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畢業論文:文物英譯方法淺析

本文是一篇英語翻譯論文!
1.提高文物翻譯水平的重要性
1.1文物的文化價值
文物,作為人類發展過程中遺留下來的產物,從不同方面折射出各個歷史時期不同地區的人們的社會及生產活動,開發乃至改造自然的方式,以及當時的生態環境特征,是人類承自祖先的珍貴遺產。自2008年,從中央級文化部門歸管的博物館開始,各地博物館陸續向人民群眾免費開放,即使有不能免費開放的情況存在,博物館也都遵循低門票定價的原則。這項舉措大大發揮了博物館傳播文化的作用。然而一些文物名稱的翻譯質量良莠不齊,這對于外國參觀者了解中國文化尤其是中國文物來說是相當不利的,他們將很難正確地從文物身上獲得信息。因此,提高文物英譯水準將成為突破問題的核心。
1.2我國翻譯界現狀
“翻譯是一種跨語言、跨文化的信息與情感交流過程。通過把一種語言(即源語)表達的信息用另一種語言(即譯語)再現出來的方式,幫助譯語使用者了解原作者意欲傳達的信息內容并獲得與原語使用者大致相同的感受,以達到幫助操不同語言的交際者進行信息與情感交流的目的”。改革開放以來,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翻譯數量與質量與日俱增。跨文化交際可以說是翻譯的重要目的之一。因此,以文化視角對待翻譯工作便尤為關鍵。為了使中國文化能“走出去”,中國在2009年啟動了“中國文化著作翻譯出版工程”。該工程旨在利用中外有關中國文化的專家、學者及出版界人士的力量,加大中國文化著作的翻譯出版力度,致力于向世界傳播中國文化。王克非、孟華等著名學者同時提出翻譯中最大的難題——文化差異。一些文化特色鮮明的詞語如何在目標語中表現出來,哪些翻譯策略應該在翻譯過程中采取,能做到源語的文化含義被保留,又使目的語讀者能夠理解?學者孟華提出“將相異性因素植入認同性并非一種單向的直線運動。實際上,相異性與認同性兩者間是存在著一種交互作用的”。因此,只要能得當運用好翻譯策略,文化差異帶來的問題就能極大地減少。
2.普通文本翻譯方法
文物名稱翻譯與其他類型的文本翻譯存在很多不同,因此想要做好文物翻譯工作,必須了解清楚普通文本的翻譯方法,再結合文物文本的特殊性進行翻譯。在常見的翻譯場合,如小說、說明文、法律文本的翻譯環境中,翻譯的方法種類是十分多的。例如增譯法、減譯法、合譯法等,但是在這些翻譯手法中,最常見的還是非直譯法與意譯法。嚴復提出翻譯工作的原則是做到“信、達、雅”。“信”指的是對源語翻譯內容語義的準確傳達,不得有譯者擅自篡改、彎曲的行為。“達”指的是譯文成果必須做到文章通順,避免存在句意不通、邏輯不順的情況,文章內容若是語言較于源語晦澀難懂,難以理解,則為不達。但若是追求“達”字而刻意簡化源語語義使其通順易懂,則為不信。因此“信”與“達”是相輔相成又存在矛盾的,這是許多翻譯工作的難點。“雅”要求譯者保持源語的行文風格和修辭手段,文章優美有文采,此為翻譯最上追求。
2.1直譯
直譯是一種貫徹“信”之原則的翻譯手法,在翻譯時做到目的語文本與源語文本能一一對應,包括源語的修辭、語言特色和文化特色等。紐馬克說:“直譯指的是在將源語的主要含義翻譯成目標語時,盡管語言環境變化,也要尊重目標語的句法結構的翻譯方法。”運用直譯手法意味著盡力保持源語的結構,有時會導致目的語譯文并不能讓目的語讀者很好地理解,這是直譯的一大弊端。
2.2意譯
誠然直譯是貫徹翻譯原則中“信”的最直接有效的手段,但在不能使用直譯或者直譯不能很好地表達源語含義的情況下,意譯就成為一個很好的選擇。意譯指的是在保證源語文本含義不變的情況下,對源語進行“本土化”改造,將其做解釋說明,使目的語文本讀者能更好地理解文本內容。與直譯相比,意譯對于源語文本的句子結構、修辭手法等并不過于拘泥。在翻譯實踐中,若是過度濫用意譯法會導致目的語文本盡管便于讀者閱讀,然而有時不可避免地會導致源語特色丟失。
2.3直譯與意譯的關系
