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語論文:日語中表示四季的季節詞與日本文化性

本文是一篇日語論文范文!日本以溫帶和亞熱帶季風氣候為主,四季分明。花草植物叢生,花鳥魚蟲繁盛。古人看重季節,遵從時序。
中國最早的歲時記,是成書于6世紀的《荊楚歲時記》,于奈良時代傳到日本。日本最早的歲時記,《日本歲時記》,為貝原益軒所著,成書于1688年。1872年日本引進太陽歷,成書于1874年的《俳諧貝合》是首部根據陽歷撰寫的歲時記,同時,在該書中除了設立春夏秋冬四部以外,又增設的新年部。
關于季節詞的研究并不多見。例如,王秋菊、陳永岐(2002)“日語中的季節詞”一文,詮釋了七個季節詞。王秋菊、陳永岐(2002)“日本俳句賞析”一文,分析了賞析俳句時,注重理解季節詞的重要性。陳巖(2008)在“冷雨·寒風·枯野的情趣—從日本俳句幾個冬季季語談起”一文中,結合俳句分析了幾個冬天的季節詞。
筆者在本稿中,將要考查表示春、夏、秋、冬、新年的季節詞(50個),探討其與日本文化的關系。
一、日語中表示春季的季節詞與日本文化
筆者在本部分將要考察10個表示春季的季節詞與日本文化的關系。
1、鬧貓(nekonokoi)
鬧貓,指的是初春貓的交尾期。是早春的季語,俳句贊美的是其春之情趣。
文人喜歡詠貓。藤原定家在《北條五代記》詠道:“真想拋卻理性與倫理,像野貓一樣放聲求愛”。小西來山的俳句更是別致新奇,“兩只有胡子的貓,卻在談戀愛”。
2、初春的強風(haruitiban)
“春一番”指的是立春與春分之間第一次刮的強偏南風。據說這個詞來源于一次海難。中村草田男的俳句“春風正如少女聲,千吹萬吹任不停”,石田波郷的俳句“聞得春風起,尸魂隨之去”出現以后,其中的季語開始普及。
3、女兒節(hinamaturi)
三月三日,有女孩的家庭,設偶人壇裝飾玩偶,祝賀女孩的幸福和成長。也稱為桃花節,人們相信桃子能驅除邪氣制服百鬼。
4、鶯(uguisu)
日本人喜歡鶯的叫聲。“梅花配黃鶯”即是相得益彰的意思,在詩歌與繪畫中會同時出現。
5、櫻花(sakura)
櫻花是日本的國花。在古代“花”指的就是櫻花。本居宣長吟詠櫻花的和歌“如果問什么是寶島的大和心?那就是旭日中飄香的山櫻花”,受到贊賞,因此產生了櫻花就是日本精神的象征。
6、蝴蝶(tyoutyou)
蝴蝶最早是在《懷風藻》中出現,紀古麻呂的“柳絮未飛蝶先舞,梅芳猶遲花早臨”,日本人喜歡中國詩文,也就開始喜歡其中的蝴蝶。在日語中,用量詞“頭”來數蝴蝶。
7、油菜花(nanohana)
油菜花是春天田園風景的代表之一。與謝蕪村的俳句“暮春三月菜花黃,東邊月出西殘陽”是很有名的。
8、驚蟄(啟蟄)(keititu)
原來寫作“啟蟄”,為了避諱,而寫成“驚蟄”。在二十四節氣中,中日只有一個名稱不同,既是中國使用“驚蟄”,日本使用“啟蟄”。
9、秋千(buranko)
秋千,是一種運動和游戲用具。深夜,年輕女子或男子,在公園中獨自蕩秋千,作為孤寂的象征,經常在電影或電視劇中出現。
10、蛙(kaeru)
松尾芭蕉的俳句“古池呀,青蛙跳入水聲響”,膾炙人口。小林一茶的俳句“瘦青蛙,不能輸,這里有我一茶”別有韻味。
二、日語中表示夏季的季節詞與日本文化
筆者在本部分將要考察13個表示夏季的季節詞與日本文化的關系。
1、薰風(kazekaorugogatu)
“薰風五月”,是一個慣用句。例如凡兆的俳句“晚飯玉筋魚,薰風來相伴。”
松尾芭蕉的題為《謁丈山之像》的俳句,“薰風拂煦中坦胸露背吾先生”,描寫了薰風拂煦中,丈山超凡脫俗的形象。
2、杜鵑(hototogisu)
鐮倉初期的禪僧道元的和歌,“春花秋月杜鵑夏,白雪皚皚寒意加”,一語道出一年四季之不可替代的情趣。
江戶后期的松浦靜山(1760-1811,隨筆家,著《甲子夜話》)用“不鳴杜鵑”表現了掌權人的性格。“不鳴,殺死你,杜鵑”,表現了織田信長的性急和難以取悅。“不鳴,想方設法叫你鳴,杜鵑”,表現了豐臣秀吉是一個好奇心旺盛的騙子。“不鳴,等到你鳴叫,杜鵑”,表現了德川家康超強的忍耐力。
3、梅雨(tuyu)
“梅雨不斷下,大河水漲高,對面三兩家”是與謝蕪村的俳句,大自然的強悍與弱小的人造房屋形成鮮明的對比,繪畫式的表現中充滿了緊張感。
4、祭禮(maturi)
在進行祭禮的時候,一般出現神轎、花車、攤床,神轎與花車的出行是神社之神佛的交通工具或化身漫步街道,而街道兩旁出攤床是為了招待神佛而進行的熱鬧的集會活動。
祭禮具有嚴肅的場面和熱鬧的場面的兩面性,嚴肅的場面要求比平時更要嚴格遵守秩序,熱鬧場面時,會寬容一些越軌行為。
5、煙火(hanabi)
“煙火”是夏季的季節詞。日本的煙火種類豐富,大體分為“柳”、“蝶”、“牡丹”、“菊”等等,其中能開4個花的“三重芯變化菊”,最為精巧。
參考文獻(略)
本文收集整理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客服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