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創新擴散理論的Vlog傳播

1 vlog的發展現狀
vlog,全稱視頻博客(video blog),也稱視頻日志(video log),是一種以視頻方式個性化記錄生活,并在網絡平臺上進行分享的內容形態。創作者以自己為主角,以日常生活為素材,集文字、圖片、視頻、音頻于一體,憑借鮮活的內容,巧妙的剪輯,豐富的場景,贏得了年輕一代的火熱追捧。
vlog于2017年開始在國內興起,最開始只有少數受眾關注,部分品牌與頭部vlogger合作,經過一年多的內容沉淀與用戶積累,加之國內平臺的產業扶持,2018年下半年起,開啟了vlog業態的新局面。根據百度指數顯示,vlog剛傳入國內時,搜索流量并不顯著,處于不溫不火的狀態,2018年下半年起,隨著國內相關平臺與當紅明星的合作推廣,vlog的相關內容搜索量開始不斷上升,搜索峰值達到最初搜索量的7倍。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到一種全新的生活記錄方式。網絡平臺上各類意見領袖紛紛開始拍攝專屬vlog,不斷擴大vlog的傳播力和影響力;各大品牌商、網站平臺也開始試水定制特色vlog,提升品牌價值,就連全國兩會,vlog拍攝也成為一種新趨勢、新潮流,多個主流平臺聯合推出“兩會vlog”專題,不斷引爆新的熱點話題,頗受網友關注和好評。
2 vlog的傳播特征
1)vlog作為記錄日常生活的視頻形態,最大的特征是內容真實性。其以拍攝者的個人故事為主線,伴隨著生動且富有代入感的情緒氛圍,充分滿足了受眾對他人生活的好奇心和窺視欲。
2)vlog具有明顯的分享屬性,拍攝者通過拍攝視頻對外展示自己的生活跡象和生活模式,與受眾分享、交流生活點滴,滿足了年輕用戶渴望陪伴的精神需求和人際溝通的社交需求。但個人生活分享難以形成二次傳播,不利于產生網絡爆款產品。
3)vlog作為高品質的短視頻時長加碼產品,專業化的制作流程和高水平的拍攝質感,打造了較好的審美區隔,占領了短視頻領域的審美高地。3~10分鐘的時長設置,有利于營造沉浸式體驗觀感,增強用戶黏性,為平臺、品牌方和拍攝者有效的提升市場價值。
4)vlog具有強烈的個人屬性,每個vlogger都擁有自己的專屬拍攝風格,其決定著vlog的內容生成很難被復制,避免產生同質化產品泛濫的現象,為視頻市場不斷注入新鮮血液。
3 基于創新擴散理論的vlog傳播過程分析
創新擴散理論是傳播效果研究的經典理論之一,是由美國學者艾弗雷特·羅杰斯于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一個關于通過媒介勸服人們接受新觀念、新事物、新產品的理論,側重大眾傳播對社會和文化的影響[1]。羅杰斯指出,創新的擴散過程包含四個階段,即知曉階段、勸服階段、決策階段和證實階段,本文將以這四個階段為分析框架。
3.1 知曉階段
知曉是指個體了解到某項創新的存在并對它的功能有所認識。主要包含接收者變量和社會體系變量。本階段將基于該兩種變量進行分析。
3.1.1 接收者變量
vlog最初由海外留學生傳入國內,他們在借鑒國外vlog創作方式的基礎上開始了自身日常的生活記錄,排解身處異國他鄉的孤獨感和游離感,并上傳至國內視頻分享網站或社交媒體,與國內網友建立了一個新的社交圈,形成了一種新的社交模式,這樣的行為獲得留學生的廣泛關注,vlog在留學生圈層內形成了一股風潮,大家紛紛跟風踏足vlog。
在國內,早期接收vlog的頭部vlogger,他們追求個性與自由,擁有強烈的表達和展示欲望,暢游于國內外多種新媒體平臺,較早在youtube上接觸到vlog,并對其產生濃厚的興趣,為之付諸實踐。這一類群體喜愛且愿意嘗試新奇事物,個性張揚,樂于創新,成為vlog的早期采用者。
