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給側視角下中藥臨床藥師改革新路的研究

1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概念及意義
2015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首次提出“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而根據“十三五”規劃綱要要求,“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擴大有效供給,滿足有效需求,加快形成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體制機制和發展方式”。因此,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施成為我國當前以及今后“十四五”期間重要的經濟發展戰略。供給側視角下的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是“十三五”期間的一項重點工程。其改革重心是調整供給結構,優化資源配置,增加有效供給,提高技術創新能力。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需要認清供給與需求,增加有效供給、優質供給,尋求資源的合理分配。
隨著近年來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深入和中醫藥事業的快速發展,中藥飲片及其他各種中藥制劑在全國各級醫院都得到了廣泛的推廣和使用,不良反應發生率較低,受到很多患者的信任。但這也使得患者忽視中藥所導致的不良反應,尤其是肝腎功能不足的老年群體,往往由于中藥濫用產生多種不良反應。根據《中醫藥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要求,探索建立中藥臨床藥師培訓與準入機制,在醫療機構中培養并形成一批有能力有價值的、適應臨床服務的中藥師,有利于指導中藥在臨床的合理應用及中西藥物的合理配伍。
中藥合理應用的原則與西藥的特性不同,具有復雜、多樣、靈活的特點,在藥材的選用、劑量的把握、煎煮的方法、組方配伍等方面都不是一成不變的。中藥臨床應用講究“適當性”原則,具備復雜的學術內涵,包括考察用藥對象、適當的藥物、適當的劑量及療程、適當的給藥途徑和煎煮方式、適當的服藥方法、適當的治療目標等各個用藥環節。一部分未接受過系統中醫中藥培訓的西醫師在處方過程中往往容易出現藥證不符、劑量不宜、配伍不當等一系列不規范和差錯問題,此類臨床實際問題,要求臨床藥師具備中醫藥思維,而中藥臨床藥師在這方面的工作具有較大發揮空間。
目前我國臨床中藥學的人才培養工作尚處于起步階段,沒有完善的工作模式可以參考,普遍缺乏參與臨床實踐的機會和經驗,培養的中藥師也難以真正擔當起指導臨床中藥合理應用的責任。絕大多數的臨床中藥師工作重點主要是參與臨床會診查房、開展中藥飲片處方點評、相關數據統計分析和收集上報中藥不良反應等工作。隨著近年來醫改的深入,臨床中藥學應當將工作模式從陳舊的以藥物為中心轉變成以患者為中心,拓寬思路,改變作為供給主體的運行方式,優化供給結構,圍繞臨床合理用藥來探索一條科學的,規范化的新路,建立一個適應新醫療形勢的中藥臨床藥學服務質控標準。
3供給側視角下中藥臨床藥師的改革方向
中藥臨床藥師是指導中藥合理應用的供給主體,結合“十三五”期間醫藥衛生體制供需改革經驗,分析、認清其供給與需求的特點,有針對地將過剩的無效資源重新優化配置,增加有效供給,提高服務創新能力。其改革方向以調整供給側結構為主,增加供給數量、提高供給質量為輔。
3.1調整優化供給結構
醫療機構內中藥臨床藥師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供給與需求的結構失衡,患者單渠道地信任醫生,不了解也不需要中藥臨床藥師的輔助指導,導致中藥臨床藥師的用藥指導工作更傾向于無效供給。如何將無效供給轉變為優質供給,就需要把資源供給的結構形式從單一的醫療機構內臨床查房,轉變為多元化的供給形式。
(1)深入做好臨床藥學查房工作。臨床藥學查房是臨床藥師通過與患者直接溝通,全方位了解患者用藥史,藥物治療效果以及進行藥學監護的過程。
中藥臨床藥師發揮中藥臨床藥學知識優勢,將中西臨床思維與藥學知識融會貫通,根據中藥特點,理化特性來解釋藥物對疾病的功效,分析藥物治療過程中出現的各種情況。
(2)針對出院患者提供持續的居家中藥用藥服務。患者脫離了醫護人員的床邊指導,尤其是老年患者,對于中醫理論指導下的中藥用藥和中西藥物的配伍使用,往往存在很多疑問。中藥臨床藥師可通過電話、互聯網等多種平臺或形式對一定時間段內的出院患者保持針對性的隨訪,提供有價值有意義的藥學服務和資源,提高患者的用藥依從性,有效性以及安全性。
