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碩士畢業論文開題報告范文
論文堡
日期:2023-11-25 21:14:51
點擊:641

開題報告是課題確定之后,研究人員在正式開展研究之前制訂的整個課題研究的工作計劃,下面是小編搜集整理的金融碩士畢業論文開題報告,歡迎閱讀參考。
論文題目: 基于行為金融理論對次貸危機的分析
一、論文選題的背景和意義
(一)選題背景
現代金融資產定價理論和金融監管體系理論都是以法瑪的市場有效性假設作為理論根基,以理性人等假設作為金融體系運行和治理的依據。從馬克維茨的現代資產組合定價理論建立起以均值和方差為主的資產定價框架開始,夏普,林特那等通過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確定了資本資產收益的確定方法。此后,法瑪的市場有效性假說(emh)和羅斯的套利定價理論(apt)又極大地豐富了現代經典金融理論的內容。這些理論的影響也逐步延伸到了金融市場上的產品定價的實踐中去,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然而,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越來越多的利用現代經典金融理論無法解釋的金融異象:de bont 和 thaler 提出的股票長期累積的收益與該股票未來的長期收益之間存在負相關關系即長期反轉的聯系,mehra 和 presccot 提出了權益類的投資的歷史平均收益在扣除了風險溢價后也顯著地高于債券類投資歷史平均水平,即股權溢價之謎。shiller發現現實的資本市場中股票價格的波動幅度之大往往無法被股票價格圍繞未來現金流貼現波動的理論解釋,即波動率之謎。與此同時,隨著金融全球化的發展,我們越來越注意到金融市場的萬千變化中所蘊含的心理因素的影響:普通投資者的交易頻率往往遠高于理性的投資策略所需頻率,投資者在投資收益時愿意出售股票而在投資損失時不愿意出售股票。從近百年來房地產市場、股票市場的起起伏伏,大跌大漲中,我們逐漸發現傳統的經典經濟理論往往過于理想和理性,忽視了人們在做決策時心理非理性因素的決定性作用。
在最近發生的美國次貸危機中,由于投機性泡沫不斷擴大,投資者的非理性狂熱的從眾效應即羊群效應不斷擴大,導致了房產價格不斷升高,嚴重偏離了它的實際價值。但當眾多債權債務鏈中某一環破裂時,泡沫就被刺破。大量違約事件發生,市場出現巨大的恐慌,房產價格崩,房地產金融機構成為最先受到影響的機構。大批房地產金融機構倒閉或受到破產保護。此后購買了信用評級較低的mbs和cdo的對沖基金和投資銀行蒙受巨大損失。市場價值大幅縮水的對沖基金和投資銀行面臨來自投資人的贖回壓力、商業銀行提前收回貸款的壓力、和中介機構追加保證金的壓力,面臨流動性危機,被迫出售優質資產或申請破產。由于級別較低的mbs和cdo金融產品發生違約,優質高級的金融產品被迫調低信用評級,加上爭先恐后的拋售風潮,此類金融產品的價值不斷縮水,購買了此類金融產品的對沖基金、商業銀行、養老保險等機構投資者資產大幅縮水,因為害怕遭受進一步的損失,它們開始新一輪的拋售,同樣是因為羊群效應,恐懼的情緒在次貸市場蔓延,投資者已經不會把金融產品的市場價值和內在價值作比較,恐懼的心理情緒使得瘋狂拋售套現成為金融機構唯一的單向操作。這種羊群效應產生的反饋機制進一步加劇了危機的蔓延速度和范圍。此后,次貸危機蔓延波及到了整個金融市場,進一步拖累了實體經濟的發展。金融危機的爆發和其席卷全球的影響力讓我們意識到長期以來的傳統金融理論并不能讓我們避免金融危機的發生,相反,經濟發展的軌跡總是遵循著一定的經濟周期發展,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爆發出局部性的或如此次次貸危機這樣全球性的金融風暴。這次由于美國次貸危機所引發演變而成的全球金融危機給整個世界帶來的損失無法估量,但其帶來的顯性和隱性的損失確實毋庸置疑的。在過去對金融危機和金融改革的分析中,研究者往往忽視或低估了行為金融、心理因素的重要性,在對金融產品定價分析、投資者市場行為分析、金融監管當局監管體系分析的過程中,都假設市場參與者是理性預期的,只要給與有關于理性的經濟動機、市場監管框架和充分的信息披露機制的充分的信息,市場中所有投資者都會做出能使資源最優分配和財富效應最大化的選擇,從而整個市場都會合理有效地運行。然而,行為金融學家們通過實證分析發現,金融市場、金融體系和其中的投資者都不是完全理性的,金融市場是一個動態的、不斷變幻的既包含了理性投資者又包括了非理性投資者的市場集合。依從傳統經典金融理論的監管體系非但不能很好地管制金融風險,還會因為市場參與者往往在同一時間采取同向的操作導致羊群效應而使得原有的系統內部風險(endogenous risk)加重。缺少多樣性的操作方向和足夠的投資組合品種使得全球金融系統難免不發生幅度巨大的震動。