目前,全世界vlog的用戶群體,主要集中在“95后”的年輕群體,他們不羈于現世枷鎖,渴望表達自我,快節奏的生活狀態致使壓力迭出,這使他們更加青睞平緩且日常的生活記錄方式,vlog的出現成為年輕群體的精神福音。
3.1.2 社會體系變量
《2018年中國互聯網產業發展報告》顯示,產業數字化正塑造互聯網經濟新形態。其中,信息消費已成為創新最活躍、增長最迅速、輻射最廣泛的新興消費領域之一。預計2018年我國信息消費規模約為5萬億元,同比增長11%,占gdp比例提升至6%。信息消費向好的發展態勢使得國家不斷出臺政策紅利,支持相關產業的發展,多種內容形式的平臺應運而生。
短視頻平臺抖音已開始長達5分鐘的長視頻內測,從以往15~60秒內容時長限制來看,此次抖音對短視頻長度的調整,無疑昭示著vlog發展的新時代已悄然開啟。深陷內容同質化、低俗化的短視頻行業正在遭遇著發展瓶頸,當前,短視頻市場的圈地運動基本結束,眾多短視頻開始走差異化、個性化和垂直化路線,并紛紛營建新的“護城河”。時長加碼僅僅是一步小的試探,深耕內容發展才是短視頻亟待解決的問題之源。新出臺的《網絡短視頻內容審核標準細則》和《網絡短視頻平臺管理規范》加起來超過100條內容,對短視頻領域出現的問題進行了全面規范,平臺不得不進行全面整頓。 vlog此時于市場而言,便是一片可遇不可求的藍海。vlog除了另辟天地,開發專屬制作傳播平臺外,將其納入短視頻領域協同發展也是不錯的選擇。秉持視頻的同根屬性,vlog可借助平臺強大的資源和流量擴大內容覆蓋面,而原有短視頻平臺則可利用vlog的優質內容和專業化制作打破平臺困境,進行內容制作的再創新再延伸。謀求雙贏戰略的社會因素似乎也為vlog的擴散傳播增添催化劑。
3.2 勸服階段
勸服是指個體對創新形成贊成或反對的態度。羅杰斯認為,一個創新能否被大眾接受,取決于個體所能意識到的創新特征,主要包含以下幾個因素:相對優勢;相容性;復雜性;可試驗性;可觀察性。本階段將基于該5種因素進行分析。
3.2.1 相對優勢
相對優勢是指一項創新相對于以往同類所具有的優勢程度。與使用文字、圖片記錄生活的blog相比,vlog是一種更高級別的信息傳遞狀態,通過圖像,語言,動作,聲音的多重感知因素疊加,它在內容表現上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生活的常態,無論是在色彩飽和度,亮度和色調上都具有高情態性。高情態更能夠使人身臨其境,引發共感,因此更有益于拉近與觀眾之間的距離,建立互動關系, 實現交際意圖。與同為視頻產出形式的15s短視頻相比,vlog具有明顯的時長優勢和內容優勢。15s短視頻受時長限制,內容產出限制在小而窄的局域,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滿足受眾的娛樂消遣需求。基于短視頻平臺利用算法推薦進行流量推送的模式機制,15s短視頻深陷內容同質化、低俗化的迷局。偏“草根”的審美取向根深蒂固。反觀時長加碼產品vlog,憑借其3~10分鐘的時長優勢,內容生產者可以進行精細化產出,vlog致力于脫離土味、審丑與惡搞,展現精致、優美的審美取向。加之其特有的個人屬性,內容生產因人而異,用戶可以獲得充分的新鮮獵奇滿足感。
3.2.2 相容性
