新均有詳細敘述。而且本文會從政府教育部門對學校的管理以及學校內部管理兩個方面來探討后新公共管理在學校管理的應用,從而促進我國學校管理的發展。
本文的創新點有兩處。一是本文選題較新,對相關文獻進行查找,可以發現后新公共管理理論在學校管理中的應用極少,人們對新公共管理理論與學校管理相結合的興趣反而持久不衰。我想這與我國的社會主義國情有關,人們迫切的希望市場能在學校管理中發揮更大的作用,以解決我國學校管理現存的一些問題,但學校服務的公共性以及我國的國情不允許市場對學校有過多的介入,否則就無法保證學校的公共性和國家價值的取向,因此本文后新公共管理理論應用到學校管理中去無疑為解決這些問題提供了一些思路。二是本文把我國學校管理所存在的問題與后新公共管理理論進行結合,從而找出一些能夠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
七、進度安排
20xx年11月01日-11月07日 論文選題、
20xx年11月08日-11月20日 初步收集畢業論文相關材料,填寫《任務書》
20xx年11月26日-11月30日 進一步熟悉畢業論文資料,撰寫開題報告
20xx年12月10日-12月19日 確定并上交開題報告
20xx年01月04日-02月15日 完成畢業論文初稿,上交指導老師
20xx年02月16日-02月20日 完成論文修改工作
20xx年02月21日-03月20日 定稿、打印、裝訂
20xx年03月21日-04月10日 論文答辯
八、參考文獻
[1]程振響,劉五駒。學校管理新視野[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2]陳麗,李希貴。學校組織變革研究:校長的視角[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3.
[3]褚衛中。“新公共服務”理念對當前我國基礎教育管理改革的啟示[j].中國教育學刊,2007(08)。
[4]褚宏啟。政府與學校的關系重構[j].教育科學研究,2005(01)。
[5]崔懷將。服務型教育行政的構建[d].碩士論文:浙江師范大學,2006.
[6]陳天祥。 新公共管理:效果及評價[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2)。
[7]陳優生。論高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的觀念選擇[j].高教探索,2000(02)。
[8]陳錚。合作政府:英國行政改革的新走向[j].東南學術,2002(05)。
[9]陳征宇。新公共服務的行政責任觀及其啟示[j].江西社會科學,2007(04)。
[10]陳振明。公共管理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相關文章
英語論文新增
英語論文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