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護理碩士論文開題報告范文參考
論文堡
日期:2023-11-15 09:10:40
點擊:474

本文是一篇開題報告,立論依據開題報告中要考慮:選題目的與意義,即回答為什么要研究,交代研究的價值及需要背景。一般先談現實需要——由存在的問題導出研究的實際意義,然后再談理論及學術價值,要求具體、客觀,且具有針對性,注重資料分析基礎,注重時代、地區或單位發展的需要,切忌空洞無物的口號。(以上內容來自百度百科)今天為大家推薦一篇開題報告,供大家參考。
一、選題意義和背景
1研究目的。
探討舒適護理模式對門診手術患者術前焦慮情況、圍手術期血壓和心率情況、術后暈厥發生情況及術后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評價的影響,為進一步開展門診手術患者舒適護理提供科學依據。
2研究的意義。
2.1與整體護理的目的相一致。
舒適護理模式與整體護理模式相比較,最終目的都是為了盡可能地降低患者不愉快的程度,保持最愉快的身心狀態,從而使患者盡快恢復健康。整體護理模式更加強調理論化,而舒適護理模式更實際、更直觀、可操作性更強、更加個性化,如果將舒適護理模式與整體護理模式有機地結合起來,整體護理內容將更加豐富地拓展,護理專業的發展方向將更明確,患者將更加受益。
2.2舒適護理改變了護理理念。
傳統的護理理念對患者的舒適感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已經無法滿足患者在舒適方面的需求。舒適護理模式要求護理人員考慮細致周到,全面的為患者提供舒適的護理服務,以患者滿意為工作重點,它要求護理人員從工作標準、工作流程的制定到實際工作中的具體實施,都要以患者舒適為首要的操作原則。有研究顯示,將舒適護理的理念進一步應用于臨床,運用舒適護理模式在圍手術期患者身上進行護理干預,保證了圍手術期舒適護理的順利實施,為患者術后康復創造了有利條件,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與滿意度。
3.3舒適護理能多角度滿足患者的需求。
舒適護理模式要求護理人員從細微之處著眼,及時尋求舒適問題的方法,并加以解決,以滿足患者的舒適需求。門診手術室護理中運用舒適護理模式,能夠使患者獲得生理和心理上的滿足感和安全感,保證手術的順利進行,促進術后康復;將術后患者處于平臥位、實施放松療法等舒適護理干預措施,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惡心嘔吐和疼痛感。
二、論文綜述/研究基礎
1國外研究進展。
南丁格爾曾強調病房的環境應清潔適宜,她的此種觀點成為早期舒適護理萌芽;有關舒適護理的報道出現于20世紀90年代初;kolcaba在1995年提出舒適護理的定義,認為舒適護理是對護理藝術追求的體現,護理人員要將患者的舒適感受與基礎護理及其研究充分地結合。舒適護理模式的應運而生,使護理領域開始有目的地將此模式進行應用和推廣。
1.1臨終舒適研究。
某些醫療機構十分重視舒適護理,他們向癌癥、臨終患者提供舒適護理服務,并設置舒適護理病房(comfortcareuint),目的是對他們進行臨終舒適關懷,如使用麻醉劑和鎮痛藥物以減輕患者的疼痛和呼吸困難,使臨終患者處于較高的生活質量,不再痛苦而終;據夏威夷法律規定,患者有權選擇臨終時是否被復蘇,患者可以在舒適的環境中安詳的離世;大量患者和醫生認為,患者在最后的日子里接受侵入性治療,肯定會產生痛苦、恐懼心理,患者對臨終舒適應具有自主選擇的權利,醫生也應協助授權。研究顯示,現如今護理人員角色服務范圍進一步得到拓展,不光要為臨終患者做好舒適護理,還需幫助他們抉擇臨終方式。
1.2舒適調整護理研究。
舒適護理的對象是所有有護理需求的患者。舒適護理模式的實施可提高患者在接受護理時的依從性,使患者主動參與到醫療護理活動中來。kirchhoff指出舒適護理重點應該為能否夠對患者提供恰到好處且合適的照護,希望將安慰療法和治療護理充分的融合,并調整至最佳狀態,使患者處于良好的環境中,健康教育和支持都非常重要;janice研究顯示,對住院患者而言,為其創造舒適的環境是重要的護理工作,將患者置于明暗度、氣味、聲音、溫濕度等適宜的感覺刺激的環境中,有利于患者恢復健康,而缺乏適當的刺激卻容易引起患者厭倦及壓抑,如向嬰幼兒提供喜歡的玩具、活動的音樂盒等都對嬰幼兒的生長發育有幫助。