相容性是指一項創新與現存價值觀、潛在接受者過去的經歷以及個體需要的符合程度。相容性越高,就意味著創新的確定性越大。近年來,由于短視頻缺乏監管,放任用戶生產和上傳低俗內容,并根據算法進行推送、置頂,造成了不好的社會影響。從2018年開始,主管部門頻出重拳,給短視頻行業“降溫”。短視頻行業發展亟待轉型。優質內容成為行業新形勢下的導向選擇。根據中國網絡視聽節目服務協會此前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6月,我國網絡視頻用戶規模達6.09億,其中短視頻用戶規模為5.94億,占比97.5%。預計全年短視頻行業的市場規模超過118億元,同比增長106%。短視頻用戶體量之大,規模增長之快,意味著網民對于短視頻的接受程度和需求程度高,用戶基礎好。vlog作為新型內容形態,既具有視頻基因,又擁有優質內容加持,勢必會成為市場發展新風向。另外,用戶經歷長期的快文化消費狀態,已然形成一種審美疲態。vlog的問世,給視頻行業帶來了精致且清新的新氣象。
3.2.3 復雜性
復雜性是一項創新被理解或被使用的難易程度,簡單易懂的創新通常擴散速度也就快。vlog是一種以圖像和聲音為表達形式,以生活場景為拍攝要素的視頻形態,通過視覺成像即可觀看,能輕易跨越文字上的文化知溝。用戶僅需擁有網絡設備,登陸對應的內容承載平臺,即可輕松體驗觀看。另外,短視頻的蓬勃發展,培養了用戶的視頻使用習慣,提升了vlog的用戶接受度,降低了vlog的創新擴散難度。至于制作vlog這一層面的難度而言,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難易接受度來選擇不同層級的設備,找到合適自己的拍攝方式。
3.2.4 可試驗性
可試驗性是在某些特定條件下一項創新能夠被實驗的可能性,一項具有可試性的創新對采用它的人來說具有更大的說服力。vlog以記錄日常生活為內容定位,本身具有廣泛適用性和兼容性。如果對視頻質量沒有過高的要求,用戶擁有任何拍攝設備均可進行vlog拍攝,拍攝內容也不限題材,不限地域。小到生活中的零零碎碎,大到不同時空的場景切換,只要在法律道德框架內,一切皆可行。對于較為復雜的視頻內容剪輯,市場上已經開發了一系列以vlog為核心的視頻剪輯app,如小影、vue、一閃等,這些平臺層級劃分少,操作路徑短,操作流程少,簡單操作即可輕松獲得很好的視頻成果,這也很大程度上增強了用戶內容生產的可試驗性。
3.2.5 可觀察性
可觀察性是指在多大程度上個體可以看到一項創新的結果。個體越容易觀察到一項創新的結果,就越容易采用它。
自2018年下半年以來,騰訊、b站、微博、今日頭條等一些流量聚集平臺紛紛采取措施大力度扶持vlog發展。微博vlog官方在2018年9月發出vlog正式召集令:過往30天里,發布過4條以上vlog,就有資格申請成為微博認證的vlogger,享受微博的扶持。并且微博不斷和各種流量明星、大v合作拍vlog,擴大vlog的影響力。
與此同時,作為國內vlog源頭的b站也在11月開展了“30天vlog挑戰”活動,培養用戶對vlog的使用習慣。另外短視頻領軍平臺今日頭條聯合旗下西瓜視頻、抖音短視頻出品的《娜就是這樣之nabi留學記》一舉獲得流量和口碑的雙豐收,實現平臺與明星的雙贏。
近年來,vlog在國內多個平臺上大放異彩,贏得了良好的傳播力和影響力,無論是主流媒體,還是國內互聯網巨頭,都在試水這個新鮮有趣的視頻產品,故而個體很容易觀察到這項創新成果。
3.3 決策階段
決策是指個體對創新做出采納或者拒絕的選擇行為。本階段將以不同時間段的不同決策為思考角度進行分析。
vlog的早期接受者主要為年輕群體,他們一類是喜歡嘗試和探索新鮮事物,對新世界充滿著好奇欲;另一類是整日處在快節奏的高壓生活狀態下,渴望表達自我,在虛擬空間中尋求身心放松和精神慰藉。疲于求快求流量的浮躁短視頻,“慢下來,去生活”是現代年輕群體更追求的精神狀態。 早期接受者中有一部分人選擇持續使用vlog,但也有一部分人會在后期選擇放棄。繼續接受者往往在vlog的使用過程中得到了充分的滿足感,將其視為生活中一種絕佳的記錄方式,甚至在使用vlog的過程中建構了一個新的社交圈。選擇放棄者主要由于缺乏深度欣賞的vlogger,在使用中逐漸喪失新鮮感,沒有形成特定的觀影需求,并且拒絕進行個人產出行為,或者嘗試后覺得拍攝累剪輯難,付出與回報不成正比。
