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當前中藥專業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改進措施研究

中藥學是指專門研究中藥基本理論和中藥來源、產地、采集、炮制、性能、功效及臨床應用規律等知識的一門學科。是多學科知識相結合的綜合性應用學科,包括中醫學基礎、中藥學、藥用植物學、中藥化學、中藥鑒定學、中藥炮制學、中藥制劑學、中藥藥理學等。是祖國醫藥學的寶貴遺產,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科學和哲學思想,是我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體現,隨著我國醫學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發展,中藥學教學作為中醫藥教育的基礎,也是中醫藥專業的基礎課,掌握中藥學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是中醫藥人才培養的基本要求,因此,分析中藥學教學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進措施,提高教學質量,從而促進中藥學教學的快速發展。
1存在的問題
1.1缺乏趣味性,枯燥無味
由于中藥學的學科特點決定了中藥學需要記憶的內容太多,從產地、采集、炮制到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歸經、毒性、劑量、用法、規格等都需要記憶。如辛能散、甘能緩、酸能收、苦能堅,咸能軟。再如牛蒡子炒黃、梔子炒焦、烏梅炒炭、麩炒枳殼、土炒白術、米炒黨參。蜜炙百部、醋炙香附、姜炙半夏、酒炙黃連、鹽炙知母。磁石先煎、薄荷后下、車前子包剪、人參另煎、阿膠烊化、三七面沖服。道地藥材如甘肅當歸、寧夏枸杞、青海大黃、內蒙黃芪、東北人參、山西黨參、河南地黃、云南三七、四川黃連、山東阿膠等,薄片:厚度為1~2mm一般質地堅實。如天麻、檳榔、白芍、當歸等。厚片:厚度為2~4mm一般質地松泡。如茯苓、澤瀉、山藥、南沙參、天花粉等。順片:厚度為2~4mm一般質地肥大致密、色澤鮮艷易突出鑒別特征如何首烏、附子、大黃、木香等。斜片:厚度為2~4mm一般長條形纖維性強。如桑枝、桂枝等。段:長為10~15mm。如黨參、沙參、荊芥、青蒿、白薇等。絲片:皮類藥物一般切成2~3mm寬的絲條。葉類藥物多切成5~10mm。塊:為8~12mm3的立方塊。如阿膠等都需要準確記憶。
1.2教學方法陳舊學習被動
中藥學是一門綜合性應用學科,對基礎及專業知識要求廣泛,應將與中藥學的相關學科有機地聯合在一起,形成獨具特色的中藥教學。中藥學是實踐能力要求很高的專業,必須運用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為目標。從“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的老三中心向“以學生發展為中心、以學生學習為中心、以學習效果為中心的新三中心轉變。
1.3理論與實踐相脫節,動手能力和臨床技能不高,創新意識不強
傳統的教學方法只注重觀察能力、記憶能力、分析歸納能力、缺乏創新性,要把培養創新性作為教育的宗旨。教學過程中要利用一切機會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學生不僅僅是學習的接受者,更是學習活動的參與者。教師不是發號施令的領導者,而是學習活動的指導者,教師不僅要傳授知識,還要讓學生了解產生這些知識的方法并在實踐中加以運用,教育的目的不僅僅是賦予學生專業知識,更重要的是賦予學生綜合知識和創新能力。
2改進措施
2.1增加學習興趣
從加強院內特色外用制劑傳承入手,在中藥學教學課程設置上強調實用為主的原則,根據中藥學專業的特點,以及某些課程的性質,在教學環節中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模式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有效途徑,把豐富的學習資源提供給學生,讓學生多動手,多實踐,目的是充分調動學生對所學專業的好奇心,并積極、主動地去學習、去研究。中藥制劑學為中藥專業重點主干課,讓學生先掌握既簡單易學又具有傳統特色外用制劑的制備方法,如中藥外用軟膏的制備,讓學生了解一般中藥外用軟膏的制備流程,做到提前熟悉,操作前教師要進行提問,考察是否真的掌握,在確保學生安全,藥品安全的前提下,盡量給學生一些動手機會,通過教師指導學生動手實踐,結合以前書本上學過的知識能夠基本上掌握中藥外用軟膏的制備技術和方法。學生在學習中動手,在動手中看到療效,在療效中產生自信,在自信中學習,自信來源于療效,學生有了自信心,學習的主動性就會大大提高。朱紅膏是北京中醫醫院治療感染性瘡面及頑固難愈性皮膚潰瘍的傳統特色外用制劑。慢性皮膚潰瘍的瘡面修復至今仍是外科的一大難題。朱紅膏對各種因素導致的難愈性潰瘍有很好的治療效果。如果在教師的帶領下學生全程參加朱紅膏的制備,從領原輔料到制備到成品入庫到用于臨床。讓學生了解朱紅膏是由京紅粉、朱砂和凡士林組成的,它的制備方法是將凡士林熔化攪拌溫度降至40℃時加入京紅粉細粉和朱砂細粉攪拌均勻即可(叫朱紅膏)。再將制成的朱紅膏均勻涂布于紗條上,經高壓滅菌后用于創面換藥,調整劑量為每平方厘米0.018g藥膏(叫紅紗條)。攪拌的時間,投料時的溫度等數據是教材上沒有的,而且是實用的有效的寶貴的,學習的方法是學生自己動手,通過老師的指導,各個部門之間的相互溝通配合,在同學們交流合作下,不僅掌握了朱紅膏的制備方法、用法用量、注意事項,而且還了解了朱紅膏的功效主治及適應證候。并將自己動手制備的藥品用于臨床。清涼膏也是我院常用的傳統內部制劑,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痛的功效,主要用于燙燒傷、凍傷等清潔創面,多型紅斑,牛皮癬等炎癥性干燥脫屑皮損的治療。制備方法:當歸、紫草需先置香油內浸泡2~3天后,先將香油用武火加熱1.2h,至香油沸騰冒煙(白煙變青煙)時加入當歸紫草等,炸至當歸、紫草等內外焦枯(不能炸糊),過濾去渣取油,待藥油放溫后,將大黃面、黃蠟均勻撒入,不停攪拌,至凝成膏即得。不同季節黃蠟的用量不同,夏季用黃蠟180g,冬季用黃蠟120g。黃蠟能調節軟膏硬度,都是寶貴的經驗,所以,從加強傳統特色外用制劑傳承入手,增加學習興趣。