(二)選題意義
本文嘗試從行為金融角度分析此次金融危機產生過程中投資者的非理性因素和金融監管體系的非理性因素。解釋次貸危機爆發的真正原因,指出經濟發展歷程上出現的一次次的投機性泡沫和其引發的金融危機。探究美國金融監管體系未能有效遏制金融危機的原因。同時嘗試提出一些融入行為金融思想的金融體系改革的方向和建議。最后聯想到此次金融危機對中國金融市場發展,金融體制改革一些借鑒和啟示。
目前對次貸危機的理論研究很多,但大都仍以傳統的經濟金融理論作為基礎。本文的創新點在于從行為金融學角度分析次貸危機爆發的原因,指出了今后金融監管體系必須更多融入行為金融思想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本文敢于指出傳統金融理論在解決實際市場運作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大膽地從行為金融這個更能貼近和模擬現實的角度來解釋金融危機爆發背后的深層次原因。本文針對g20、美聯儲、英國金融服務局包括中國金融監管當局所提出應對金融危機的監管改革方案,指出了現有金融改革方案不能消除金融風險爆發的可能性,更不能從根本上創造出一個富有彈性的、可平滑金融波動、分散金融風險、有效配置資源、促進經濟增長的金融體系。文章創新性地提出融入行為金融思想的金融監管結構改革方案,并提出了中國金融監管體系改革的建議。
二、論文的目標
本文的目標是從行為金融的角度來探究金融危機和經濟周期發生的真正原因,指出傳統的經典金融理論無法解釋多數金融異象。同時提出現有的建立在傳統金融理論上的金融監管體系無法有效地管理和遏制金融風險,而融入行為金融思想的金融監管體系才能更好地發揮監管作用。文章給出了美國次貸危機帶給中國金融市場發展和金融監管的一些啟示。
三、論文的主要內容
第一章,序言,首先闡述本文研究的背景和意義,介紹了國內外目前的研究現狀,說明本文的研究方法和論文結構,最后對于論文中的一些原則性問題作出必要的解釋。
第二章,介紹行為金融理論的內涵和概念。將行為金融理論和現代傳統金融理論進行比較,闡述從有效金融理論到行為金融理論的發展歷程。
第三章,分析美國次貸危機爆發的背景,嘗試從行為金融的視角去分析金融危機爆發中金融市場參與者和監管者的非理性因素,指出次貸危機發生的深層次原因。
第四章,提出了金融監管在當今金融全球化和金融創新的背景下的重要性。指出了當今金融監管體系在發揮監管職能方面的不足和缺乏行為金融思想指導的弊端。
四、論文的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定性和定量,規范和實證結合的方法來研究行為金融對金融危機的影響。通過采用行為金融這一有別于傳統金融理論的新思想去解釋時有發生的金融危機,提出了投機性泡沫這一金融危機爆發的最根本的原因,進一步揭示了市場以及市場參與者、市場監管體系的非理性。提出了融入了行為金融思想的金融監管改革的方案。本文還采用實證分析來檢驗行為金融在中國金融市場的應用。
五、論文的提綱及實施計劃
第一章 序言(三月中旬完成)
1.1 研究背景和意義
1.2 國內外對問題的研究成果
1.2.1國外理論研究
1.2.2國內理論研究
1.3 研究方法和論文結構
1.4 本文的創新
第二章 現代經典金融理論(mpt)和行為金融理論(bft)的比較(三月底完成)
2.1 有效市場假說(emh)-----現代金融理論基石
2.1.1 emh的理論基礎
2.1.2 emh的實證經驗檢驗
2.1.3 對emh挑戰的實證檢驗
2.2 行為金融理論(bf)的內涵和概念
2.2.1 行為金融理論的定義
2.2.2 bf的發展歷史
2.2.3 bf的研究內容
2.3有效市場假說(emh)與行為金融理論(bf)的比較
