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ueauc"><s id="ueauc"></s></strike>

  • <ul id="ueauc"></ul>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外語論文 > 日語論文

    日語論文:關于日語人稱代詞的思考

    論文堡 日期:2023-04-15 20:51:49 點擊:511

    日語語言學論文:《關于日語人稱代詞的思考》由碩士畢業論文中心,碩士論文組整理提供,本文闡述了關于日語人稱代詞的思考
     
    日語的人稱代詞相當豐富,尤其是第一人稱和第二人稱多得令人眼花繚亂。常用的第一人稱有:“わたくし、わたし、あたくし、あたし、ぼく、おれ”等,第二人稱有“あなた、きみ、おまえ、あんた、おたく、きさま”等。第三人稱卻只有“彼、彼女”。有如此豐富的人稱代詞是因為日本人在談話時,要根據自己的身份、地位、性別和聽話者的關系選擇不同的詞所造成的。但令人驚訝的是,有如此繁多的人稱代詞,在日常交談中,卻很少聽到有人使用,而交談卻能順利地進行,這與日本自古以來是單一同質的民族和日本社會的封閉性密切相關。
     
    1. 豐富的人稱代詞
    日本被公認為:“序列社會”(論資排輩社會),自古以來,上下等級差別分明,江戶時代(1603—1867)有“士農工商”不同階層,(金田一春彥,1988:228)而且同一身份的人中又規定了明確的主從關系,這種上下階層的分明滲透到日本的各個角落,成為日本社會的一大特點。在等級森嚴、社會地位靠世襲繼承的傳統社會中,人們對于相互間的上下關系特別敏感,這種心態自然會體現在語言行為中。明治時代福澤諭吉在《舊藩情》一書中說“隔墻聞聲,其上士下士、商農之別,可察也”。(真田信治,1996:14-27)雖說現在不像從前那么嚴格,但其影響卻根深蒂固。所以,幾個日本人聚在一起,便會根據年齡、社會地位等標準,意識到相互之間的排列順序,約束自己的言語行為。(周平等,1992:274)年齡、身份、地位、性別等不同,所使用的詞語也相應的不同,所以,日語的詞匯復雜多樣,人稱代詞不過是其中的一個縮影。
    1)第一人稱的用法:日本人對長輩、上級或在鄭重場合自稱時,用“わたし”或鄭重詞“わたくし”。“ぼく”是男性自稱詞,主要用于關系親密的同學、朋友和低于自己的人,一般的從小學生到大學生,不分場合都自稱“ぼく”,但一旦就業,成為社會人,就要視對方和場合的不同而使用不同的自稱詞。昭和27年“これからの敬語”(“今后的敬語”)的國語審議會指出:“‘ぼく’は男子學生の用語であるが、社會人となれば、あらためて‘わたし’を使うように、教育上注意すること。”(鈴木孝夫,1992:142-143)男性對非常熟悉和親密的同輩和晚輩也可自稱“おれ”,它比“ぼく”更直率,甚至有點粗魯,老人用則給人倚老賣老的感覺。表現自己狂妄自大時,男性用“我輩”。但是女性不能用“ぼく、おれ、我輩”,除前面提到的“わたくし、わたし”外,可以用女性專用詞“あたくし、あたし”,等同于“わたくし、わたし”,只是稍隨便些,用于熟悉的人。
    2)第二人稱的用法:男性對關系親密的同輩和晚輩及上級對下級,可親切地稱呼“きみ”,丈夫對妻子也可用“きみ”。“あなた”近世以后作為向對方表敬意,用于長輩、上級或者同輩,但現在敬意程度降低,大多用于同輩或晚輩。或者親密的男女關系之間,女性呼稱男性的呼稱語,特別是妻子呼稱丈夫時的用語。關系親密而且隨便,用“あんた”,談話語氣輕松隨意。“おたく”是對對方敬稱。“きさま”男性對同輩或者晚輩使用的對稱詞,還有辱罵對方的意思。
