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全科教師培養模式探討
論文堡
日期:2023-05-10 21:10:56
點擊:368
摘要:在時代變化及社會發展的背景下,我國教育面臨著一系列改革。新課改的推進及素質教育的提出,對教師提出了更嚴格要求,隨著基礎教育的推進,培養小學全科教師工作成為關鍵。小學階段是學生學習與發展的基礎時期,因此要對該階段的教師提出更高要求。本文從小學全科教師培養模式概況出發,對小學全科教師素養構成進行分析,就解決小學全科教師培養過程中的問題提出具體辦法。
關鍵詞:小學;全科教師;培養模式;路徑
近幾年的教育發展過程中,我國基礎教育成為重點關注部分,國家對基礎教育的持續關注,相繼引發各省、各市、各個學校開展小學教育改革工作,其中就包括對小學全科教師的培養。小學全科教師是相對小學分科教師提出的,強調教師掌握基本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學科知識與能力,能夠從事小學教育研究工作以及承擔國家規定小學階段各門課程教學工作。
一、小學全科教師的培養模式概略
(一)“培養模式”的內涵理解
一般來說,對“模式”一詞的理解存在誤區,大部分人認為模式是固定不變的流程,是無法進行改變的方式,導致在具體培養模式過程中出現一些死板的問題。教育工作與其他工作有所區別,教育工作者是有思想的人,而教育的對象也是有思想有主觀意識的個體,教育過程不僅包含著知識傳授,還隱藏著教師個人魅力對學生的影響。因此,實現小學全科教師培養模式的探索,首先要明確培養模式并非一成不變的,沒有必須要恪守陳規,可以在既定流程基礎上進行靈活運用,批判創新的借鑒意見。
(二)小學全科教師培養模式的借鑒與思考
當前,我國對小學全科教師的培養模式吸納了很多國內外新的培養理念,在概念界定以及培養思路上都有所創新,與國外培養有區別的一點就是國外對全科教師的培養已經常態化。在美國、英國等發達國家教師專業化教育過程中,小學全科教師的培養模式已趨于穩定成熟。為此也帶來了教師教育變革的發展與創新,為中國當前小學全科教師的培養提供經驗,奠定基礎。
二、小學全科教師的素養構成
(一)小學全科教師的基本能力素養
第一,知識。知識是指小學教師作為專業人員所具備的必備知識儲備,主要包括學科知識、教育學知識以及通識知識。小學全科教師的知識儲備需要具備綜合性,涉及范圍更廣泛。除了要學習教育相關專業知識,還要學習心理學知識,以便更好地解決現實當中遇到的問題。第二,教學能力。教師能力更多地體現在具體的教學活動實踐過程中。就教師所需具備的能力來說,主要分為教學實踐能力、自我發展能力以及探究反思能力。第三,教育理念。教學理念是指小學教師對教學工作各個方面的基本觀點以及看法,包括教師觀、學生觀及教育目的觀三個方面。
(二)小學全科教師的個性色彩素養
第一,教師實踐知識。教師從新手型教師向專家型教師的發展過程中,實踐知識也逐漸積累,主要包括學科知識內容、自我知識儲備、學生發展相關知識以及教育情景知識四個方面。第二,教師教學風格,小學全科教師教學風格各有所異。但總體來說,主要體現在教學風格具有高效性、穩定性、獨特性、發展性四個方面。第三,教師教育情感。教師教育情感主要是指教師在具體教育教學活動過程中的內心體驗,主要包括教育者情感、教育教學過程中的情感以及教育性情感。
(三)融通小學全科教師基本能力與個性色彩素養發展
小學全科教師在發展個人專業化過程中需要明確,教師所具備的基本能力素養以及個人個性色彩素養兩者之間并不是沖突對立關系,小學全科教師要實現在知識能力與教育理念中融會貫通教師實踐性知識、教師教學風格以及教師教育情感,通過兩者相互聯系,推動教育教學活動發展,實現學生成長以及教師自我成長。
三、小學全科教師培養的現存問題
(一)培養定位問題