在vlog的發展初期階段,存在一部分人對其持拒絕接受態度,這樣的人主要分為三類,一類是認為vlog只是短視頻的迭代產品,沒有本質上的創新,故而無法提起使用興趣,一類是短視頻的忠實用戶,僅僅喜歡短視頻宣揚的草根文化和快節奏產出模式,無需思考也無需花費太多時間即可獲得娛樂滿足。還有一類是本身對新事物沒有好奇欲甚至不愿意接受新鮮事物。
早期拒絕者隨著vlog的再發展再創新會進行分流,一部分人會開始接受,另一部分人會選擇繼續拒絕。開始接受者主要是由于vlog的市場宣傳廣度和受眾認可程度不斷提升,特別是意見領袖帶來的傳播影響以及周圍人的接受情況,基于沉默的螺旋的傳播現象,受眾對自己之前的決策產生自我質疑,并決定以全新的態度接受vlog。繼續拒絕者主要是完全不愿意接受vlog,自始至終對其沒有產生任何興趣,決策態度也從未受到外界影響。
3.4 證實階段
證實是指個體將創新付諸使用,也包括再創新和修改創新,為已完成的創新—決策尋求進一步的確認。在國內,最早接觸vlog的頭部vlogger主要是從模仿youtube上的內容開始的,他們在借鑒國外拍攝方式的基礎上,進行個人化本土改造,找準定位,形成自己的個人風格,如愛好分享美食制作的王曉光;真實反映生活的攝影博主竹子;數碼測評博主李大錘……他們都各具特色,風格鮮明,在不同的領域俘獲了不同的粉絲群體。
明星網紅等公眾人物在使用vlog時,會合理化采用其他當紅的vlogger的內容制作模式或拍攝角度,將其融入到自己的vlog改良中,如果能獲得較好的回饋,則繼續吐故納新;如果無法獲得好的響應,則停止模仿借鑒或者直接停更。
普通網友在使用vlog時,除了用來記錄生活日常,展現個性化生活狀態以外,還會進行使用功能上的定制創新,進行多樣化的內容呈現。例如用拍攝vlog的形式進行學習打卡,技能傳授,經驗分享等。
除了個人生活的記錄呈現以外,媒體的入局也給vlog的創新注入了多樣性。跳脫出日常化的內容呈現,站在宏觀角度進行信息傳播與人際互動。以今年兩會為例,騰訊視頻與青蜂俠獨家合作推出兩會vlog特輯,從科普兩會角度是什么、出行、養老、稅收等角度全面拉近網民與兩會的距離,頗受網友好評。
4 結束語
隨著5g時代的到來,網速和流量不再成為限制視頻傳播的因素,影響觀看的將不再是“網速卡頓”,而是“內容卡頓”。艾瑞咨詢指出,2019年中國互聯網發展趨勢包括,中國互聯網將從爭奪網民數量變成爭奪網民睡眠時間[7]。內容爭奪戰正式進入白熱化階段。
在這千帆競發的激烈時代,vlog要想充分展示優勢,在市場中立于不敗之地,必須要注意以下幾點。第一,作為進入國內不久的舶來品,首先要立足本土化轉型,將生產模式和記錄方式進行本土化改良,滿足國內觀眾的使用習慣。第二,堅持內容創作的專業度和優質性,在內容為王的導向下,深耕內容生產,打造穩定持續的內容產出機制,掌握市場先機。第三,利用時長優勢,營造沉浸式體驗,增強用戶黏性,培養忠實固定的用戶群體,打造一批擁有穩定流量的vlogger。第四,始終堅持創新為要的發展戰略,建立創新培養機制,為內容生產不斷注入新的活力。第五,加強內容監管和宏觀調控,避免重蹈短視頻內容低俗化的覆轍,真正成為視頻界的小清新。第六,利用其個人屬性和分享屬性構建新的社交圈層,為網絡社交領域的新發展開辟新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