    現代日語中,一般第一人稱“わたくし”或“あたくし”對應第二人稱“あなた”,“ぼく、おれ”對“きみ”,不過應該一提的是現在有些女學生之間也有用“ぼく、きみ”的不良傾向。(佐久間鼎,1988:28-31)這一現象折射出了人們對身份、地位性別等社會屬性差異觀念上的變化。現代社會中,年輕人對傳統的身份制度,無論是在觀念上還是現實生活中都不重視,對于男女性別差異的認識也無法和過去相比(真田信治,1996:61),因此,反映到語言上就是男女差異的不斷縮小,說明女性的語言使用區域在擴展。
    3)第三人稱的用法:作為第三人稱代詞,日語原來沒有這兩個專用名詞,“彼”只是書面語,有一種翻譯腔。(佐久間鼎,1988:32)“彼女”也是到明治時期對應英語的“she”,作為翻譯詞而速成的。原來“彼”指示人,不分男女。即使現在作為人稱代詞,“彼”也不用于小孩,“彼女”也不用于小孩和上了年紀的女性。就是用“彼女”也是用于老而妖冶的女人,因而轉為情人的名詞使用,“彼”加“氏”指情夫。(金田一春彥,1988:167-168)因此,常用指示代詞取而代之。指身邊的人用近稱,對方身邊的人用中稱,兩者以外的用遠稱。根據言及對象和聽話人的關系,熟悉的或地位低下的人用“この人、その人、あの人”,反之,用“この方、その方、あの方”,非常親密的人或輕視言及的對象,也可以用“あいつ”。
    4)人稱代詞的發展:日語的人稱代詞遠不只這些,還有指示代詞的轉用,如“こちら、そちら、あちら”等,事實上現代日語里很多人稱代詞也來自指示場所或方向的詞的轉用,如“おたく”本是對別人的家的尊稱,后來轉借對對方表示敬意的第二人稱代詞。并且隨著時代的變化,有些人稱代詞的尊卑也發生了變化。談話者指自己的代詞,剛使用時有貶低自己的意思,但在使用過程中變成了驕傲自大的意思,只能用于輕視對方時的用詞。如“ぼく”最初是名詞“しもべ”(您的仆人)的意思,明治時期作為學生用語,發展為口語,現在成了不能用于長輩和鄭重場合的詞語。第二人稱的變化,與第一人稱相反,如“きさま”直到中世中期作為對長輩的尊稱,現在只用于極其親昵的同輩或晚輩或作輕蔑辱罵人的詞。(新村出,1991)
    5)直觀了解:人稱代詞的不斷變化,在使用中不斷地交替,令人有些眼花繚亂,目不暇接。永野賢的《にっぽん語考現學》里的一段話,可讓我們領略其變化,也對不同身份、不同性別等選擇不同的人稱代詞現象,有更直觀的了解和深刻的認識。
    故事中的人物是獅子、熊、狼、狐貍、猴子、兔子和小家鼠,他們一起去郊游,同樣的心情,表達方法卻大相徑庭。
    首先,獅子命令熊“わが輩は晝寢をしようと思う。そちは、見張りをしておれ”。
    熊對狼說“おれはちょっと晝寢をする。貴樣はよく見張っていろ”。
    狼對狐貍說“わしはちょっと晝寢をしたい。おまえ、見張りをしていてくれないかね”。
    狐貍對猴子說“あたしはちょっと晝寢をするよ。あんた、すまないが見張っていておくれ”。
    猴子對兔子說“ぼくちょっと晝寢をするからね。きみ、見張っていてね”。
    兔子對家鼠說“わたし、ちょっと晝寢するわ。あなた、見張りをしてくださらない?”。最后小家鼠也困了,說“あたいには見張りを賴む相手がない”。(金田一春彥,1988:20-21)
    這段話里措詞的變化,詞語的不同,唯有日語能夠表達,這是日語的特性,從這段話里,對日語表達的多樣性可窺其一斑。
     
