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海峽西岸物流發展看廈門現代港口物流發展狀況

隨著海峽兩岸溝通交流、貿易往來的不斷深化,物流作為一個在這其中不可或缺的環節,它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貿易往來的發展程度。廈門作為離臺灣最近、聯系最緊密的中國大陸地區,擁有一定數量的優良港口,其物流業的發展在海峽兩岸的交流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以探究廈門對臺物流發展現狀和優劣勢分析為切入點,嘗試分析了廈門現代物流發展的總體情況和優劣勢,并針對現狀給出了一定的建議。
2. 廈門港物流發展狀況
廈門港位于臺灣海峽西岸,自然條件優越。港灣由大小金門等島嶼形成一道天然屏障,港內水域寬闊、水深浪小、不凍少淤。岸線總長202.3公里,適于建港的岸線60.5公里;錨地面積達19平方公里。進港航道全長約42公里,水深達到一14米,1o萬噸級船舶全天候進出港。
目前,全港共有生產性泊位122個,深水泊位33個。53條國際集裝箱班輪航線通達全球各主要港口。集裝箱、石油、煤炭等專用碼頭一應俱全,第六代集裝箱船舶可直接靠泊作業。港口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完成26.5億元,廈金客運直航航線旅客突破6o萬人次,達到60.75萬人次。
3.海峽西岸港口現代物流發展優劣勢分析
3.1 優勢
廈門作為離臺灣最近的港口城市,以及海峽西岸經濟區域經濟中心,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同時,作為一個經濟特區,廈門近三十年的自身發展也造就了一些硬件的優勢。
3.1.1 對臺獨特優勢
廈門對臺灣有著“地緣、血緣、文緣、商緣、法緣”的五緣,這種地緣相近、血緣相親、語言相通、習俗相同的人文關系對廈門在促進海峽兩岸的經貿合作和科技文化交往、吸引臺商在大陸投資、推動祖國和平統一大業中具有其他地區無法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廈門是我國現有的五個經濟特區中距離臺灣最近的一個經濟特區,是臺胞的主要祖籍地之一,現有廈門籍臺胞數是大陸臺胞數的十分之一。
3.1.2 海峽西岸經濟區位地理優勢明顯
廈門具備良好的地理區位優勢,區域經濟圈的中心城市地位突出。目前,福建省外貿集裝箱吞吐量的80%由廈門港完成。2002年,我國占世界石材貿易進出口總額的16%,位居世界第二位,其中65.62%的石材進口來自廈門港。目前,外商獨資、中外合資等三資企業創造了全市85%以上的工業總產值,全市50%的工業產成品用于出口,其中機電產品占50%以上。因此,物流業被定位為廈門市第三產業的支柱產業之一。
3.1.3 經濟特區特權助發展
廈門經濟特區是全國5個特區中唯一被中央批準實行自由港某些政策的特區。得天獨厚的政策優勢使廈門已成為全國開放度最高、形式最多樣、政策內涵最豐富的經濟特區,并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
3.1.4 會展業和金融業發展迅速
會展業的高速發展給廈門物流業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每年9月8日,中國唯一國家級國際投資促進活動——中國投資貿易洽談會cifit就在廈門舉辦,吸引大批投資者。
同時,廈門的金融業比較發達,已有中、外銀行二十幾家,并正按照“建立門類齊全、分工合理、協作發展、對外開放的金融機構體系”的要求,加快金融業的發展。
3.1.5 “區港聯動”、保稅港政策對廈門港口物流推動作用
