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下對“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一節的教學設計

摘要:“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課程當中,分析人工脂雙層膜對不同分析通透性的影響,之后提出物質跨膜運輸方式的假說。在教學設計上要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體,教師要發揮輔導性作用,通過實驗、論證等完成對“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課程的講解,加深學生對課程的理解,及時解決學生的困惑。新課標下對“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課程的教學設計進行分析,對于今后生物學科教學的開展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新課標;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教學設計
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主要有兩種:被動運輸和主動運輸。被動運輸由自由擴散與協助擴散構成,主要是順濃度梯度運輸的過程,能量消耗為零,但是在發生協助擴散的時候需要載體蛋白。主動運輸是逆濃度梯度運輸的過程,需要消耗一定的能量,并且還需要載體蛋白的協助。對“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課程進行教學設計研究,有助于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程內容,加深學生對“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的認識,以便在今后學習當中更好地應用。
1.教學設計背景
1.1教材分析
“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與細胞》模塊第4章第3節的內容。本節課的主要學習內容是學生在掌握細胞膜的流動鑲嵌模型基礎上對物質進出細胞膜的方式進行學習,能夠體現出生物學當中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知識點。任何生命系統都具有開放性,并且都能夠與外界物質保持交換。在學習的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學生探究精神,使學生掌握解讀圖表數據的能力,特別是由于生物科學內容具有抽象性,因此,要通過最直接的動畫展示,使學生的感性認識增強,將學習到的知識與生活進行聯系,學習本節內容要使學生更好地了解細胞作為基礎生命系統的重要組成的意義,同時也為今后學習生物知識奠定基礎。
1.2學情分析
“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中“膜”主要指的是細胞膜,在之前的第三章第一節當中學生對于細胞膜已經具有一定的了解,明確細胞膜的主要成分和功能特點,因此,在本節學習中重點對控制物質進出細胞的功能進行說明。功能與結構具有聯系。雖然學生對細胞膜結構特點“流動鑲嵌模型”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還是存在一定的疑問。各種小分子、離子進入細胞時又有什么不同?細胞產生一些大分子又是如何出細胞膜的?教師要根據學生具體的情況將本節課程內容帶入到學生的知識結構當中。
1.3教學思路
核心策略是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習主體的潛能。通過教師精心設計的實驗現象、動畫和問題,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獨立完成探究,教師可以提供必要的指導和激勵所有學生積極思考解決問題。教學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的知識建設和能力提高為主線。這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和創新能力,最大限度地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學生初步掌握了細胞膜的結構和功能,了解水跨膜轉運的情況,為本課奠定了認知基礎。高中生具有一定的觀察、比較、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表達能力,在本研究的基礎上,結合實例,充分利用本課教材中的“問題”和圖表,觀察現象-提問-觀看動畫過程,總結概念和特點。提升能力以實踐鞏固為主線,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最終形成對比記憶,鞏固知識,以繪畫概念圖的形式進行內容總結,幫助學生系統地掌握知識,并進行課堂練習、檢查學習和知識。
1.4教學目標
明確物質進出細胞的方式,對跨膜運輸的三種方式異同點進行總結。培養學生觀察探究能力,在教師引導下學生自主完成學習,做好葡萄糖穿過“腸衣”的實驗,構建概念和數學兩種模型,增強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
2.教學重難點
................
3.新課標對“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教學要求
3.1課程標準
課程標準關系到學習和教學的效果,因此,“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教學設計要分清學科核心素養、課程目標以及內容標準,學科核心素養與課程目標概括性相對較高,不能夠在一些具體課程中實施,只能夠在課程中進行解說,是課程與教學的連接,能夠實現課程到教學的有效過渡,對于課程的目標也會進行細化處理,并且依據學生實際情況進行教學目標構建,為內容標準闊時提供基礎保障,使課程整體有效實施,而內容標準要比其他兩個方面在教學內容上更為具體化,在具體課程中能夠實施。如果拋開課程標準談教學,這是不切實際的做法,因此,要保障教學課程目標與內容標準的一致性,這樣才能夠在“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教學設計中落實課程標準。
3.2教學目的
“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課程教學目的具有一定的廣義性,對于整體“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課程教學活動需要達到的目標要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進行設定,原則和方向性都較強。教學目的能夠有效地制約“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課程的結構,使教學方向不發生偏離,并且使教學活動方案具體到微觀,直接關系到教學活動能否完成。
3.3教學要求
根據“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教學規律對教學活動提出的規則都可以被稱為教學要求,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與結果,教學要求要以教學目標為基礎,這樣進行的“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教學設計才符合學生學習的要求。
3.4教學任務
“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教學任務是規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具體做什么,與教學目標有著一定的區別,教學目標是規定要達到什么情況。雖然兩者有一定的聯系,但是在本質上是不同的。
4.教學過程設計
4.1創建教學情境
.................
4.2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
...................
4.3練習反饋
....................
5.教學反思
本次教學符合新課程標準理念與要求,改變了傳統教學灌輸式方法,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創新了教學模式。“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本身內容等方面并不難理解,學生掌握起來也相對容易一些,但是在講解過程當中還需要將新舊知識進行結合,這樣能夠保障在解決實際問題當中更為全面。小組討論的過程、學生的回答和思考等相對并不完整,教師還需要從多角度對學生進行肯定,這樣能夠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在掌握教學節奏時,由于學生在討論和交流上花費的時間較多,容易出現前松后緊的情況,所以要注意控制時間。本課程通過教師示范實驗、學生探索實驗和滲透系統模型的建立,使學生體驗到科學探究的過程。除了拓展和深入學習生物知識外,還注重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本課程的設計總是從學生開始,通過學生自己提出的問題,做出假設,設計實驗,實驗探究,得出結論,讓學生在探究中獲得知識,成長在批判性選擇中。不同的學科有不同的培養核心素質的方法。生物學是一門自然科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與生命健康密切相關的學科。因此,在核心素養的培養中,教師應以實驗為載體,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結束語
通過對新課標進行全新的認識,完善“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教學設計,使學生能夠更深刻的了解教學內容,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激發出潛在的學習興趣,教學設計要突出新穎效果,保障學生學習效率,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引導,開展教學演示,學生進行科學探究。高中生物教學當中要合理應用教學素材,培養學生創新精神,以問題為出發點,對知識進行總結,利用實驗完成分析認證,這樣能夠為今后生物課程的開展提供發展空間。
參考文獻(略)
本文收集整理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客服刪除!