第三章 從行為金融視角分析美國次貸危機爆發的原因
3.1 過剩的流動性、金融創新和信用危機
3.2 金融創新金融衍生品和表外業務操作
3.3 不合理的信用評級體系
3.4 機構治理問題,機構風險管理缺陷和薪酬制度安排不合理
3.5 不充分的信息披露機制和金融產品的不透明性
3.6 金融監管體系的缺陷
第四章 金融監管的制度安排和改革方向(四月上旬至四月中旬完成)
4.1 美國、英國等國家金融監管體制的現狀和監管當局提出的改革方案
4.2 從行為金融角度分析金融監管體制改革的方向(逆周期監管)
文獻綜述內容:
從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中,我們驚訝地發現占據主流地位的現代經典金融理論(新古典經濟學)所設定的假設和結果都與現實世界中金融危機所產生的后果不完全相符甚至相悖。而行為金融理論為我們提供了全新的分析視角,能較好地解釋多數現代經典金融理論無法解釋的異象。
1.2.1 關于行為金融的現有研究
早在20世紀初期,john keynes就在研究中考慮了人們的心理因素在金融市場中的作用。提出了動物精神(animal spirit )等思想理論。真正意義上的行為金融學在20世紀70年代后期于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發展起來。近些年,行為金融學家們成功地將理論應用到對金融市場的現象的解釋方面。
(一)行為金融學的理論基礎研究
teversky和kahnemen(1981) [1]提出了期望理論這一行為金融理論中最基礎的理論。他們通過實驗對比發現,市場中的投資者多數表現出非理性,他們的行為受到了心理非理性因素的影響,其效用不是簡單的財富的函數。標準金融投資者的效用依賴于財富和消費水平,而行為金融投資者的效用則反映在價值函數上。期望理論的實質是,投資者在發生損失的情況下通常表現出風險偏好,而在贏利的時候多表現出風險厭惡。并且投資者損失時候感受的痛苦遠遠大于盈利時的快樂。這一理論與現實生活吻合。在期望理論中,對不同價值乘以決策權重而不想理性的那樣乘以概率。對極不可能的事件賦予權重0,對極可能事件的權重賦予權重1,而對很不可能事件賦予較高權重,對很可能事件賦予較低權重。金融市場上許多異常現象都可以用期望理論得出合理解釋。
robert j.shiller(2002) [2]系統地闡述了從經典金融理論到行為金融(behavioral finance)理念的轉變。他指出雖然現代經典金融理論(mpt)占據學術界主流地位,但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金融市場上一系列金融異象(anonymous phenomenon)的出現質疑了經典金融理論的合理性。行為金融學綜合運用了現代金融學、心理學、行為學和社會學等理論分析金融市場主體的心理動因和行為,很好地解釋和預測了金融市場上與傳統金融理論相悖的異常現象。
(二)行為金融學的應用
李國平(2005年)[3]指出,行為金融學主要用來解釋傳統金融學難以解釋的各種現象和投資者行為。 次貸危機前行為金融學主要應用于以下幾個方面:
(1)解釋股票市場整體的異常現象,包括股票溢價,股市回報的過度波動以及金融泡沫的形成。(2)解釋股市橫向平均回報的異常現象,即為什么一組或者某一類股票的回報高于另一組或者另一類股票的回報。(3)解釋封閉式基金大幅度折價交易的原因。(4)解釋個人投資者的非理性投資行為。(5)從行為金融學角度分析公司財務決策中的異常行為。
1.2.2 次貸危機發生后行為金融研究的拓展
李少君(2009)[4]指出,基于過度自信與錨定理論,次貸產品得以創造,為整個金融危機埋下了伏筆。基于羊群效應、期望理論與分散不足,次貸產品迅猛擴展,隨后帶來了非理性崩潰,最終導致了市場的非理性崩潰,引發了20世紀30年代以來最嚴重的金融危機。市場以及相關人員的非理性是金融危機爆發、市場奔潰的最主要原因。