直譯與意譯的使用都存在一定的條件限制,如果超出了限制,直譯內容將會僵硬古怪難以閱讀,意譯將會變成由譯者自由發揮的胡亂翻譯,沒有辦法得出好的譯文。其實這兩種翻譯手法并不對立,每種語言都存在特色,各語言有相同之處也有相異之處,直譯與意譯都服務于創造出優秀的翻譯作品,因此譯者應當靈活選用,才能做出好的翻譯。
3.文物文本翻譯方法
3.1文物翻譯中的“信、達、雅”
切斯特曼提出翻譯的策略和規范是有機統一的。“他將語言認知中的學習策略和交際策略作為翻譯策略研究的理論背景,在翻譯方法的應用層面對翻譯策略研究做出理論描述”。考慮到文物文本的語言特點,切斯特曼的翻譯原則在文物翻譯中占有指導性的重要地位,對翻譯工作有著深遠的影響。在文物翻譯工作中,譯者應充分發揮創造性,不能因追求準確傳達意思而采取簡單的異化策略,也不能一味地將源語文化元素較多的難譯內容使用歸化翻譯。文物翻譯作為實用文本一個較冷門的分支,擁有別具一格的文化特質。這種科技文體的翻譯與常見的文字翻譯有著較大的不同。很多學者認為,簡單的“信、達、雅”原則在處理文物翻譯中遇到的一些難點時將不再起到很好的作用。很多有關文物翻譯的研究就此展開,也有很多卓有成效的方法被相繼提出。學者劉慶元認為文物的命名包含豐富的文化內涵,因此想要所有文物的英漢譯名都能準確傳達表層意義和文化意義,是十分困難的,必須做出一定的取舍,也就是說,“達”的地位是要高于“信”的,因為在強調“信”的時候,經常會出現無法兼顧“達”的情況。恰恰在文物翻譯中,“達”非常重要。師新民提出,文物翻譯的特有標準應為“忠實準確、風格得體、通順流暢”。
3.2文物名稱信息特點
文物作為人類歷史發展的證據,它的價值體現在文物的表層含義及深層文化含義。其豐富的信息通過文物名稱的用詞及語法結構體現。文物的名稱表達的信息大致分為兩類,即表層信息與深層信息,大部分文物的翻譯都會選取一種側重。文物的表層信息通常指的是文物反映出的較為直觀的信息,如對文物的樣子、材質、功能乃至歸屬的描述,有大量描述性信息。是文物的基本表象,起到文物名稱的重要作用之一,即解釋文物“是什么”。深層信息指的是審美及藝術方面的信息。深層信息通常能夠描繪出文物的內在美深層信息涉及樣式、紋絡、窯號、質地、工藝等文化特征。一般來說,越是精美的文物,其包含的深層信息越多,質量越高,名字含義越豐富。因此,想要通過名稱表達文物的深層信息需要深思熟慮的句法構造及詞匯運用。
3.3文物名稱英譯策略
不同文本類型會對譯者采用的翻譯方法產生很大的影響,文物名稱最主要的作用是解釋說明,對文物的描述,因此應歸為信息類文本。在翻譯實踐中譯者應避免使用生僻或煩冗的詞語,盡量使未接觸過有關內容的參觀者能直觀地通過文物名稱對文物有大致了解。吳敏煥在《談考古詞匯的翻譯——以漢陽陵遺址博物館出土的文物為例》中闡述了對于文物英譯的看法。他認為文物的翻譯有直譯、意譯與解釋性翻譯三種,直譯指的是在中英文中存在語義用法都直接對應的詞語,例如良渚文化遺址出土的瑤山玉匙,便可直譯為yaoshan jade spoon。意譯一般運用于直譯無法準確表達源語的含義的情景,在文物翻譯領域來說,這要求譯者能夠明白文物名在源語中的深層含義,在譯入語中找到能夠準確表達其含義的詞。在進行翻譯文物名稱工作時,譯者應不再追求能將源語和譯入語中的每個詞語一一對應翻譯,譯文成果必須在閱讀者的文化理解之內。中文與英文之間從語法到思維結構存在客觀差異,想要翻譯好文物名稱,譯者必須擁有與之對應的大量儲備知識、豐富的翻譯經驗及翻譯時的創造性。進行文物名稱翻譯時,有時所謂意譯就是對較為抽象的內容進行解釋說明,達到準確傳達信息的目的。