    2.0 人稱代詞的使用頻率
    日本人是單一同質的民族,自古以來,主要是以種植水稻為生,這就需要相互幫助、共同協作,形成了很強的集體主義意識。在這種意識支配下,日本人盡量避免摩擦,珍視和睦。圣德太子制定的十七憲法的第一條就是“以和為貴”。所以,日本人在言語行動時,充分考慮他人的立場、心情及相互的關系,注意相互間的依存和尊重,貫穿“和”的精神。
    1)代詞的省略:正因為如此,日本人不會在不考慮別人的想法和感受之前,明確闡明自己的立場和主張,而往往是先察覺他人的想法,去調和自己的行動。在“察しの文化”、“思いやりの文化”的文化背景下,日本人把跟對方同化看成是一種美德。(鈴木孝夫,1992:201)所以,在談話時,希望心情一致,并為心情一致而高興。而在談話中使用“私が”、“私が”,有堅持自己的主張,給人不快的感覺。指對方的代詞因為有使身份下降的意思,日本人認為用人稱代詞呼稱對方是失禮的,(金田一春彥,1988:160-167)所以盡量避開或者省略它。對比下面這段對話就可以看出這種省略的必要性。
    a.このごろ、全然眠れなくて、睡眠不足なのよ。/a’.このごろ、私は全然眠れなくて、睡眠不足なのよ。
    ———b.夜更かしするからだよ。/b’.あなたは夜更かしするからだよ。
    a.えっ、10時には橫になっているわよ。/a’.えっ、私は10時には橫になっているわよ。
    ———b.じゃ、問題ないじゃない。/b’.じゃ、あなたは問題ないじゃない。
    前者地道,后者生硬。如果認為省略人稱代詞,會使句子邏輯性不強,缺乏行動的主體性,恰恰相反,省略反而使句子更加日語化,這正是單一同質民族特性的體現。是日本社會的封閉性、人間關系結構的反映,是狹小的日本的日語特征之一。(杉本つとむ,昭和59:315)
    2)第一人稱代詞的替代:說話者和晚輩交談時,可以從對方的立場看自己的親屬稱謂稱自己,來代替第一人稱。如父母對孩子自稱“お父さん/ちゃん(爸爸)、お母さん/ちゃん(媽媽)”,哥姐對弟妹自稱“お兄さん/ちゃん(哥哥)、お さん/ちゃん(姐姐)”。這種親屬稱謂可用于社交轉稱,如對鄰居的孩子自稱“おじいさん/ちゃん(爺爺)、おばあさん/ちゃん(奶奶)、おじさん/ちゃん(叔叔)、おばさん/ちゃん(阿姨)、お兄さん/ちゃん(哥哥)、お さん/ちゃん(姐姐)”。(方經民,2001)另外,上級對下級可以用表示身份的名稱來代替。老師對學生自稱“先生”,如“先生の方へ見なさい”(看老師這邊),醫生、護士、警察等面對孩子自稱“お醫者さん、看護婦さん、お巡りさん”。這種用法也是和聽話者同化的表現,是“思いやりの文化”的體現。
    3)第二人稱代詞的替代:第二人稱對長輩、上級絕對不可直接呼稱或言稱,要用親屬稱謂或表示身份的稱呼代替。如父母哥姐要稱“お父さん、お母さん、お兄さん、お さん”,如果呼稱父親“あなた”那是不可思議的事。同樣,對老師、上級部長、顧客等分別用“先生、部長、お客さん”稱呼,對與自己無關的人,可稱呼其職業名,如“八百屋さん、連手さん”等,盡量避開人稱代詞。
    必須注意的是,日語的這種親屬稱謂是以家中最小的孩子為中心。兒子、兒媳站在自己孩子的角度稱呼父母“おじいさん/ちゃん(爺爺)、おばあさん/ちゃん(奶奶)”。夫妻之間無孩子前,妻子叫丈夫“あなた”,有孩子后,站在孩子的角度稱其“お父さん/ちゃん”或“パパ”。語言學家鈴木孝夫先生在《ことばと文化》中寫道:乘地鐵時,看見一個老太太指著身邊的空座位,對一個抱著孩子好象她女兒的年輕女子大聲喊道:“ママ、ここにいらっしゃい”(媽媽到這里坐)。(鈴木孝夫,1992:167)
    更令人驚訝的是第一人稱代詞居然可以指對方,金田一春彥先生舉了這樣一個例子:在公園看到迷路的孩子,女警察問“ぼく、だれと來たの?”,(金田一春彥,1988:161)這句話字面的意思是“我,和誰來的?”,如果不知道“ぼく”指的是迷路的孩子,那真令人費解,但當知道所指,就恍然大悟,原來是問“小朋友、和誰來的?”。第一人稱取代第二人稱的這個特例,也是以最小的孩子為中心造成的,更體現出了日本的“思いやりの文化”。
    乍一聽,感到不可理解,日語真是錯亂的、不合邏輯的語言,但這正是日本文化的體現,是心理上和孩子同一步調,把自己的立場和孩子同一化。(鈴木孝夫,1992:168)
    4)其他:由于授受表達、敬語等也能夠區別人稱,所以,在這些句子中很少涉及人稱代詞,這也是人稱代詞使用頻率低的原因之一。這不屬于本文所涉及的范圍,在此不做進一步分析。
     
