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教師師德養成困境與出路
論文堡
日期:2023-05-10 20:58:00
點擊:361
[摘要]要提升幼兒園教師隊伍質量與整體形象,關鍵在于幼師的“成人”之教,重點在于幼師德性的養成。幼兒園教師不僅需要遵循習俗道德,而且要有更高的德性追求,努力成為德性與智識都充分發展、和諧發展的人。然而,當前幼師專業化程度低、培養層次低、待遇差等都阻礙了其師德的養成。為此,我們應把好生源質量關,提高培養質量,完善以“師德養成”為中心的評價機制,建立合理的用人機制,為幼師師德養成提供條件保障。
[關鍵詞]幼兒園教師;師德;德性
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而“教師承載著文化傳承、精神引領、心靈鑄造的特殊使命,也承載著社會倫理向善的阿基米德基點”。因而,加強幼兒園教師隊伍建設,提升其道德水平,已成為黨和國家及社會公眾日益重視的內容。自《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頒布以來,黨和國家圍繞立德樹人已出臺了十幾份政策文件,旨在為教師隊伍建設做好頂層設計。楊繼英等學者基于政策文本分析認為,新時代以來幼兒園教師隊伍建設在幼師的培養培訓體系、準入機制等方面取得了較大成就,但還存在著政策工具強制力弱、命令性工具使用過溢、缺乏幼師的生命性關照等問題。幼師師德建設既需要命令性與強制性政策工具,以進行外在規制,也需要激勵性政策工具,以從內部激發或引導教師提升內在修養,這就需要對政策工具進行組合。已有調查研究顯示,幼師師德水平總體處于中等偏上,但張麗敏等通過對網絡媒體新聞進行內容分析與話語分析發現,幼兒園教師的公眾形象比較負面,呈現出職業道德低、工作內容技術含量低、個人品質差等“二低一差”特征;社會形象呈現出職業待遇低、學歷低和社會地位低等“三低”的特征。吳文濤等的研究表明,少數幼兒園教師的虐童行徑曝光后,幼師的形象呈現斷崖式坍塌,主要表現為現實形象的滑坡、媒體形象的顛覆和認知形象的偏差。可見,幼師隊伍建設依然任重而道遠。幼師素養的提升不僅在于專業方面,更在于師德的養成,而這個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們既要關注到已入職教師的德性養成,更要關注“準幼師”的德性發展;既要注重學生教育教學技能的培養,更要重視其作為一個“完整生命”的整全發展。這就意味著要提升幼兒園教師的整體形象,關鍵在于幼師的“成人”之教,重點在于幼師德性的養成。
一、幼兒園教師師德養成的內涵
西方社會,尤其是西方哲學界從蘇格拉底將研究從天上拉回人間,開始關注人起,到柏拉圖的培養哲學王的思想,再到亞里士多德的人本自由思想,關注人、重視人、發展人成為一種基本的理念,這種理念為現代教育奠定了根基。2018年,世界哲學大會在中國召開,而那一屆的年會主題就是“學以成人”,這反映出成人是當今時代東西方哲學界共同的期待。會上對當今社會個體成人的時代背景進行了反思,意圖在個人“單向度發展”、過度追尋自由和財富的時代背景下尋求一條促進人的整全發展,尤其是德性發展的出路,而這個出路就是學習。學習是讓人成為一個更加完善的人、一個德性與智識充分發展的人。就教育而言,新時代我國大學教育理念需要從“成才”走向“成人”。幼兒園教師的培養同樣如此,其需要從成才走向成人,成為一個德性與智識協調發展的人。陳桂生先生認為,我國傳統文化中并無“道德教育”一詞,它是作為教育學專業的一個外來的譯詞,其對應的英文翻譯可以為“morality”,也可以是“virtue”,但前者指的是習俗道德,即外在的社會要求與規范;后者指的是個人的價值追求,是內在的訴求。前者牽涉道德的底線,是任何行業與個人都應遵循的社會規范,受到輿論監督與約束;后者是個人主動自覺地提升超過社會習俗道德的價值體現。教師作為一個職業、一個群體,社會與公眾天然地就對教師的道德水平有著較高的期待,那是因為教師擔負著文化傳承創新、精神引領與心靈塑造的特殊使命。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一個精神豐富、道德高尚、智力突出的教師,才能尊重和陶冶自己的學生的個性,而一個無任何個性特色的教師,他培養的學生也不會有任何特色,他只能造成精神的貧乏。”并且,人們也希望“教師能夠成為社會風氣的匡正者”,“教師應該是道德卓異的優秀人物”。