如果僅僅對意譯內容進行解釋說明,就必然導致語義缺失。孫晶認為:“歸化翻譯的最大特點就是采用流暢地道的英語進行翻譯,在這類翻譯中,翻譯者的努力被流暢的譯文所掩蓋,譯者為之隱形,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也被掩蓋,目的語主流文化價值觀取代了譯入語文化價值觀,原文的陌生感已被淡化,譯作由此變得透明。”翻譯的過程不僅傳達詞語句子意思,還包含源語的文化要素,這點純粹依靠解釋說明是無法達成的。因此,在必須使用意譯的情況下,我認為應當盡量保留源語的文化要素,將其通過盡可能簡單的詞語表現出來。意譯這種翻譯手法之所以存在,是因為不同文化之間存在差異性與相通性,其存在的必要證明了差異性的客觀存在,而意譯手段的可行性則佐證了相通性的存在。然而在文物翻譯中,實際上意譯的使用頻率并不高。如同我之前提到的,文物名稱的翻譯很大程度上起到傳達信息的作用,因此譯者應貫徹翻譯原則中的簡潔性。我認為為了保證源語的文化要素在翻譯成果中體現,一定程度地犧牲目的語閱讀流暢性有時是一種可行的方法。如良渚遺址出土的神人紋玉琮王,“玉”字可對應為英語中的jade,“琮”這種筒型玉器并不存在于英文文化中,對于這種含有中國文化特征的詞,最好的翻譯手法是直接將其音譯為”cong”,而不是對琮字進行解釋說明。盡管如此,注釋譯法的存在是必不可少的,是解決文物翻譯難點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手段,因此譯者需要能夠靈活選取翻譯方法與策略。譯者的翻譯方法對文物名稱的翻譯質量有著重要影響。因此,文物翻譯工作者應對文物翻譯領域有著相當程度的了解,掌握足夠的考古學知識和歷史文化常識。還要能準確地將文物傳達的信息表達出來,使閱讀者能夠接受。因此,并不是所有懂英語的人都能從事翻譯工作,遑論文物翻譯這種專業性要求極高的領域。
4.如何提高文物翻譯的質量
4.1翻譯工作者需要提高自身水平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真正想要將我國整體文物翻譯水平向上提升,翻譯工作者本身是最關鍵的一環。翻譯工作者需要不斷提升自身翻譯水準,加強知識積累的文化底蘊的培養,這樣才能在面臨文物翻譯中的重點難點時有足夠的底氣與能力攻克它。當大量優秀文物翻譯工作者存在時,文物翻譯水準自然能夠上升。
4.2國家政策的支持
想要培養出優秀的翻譯工作者,離不開政府對文物翻譯的重視和對文物翻譯工作者的支持。當前翻譯事業前景并不樂觀,從事這一行業的翻譯工作者的數量不可觀。想要依靠有限的翻譯工作者完成龐大的文物翻譯工作顯然是不現實的。必然導致各地博物館的文物翻譯水準參差不齊,有些地方博物館的文物翻譯著實質量欠佳。如果政府能加大對文物翻譯人才的培養,那么文物翻譯領域必然會涌現出一批新生力量,有著新生力量的加入,我國文物翻譯領域必然會得到極大的充實與提升。
4.3博物館有關人員對文物翻譯的重視
有些博物館相關人員對文物的英文名稱并不重視,甚至存在用漢語拼音敷衍了事的極端情況。因此,博物館前線人員應強化負責意識,積極主動配合文物翻譯者的工作,在發現文物翻譯成果存在問題時主動與翻譯工作者進行溝通,這樣才能使文物翻譯的質量有所保證。
4.4出版社及印刷單位的共同協作
在非博物館展覽所需的文物翻譯中,科普資料類的出版物占核心數量。這就要求各個出版社及印刷單位嚴把質量關,避免在文物翻譯一切工作都已完成的情況下,在最后一道工序中出現問題。這要求印刷單位積極與文物翻譯工作者進行交流,不能敷衍了事,要掌握一定程度的英語能力,才能把好這最后的質量關。
文物名稱,作為一種特殊的實用性文本,具有傳達信息的作用。考慮到其特殊性,文物名稱的翻譯要求既能使文物的信息得到準確無誤的表達,又要確保其能反映出文物所屬民族的文化要素。本文主要講述了文物翻譯工作的理論性方法及文物翻譯過程中常見的一些問題,并給出了解決辦法。文物名稱的翻譯并不僅僅是學術性問題,還表現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對其歷史文化的重視與尊重,本身的文化交流作用意義十分重大。一個地方的文物翻譯出了問題,會影響到地方的文化形象,有損民族尊嚴。希望各位文物名稱翻譯者能再接再厲,共同進步,使文物翻譯這項事業邁上新的臺階。
參考文獻(略)
本文收集整理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客服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