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經濟學流派對宏觀經濟學的微觀基礎問題的辨析研究

宏觀經濟學是研究宏觀經濟活動中,總體就業水平、收入等多種宏觀經濟發展狀況的學科,核心要素是宏觀經濟理論以及政策和計量模型等。西方經濟學流派經過了數次演變,不斷發展,并漸漸形成了體系,對宏觀經濟學的微觀基礎問題的辨析產生巨大影響,是人們理解并解讀宏觀經濟學內涵與實質引導者,對于宏觀經濟學的發展起到關鍵作用。
一、西方經濟學流派發展進程
(一)古典學派
古典學派誕生于1776年英國的工業革命,當時社會生產力獲得了極大提升,生產技術和經驗都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進步,并且在世界范圍內積累了大量的財富,市場需求也不斷增長,從而促使古典經濟學學派的誕生與發展。該學派遵從經濟規律,認為經濟規律會主導價格和要素報酬,認定價格體系可以很好地配置生產資源,十分信賴市場自身的調節能力,不需要政府給予任何干預,主要的代表人物是李嘉圖和亞當斯密。古典學派有兩個比較著名的理論,一個是亞當斯密的國際貿易絕對優勢理論,一個是李嘉圖的相對優勢理論。
(二)新古典學派
新古典學派又稱劍橋學派,起源于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學派創始人是英國著名的經濟學家馬歇爾。新古典學派產生的重要經濟學理論,包括分配論和價格均衡理論,主張將供求論、邊際效用論、生產力論以及生產費用論等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完全競爭的前提。新古典學派的核心理論是均衡價格論,認為不同需求量和產品價格的構成是由邊際效應遞減規律決定的,并以均衡價格論替代了價值論。并在均衡價格論基礎上發展出分配論,對國民收入中各種生產要素所占比例的大小進行了分析,認為其比例大小由各自的供求關系主導的均衡價格決定,并認為經濟總量是由各種生產要素共同組成的。
(三)凱恩斯主義
凱恩斯主義誕生于資本主義世界大蕭條時期,失業率高漲、產出能力嚴重下降,社會經濟發展十分緩慢,甚至出現了經濟倒退。凱恩斯主義可以解釋為總需求管理,對經濟蕭條作出了科學解釋:“消費需求不足和投資需求不足”。所以需要政府發揮經濟主導作用,通過財政政策或者貨幣政策去拉動需求增長,促進經濟消費和投資,進而帶動經濟復蘇,恢復正常運轉。凱恩斯主義的核心內容是is-lm曲線,是由凱恩斯主義者希克斯總結并寫出來的,是對凱恩斯主義最好的闡釋。但是卻受到了新古典學派的質疑與批評,認為凱恩斯主義將經濟學又重新拉回了古典經濟學領域中。
(四)新古典綜合學派
新古典綜合學派誕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凱恩斯的眾多追隨者在當時社會經濟發展的背景下,對凱恩斯主義沒有解決的問題進行了重新研究,并試圖找到問題的答案,例如繁榮和通脹的分析等。新古典綜合學派的代表人物有薩繆爾森、托賓以及索洛等,學派理論觀念中比較著名的就是薩繆爾森所著的《經濟學》,強調了使用財政和貨幣政策去調節社會經濟總需求,促進就業、消除經濟危機。并且提出了混合經濟論,以此應對經濟制度方面的問題。
(五)新古典宏觀經濟學派
新古典宏觀經濟學派誕生于七十年代的美國,當時美國的社會經濟發展嚴重滯漲,失業率很高,并且通脹問題嚴重。由此引出了貨幣主義和理性預期分析模式,并由此演化出經濟發展體系。新古典宏觀經濟學派相信并十分依賴個體利益最大化、市場出清、理性預期以及自然律假說四個假設,認為私人經濟能夠保持自身的穩定,貨幣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是中性的,貨幣在短期發展的過程中也是中性的。并對凱恩斯的經濟學理論作出了批判,認為其主張的積極干預經濟的政策手段,對于經濟發展是有害的。
(六)新凱恩斯主義