何云峰將道德分為私域道德、公域道德和職業道德等三大基本領域,正是由于社會與公眾對教師在這些領域有著較高的期待,所以教師的一舉一動都能引起極大的關注。教師不僅要遵循習俗道德,而且還要從職業道德走向專業道德的高度,自覺樹立其道德榜樣與示范作用。教師職業經歷了從無到有再到專業的歷程,相應地,教師個人經歷著從社會人到職業人再到專業人的身份變遷與認同,其道德也相應地具有多層次發展邏輯。幼兒園教師這一群體也經歷著從社會人到職業人再到專業人的身份變遷與認同,但其自身又比較特殊,其特殊之處就在于其教育對象是3~6歲的幼兒,他們的心智都處于發展階段,這就要求幼師需要更多的愛心、細心、耐心與投入度。而幼師自身既需要遵循習俗道德,也要有更高的德性追求。但要實現幼兒園教師的師德高水平發展,提高其自身的德性,仍然面臨著來自社會及其自身的諸多挑戰。
二、幼兒園教師師德養成的困境
(一)專業化程度低,逐利行為盛行
傳統上,我們將幼師認為是孩子王、保姆、游戲王,“幼師不就是看看孩子、陪孩子玩嗎?”“幼師還需要備課?”“當個幼師還需要專業技能?”等等這樣的偏見隨處可見,不僅家長有這種觀念,教育管理者也是如此。所以,這也就造成幼兒園教師雖然有教師之名,但享受不到教師之實,包括地位、福利待遇、身份認同等。而縱觀這些年來的虐童事件,其中很大原因就是觀念導致的,許多人認為幼師不需要什么專業能力與素養,因此幼師入門的門檻較低,這就造成很多沒有受過專業訓練及沒有教師資格證的人員成為幼兒園教師。這么多年來,國家雖然已建立了完善的幼兒園教師培養培訓體系,并要求幼兒園教師必須具有資格證,但是由于幼師缺口極大,幼兒園教師持有教師資格證的比例依然很低,這意味著入口關沒有把好。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除了前述的錯誤觀念之外,與幼教領域的過度市場化緊密相關。在“教育產業化”的浪潮下,曾有大批的公辦幼兒園及附屬幼兒園被關停、轉制,社會資本成為學前教育機構的主要承辦者,而由于資本的逐利性質,加上幼師培養嚴重不足,大批沒有受過專門訓練的人士成為幼兒園教師,由此帶來一系列問題。2020年9月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學前教育法草案》(征求意見稿)提出要遏制過度逐利行為,就是為了反對學前教育的過度市場化。
(二)教師個體缺乏正確的道德認知,道德角色定位不明
遵守職業道德是最基本的職業操守,而目前教育部所制定及出臺的各項規章制度也都是從這個方面入手的,但是這只是一種外在化的客觀要求,必須通過教師思想上的認同、行為上的轉變才能實現道德上的自覺。面對社會上對教師德性的期待,教師在定位自己的道德角色時,應有清醒的認識。這一點也恰恰是“教師道德的獨特性之所在”。因此,教師應提高道德元認知能力,加強道德判斷能力,積極關注社會與公眾對于教師群體的道德期待,找準自身的道德角色定位,提高道德推理與道德判斷能力。教師需要對自己有正確的道德角色定位,始終將德性的提高放在第一位,其次才是專業知識與技能的提升。
(三)幼師培養的層次比較低,待遇較差
當前的幼師招生一般是中、大專層次,本科層次的不多,研究生更少。整體來說,受過較高教育的人其綜合素養相對較高,這就對幼師隊伍整體德性的養成造成了影響。報考學前教育專業的很多學生雖有一定的音體美特長,但文化素養相對較差。這些學生一般將主要精力花在音體美上,而忽視了文化課的學習,成長中缺乏“大思政”的關照。同時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大都只會學習書本知識,加上很多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從小嬌生慣養,個人意識較為強烈,集體意識淡薄。除此以外,幼師身份地位一直沒有真正得到社會公眾乃至相關教育部門的認同,幼兒園教師的付出與獲得的報酬完全不成正比。從2020年長沙市人力資源市場發布的工資指導價位來看,幼師工資最低是2785元/月,最高才4824元/月,平均3738元/月;中小學教師工資最低是3322元/月,最高5830元/月,平均5501元/月;大學教師工資最低4914元/月,最高8144元/月,平均7156元/月。從中可以看出,幼師的待遇有多低。在這種背景下,只講奉獻,不講報酬,長此以往,必然影響幼兒園教師的德性養成。