(3)將中藥臨床藥學服務拓展至社區。隨著人口年齡結構老齡化,越來越多的老年慢病患者由上級醫院治療后轉入社區醫院就醫,疾病譜包括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骨質疏松等患者,但這些患者易在在長期用藥過程中出現不良反應時,或需要用藥指導的時候往往無法獲取臨床醫生的即時診療或社區藥師的有效藥學服務。這就需要西藥臨床藥師、中藥臨床藥師組建社區信息網絡,提供一套完善的,針對社區慢病管理的用藥指導路徑,或者構建家庭藥師管理模式,構建醫聯體同質化的藥學服務模式,有效提高社區老年慢病患者的生活質量。
(4)開展互聯網+中藥臨床藥學服務。在國內醫療新形勢和互聯網+醫療的大背景下,全國各大醫療機構簽約合作并上線各類醫療服務軟件,中藥臨床藥師可以第一時間在網絡平臺上給予患者中藥科普、用藥在線咨詢、中藥煎服注意事項、不良反應信息反饋等內容,彌補臨床醫師在中藥實際應用過程中的供給短板。
(5)中藥臨床藥師處方審核。相關研究數據表明,諸多問題如飲片選擇不合理、飲片劑量不合理、飲片配伍不合理、服用時間不合理,處方書寫不規范是當前臨床醫師開具中藥處方時出現頻率最高,亟待解決的。中藥臨床藥師以其專業知識審核中藥飲片處方可以及時發現處方存在的問題,降低患者服用中藥后不良反應發生率,提高治療有效率,并以此提高中藥飲片的處方質量,為患者提供更好的中藥飲片治療服務。
(6)探索科學合理的中藥臨床藥學發展模式。中藥的特點決定了中藥臨床藥學不可能照搬西藥臨床藥學的工作模式,同時根據目前需求側的特點,中藥臨床藥師也不能完全脫離現代西醫學、西藥學理論體系,因此借鑒西藥臨床藥學工作方法來探討適合中藥臨床藥學的工作方法和途徑是醫療機構中藥人員需要長期思考的問題。中藥臨床藥學人員應當以服務患者為中心,培養現代醫學臨床思維,結合中醫藥理念,助力推動學科發展,努力探索科學合理的中藥臨床藥學發展模式和路徑,建立一個適應新醫療形勢的中藥臨床藥學服務質控標準。
3.2增加供給總量
隨著國家對中醫藥事業的大力支持與居民對中醫藥服務需求的增長,近年來全國中醫藥人力資源總量增長迅速。但數據表明,在全國醫療機構中醫藥人力資源中,中醫執業(助理)醫師增長速度較快,而中藥師(士)增長速度緩慢,在總體增長中,中醫類執業(助理)醫師的增長速度是中藥師(士)增長速度的2.8倍。根據《全國中醫醫院組織機構及人員編制標準(試行)》規定,醫生與藥劑人員之比應當為1∶0.8,而截至2015年中醫師與中藥師的比例僅為1∶0.27,表明中藥師(士)嚴重短缺。我國中藥臨床藥師制度處于剛剛起步階段,臨床中藥師總量更是緊缺,而諸如臨床查房、及時審核中藥處方醫囑等技術性較高的工作崗位都需要有能力的中藥臨床藥師參與其中,這也成為制約中醫藥事業發展的一個關鍵因素。①增加中藥臨床藥師的數量,首先要積極有效落實相關中藥人才政策,創造良好的就業環境,制定具有一定優勢的吸引中藥人才的方案,保證充足的后備人才和優秀人才。②加強團隊學科建設,全方位提高中藥學在院內院外的影響力,使在一定社會范圍內形成熱愛中藥,學習中藥的良好環境。③增加中藥人員參與臨床機會,開設中藥臨床藥學課程,建設一個中藥學人員接軌臨床的學習平臺。
3.3提高供給質量
中藥臨床藥師是一個理論結合實踐的崗位,它直接或間接地指導患者合理用藥,它作為供給的主體,必須提高供給質量,提供更有效、更優質的服務。作為中藥臨床藥師要積極參與臨床實踐,強化醫學理論的傳授,培養中醫臨床思維。研習經典,繼承中藥學術思想,結合臨床實踐經驗,打破現有“藥不知醫”的局面,全面提升中藥臨床藥師的專業綜合能力,把書典經籍融會貫通于治病救人之中。
4結語
供給側視角下,醫療機構內中藥臨床藥師普遍存在有效供給不足,無效供給過剩的現狀,其癥結主要就是供給與需求的結構失衡,中藥臨床藥師的價值無法被充分體現和利用。這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面臨的核心問題。著力分析其供需特點,改變調整供給側結構,把資源供給的結構形式從單一的醫療機構內臨床查房,轉變為多元化的供給形式,針對性地將過剩的無效資源重新優化配置,增加有效供給,提高服務創新能力,是我們急需思考的問題。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必將探索出一條能夠體現和發揮中藥臨床藥師職業價值,適合新醫改形式的改革新路。
參考文獻(略)
本文收集整理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客服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