emilios avgouleas(2009)[5]指出,次貸金融危機的爆發暴露出了現存金融監管體系在國內和國際層面上都存在致命缺陷。他指出,華盛頓金融論壇washington financial summit提出的有關加大信息披露機制、加強資本充足率等監管市場的方案并不能從根本上改變金融體系脆弱的風險抵御能力。原因就在于這些方案都忽視了行為金融因素在金融危機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他強調次貸金融危機給全球經濟帶來了巨大打擊為我們敲響了警鐘,讓我們認識到行為因素在其中帶來了決定性的影響。因此各國監管當局必須建立起一個融入了行為金融思想的監管體系,并加強國際合作和跨國監管的力度以提高金融體系的風險防范能力
augusto de la torre(2009) [6]提出,次貸金融危機源于市場信息的不對稱,市場參與者的不理性與情緒傳播,金融監管體系理論基礎的缺點。他明確了金融體系改革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加強逆周期監管等監管改革建議。
劉東民(2009)[7]從金融監管的必要性,金融監管的有效性和金融監管的方式三個方面論述了現代經典經濟金融理論和行為金融理論在金融監管領域的應用。對次貸金融危機爆發后學術界和各國政府有關金融監管改革的討論作了綜合性的論述。強調了金融危機背景下金融監管的缺陷,明確地提出了改革的方向
uk fsa(2009a)、brunnermeier et al(2009)指出:有效市場假說告訴我們市場參與者是完全理性的、市場是有效的。金融監管的一個關鍵目的是去除造成市場非有效的因素,盡量讓市場機制自身發揮作用,盡少或者不監管。綜合起來用三點概括:第一,市場價格信息是正確的,我們可以完全依賴市場規律來有效控制風險行為。第二,由市場自身優勝劣汰來取舍優良機構和問題機構。第三,不要對金融創新進行監管。優良的金融機構不會開發過高風險的產品,得到充分信息的投資者只會選擇自身需要的產品,金融創新是否帶來價值不是由對市場信息不完全的監管部門說的算,是由市場自身來評判的。
然而金融危機的爆發揭露了傳統金融理論思想的不足。謝平(2010)[8]指出:第一,個體市場參與者不可能是完全理性的。第二,計算市場個體參與者全部理性,并不能確保整體市場的理性。第三,市場規律自身不一定能控制風險行為,甚至可能鼓勵風險投機行為。第四,混業經營的金融機構不能通過市場自身出清的方式解決。第五,金融創新并不一定創造價值,這次金融危機中誕生的復雜的金融衍生產品cds等存在巨大風險缺陷。第六,市場參與者特別是購買者不能完全得到有關金融產品的全部信息。而且金融產品的出售者可能存在欺騙隱瞞購買者的行為。
1.2.3 簡要述評
現有行為金融的理論研究和應用主要集中于金融市場的參與者及對金融市場的一些現象進行解釋;缺乏從行為金融角度對此次金融危機的全面分析;從行為金融視角重新審視現有金融監管方面,國外學者開始做一些研究,但國內這方向還不足。
參考文獻
[1] tversky, amos, and daniel kahneman, 1981. the framing of decisions and the psychology of choice. science, 211(4481), 453–458.
[2] robert j. shiller from efficient markets theory to behavioural finance 2002
[3] 李國平.行為金融學[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1
[4] 李少君.對次貸危機的一個解釋:基于行為金融學的分析[j].湖北社會科學.2009(4)96-99
[5] emilios avgouleas financial regulation, behavioural finance, and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in search of a new orthodoxy(2009) journal of corporate law studies 23-59
[6] augusto de la torre, world bank and alain ize, world bank regulatory reform: integrating paradigms a revised version of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4842 (february 2009).