有研究指出,舒適護理可以提升患者的舒適水平,又可以使患者主動參與其中,而一旦減少舒適護理容易引起患者身心失調。無論疾病治愈與否,護理人員均應積極向患者提供恰當的舒適護理措施,以緩解其焦慮、疼痛等不適癥狀。
2國內研究進展。
2.1以研究具體的舒適護理措施為主。
目前,雖然有關各種疾病的舒適護理報道較多,但是舒適護理是否可以作為一種護理模式,將其確立下來尚有待商榷,國內尚無關于住院患者舒適護理系統性研究的報道,關于舒適護理的研究才剛剛起步,處于初級階段。羅珊、馬鳳嬋針對患者的特點,將舒適護理模式運用于腎移植術后的患者中,將患者的主觀意愿確立為護理人員為其實施護理工作的中心環節,為患者提供安全、舒適的環境,給予患者連續細致的護理,減輕了患者的不適及心理壓力,增強了患者的舒適感,將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提高至96.6%,使使患者能夠在身心、社會及精神等方面都感到滿意,提高了護理服務質量;李琳進行的關于嘔吐患者的舒適護理研究,對其實施松弛療法,讓患者平臥,并調高病室內的溫度至17℃~18℃,略低于普通病室溫度,綜合應用各種舒適護理措施,可有效減輕患者因嘔吐帶來的痛苦感受。
2.2建立舒適護理病房。
目前,某些療養性質的醫療機構也非常關注舒適性服務的建設,對舒適性護理服務理念進行界定,對舒適性護理服務文化進行營造,對舒適性護理服務具體措施進行規范,建立了特需病房的基礎上的舒適護理病房,以便向患者提供更好的舒適護理服務,滿足患者的各項舒適需求。療養性質的舒適護理服務與現在的醫學模式轉變相適應,充分展現了以服務對象為中心的服務宗旨,創造出了和諧融洽的護患關系氛圍,贏得了廣大療養人員的一致肯定和好評。
國內外大量研究顯示,舒適護理已經有效地應用于廣大的臨床護理工作,而且呈現出范圍逐漸擴大的趨勢,但多數研究和應用均集中在對問題的質性描述方面,多集中于陳述關于通過舒適護理在各領域的具體實踐,使患者處于最佳的舒適狀態,意義顯著,而設計縝密的量性研究研究很少,主觀判斷較多,過于形式化,無法為廣大醫務人員提供具有臨床實踐意義的循證醫學依據;另外,目前對舒適護理的研究對象的選擇多局限于患者身上,而護理人員作為與患者接觸時間最長的醫療護理服務的提供者,她們的舒適程度也將直接影響到醫院舒適護理的開展,現階段對護理人員自身進行的舒適研究的相關報道較少。總之,關于舒適護理服務還存在較多的空白,需要后續研究加以完善。
三、參考文獻
[1]白繼榮。基礎護理學[m].北京:北京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1997:80-81.
[2]陳蓓敏,陳清。護理模式的實施現狀與分析[j].護理研究。2007,21(4):1039-1041.
[3]陳霞。醫學模式的發展對護理模式發展的影響[j].醫學信息,2007,20(1):66-67.
[5]蕭豐富。蕭氏舒適護理模式[m].臺灣:華杏出版社,1998:5.
[6]張宏。舒適護理研究進展[j].國外醫學護理分冊,2001,2(16):15-16.
[7]初秋英,古娜依。淺談舒適護理[j].新疆中醫藥,2005,23(4):53-54.
[8]周艷,劉曉丹,李勤,等。舒適護理的人文底蘊[j].護理研究,2008,22(12):3105-3106.
[9]謝玉蘭。舒適護理在化療病房的實施體會[j].護理與康復,2005,8(20):1721-1722.
[10]魏天星。臨床實施舒適護理的探討[j].上海護理,2005,5(1):62-63.
[11]唐永云,喬昌秀,李麗。蕭氏舒適護理模式[j].全科護理,2009,7(4):992-993.
[12]廖紅輝。拓展舒適護理研究提供優質護理服務[j].黑龍江護理雜志,1999,5(7):40-41.
[13]龔梅,王玥玨,徐悅。新生兒舒適護理研究進展[j].護理研究,2007,21(1b):95-96.
[14]蘇冬梅,胡曉英,楊瓊等。護理管理在創建舒適護理模式中的作用[j].護理管理,2004,19(15):36-37.
[15]周錦云,張曉娜,李婧巖。早產兒胃食管反流的診斷及體位療法[j].鐵道醫學,2000,28(6):377.