新凱恩斯主義是在凱恩斯主義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新經濟學流派,其汲取了凱恩斯主義中經濟學理論上的不足,并在新古典宏觀主義的理論基礎上進行了進一步的發展,從而發展出新凱恩斯主義,誕生于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期,建立了微觀經濟基礎,對宏觀經濟學微觀基礎問題的辨析奠定了良好基礎。
二、宏觀經濟學的微觀基礎問題
(一)代表個體分析模式問題
經濟學經典的分析模式是代表個體分析,可以將微觀分析和總轉化當作宏觀總量,為宏觀經濟分析提供必要工具。代表個體分析模式的問題主要有三點,第一是社會經濟個體數量多,并且個體差異大,代表性個體分析的工作量太大,無法準確把握每一個個體的行為和信息,容易出現誤差和失誤。第二是該模式的分析前提是假定個體本身存在缺陷,但是在現實社會中,代表個體的占比是一小部分,使其代表性遭受巨大的質疑。第三,在代表個體分析模式下,總量如果假定合理,其在分析時也會受到經濟市場中各種因素的干擾,使得加總行為出現問題,得到的結果并不是統一的和固定的。
(二)理性預期分析模式問題
在理性預期分析模式下,宏觀經濟和微觀經濟之間的差異是很大的,新古典學派認為宏觀經濟的理性預期分析需要建立在個體行為最優化的基礎上,認為經濟主體的發展就是宏觀經濟理論覆蓋下的最優經濟行為。但是,在理性預期分析模式下,完全理性的經濟活動和行為是不存在的,個體的經濟行為受到宏觀經濟形勢以及經濟環境等因素的影響,會不斷發生變化,如果采取理性預期分析的方式去預測經濟形勢的變化和發展趨勢,必然會存在一定的經濟風險,無法做到完全準確的預測和分析。
(三)計量驗證分析模式問題
計量驗證分析模式在經濟學中使用比較多,并且相對常規的分析方法,首先要提出問題,并引入函數模型,然后提出假設,最后根據實證數據分析的形式去開展計量驗證分析。經濟學流派會根據自己對宏觀經濟微觀基礎問題的理解和研究成果,建立與之相對應的函數模型,進而對經濟系統開始假設,并使用數據工具去推理、演繹,得到經濟規律的數學表達。在計量驗證分析過程中,分析的結果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利用提出的問題脫離實際,函數模型使用不當等。分析模式的問題容易導致過于理想化的缺陷出現,并且分析過程中有很多關鍵性的因素是無法被準確量化的,使得分析結果存在較大誤差。
三、西方經濟學流派對宏觀經濟學微觀基礎問題的辨析
西方經濟學流派經歷了數百年的發展與演化,經歷過迷茫,也獲得過成功,其對宏觀經濟學微觀基礎問題的辨析還是比較到位的。宏觀經濟和微觀經濟的具體劃分,應該從凱恩斯主義說起,但是其革命的根本目標是顛覆,并不是分立。當然,凱恩斯的顛覆思想也受到了很多質疑的,很多經濟學家認為宏觀經濟變量間的關系會受到經濟政策的影響,使得其相關的問題分析出現錯誤。以盧卡斯為代表的經濟學家認為,如果沒有微觀基礎,宏觀經濟學的分析是無法正常開展的,無法獲得正確的分析。另外,正是因為存在質疑,才會一直推動西方經濟學流派的發展與演變,引導經濟學者不斷探索著宏觀經濟學微觀基礎問題,致力于找到兩者的協調發展途徑,促進經濟持續發展,對經濟做出最準確的解讀和辨析。
結束語:
西方經濟學流派在經濟發展的進程中不斷演化,對于宏觀經濟學微觀基礎問題的認識越來越深刻,推動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宏觀經濟和微觀經濟本身是兩個相對獨立的經濟學名詞,但是兩者之間的關系又是密不可分的,經濟理論是互補的,兩者缺一不可。所以,在對宏觀經濟學微觀基礎問題進行辨析的過程中,不同的經濟學流派所處的社會背景不同,經濟學理論也不同,得到的辨析結果也存在很大的差異,這就要求我們正確認識各個經濟學流派,并且深入了解經濟學理論,解讀他們對宏觀經濟學微觀基礎問題的看法,進而突破思維,實現經濟學的多方面統一和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略)
本文收集整理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客服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