小學全科教師在培養過程中要明確的問題,就是教師培養定位是什么,這也是當前需要明確的首要問題。
(二)角色表征問題
在小學全科教師角色表征問題上,同樣出現了一系列問題。對小學全科教師主要存在的角色表征問題體現在——該種類型教師是實現全科教學還是更加側重教師能力的綜合上。當前對小學學科教師更多的理解傾向于全科教學的解釋方向,這仍然是從學科知識邏輯角度對小學全科教師進行的理解。該觀點并未看到在課程改革深入發展的過程中,小學教師不僅要實現學科知識的融會貫通,還要具備跨學科的視野以及對不同學科的整合能力。當前所提倡的小學全科教師,更多是立足于教師對全科性知識的掌握以及對學生啟蒙者身份的發展上,在確保教師具備系統性知識的基礎之上,實現對學生潛力的挖掘、個性化的培養以及綜合能力的提升。
(三)向度抉擇問題
在向度抉擇上,小學全科教師也存在相應的爭執,很多人對教師學術性培養及專業能力發展持有不同意見。教師學術能力更加關注教師個人學科知識以及研究能力的學術水平,教師專業能力更關注教師在這一職業發展過程中是否具備職業素養、從教技能等。很多人對小學全科教師學術性發展存疑,他們認為通過人的個人努力達到對知識的全面掌握是很難實現的。因此,小學全科教師所要具備的學術性到底是指哪一方面仍不明晰。但對于該問題的探討本質上毫無意義。在小學階段的教育過程要求教師要具備學科知識外的其他知識儲備。小學階段,小學生心理發展特點決定了教師應該具備師范性,如此把小學全科教師學術能力及專業能力進行分割探討并不恰當。
四、小學全科教師培養路徑
(一)提高小學全科教師素養
針對小學全科教師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需要全面提升小學全科教師素養。從其單方面的發展來看,需要內外相互促進、實現發展。從外界因素來看,主要通過文化氛圍的營造為教師提供良好的發展空間。首先,營造良好的學校文化氛圍。學校文化氛圍建設是小學全科教師素養發展的沃土。通過在張貼標語、教育家肖像,潛移默化地增強教育專業學生對教師職業的認同感。開展多種競賽活動,加強學生教學基本能力。通過組織小學全科教師技能大賽、講課比賽增強學生提升個人基本能力意識。樹立教師職業道德。通過制定教育專業師范生行為規范在日常學習過程中培養教師職業性。加強教師群體文化建構,主要以合作交流的方式來進行。開展小學教師與其他學段教師之間的對話,加強各個階段教師教育智慧觀念的融會貫通,實現小學全科教師素養的提升。
(二)完善“硬”條件保障
完善小學全科教師培養體系,還需要硬條件的保障。本文主要從制度建構、課程體系建構以及實踐教學體系建構三個方面進行論述。首先,在相關制度制定上,完善對小學全科教師資格認證制度。完善全科教師學制。當前,基本全科教師的學制根據起點,不同學制年限也不同。針對此,需要完善相關制度的完善。建立健全全科教師考評制度,從多方面、綜合性地進行相應的考評,側重于對教師能力的考驗上。其次,建立完善的課程體系。當前對全科教師的培養課程體系存在偏差,小學全科教師培養課程并不在于課程數量上,而在于對課程之間的融會貫通上。最后,在實踐教學體系建立上,通過完善實習制度,來加強小學全科教師實踐教學能力。
(三)提供教師自我成長途徑
小學全科教師,個性化發展需要教師有意義、主動地進行學習。首先,作為全科教師,應該具備積極的學習動機,通過自主性學習來掌握更多知識,提升自己。其次,小學全科教師應將個體學習與合作學習方式進行結合。教師可通過合作學習方式來豐富學習內容,在合作學習的基礎之上,通過查缺補漏,進行自主化學習,通過參與講座、培訓的方式提升個人素養,發展自我,實現對知識的融會貫通及個人成長。
參考文獻(略)
本文收集整理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客服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