三、幼兒園教師師德養成的路徑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幼兒園教師德性養成不僅是教師個體的事情,更是社會的事情。為了整體地提高幼師的德性,促進幼師的德性養成,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把好生源質量關,提高培養質量,為師德養成提供基礎
目前,培養幼師的機構主要有中專、高職高專及大學本科院校,學制一般是3到5年,他們的招生起點有初中畢業的,也有高中畢業的,整體起點并不高。因此,第一是要提高培養層次,促進生源質量的提高,進而帶來師德養成的良好基因。有了好的苗子,他們能否“成人”或者說能否成為他們想成為的人,成為一個德性與智識充分發展的人,關鍵就在于這些培養機構。要想實現師德養成的目標,幼師培養機構首先要做的就是轉變觀念,要由“成才”轉向“成人”,具有“成人”的理念。第二,幼師培養機構“成人”的途徑主要是教學、科研與社會服務,幼師培養機構要充分利用這三種途徑促進準幼兒園教師從“成才”向“成人”的轉變。由于“職前教師的信念改變往往基于其進入教師培訓項目之前持有的信念、目標、興趣和價值觀”,無論是初中起點的生源還是高中起點的生源,他們其實都已經形成了基本的價值觀與品性,所以我們不僅要重視“后天培養”,也要注重良好“基因”選擇,要選那些“品學兼優,樂教適教”的學生進入教師隊伍。為此,要吸引優秀學生就讀學前教育專業,同時提高培養質量,才能為幼師師德養成提供良好的前提條件。
(二)完善以“師德養成”為中心的評價機制
評價事關導向,有什么樣的評價就有什么樣的指揮棒,培養機構及幼師都會選擇對其自身最有利的方式。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指出,“完善立德樹人體制機制,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在評價的過程中,要“堅持科學有效,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健全綜合評價”,以此引導教師潛心育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幼兒由于其心智與身體等各方面的發展還未成熟,幼師尤其要注重保教實踐,以游戲的方式促進幼兒主動學習和全面發展,為此需要幼師充滿愛心地陪伴幼兒健康快樂成長。這決定了我們應高度重視幼師是否有一顆健康的心靈,人格是否健全,心智是否完善,尤其是他們是否有對教育的熱愛、對幼兒的愛。然而,目前對幼師的考核除了集中在專業知識與專業能力外,還有各種與教育本身沒有太大關系的事情,比如床沒有整理好、玩具擺放有些亂、環境創設不太理想等。這些都是從成人的角度來考察,而不是從幼兒的角度來對待。所以,我們需要設計一種合理的幼師評價體系,要明確這種評價體系是為何評、評什么、如何評。總體上,對于幼師的評價,要“以德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始終將其德性發展作為首要任務,改變傳統的過于注重專業技能的傾向,要將不傷害兒童作為教育的底線原則與教師專業的起點。
(三)建立合理的用人機制,為幼師師德養成保駕護航
幼師的招聘不能僅僅注重幼師的五項技能,更要注重他們是否有一顆真摯地熱愛孩子的心,是否一心一意地為了孩子,因為學前教育階段主要是讓孩子健康快樂成長,而不是讓他們掌握多少知識。因而,要加強幼師的實習制度建設,幼兒園要從中挑選合適的人才。另外,幼師也是一個關系中的人、社會中的人。他們不僅僅是專業人、職業人,也需要生活、照顧家庭,其對物質生活的需求應得到合理的滿足。按照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幼師要想達到自我實現的程度,也要有一定的地位及物質保障。為此,我們需要統籌兼顧,精準施策,營造尊師重教的氛圍,提高幼師的社會地位及待遇,而不是一味地從外在規章制度的角度向幼師提要求。有了外在環境與條件的大力支持,幼師也就會自然而然地真心對待孩子、愛護孩子,呵護他們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略)
本文收集整理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客服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