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中小學語文閱讀體系

一、目前的中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閱讀“量”與“質”的不足造成效能低下,以及社會價值導向的偏頗等,因此我們提出完善語文閱讀體系的設想。但是急功近利的學習心態普遍存在,見效慢推廣起來難度重重,而且很多教師急于看見教學改革的成效,這是開展整本書閱讀的最大障礙。學生的課余時間被多個學科擠占,語文學科布置的閱讀任務多了,必然擠壓其他學科的時間,很多教師溝通協調不通暢,就會導致中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改革難以順利進行。
二、“整本書閱讀”推動語文閱讀教學的改革措施
(一)切實提高中小學學生閱讀的自主性
首先,學生是閱讀的主體,中小學語文教師應該提升學生對閱讀內容的認知感,通過尊重學生主體,激發學生的閱讀期待,提高中小學生的自主閱讀意識,從而使閱讀成為一種習慣。學生可從人物形象、故事情節、人物情感等不同角度,對自己選擇的名著進行文本分析和鑒賞,教師隨堂進行點撥,讓中小學生對閱讀文本有進一步了解,確保學生主體的興趣。基于學生發展,中小學語文教師需要通過溝通課內外閱讀,提升中小學生的閱讀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激發興趣,讓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讀書;以點帶面,授之以漁,學習閱讀名著的基本方法,感受人物形象和精彩片段的藝術魅力。這樣的一些經驗和做法勢必會在語文教學改革中得到應用。中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尊重學生閱讀的個性化認知,鼓勵學生采用讀書筆記、手抄報等方式,對閱讀中習得的知識進行歸納和整理。
(二)按照整本書內容展開系統性閱讀架構
為了確保教學內容的協調性,建構任務驅動的教學模式,中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對書籍進行系統化和結構化的整理,基于課堂教學和單篇課文閱讀的基礎,引導中小學生進行整本書的宏觀閱讀,在整本書閱讀過程中建構整體性思維,讓中小學生能夠系統化、地有條理地進行結構化閱讀。中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語文閱讀教學設計的過程中,應該主要包含內容、要素、策略的教學。在目錄部分有每一課的策略和能力的詳細說明與備注,引導中小學學生從瀏覽到重點讀再到精讀,完成不同目標下對一本書的不同層次鑒賞和理解。保證每一課的語文閱讀教學設計都附有不同形式,能夠引導學生逐步閱讀文章內容。
例如,在進行《城南舊事》這本書的閱讀教學時,教師要激發學生自主閱讀《城南舊事》的興趣,就應該在學生初讀書本之后,指導閱讀整本書及片段的常用方法,先讓中小學生初步感受名著《城南舊事》中生動的人物形象,然后通過各種方式的朗讀來體會精彩片段的藝術魅力,通過整本書的內容展開系統的閱讀教學。
(三)通過課內外閱讀聯系,完善中小學生的閱讀體系
中小學語文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借助課內提供的閱讀方法,引導學生分階段閱讀。中小學語文教師也可以通過專題閱讀來提升閱讀的探究性,保證中小學生發展閱讀思維的深刻性。語文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利用課內掌握的技巧和方法對文本進行賞析。考慮到語文教學涉及的閱讀篇目題材、形式多樣,中小學語文教師應該綜合考量學生的閱讀書目。保證中小學生閱讀書目的多元化、豐富化。讓中小學生的書單中既有《紅樓夢》這樣的經典名著,又有對應學生需要掌握的文言文閱讀要求,如《世說新語》等作品。除文學類作品之外,還要增加社會科學領域的文本和文學鑒賞讀本,將《中國文化讀本》和《梁衡評點中國歷史人物》納入其中,形成了品類完備的整本書閱讀書單。
比如說,在學習《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課文之后,假期里或者星期六日可以安排學生閱讀《朝花夕拾》,然后利用語文課前3分鐘進行學生推薦賞析,再利用閱讀課,師生再讀,進行專題探究。
(四)構建良好的中小學生閱讀環境
良好的環境是成功的必然因素。教師和家長應該協調溝通,共同為學生建立一個良好的閱讀環境,推動整本書閱讀改革的發展。教師和家長應該監督和協助學生進行持續性的整本書閱讀。整本書閱讀比階段性閱讀時間長,持續性久,需要教師和家長協助學生完成持久性的整本書閱讀。
在中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是毋庸置疑的核心,然而中學語文閱讀教學效果卻不容樂觀。針對這些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中小學語文教師應該致力于探索如何優化閱讀教學的理念,推動整本書閱讀改革。
參考文獻(略)
本文收集整理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客服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