    3.0 結語
    日語的人稱代詞名稱是舶來品,是明治初期學者們學習西歐語法而處理的結果。它僅僅是直譯了一個異質的語法概念,與日語的語用事實難以相容,盡管現在作為人稱代詞被使用,實際上,多是表示場所或方向等有具體意義的實詞的轉用,是一種暗示性的迂回曲折的用法。這種暗示性表明,日本人不僅不太使用,而且不想使用,盡量避開人稱代詞,而用其他委婉語替代,這是典型的避諱特性。(同上:129-145)委婉語的產生,大抵是從禁忌開始的。(陳原,1983:343)避開禁忌而又要表達就只好用曲折的、暗示性的委婉語來代替。可以說,正是由于日語人稱代詞的避諱特性,導致在使用過程中,不斷變化,頻繁替代,使人稱代詞發展到現在如此豐富。

    本文收集整理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客服刪除!

    關閉
    15549057355 工作日:8:00-24:00
    周 日:9:00-24:00
       微信掃一掃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久久亚洲?V成人无码| 亚洲AV综合永久无码精品天堂| JAVA性无码HD中文| 欧美性生交xxxxx无码影院∵| 无码人妻少妇久久中文字幕 | 亚洲?V无码成人精品区日韩 | 亚洲中文字幕伊人久久无码| 亚洲AV无码一区东京热| 无码播放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亚洲av成人中文无码专区|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在线观看| 少妇人妻偷人精品无码AV| 亚洲av无码av制服另类专区| 国产免费黄色无码视频| 无码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孕妇| 无码AV中文一区二区三区| 最新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 无码国模国产在线观看免费| 亚洲乱亚洲乱妇无码|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无码| 国产成人无码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久久亚洲精品无码gv| 亚洲AV成人无码网天堂| 在线观看亚洲AV每日更新无码| 国产50部艳色禁片无码| 免费无码又爽又刺激网站直播 |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在线播放| 亚洲色av性色在线观无码| 精品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亚洲一区精品无码| 国产在线无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一级特黄无码片| 超清纯白嫩大学生无码网站| 精品韩国亚洲av无码不卡区| 国产精品午夜无码av体验区 | 无码国内精品久久人妻麻豆按摩 | 永久免费av无码不卡在线观看| 无码人妻少妇久久中文字幕蜜桃|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精品无码区在线| 人妻丰满熟妇AV无码区H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