2.2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的注入式的傳統教學模式為“以學生為中心”,即以學生的學習和發展為中心,實現從“教”為主向“學”為主轉變
要培養高素質人才就不能被動地接受知識,必須主動建構知識體系、增強學生知識遷移或應用意識,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并能夠用已有的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現教與學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較高的實踐能力為目標。如熏藥療法是在灸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治療外科、皮膚科疾病的一種外治法,也是趙炳南教授三種獨特療法之一,癬證熏藥方療效好制備方法簡單,就是將蒼術、黃柏、苦參、防風、大風子、白鮮皮、五倍子等藥碾成粗末,用較厚的草紙將藥末卷成紙卷,備用。外用,用時點燃藥卷,燃煙熏皮損處,每日1~2次,每次15~30min,溫度以患者能耐受為宜。使用時,熏藥一般要處在患處的下方。使用中注意防火與室內通風。具有除濕祛風,殺蟲止癢的功效。臨床用于治療神經性皮炎、慢性濕疹、皮膚淀粉樣變性、皮膚瘙癢癥、魚鱗病等。熏劑是中藥外用制劑的一種劑型,是利用藥物本身的藥理作用和藥物燃燒過程中產生的熱能起到治療作用,同時藥物燃燒發熱,可增加藥物的穿透力,藥物容易達到病所,更好地發揮治療作用。對于熏劑的制備重點不在于教師在課堂上怎么講,教材上熏劑的定義怎么背,而在于學生自己動手,能夠做到會做會用,是重在學生動手學的過程,是學會了能正確地運用而且療效好制備方法簡單操作方便實用,增加了學習的主動性。
2.3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突出中醫藥特色
如藥捻又稱藥線、捻子、拈子、紙捻、藥條、條劑,古代醫籍中更有稱之為經者,為中醫外科常用制劑。藥捻法是將腐蝕藥加賦形劑制成線香狀的藥捻,插入細小的瘡口或瘺管、竇道內,以引流祛腐,促其瘡口愈合的方法,是外科透膿祛腐法之一,在晉末紙捻用于膿腫引流,到隋唐用于瘺管治療。教師重點向學生介紹綿紙藥捻的制備方法:選用質軟韌性強的綿紙,按紙紋長軸剪成1.5~3.0cm寬、10~15cm長的紙條,將藥粉撒勻紙條上,然后對折,左手平持,右手持另一端,折成25°角,按同一方向捻成捻狀,要求藥捻平直硬緊。使用時,順著竇道方向插入,插到竇道底部后再稍抽出少許,外留0.5cm。每日或隔日更換一次。若竇道清潔,肉芽生長良好,即應停止使用,以免影響愈合。
2.4加強考評制度改革,增加實操分值,注重動手能力的培養和知識點的考核
實操制定客觀標準如優秀,較好,合格,不合格(不合格重做達到標準合格為止)最終以學生重視實操為目的。如熏藥碾成粗末能以通過2號篩為宜,制備熏藥藥卷要松緊適中,藥捻所用藥粉必須是混合均勻的極細粉,紙應為宣紙或綿紙,軟膏劑外觀要細膩無渣,藥物與基質要混合均勻,顏色一致,軟硬適宜,等都是考核的知識點。
2.5尊重中醫藥教學的自身發展規律,培養科研型教師
根據教學不同情況為教師提供學習機會,如跟師學習,醫院進修等,尊重中醫藥教學的自身發展規律,中醫藥的學術成熟期比較晚,而且是需要終生學習的事業,即使是高年資教師也還是非常需要老師指導的。在科研方面,鼓勵學生與教師共同參加教學科研活動如學術論文、專利轉化、新藥研發、科研成果獲獎等。學生跟教師學習寫論文、標書、結題報告,實驗操作及數據處理,為今后學生能成為一名科研型教師奠定基礎。
2.6加強教師職業道德修養,建立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
教師既要有扎實的專業技能又要具有良好的道德修養和一顆愛國之心,才能更好地教書育人,民族復興需要文化自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凝結著中國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就是明確新時代立德樹人的價值方位。因此,高等教育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論邏輯與中國社會轉型發展的歷史邏輯、培養時代新人的教育實踐邏輯相統一。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生存與發展的精神支柱,是最基礎,最深厚的自信,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保障。中國傳統文化凝聚著中華民族的價值取向和精神追求,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密切相關,是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資源。高校是文化傳播的重要場所,中國傳統文化深刻影響著大學生的文化自信,對培養其道德、激發其愛國熱情和培育其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義,真正做到忠實于國家、服務于人民。為報效國家、服務社會奠定堅實的基礎。中醫藥振興發展迎來天時、地利、人和的大好局面。健康中國建設的目標任務為中醫藥振興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時不我待,中醫藥工作者任重道遠。
綜上所述,縱觀古今做出卓越成績的中醫藥學家,他們首先是醫藥實踐家,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總結出豐富的醫藥知識和經驗,才成為醫藥教育家,首先是學習者,實踐者,逐步成長為傳道授業解惑者。他們的經驗知識來源于實踐,通過反復驗證形成理論然后又指導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