[16]岳曉香,呂慧君。神經外科舒適護理[j].醫藥論壇雜志,2005,26(4):75.
[17]康華之。療養舒適護理管理初探[j].護理管理雜志,2003,9(3):40-42.
四、論文提綱
第1章緒論
1.1護理模式的定義及發展
1.2舒適護理模式概述
1.2.1護理與舒適
1.2.2舒適護理的概念
1.2.3舒適護理的內涵
1.2.4舒適護理的分類
1.2.5舒適護理模式的特點
1.2.6舒適護理模式的可行性
1.2.7影響實施舒適護理的各種因素
1.3舒適護理模式的研究進展
1.3.1國外研究進展
1.3.2國內研究進展
1.4研究的目的與意義
1.4.1研究目的
1.4.2研究的意義
第2章研究對象與方法
2.1研究對象
2.1.1患者來源
2.1.2納入標準
2.1.3研究對象的排除標準
2.1.4分組方式
2.2研究工具與評價指標
2.3干預措施
2.3.1手術前舒適護理干預
2.3.2手術中舒適護理干預
2.3.3手術后舒適護理干預
第3章結果
3.1干預組與對照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3.2干預組與對照組患者的手術方式情況比較
3.3干預組與對照組患者手術前焦慮狀況比較
3.4干預組與對照組患者圍手術期血壓水平狀況比較
3.5干預組與對照組患者圍手術期血壓與基礎血壓差值情況比較
3.6干預組與對照組患者圍手術期心率狀況比較
3.7干預組與對照組患者圍手術期心率與基礎心率差值情況比較
3.8干預組與對照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比較
3.9干預組與對照組患者手術后暈厥的發生情況比較
第4章討論
4.1舒適護理模式對患者手術前焦慮水平狀況的影響
4.2舒適護理模式對患者圍手術期血壓與心率的影響
4.3舒適護理模式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評價的影響
4.4舒適護理模式對患者術后暈厥的影響
4.5影響舒適護理模式的因素
4.6促進舒適護理模式開展的有效手段
第5章結論與展望
五、論文的理論依據、研究方法、研究內容
將20xx年x月~20xx年xx月在xx醫院接受門診手術的100例患者按就診先后順序進行編號,單號為干預組,雙號為對照組,每組各50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術式具有可比性(p>0.05)。對干預組患者實施舒適護理模式,對照組實施普通護理模式。
術前用beck焦慮量表對患者進行術前焦慮測驗和評估;使用多功能監護儀測量患者手術前、手術中、手術后的血壓和心率;觀察患者術后發生暈厥的情況并記錄;手術后護理人員向患者發放問卷調查表,以獲得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評價。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定量資料采用t檢驗或秩和檢驗,定性資料兩組間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六、研究條件和可能存在的問題
舒適護理模式的應用和推廣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約和影響:一方面,舒適護理強調護理人員要加強相關內容的研究,并將所得成果回饋給患者,使患者受益,但現行的護理管理體制、護理人力資源、護理人員受教育程度、先進的護理產品準入等問題,均制約著護理人員做相關方面的研究;另一方面,舒適護理計劃的實施,要求患者、家庭成員與護理人員一起共同努力,以便滿足患者及其整個家庭的身心、社會、精神等多方面的需求。總之,在臨床護理工作中開展舒適護理模式,要求醫院從方方面面,從硬件到軟件,從醫療設施的投入到使用的護理措施等均能夠使患者的舒適需求得到充分滿足。
七、預期的結果
1.干預組運用舒適護理模式干預前,與對照組在血壓、心率及焦慮得分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2.干預組運用舒適護理模式干預后,患者術前焦慮得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
3.干預組運用舒適護理模式干預后,與對照組患者術中血壓和心率差異具有顯著性,血壓值均低于對照組(p<0.01);干預組患者術中心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
4.干預組運用舒適護理模式干預后,與對照組患者術后收縮壓、舒張壓、心率經統計分析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5.干預組運用舒適護理模式,術后與對照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率存在差異(p<0.05)。
6.干預組與對照組患者術后暈厥發生率無統計學意義(p>0.05)。
8、論文寫作進度安排(略)
早期的中醫藥學與護理學密不可分,醫學與護理學合二為一,密不可分,“三分治,七分養”,是我國古代對醫學與護理學的關系所做出的高度概括。中醫藥學為護理學的起源提供了豐富的理論和技術基礎。大家在有關護理專業碩士論文開題報告寫作時可以參考這篇范文。
相關文章
小學教育新增
小學教育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