[7] 劉東民.金融危機背景下的金融監管理論:文獻綜述.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金融研究中心 working paper no 0909
[8] 謝平.金融危機后有關金融監管改革的理論論述.[j].金融研究.2009(2)
[9] banerjee, abhijit v., 1992.《a simple model of herd behavior.》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07(3), 797–817.
[10] barberis, nicholas, ming huang, and tano santos, 2001. prospect theory and asset prices.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16(1), 1–53.
[11] barberis nicholas, andrei shleifer, and robert vishny, 1998. a model of investor sentiment.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49(3), 307–343.
[12] barberis, nicholas c., and richard h. thaler, 2003. a survey of behavioral finance. in: george m. constantinides, milton harris, and renestulz, eds. handbook of the economics of finance: volume 1b,financial markets and asset pricing. elsevier north holland, chapter 18,pp. 1053–1128. basu, sudipta, 1997. the conservatism
[13] de bondt, werner f. m., and richard thaler, 1985. does the stock market overreact? the journal of finance, 40(3), 793–805.
[14]de bondt, werner f. m., and richard h. thaler, 1987. further evidence on investor overreaction and stock market seasonality. the journal of finance,42(3), 557-581
[15] fama, eugene f., 1998. market efficiency, long-term returns, and behavioral finance. journalof financial economics, 49(3), 283–306.
[16] gilovich, thomas, dale griffin, and daniel kahneman, eds., 2002.heuristics and biases: the psychology of intuitive judgmen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grinblatt, mark, and matti keloharju,
[17] kahneman, daniel, and amos tversky, 1979. prospect theory: an analysis of decision under risk. econometrica, 47(2), 263–292.
[18] kahneman, daniel, paul slovic, and amos tversky, eds., 1982. judgment under uncertainty heuristics and biase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 sewell, martin, 2001. behavioural finance. http://www.behaviouralfinance.net/.
[20] shefrin, hersh, 2000. beyond greed and fear: understanding behavioral finance and the psychology of investing. financial management association .survey and synthesis series. boston, ma: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21] shiller, robert j., 2009. animal spirit .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2] shleifer, andrei, 2000. inefficient markets: a introduction to behavioral financ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3] tversky, amos, and daniel kahneman, 1986. rational choice and the framing of decisions. the journal of business, 59(s4), s251–s278..
[24] peter h. huang emotional impact analysis in financial regulation: going beyond cost-benefit analysis.
[25] david hirshleifer psychological bias as a driver of financial regulation european financial management doi: 10.1111/j.1468-036x.2007.00437.x.
[26] cate reavis,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of 2008 – 2009: the role of greed, fear and oligarchs,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noncommercial-no derivative works 3.0 unported license.
[27] robert j. shiller from efficient markets theory to behavioural finance 2002
[28] shiller, robert j. 1989. market volatility, mit press, cambridge ma.
[29] shiller, robert j. 2000(b) “measuring bubble expectations and investor confidence.”.journal of psychology and financial markets,1,49-60.
[30] langevoort, donald ,taming the animal spirits of the stock market: a behavioral approach to securities regulation, berkeley program in law and economics, working paper series 04-15-2002
[31] andreas park hamid sabourian herd behavior in efficient financial markets may 29, 2009
[32] russ wermers mutual fund herding and the impact on stock prices, the journal of finance.vol,liv,no.2.april 1999.
[33] steven l. schwarcz protecting financial markets: lessons from the subprime mortgage meltdown duke law school legal studies research paper series no.175 november 2007
[34]王加勝.西方行為金融理論述評[j].山東社會科學.2009(5)88-90
[35]李文泓.關于宏觀審慎監管框架下逆周期政策的探討[j].金融研究.2009(7)7-24
[36]江百靈 肖本華.貨幣政策、有限理性與住房信貸偏低定價[j].江西社會科學.2009.(4)96-99
[37]趙靜梅 吳鳳云.非理性的博弈:行為金融學視角的證券監管[j].宏觀經濟研究.2008(12)
法學論文新增
法學論文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