“區港聯動”和保稅港政策必將提升廈門港的國際化區域性的大港地位。東渡港區通過象嶼保稅區和東渡港區的資源整合和功能聯動,廈門島外的海滄港區設立保稅港區必將有助于形成現代物流產業的規模,營造良好的物流發展環境,提高物流效率和質量,提升廈門港的管理和服務水平,引領廈門提高對外開放的新層次和新水平。
3.2劣勢
3.2.1 地處經濟腹地的劣勢
廈門市地處我國東南沿海經濟帶,依托閩南三角洲地區,背靠八閩大地,南有經濟發達的包括香港在內的華南經濟圈,北有目前國內實力最雄厚的以上海為龍頭的華東經濟圈,東面是崛起多年的高雄港,曾是“亞洲四小龍”之稱的臺灣省經貿實力強大。在香港、深圳、上海、寧波、高雄等這些發達的國際性和區域性集裝箱樞紐港的包圍之下,以及相對落后的陸路集疏運條件限制下,廈門港的陸向經濟腹地被鉗制在福建省以及粵東與贛南這塊有限的地區,海向的經濟腹地也僅局限在福建省沿海以及汕頭地區。
3.2.2 閩臺物流差距大,影響港口物流發展
自20世紀60年代臺灣成為亞洲四小龍以來,臺灣經濟發展很快,港航發展水平和管理水平都以及步入現代化。尤其高雄港已發展成為世界著名的深水良港,裝卸效率高,掛靠的國際航線班輪多,能為船貨雙方提供全方位、多功能的優質服務。反觀廈門,由于港口建設起步遲,發展水平和管理水平還比較低。最突出問題是港口深水泊位少,進出港航道不能滿足船舶大型化的發展趨勢,臨港工業和港口物流也還剛剛起步,掛靠航班少,貨物運輸量少。目前,廈門、福州兩港的貨物運輸量只有高雄的十分之一,懸殊的貨物運輸量,以及閩臺兩岸港口物流發展水平的巨大差距,勢必造成與臺灣航運合作的障礙,削弱廈門乃至福建港口在兩岸直航中的作用。
3.2.3 基礎平臺相對薄弱
目前廈門港仍然存在著綜合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不足,物流信息化水平不高,綜合運輸體系效能不高等問題。區域物流基礎配套設施缺乏統一規劃,周邊地區物流服務缺乏協調,物流公司常常處于無序競爭狀態。
4. 廈門港口物流發展建議
4.1 抓住對臺政策寬松機遇,獲取高速增長。
目前,海峽兩岸“大三通”的啟動為兩地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機。三通直航節約了大量的時間和成本,為臺商帶來經濟效益的同時,將吸引臺灣大量企業入駐廈門。兩岸直航后,廈門應該大力發展臨港工業,發揮對臺的港口優勢,努力將廈門港建設成對臺物流的大港。
4.2 加快交通建設,克服經濟腹地的困難。
一個快速方便的物流,需要后方交通的支持。由于地處中國交通網的末梢,廈門與內陸省份聯系不夠緊密。隨著福廈高鐵、廈滬高鐵等高速鐵路的建成,以及廈門翔安海底隧道、在籌劃中的漳廈大橋等交通設施的建設,廈門的交通更加四通八達。這樣的鐵路、水路支持,可以使物流網絡更加順暢,提高物流傳輸效率,從而克服因交通不便捷造成的經濟腹地的尷尬。
4.3 突出對臺優勢.發展對臺物流集散中心
應充分利用廈門港的區位優勢,吸引沿海及長江沿線港口貨物通過內支線和內貿線到廈門港中轉到臺灣,也可以通過上述航線將臺灣的貨物通過廈門港分撥到大陸其他港口??梢栽诤L齑a頭設立對臺貨物集散中心,開辟廈門到高雄、臺中、基隆、臺北港的定點班輪穿梭服務。隨著海鐵聯運業務的拓展,未來中西部省份的出口臺灣貨物,通過鐵路運輸方式,經對臺貨物集散中心中轉臺灣,無論從便捷性還是經濟性方面,這種運輸方式優勢是非常明顯的。
5.總結
廈門作為一個東南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物流業的發展決定了其在海峽西岸經濟區乃至東南大陸地區的地位。目前,廈門的現代物流發展面臨著一些機遇和挑戰,廈門應該利用其自身的優勢,克服制約的條件,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力爭做海峽西岸經濟區的龍頭港口城市。
參考文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